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治針經》~ 卷一 (5)
卷一 (5)
1. 下篇
若夫兩感凶防六日,陰陽毒慮七朝。(《傷寒賦》。)(《醫級》升麻鱉甲湯注云:陰陽二毒俱咽喉痛,先用咽喉科劫痰方治之,全活甚眾。方見雜症。)熱灼陰精,不速逐須防胃爛(而發斑);陽邪熾甚,雖久泄可用石膏。(此症大熱燥渴,脈洪大而數,因其疹後泄已八年,石膏止用一兩,病初不減,後加至二兩,數劑而愈,另治其泄亦痊。《廣筆記》。
)脈弱斑遲,人參輔乎升麻葛根湯;汗多敗症,熟地加入逍遙散。(《西塘感症》。)柴胡四物或桂枝,餘熱清於每夜;(《傷寒》柯氏注。)桃仁承氣加桂附,僂廢治乎兩腰。(《寓意草》。)手足汗,非無寒症;(蘊熱則煩躁譫語,挾寒則水穀不分,治法各異。)身體痛,亦有陽邪。
(謂陽毒身痛。《摘要》。)陽毒身黃,亦多蛔厥;(詳《準繩》戴氏。)剛痙柔痙,必咬頰車。(《傷寒賦》。)不嘔汗無,渴飲者葛根可用;(謂陽明經病。)陽明鼻衄,涼血中乾葛、荊芥須加。(《廣筆記》。)不得眠,皆為熱症,瘥後當別陰陽;面赤色,固系表邪,里症亦宜下奪。
(詳《摘要》。)調溫毒,可用黑膏;散赤斑,須行紫雪丹。(《傷寒賦》。)協熱下利,六一散調以黃連;(煎湯,如心下痞者加栝蔞。)合病三陽,醋鱉甲同乎百合。(三陽合病,脈大上關上,但欲睡眠,合目則汗,用醋炙鱉甲為君,麥冬、白芍、知母、栝蔞根、竹葉、甘草。《廣筆記》。
)斑毒慮胃陽之被遏,偏宜和胃透肌;(升麻葛根湯,又清胃散加山楂、砂仁。詳後發斑條。)足冷知表邪之未伸,必用柴胡防風二羌獨活。(《大白》。)(足冷之故多矣,此條未該,不可概執。)狂走半屬虛邪,(王海藏治一人傷寒狂走不能制,脈虛數,用補劑而愈。又《廣筆記》載:一人登屋奔走幾月余,先下後補而痊。
)咬牙口噤本乎裡熱。(《五法》。)又如陽病足寒,上身必熱;熱厥肢冷,指爪自溫。(《準繩》戴氏。)痰凝食滯每類結胸,治用保和散平胃散;陰陽皆有盜汗,方分表裡滋清。(三陽盜汗,皆熱邪未盡;三陰盜汗,皆熱伏血分,不獨少陽也。並詳《傷寒大白》。)病後暮煩,(每至申酉微有潮熱,名日暮微煩。
)餘熱(宜芩、連、梔、豉等)與陰虛異證;應時潮熱,表邪或內火兩因。(三陽皆有潮熱,不獨陽明為然。若積熱痰火內伏為患而潮熱,必或嘔、或脹、或作痛。詳《大白》。)冬溫咽痛而聲喑,豬膚湯可啜;(張石頑案。)汗下傷津而體振齒擊,羊肉汁宜烹。(服一升,戰止,汗大出而愈。
蔣仲賓案。)病愈目眥黃,睛黃者發黃之漸;病重目直視,稍動者痰飲之停。(《傷寒賦》。)風濕火痰,常兼頭痛;上焦蓄血,亦見身疼。(《大白》。)爾其實熱狂煩,浮脈何妨權下;寒邪深重,表症亦或多眠。(《五法》。)傷暑食而腹夾陰,枳實理中合小承氣;病蓄血而兼狐惑,犀角地黃湯佐烏梅黃連。
白話文:
如果說兩感(指同時感受太陽、少陰兩經的病邪)的病情兇險,要提防六天內出現變故,而陰陽毒(指病情極重,出現咽喉腫痛等症狀)則要考慮七天內的轉變。《醫級》中升麻鱉甲湯的註解說,陰陽二毒都會導致咽喉疼痛,可以先用咽喉科治療痰的方子,能救活很多人。(方子在雜症部分。)熱邪灼傷陰精,如果不趕快驅逐,要小心胃部潰爛而引發斑疹;陽邪熾盛,即使久瀉也可以使用石膏。(這個案例是高熱、口渴、脈象洪大且快的病症,因為疹子後腹瀉已經八年,開始用一兩石膏效果不佳,後來加到二兩,幾劑就好了,同時治療腹瀉也痊癒了。《廣筆記》記載。)
