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治針經》~ 卷一 (6)
卷一 (6)
1. 汗
盜汗多因陰弱,自汗每屬陽虛。勞役陽傷,玉屏(風散)最合;心悸(筋惕)肉瞤,真武(湯)常需。爾其足冷自汗,脈細或微,法當封固,白朮附子、人參黃耆。病傷營衛,(勞傷自汗。)歸耆入乎建中湯;勞損心脾,四君子湯合於生脈散。大半夏加小麥牡蠣又南棗,為鎮陽理虛之方;(此通補法。
)桂枝湯佐耆防風根、茯苓、薑棗,乃辛甘化風之法。(汗出寒凜,痰動風生。)至若陽明胃弱,厥陰來乘,多夢寢汗,棗仁茯神龍骨、人參,白芍甘草同劑,(煎送蒸熟)五味子三十粒兼吞。(上約《指南醫案》。)又如胃中之濕挾火氣炎上亦能作汗,治宜涼膈散;氣逆不順自汗不止,藥佐木香(入小建中湯)。脈氣口弦滑而食滯中宮,(蒸蒸汗出。
)脾胃健兮自止;(只消導健脾,不必止汗。)寸脈浮洪而心火騰自汗?黃連(同五味子)引兮斯藏。(入當用藥中,並《治法匯》。)他若歷節風濕,痰飲腸癰,產蓐諸症,自汗皆同。心血不足,額上偏多;際頸而還,血症可斷。(發黃、水氣二症亦然。)四肢汗重,氣熱故然;(亦有氣弱者,汗多冷。
《病機沙篆》。)五臟風淫,皆令多汗。(詳《內經》。)頭項出汗,或腎火之有餘;(腎水不足。)每飯(頭汗)淋漓,由胃熱者過半。(《石室秘錄》。)
附:《醫級》摘要
愈汗愈熱,必由內火;汗厥清瀉,多屬陰寒。漉汗(身常濡也)更風轉甚,風內伏而久成風厥;盜汗寐來寤止,火爍陰而劇轉虛勞。頭汗者,中有熱而莫泄;腋汗者,陰有火而內燃。肱肢多汗,病聚於胃;腰下多汗,濕客於陰。
又:無汗條云:熱病脈躁者心焚,唯冀戰汗;陽症陰脈者神敗,絕汗乃終。羌葛柴防,能通無汗之表,不能開鬱蒸之頭汗;蔥白梔豉,能通火閉之汗,不能清內滯之炎蒸。
附:《證治發微》
盜汗真元猶未盡虛,自汗則真元耗散,腠理皆開。肺失統氣之權,虛勞犯此,甚可畏也。又曰:平人半身出汗,夏月半身有汗,皆氣血不足,夭之兆也。
白話文:
[汗]
盜汗通常是因為陰虛導致,而自汗多是因為陽虛。如果因為勞累傷害了陽氣,使用玉屏風散是最適合的治療方式;對於心悸和肌肉抽搐的情況,真武湯是常用的選擇。如果腳冷且自汗,脈搏細弱或微弱,應採用封固的方法,使用白朮、附子、人參、黃耆等藥物。對於營衛受傷的疾病,歸耆加入建中湯可以治療;對於心脾勞損的情況,四君子湯配合生脈散是常見的治療方式。大半夏加小麥、牡蠣和南棗,是鎮定陽氣、調理虛弱的良方。桂枝湯輔以人參、防風根、茯苓、薑棗,是辛甘化風的治療方法。對於陽明胃虛,厥陰來侵,多夢且在睡覺時出汗的情況,可以用棗仁、茯神、龍骨、人參、白芍、甘草一起煎服,再搭配三十粒五味子吞服。對於胃中的濕氣與火氣交結,造成炎上而出汗,涼膈散是適宜的治療方式;對於氣逆不順,自汗不止的情況,藥物中加入木香,配合小建中湯。如果脈氣口弦滑且食滯在中宮,脾胃健康後汗就會自然停止;如果寸脈浮洪,心火旺盛導致自汗,黃連和五味子可以幫助收斂心火。對於關節風濕、痰飲、腸癰、產褥期等各種病症,自汗的處理原則都相同。心血不足,額頭會特別多汗;如果汗水流到頸部再回來,可能代表有血癥。四肢大量出汗,通常是由於氣熱;五臟受到風邪侵擾,都會引起多汗。頭部和頸部出汗,可能是腎火過剩;每餐後頭部大量出汗,多數是由於胃熱。
附:《醫級》摘要
越出汗越熱,通常是因為內火;如果出汗後體溫下降,多屬於陰寒。持續出汗再遇風,病情會轉為嚴重,表示風邪已潛伏在體內,久而久之會形成風厥;盜汗在睡著時出現,醒來就停止,這是陰虛導致火氣旺盛的症狀,會轉為虛勞。頭部出汗,表示體內有熱無法排出;腋下出汗,表示體內陰火在燃燒。上肢多汗,表明胃部有問題;腰部以下多汗,可能是濕氣困擾下焦。
又:無汗的情況:熱性疾病如果脈搏急躁,表示心火旺盛,期待能通過出汗來降溫;如果是陽症卻出現陰脈,表示病情已經非常嚴重,無汗是死亡的前兆。羌活、葛根、柴胡、防風等藥物可以治療無汗的表證,但無法解決頭部的鬱蒸汗;薑蔥、梔子、豆豉等可以治療火閉不出汗,但無法清除體內的炎熱。
附:《證治發微》
