《證治針經》~ 卷一 (7)
卷一 (7)
1. 吐血
吐血一症,先論外因,孰為要領,手經三陰。理肺衛用甘涼肅降,(沙參、麥冬、桑葉、花粉、玉竹、石斛、杏仁之屬。)治心營以滋養輕清。(生地、元參、丹參、連翹、竹葉、地骨皮之屬。以此兩法為宗。)火灶則增梔子杏仁、黃芩石膏,風淫則加蘆根羚羊角蔗汁薄荷。
白話文:
吐血這種病症,首先要探討外在因素,這才是關鍵所在。手三陰經絡與之密切相關。
治療時應以甘涼肅降之法,疏理肺衛之氣。(使用沙參、麥冬、桑葉、花粉、玉竹、石斛、杏仁等藥物。)
治療心營則以滋養輕清之法。(使用生地、元參、丹參、連翹、竹葉、地骨皮等藥物。以上兩種方法為主要的治療原則。)
若屬火熱內盛者,可加用梔子、杏仁、黃芩、石膏等藥物。
若屬風邪侵襲者,可加用蘆根、羚羊角、蔗汁、薄荷等藥物。
暑逼氣分兮,加滑石鮮荷葉;暑入營分兮,銀花犀角。間有病屬陰邪,(舊有麻黃人參芍藥湯。)桂枝加減已足。至於內因傷損,其法尤詳。嗔怒而動及肝陽,蘇子鬱金桑葉丹皮和降香;貝母;郁(勃日)久而(傷及肝陰木)火內燃陰絡,生地麥冬白芍甘草及阿膠雞子黃。
白話文:
暑氣逼迫肌膚腠理時,可用滑石和鮮荷葉清熱解暑;暑邪入侵血脈時,則需用銀花和犀角清熱解毒。若病症屬陰邪,舊方麻黃人參芍藥湯加減即可。至於內因傷損,其治療方法更需詳慎。
若因嗔怒而動肝陽,可用蘇子、鬱金、桑葉、丹皮和降香清肝瀉火;若因郁怒日久傷及肝陰,導致內火灼傷陰絡,則需用生地、麥冬、白芍、甘草以及阿膠、雞子黃滋陰養血,涼血解毒。
勞煩偏損乎心脾,保元湯歸脾湯是賴;縱欲致傷乎肝腎,都氣丸七味(六味湯加桂或青鉛、並加童便)宜商。若其精竭海空,氣泛血湧,人參熟地枸杞五味當求,河車紫石英是董。至若不內不外,亦非一因,或胃戕乎酒熱,或肺泄乎煙辛,葦莖湯甘露飲藕汁茅根之類。墜墮之傷,先導下而後通補;努力為患,(屬勞傷之根,法與虛損有間。
白話文:
勞累過度損傷心脾,就要靠保元湯、歸脾湯來調理;縱慾傷肝腎,則宜用都氣丸(六味湯加上桂枝或青鉛,並加入童尿)。如果精氣耗竭,氣血上涌,就需要用人參、熟地、枸杞、五味子等藥物,並加入河車和紫石英。至於既不是內傷也不是外傷,原因不明,可能是因酒熱傷胃,或煙辛損肺,就可用葦莖湯、甘露飲、藕汁、茅根等。如果是跌打損傷,先要引導瘀血下降,然後再補益氣血;如果因勞累过度而生病,就要先治勞傷,再針對虚损进行调理。
)忌凝澀而取輕鬆。(當歸建中湯、旋覆花湯、虎潛丸、金剛四觔丸之屬。)倘其久延不愈,每以胃藥收功。調養胃陰,偏宜薄味;(《金匱》麥門冬湯及沙參、扁豆、茯神、石斛之類。)扶持中土,莫若建中(湯加人參,及四君加減之類。)且夫血凝成塊,切忌寒涼,吐後氣衝形寒,法當溫納。
(苓桂朮甘湯。)左脈獨勁,知肝腎之受傷;(宜地黃、阿膠、枸杞、五味之屬。)右手偏堅,識震動胃絡所致之被爍。脈弦脅痛,當師繆氏仲淳之方;(蘇子、桃仁、降香、鬱金之屬。)盈碗成盆,宜用葛翁可久之法。(花蕊石散,又大黃黃連瀉心湯。)滋陰不效,知陽明之絡空;(血如潮湧而右脈獨澀、非瘀也,宜麥門冬湯加黃耆。
白話文:
治療時,要避免凝滯阻塞,而追求輕鬆舒緩。例如當歸建中湯、旋覆花湯、虎潛丸、金剛四觔丸等藥物。如果長期不愈,常需使用胃藥才能見效。調養胃陰,適合清淡的藥物,例如麥門冬湯,以及沙參、扁豆、茯神、石斛等。扶持脾胃,最好使用建中湯加人參,以及四君湯加減等方劑。如果血液凝結成塊,要避免寒涼,嘔吐後氣虛體寒,應該溫暖調理。例如苓桂朮甘湯。左邊脈搏有力,說明肝腎受損,適合地黃、阿膠、枸杞、五味子等藥物。右手脈搏偏硬,說明震動胃絡導致灼傷,脈弦伴隨脅痛,應該參考繆氏仲淳的方劑,例如蘇子、桃仁、降香、鬱金等藥物。脈象充盈,應使用葛翁可久的方法,例如花蕊石散,以及大黃黃連瀉心湯等。滋陰無效,說明陽明經絡空虛,例如血如潮湧而右邊脈搏獨自澀滯,不是瘀血,應該使用麥門冬湯加黃耆。