脈象虛弱、出疹緩慢,可以用人參輔助升麻葛根湯;汗多不止是敗症的徵兆,可以在逍遙散中加入熟地。(《西塘感症》記載。)用柴胡四物湯或者桂枝湯,來清除夜晚的餘熱。(《傷寒》柯氏注。)用桃仁承氣湯加桂枝附子,可以治療腰部彎曲僵硬的病症。(《寓意草》記載。)手腳出汗,不一定沒有寒症。(如果內有熱邪就會煩躁、說胡話,如果兼有寒邪就會消化不良,治療方法各有不同。)身體疼痛,也有可能是陽邪。(指陽毒導致的身體疼痛。《摘要》記載。)陽毒導致的黃疸,也多見於蛔蟲病發作。(詳見《準繩》戴氏的記載。)剛痙和柔痙,一定會咬到臉頰。(《傷寒賦》記載。)沒有嘔吐、沒有出汗,但口渴想喝水的,可以用葛根湯。(指陽明經的病症。)陽明經引起的鼻出血,要用涼血藥,並加入乾葛和荊芥。(《廣筆記》記載。)失眠都是因為熱邪,病好後要注意辨別陰陽;臉色發紅,雖然是表邪,但如果伴有裡症,也應該用瀉下藥。 (詳見《摘要》記載。)
調和溫毒可以用黑膏藥;散解紅斑,必須用紫雪丹。(《傷寒賦》記載。)如果合併熱邪和腹瀉,可以用六一散調和黃連服用。(煎湯服用,如果心下痞悶可以加入瓜蔞。)如果三陽經合併發病,可以用醋炙鱉甲和百合同用。(三陽經合併發病,脈象大而上,只想睡覺,閉上眼睛就出汗,用醋炙鱉甲為主藥,搭配麥冬、白芍、知母、瓜蔞根、竹葉、甘草。《廣筆記》記載。)
斑疹的出現要考慮是否胃陽被抑制,應該調和胃氣,使藥力能透達肌膚。(可以使用升麻葛根湯,也可以用清胃散加山楂、砂仁。詳見後面的發斑條文。)如果腳部冰冷,說明表邪沒有發散出來,必須用柴胡、防風、二羌、獨活。(《大白》記載。)(腳冷的原因很多,這個條文沒有全部包括,不能一概而論。)神志不清、亂跑亂動,多半屬於虛邪。(王海藏曾經治好一個因傷寒而狂躁奔走的人,他的脈象虛弱而快,用補藥治好了。另外《廣筆記》記載:一人在屋頂奔走數月,先用瀉下藥後用補藥才痊癒。)咬牙、嘴巴緊閉是內熱的表現。(《五法》記載。)還有像陽病導致腳部冰冷,但上身一定會發熱;熱厥導致四肢冰冷,但手指甲腳趾甲會溫熱。(《準繩》戴氏記載。)痰液凝滯、食物停滯,都類似於結胸病,可以用保和丸或者平胃散治療;陰證陽證都可能出現盜汗,治療方法要區分表裡、滋陰清熱。(三陽經的盜汗,都是因為熱邪沒有完全清除;三陰經的盜汗,都是因為熱邪潛伏在血分,不只是少陽經。詳見《傷寒大白》。)病後傍晚感到煩躁,(每天下午申時到酉時會輕微發熱,稱為日暮微煩。)是餘熱沒有清除,與陰虛是不同的;如果出現週期性的潮熱,可能是表邪或內火兩方面的原因。(三陽經都可能出現潮熱,不只是陽明經。如果是積熱、痰火內伏導致的潮熱,一定會伴隨嘔吐、腹脹或疼痛。詳見《大白》。)冬天感受溫病導致咽喉疼痛、聲音嘶啞,可以喝豬膚湯;(張石頑的案例。)汗下過多導致津液虧損,身體顫抖、牙齒打顫,可以喝羊肉汁。(服用一升羊肉汁,顫抖停止,大量出汗後痊癒。蔣仲賓的案例。)
病好後眼白發黃,眼球發黃是黃疸的徵兆;病情嚴重,眼睛直視,輕微轉動是因為痰飲停滯。(《傷寒賦》記載。)風、濕、火、痰常常會同時導致頭痛;上焦蓄血也可能引起身體疼痛。(《大白》記載。)如果真的是實熱導致的狂躁煩悶,脈浮可以用瀉下藥;寒邪深入,表證也可能會表現為嗜睡。(《五法》記載。)感受暑熱又吃錯東西導致腹痛,病位兼有陰邪,可以用枳實理中湯合小承氣湯;如果病邪蓄積在血分又兼有狐惑病,可以用犀角地黃湯佐以烏梅、黃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