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治針經》~ 卷一 (7)
卷一 (7)
1. 下篇
)蓄血之候,見症非一,或胸脅臍腹,間有偏疼;或揚手擲足昏沉,具諸大實。(《準繩》)頭汗何因,陽經攸系,瘀血發黃,少陽水氣,若譫語之或兼,血熱自宜攻利。(《五法》。)(虛人勞倦發瘧,亦有汗止頭額者,服八珍加桂枝、柴胡、附子而汗出周身。可見頭汗之因,尚不止此四症也。
)咽痛之由,亦有數症,少陰則便秘而躁煩;亡陽則汗流以脈緊;下利四逆,寒邪格陽;吐血發狂,陽毒為眚。吐血由乎失汗,熱邪迫而妄行,桃仁承氣為重,犀角地黃為輕。衄血來點滴,解表微斟;成流不滯,勿藥而寧。(並同上。)又若口渴一症,莫甚陽明,以有汗與無汗,分在表(無汗)與在經(有汗),經宜白虎,表利葛根。(俱湯名。
)又有唇焦口臭,煩熱昏沉,渴不消水,斑毒內蒸,宜投升麻葛根湯,伏熱斯清,若積熱釀於厚味,當升麻清胃散以滌膻腥。(並《大白》。)脅痛系在少陽,肋刺傷寒最酷,治法如何,宣通經絡。更聞木火刑金,(先脅痛而後咳嗽。)或有金邪入木,(先咳嗽而後脅痛。)無咳而左疼者,木自先傷;兼嗽而右痛者,金先不肅。
憑脈(左右)分因。仿茲求索。不語之故,抑又何耶?(即俗所稱噤口傷寒,有其症,無其書。)內傷之候有三,舌強神昏兼口噤;外感之因凡五,寒凝食滯或斑痧。(一、寒涼抑遏表邪。二、失下竅壅,裡熱昏沉。三、寒涼飲食,凝結中焦。四、寒涼抑遏,痰迷不語。五、時疫斑痧,毒氣內閉,神昏不語。
)發斑之候,細察毋差,身熱足冷,或咳或哇,(嘔吐,)或心熱吐蛔而呻吟似躁,或耳聾目合而靜臥不譁;暨脈伏(或細軟,或數促)面青而吸促,並斑疹欲出之萌芽。(此條略參診驗。)化斑或宜消導,勿用苦寒為佳。(謂痰凝食滯之症。)倘但發胸面(陽明之邪已能達)而背無,(太陽之邪未能透。
)敗毒散優於升葛;若誤食葷腥而毒伏,(此症最重。)清胃散(去當歸、加木通、甘草)佐以山楂。陰厥治分二症,一用四逆湯、(吳茱萸湯等,治氣分火虛厥冷)而一用歸茱;(當歸四逆湯治血分冒寒手足冷,內有久寒者加生薑、吳茱萸。陽厥法立三條,或宜平治而或宜涼祛。
(一陰經陽厥用四逆散;一陽經陽厥用涼膈、白虎、黃連解毒等湯;一初起表汗不出,表邪內伏之厥冷,用升陽散火湯、羌活敗毒散。)另有夾食夾痰之交滯,(又或夾氣,升降不通,胃陽不得四布,亦令人手足厥冷。)切宜疏導以安舒。(導痰湯、保和散再加開豁之藥。上並詳《大白》。
)至於治兩感之大要,在急救乎少陰;救里迫於直中,解表切乎傳經。(詳《五法》。)遺毒發頤,透解清涼或大補;餘熱作嗽,涼血壯水及清金。(詳《西塘感症》。)況夫曠日持久,變症斯張,前熱未除寒復感,溫瘧仍用少陽方。(小柴胡湯。)汗吐下後病不痊,壞症方投鱉甲飲;行住坐臥俱不定,百合病須求百合湯。
白話文:
下篇
蓄血的症狀有很多,可能胸脅、臍腹間歇性疼痛;也可能手腳沉重無力,昏昏沉沉,這些都屬於實證。頭汗的原因,與陽經有關,瘀血導致發黃,少陽水氣不足,如果伴隨譫語,就應該從血熱的角度攻邪利水。虛弱的人因勞累而發瘧,也會出現頭汗停止的現象,服用八珍湯加桂枝、柴胡、附子後,全身出汗。可見,頭汗的原因不止這四種。