)血自左升,由少陽膽陽木火之上逆。喉癢或痛,阿膠秋石堪加;嗆逆有聲,青鉛是益。(上並仿《指南醫案》論。)又若薄厥(大怒而吐血半缶)而脈弦急,六郁湯亦著奇功;火盛而血沸騰(面赤脈躁),桃仁(承氣湯)飲豈無偉績。(《名醫類案》。)投涼而脈愈緊數,宜進純溫;(附子理中湯加熟地。
景岳新案。)無端而卒吐血數升,多系中惡。(《巢氏病源》。)要之此症每多瘀滯,寒涼豈可輕投;吐後不盡真虛,脈症所當細察。咯血屬腎,當知崇土為先;(喻氏。)統血由脾,或防食積之挾。(蔣氏。)
白話文:
血液從左側上升,由少陽膽陽木火向上逆流,導致喉嚨癢痛,可以用阿膠和秋石治療。如果出現嗆咳有聲,可以用青鉛來改善。另外,如果因大怒而吐血,脈象弦急,可以服用六郁湯。若是因火盛而血沸騰,面紅脈躁,可以用桃仁承氣湯治療。如果服用涼性藥物後,脈象變得緊數,應該改用溫性藥物治療,例如附子理中湯加熟地。無緣無故突然吐血,多半是中惡所致。總之,咯血常常伴隨瘀血,不宜輕易使用寒涼藥物。吐血後,如果體虛,要仔細觀察脈象。咯血屬於腎臟疾病,應先補土;血由脾統,要注意飲食積聚。
附:《醫級》摘要
霜葉露竹,菊汁梨漿,皆清上之需;童便鱉血,地髓(即生地汁)生津,湯有清下之妙。火燥治之以潤,乳酥飴蜜冬葵;隧滑惟澀可調,髮炭棕灰炭榴殼。阿膠丸、人參蛤蚧散,治肺傷久咳失紅;四生丸百花丸,療火盛刑金唾咯。蒲黃茅根、側柏葉藕節,三七秋石,小薊百草霜京墨艾炭,為消瘀止血之珍;桂附姜茱,黑錫磁朱丸,牛膝五味,乃引火鎮潛之品。若寒濕陰邪動血,必外寒內火兼因,桂枝湯加減麻黃人參芍藥湯師古沖和,靈寶從新。
白話文:
霜葉露竹、菊汁梨漿等,都適合清熱解暑;童便、鱉血和生地汁能生津止渴,湯藥則有清熱解毒的功效。火熱燥盛,可用乳酥、飴蜜和冬葵潤燥;腸胃滑泄,則可用髮炭、棕灰、炭榴殼收澀止瀉。阿膠丸和人參蛤蚧散可治肺傷久咳、痰血不止;四生丸和百花丸則可用於治療火盛傷肺、咳唾不止。蒲黃、茅根、側柏葉、藕節、三七、秋石、小薊、百草霜、京墨、艾炭,皆為消瘀止血的良藥;桂枝、附子、生姜、茱萸、黑錫、磁朱丸、牛膝、五味等,則能引火歸元、鎮潛止痛。若寒濕陰邪動血,必定是外寒內熱交織而成,此時需根據情況加減桂枝湯、麻黃湯、人參芍藥湯等方劑,師古合今,才能藥到病除。
(古法心手高妙,難於執用,以陶氏法加減治之,亦應有當。)先咳後失血者病肺氣;(先傷氣而始於肺,治在肺。)先失血後咳者病心營。先傷血而始於心胞,治在心。
附:《醫宗金鑑》血症辨
九竅一齊出血,名曰大衄。耳目口鼻齒各自出血,皆名曰衄。鼻出血如泉曰腦衄;皮膚出血曰肌衄。若從口出則為內衄,內衄出血,涎嗽出於脾,唾出於腎,咯出於心,咳出於肺,嘔出於肝,吐出於胃。溺血出精竅;淋血出膀胱。口鼻血大下如湧泉,有內潰腐屍之氣者死。
附:《折肱漫錄》
陰絡傷則血下溢,陽絡傷則血上溢。誤服攻積之藥,故傷陰絡;誤服破氣之藥,故傷陽絡。
白話文:
古代治病方法高深莫測,不容易掌握,可以用陶氏的加減法來治療,也要注意適當的運用。先咳嗽再吐血,是肺氣有病;先傷氣才導致肺病,就要治療肺臟。先吐血再咳嗽,是心營有病;先傷血才導致心胞病變,就要治療心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