盜汗說明身體的元氣尚未完全耗盡,自汗則代表元氣已經大量流失,皮膚毛孔全部打開。肺部失去統攝氣血的能力,虛勞病人出現這種情況,非常危險。另外,正常人如果半身出汗,夏季半身有汗,都是氣血不足的表現,是短壽的徵兆。
2. 不寐
不寐之故非一,總緣陽不交陰。故或焦煩過度,離火內蒸,湯宜酸棗,丹用補心,銀花竹葉,生地元參。又或憂勞憤郁,耗損心脾之營,養心湯妙,歸脾湯同斟。抑或龍雷震盪,精不凝神,靜以制動,壯水斯寧。若乃肝血無藏,魂搖神漾,咸補甘緩,厥法堪仗。(龜膠、淡菜、熟地、黃柏、茯苓、五味、萸肉、遠志。
)膽熱則心煩口苦,桑葉丹皮溫膽湯法兼參;胃病則陽蹻穴空,半夏秫米湯足尚。營氣傷極,人參人乳並行;陽浮不潛,(面色光亮,痰飲上溢。)七味八味皆當。余如因驚宜鎮,因怒宜疏,飲食痰火為實,新產病後為虛。(上仿《指南案》論。)(《證治要訣》云:羌活勝濕湯治臥而多驚,邪在肝膽也。
)若乃導痰湯入菖蒲(五分),治膽涎沃心之症;(大抵驚悸怔忡,失心風不寐,皆由膽液沃心所致。《治法匯》。)生脈散加百合(茯神、龍齒,少佐萸、連。)療憂思(而致)不寐之疴。(火升自汗,恍惚,口苦,飲食不能食,欲臥不能臥,小便則灑淅頭暈,此屬百合病。
詳張石頑案。)胃實不和,(氣逆填脘,寤不肯寐。)投滾痰丸而非峻;(兼服溫膽湯。葉氏醫案。)病宜宣暢,(醉後大吐,或燥浴始得睡。)經汗吐(二法並行)而始安。(詳陸養愚案。)餘熱不眠,(傷寒後餘熱)寤寐不寧者,胃中津液乾枯,不能內榮其魂魄也。必(用甘寒以)生津液而始獲安寢;(《寓意草》。
)水不制火,(不寐而善飯,脈兩關洪,左尺微,右尺亦大。)徒補心而轉益焦煩。(腎虛不能制心火,心肝並熾,補之反實,以腎氣丸加人參、五味,熬膏服之而愈。金少遊案。)所以夜臥多驚,(心氣不歸於腎。)瀉南不如補北;(宜交通心腎。《石室秘錄》。)左關脈弱,(此肝虛也,當補其母。
)益腎即以滋肝。(以熟地為君,佐以人參、當歸、茯苓、防風、棗仁、遠志,服二十劑,至春而愈。《芷園臆草》。)
附:呂元膺醫案
一人病睡則心悸神懾,達旦耳目皆廢,雖堅臥密室,睫未嘗交也。診其脈,左關陽浮而虛;察其色,少陽之支外溢於目眥。呂曰:此得之膽虛而風,諸醫獨治其心,而不祛膽之風,非法也。因投烏梅湯、抱膽丸,熟睡而愈。(《醫學入門》。)
白話文:
標題: [失眠]
內容: 失眠的原因並非單一,總歸是因爲陽氣與陰氣無法交合。可能因爲過度焦慮煩躁,體內火氣過盛,這時適合使用酸棗仁湯,補心丹來調理,同時可以加入銀花、竹葉、生地、元參等藥材。也可能因爲長期憂慮勞心,憤悶抑鬱,導致心脾營血受損,養心湯與歸脾湯都是很好的選擇。或者是由於腎氣動盪,精氣無法凝聚神識,應該靜心抑制躁動,使腎水寧靜。如果肝臟血液不足,魂魄動盪不安,應使用鹹補甘緩的方法,如龜膠、淡菜、熟地、黃柏、茯苓、五味子、山茱萸、遠志等。
膽熱會導致心煩口苦,此時可用桑葉、丹皮配合溫膽湯。胃部不適則會影響陽蹺穴,可使用半夏秫米湯。氣血損傷嚴重時,人參和人乳可以並用。陽氣浮而不潛,面色光亮,痰飲上溢時,七味、八味湯劑都可使用。其他如因驚嚇宜鎮靜,因憤怒宜疏解,飲食痰火爲實,產後或病後虛弱。
胃部實滿不和,氣逆填塞胃脘,醒着不願意睡覺,使用滾痰丸但不可過猛,可配服溫膽湯。疾病宜宣暢,如酒後大吐,或者燥熱洗澡後才能入睡,經過發汗、催吐後才能安眠。餘熱未清,傷寒後的餘熱,睡眠不寧,這是因爲胃中津液乾涸,不能滋養魂魄,必須使用甘寒藥材生津液,才能獲得安寧的睡眠。
腎虛不能制約心火,心肝火氣旺盛,補養反而加重病情,此時應使用腎氣丸加人參、五味子,熬成膏狀服用。夜晚睡眠多驚,心氣不歸於腎,瀉南不如補北,應交通心腎。左關脈弱,這是肝虛的表現,應該補其母,也就是補腎來滋肝。以熟地爲主藥,輔以人參、當歸、茯苓、防風、酸棗仁、遠志,連續服用二十劑,到春季就能痊癒。
附:呂元膺醫案
有一人,睡覺時心悸神驚,直到天亮耳目都不能休息,即使在密閉的房間裏堅臥,眼睛也無法閉合。診斷他的脈象,左關脈陽浮而虛;觀察他的面色,少陽之支外溢於眼眶。呂元膺說:這是膽虛引起的風邪,諸位醫生只治療心,沒有驅除膽的風邪,這是不對的。於是他投用了烏梅湯、抱膽丸,患者在熟睡中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