咽喉痛的原因也有幾種:少陰經病症會便秘、煩躁不安;陽氣不足會汗流不止、脈搏緊緊的;下痢、四肢冰冷,是寒邪阻礙陽氣;吐血、發狂,是陽熱毒邪的傷害。吐血是因為失汗,熱邪迫使血液妄行,桃仁承氣湯治療較重症,犀角地黃湯治療較輕症。鼻出血如果是一點一點的,就要稍微解表;如果出血不止,就不用藥,會自然停止。口渴大多是陽明經病症,根據有無汗症狀來區分表證(無汗)和經證(有汗),經證用白虎湯,表證用葛根湯。
唇乾舌燥、口臭、煩熱、昏沉、口渴但喝水不解渴、斑疹內生,應該服用升麻葛根湯,這樣伏熱就會消退。如果積熱是因進食肥甘厚味引起,就應該用升麻清胃散來清除油膩之物。脅痛是少陽經病症,肋骨刺痛是傷寒中最嚴重的,治療方法是宣通經絡。木火克金,(先脅痛後咳嗽);金邪入木,(先咳嗽後脅痛)。左側疼痛而無咳嗽,是木氣先受損傷;右側疼痛兼咳嗽,是金氣先受損傷。
根據左右脈象來判斷病因。仿照這個方法去探求病因。不說話的原因,又是什么呢?(就是俗稱的噤口傷寒,有這種病症,但醫書上沒有記載。)內傷有三種症狀:舌頭強硬、神志昏迷、不能說話;外感有五種原因:寒凝、食滯、或斑痧。(一、寒邪被抑制,表邪鬱結。二、下焦不通,裡熱昏沉。三、寒涼飲食,凝結中焦。四、寒邪被抑制,痰迷心竅,不說話。五、時疫斑痧,毒氣閉塞,神志昏迷,不說話。)
發斑的症狀,要仔細觀察,不要搞錯:發熱、腳冷,或者咳嗽、嘔吐,或者心熱、吐蛔蟲,煩躁不安,或者耳聾、目合,靜臥不動;以及脈象沉伏(或細弱,或數促),面色青紫,呼吸急促,這些都是斑疹將要出現的徵兆。斑疹出現後,宜消導,不要用苦寒藥物。(指的是痰凝食滯的症狀。)如果只在胸部和臉部出現(陽明經邪氣已經到達),而背部沒有(太陽經邪氣還沒有透達)。
敗毒散比升麻葛根湯更好;如果誤食葷腥而毒素蓄積,(這病症最嚴重),用清胃散(去掉當歸,加入木通、甘草)配合山楂。陰厥的治療分兩種情況:一種用四逆湯(吳茱萸湯等,治療氣分火虛厥冷),一種用當歸四逆湯(治療血分受寒手足冰冷,久寒者加生薑、吳茱萸)。陽厥的治療方法有三種:可以平和治療,也可以寒涼祛邪。(一、陰經陽厥用四逆散;二、陽經陽厥用涼膈散、白虎湯、黃連解毒湯等;三、初期表汗不出,表邪內伏引起的厥冷,用升陽散火湯、羌活敗毒散。)另外還有夾雜飲食、痰飲的交阻,(或者夾雜氣滯,升降不通,胃陽不能四布,也會引起手足厥冷),應該疏通導滯,使之舒暢。(導痰湯、保和散再加一些開竅的藥物。以上詳見《大白》)。
至於治療兩感的大要,在於急救少陰經;救治裡證要直中要害,解表要循經絡傳變。(詳見《五法》。)遺毒侵犯面頰,要透解、清涼或者大補;餘熱引起咳嗽,要涼血、滋陰、清肺。(詳見《西塘感症》。)如果病程拖延很長時間,病症就會發展變化,前邊的熱邪還沒有消除,又感受了寒邪,溫瘧還可以用少陽經的方劑。(小柴胡湯。)汗吐下法之後病症沒有痊癒,就用鱉甲煎丸;如果行走、站立、坐臥都不安穩,就應該用百合病的方劑(百合湯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