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誠勳

《證治針經》~ 卷一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5)

1. 眩暈

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。風陽上冒,昏僕無端,有中虛亦有下虛,或夾火而或夾痰。火盛兮清少陽而即愈,(羚羊角、山梔、連翹、花粉、元參、生地、丹皮、桑葉之屬。)痰多者理陽明而始安。(二陳、薑、瀝、菖蒲、橘紅之類。)中虛兼用人參,外臺茯苓為合(《外臺秘要》有茯苓飲);下虛必從肝治,潛陽鎮攝宜參。乃若除痰須與健中,熄風可以緩暈。

白話文:

各種風邪引起的頭暈目眩,都屬於肝臟的病症。風邪陽氣上衝,導致昏迷不省人事,可能是由於中焦虛弱,也可能是下焦虛弱,或者夾雜着火熱,或者夾雜着痰濕。

如果火熱盛行,可以用清熱瀉火的方法治療少陽經,患者就能痊癒。常用的藥物包括羚羊角、山梔、連翹、花粉、元參、生地、丹皮、桑葉等。

如果痰濕過多,則需要疏理陽明經,才能使病情安穩。常用的藥物包括二陳、生薑、竹瀝、菖蒲、橘紅等。

如果患者是中焦虛弱,還要配合使用人參,外台秘要中記載的茯苓飲可以用來輔助治療。

如果患者是下焦虛弱,則必須從肝臟入手治療,採用潛陽鎮攝的方法,並配合人參使用。

總之,要治療風邪引起的昏迷,必須先除痰,再健脾胃,熄風止暈,才能達到最佳療效。

(白朮、茯苓、白蒺藜、枸杞子、菊花炭。)肝風內沸而津爍,滋陰潤液無愆;(生地、二冬、萸肉、阿膠、白芍。)絡脈中熱而水虛,後本先標莫紊。(方見上清少陽條注。)如其陰虛陽升,煩勞即發,熟地天冬、五味茯神山萸,牛膝遠志牡蠣磁石龜甲;或枸杞子仁與穭豆黑芝麻,暨淡菜膠、龜膠而建蓮山藥。

白話文:

白朮、茯苓、白蒺藜、枸杞子、菊花炭可以治療肝風內沸、津液灼熱的症狀,滋陰潤液,效果顯著。生地、二冬、萸肉、阿膠、白芍可以治療絡脈中熱、水液不足的症狀,要先治本再治標,不可混淆。方劑可以參考上清少陽條注。如果陰虛陽亢,煩躁易發,可以用熟地、天冬、五味茯神、山萸肉、牛膝、遠志、牡蠣、磁石、龜甲等藥物治療。也可以用枸杞子仁、穭豆黑芝麻、淡菜膠、龜膠、建蓮山藥等藥物治療。

又或年高氣衰,水枯風動,上實下虛,頭暈跗腫,附子都氣丸入天冬建蓮,溫納佐涼方足重。(腎宜溫,肝宜涼。上約《指南案》論。)抑夫眩暈屬乎外因,每多一時暴逆,寒則掣疼,風則汗出,溫則如裹(滯重,《內經》曰:傷於濕,首如裹。)暑則悶熱。(丹溪。)暴怒則血菀(於上,而不反於下,名曰)厥巔,(此疾)得補而熾暈欲絕,(大熱引飲,胸如刀劈,食少瀉多。

)龍膽、蘆薈蜀漆、代赭石、赤芍黃連丹皮,五味子、牡蠣龍骨入豬膽汁二枚,(十餘劑而漸愈。《寓意草》。)婦女及失意之人,(面黃脈伏,氣鬱生涎。)宜兼舒郁;煩渴兼弦數實之脈,(壯盛之人,屬實痰實火。)盡用清涼。(降火清痰,本《治法匯》。)大黃酒煮二次為末用茶調,(治眩暈不可當者。

白話文:

年紀大了,氣虛體弱,體內水分不足,風氣容易亂竄,上焦實熱,下焦虛寒,因此頭暈、腳踝腫脹。可以用附子都氣丸加入天冬、建蓮,溫暖補益,佐以清涼,治療下半身沉重。腎臟喜溫,肝臟喜涼,這點要記住。眩暈通常是由外因引起,多半是突然發作,感受寒邪則疼痛抽搐,感受風邪則汗流不止,感受溫邪則身體沉重,感受暑邪則感到悶熱。如果突然生氣,則血氣上衝,導致頭昏眼花,甚至昏厥。可以用龍膽、蘆薈、蜀漆、代赭石、赤芍、黃連丹皮、五味子、牡蠣、龍骨,再加入兩枚豬膽汁,十幾劑後症狀就會慢慢改善。婦女和心情鬱悶的人,容易面黃氣虛,氣鬱導致口涎增多,需要兼顧舒解鬱結;如果同時有口渴、脈搏跳動快且有力,屬於實熱痰火,則需要用清涼的藥物,降火化痰。用黃酒煮藥材兩次,研磨成粉末,用茶水調服,治療眩暈十分有效。

)丹溪之法須志;蓄血症從下奪,(婦人觸於驚恐,眩暈如坐舟船,脈左寸沉牢,用桃仁承氣湯下黑血而愈。)士材之案無忘。

附:《醫級》摘要

督脈虛,則頭重高搖;髓海空,則耳鳴腦轉。(此皆眩因。)腎氣丸桂芩木甘飲除水泛,大造丸斑龍丸療督虛。

白話文:

丹溪先生的醫法必須用心記住,蓄血症要從下部排出,婦女受到驚恐,頭昏眼花像坐在船上一樣,脈象左寸沉而緊,可以用桃仁承氣湯瀉下黑色血液就能治好。另外,士材的案例也不要忘記。

2. 虛勞

五臟之損兮,治法攸分,上損從陽兮,下損從陰。脈虛由精血內虧,肝腎陰傷之驗;脈大為氣虛泄越,心脾營損之徵。(此釋《金匱》脈大為勞,脈極虛亦為勞之文。)五味異功散四君子湯,歸脾湯建中湯與養榮湯,(此等宜脈大者。)腎氣丸三才湯及大造丸,復脈湯固本丸共天真丸。

白話文:

五臟受損的治療方法,要根據損傷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區分。上半身的損傷要從陽氣入手治療,下半身的損傷則要從陰氣着手。

脈象虛弱,是由於精血內虛所致,反映了肝腎陰虛的病證;脈象洪大,則表示氣虛外泄,是心脾營氣受損的徵兆。

(這段解釋了《金匱要略》中「脈大為勞,脈極虛亦為勞」的含義。)

五味異功散、四君子湯、歸脾湯、建中湯和養榮湯,這幾種方劑適用於脈象洪大的病人。

腎氣丸、三才湯、大造丸、復脈湯、固本丸和天真丸,這幾種方劑則適用於脈象虛弱的病人。

(此等宜脈虛者。)合宜以用,隨症而斟。爾其腎虛則氣攻於背,肝虛則熱灼乎心,龍相升騰兮,藥宜至靜;陰精涸竭兮,味貴填精。(鹿茸、雄羊內腎之屬。)滑澀不嫌互用,(牛羊豬骨髓、麋角膠及熟地、山藥、茯神、萸肉、五味、芡實、蓮子、全櫻之屬。此治陰虛陽動,精濁下注,溺管疼痛。

)栽培妙取有情。至如縱欲傷精,奇脈應須並究;宜蓯蓉、枸杞、鹿膠、當歸、沙蒺藜、茯苓、茴香之屬。)損不肯復,參朮何待徐商。陰傷及陽則表寒,勿疑外感;元無所歸則熱灼,莫漫投涼。體盛脈偏微,(陽氣不足。)斑龍丸能培生氣;陰傷陽亦損,(脾腎兩虛。)雙補丸法功有兼長。

白話文:

對於脈象虛弱的情況,適合使用中藥進行調理,應根據病情進行選擇和調整。如果腎虛,氣會向背部攻擊;如果肝虛,熱力會灼燒心臟。龍相升騰,藥物應保持平靜;陰液枯竭,應注重滋養精氣。

例如鹿茸、雄羊內腎等藥物,可以適度搭配使用。牛羊豬骨髓、麋角膠、熟地、山藥、茯神、萸肉、五味、芡實、蓮子、全櫻等藥物,適合治療陰虛陽動,精液過多,尿道疼痛的問題。

在培養和採集有情之物時,要注意,過度放縱導致傷害精氣,需要進一步研究脈象變化。例如使用蓯蓉、枸杞、鹿膠、當歸、沙蒺藜、茯苓、茴香等藥物進行調理。若損傷不止,不必等待詳細商討,參朮即可進行調理。如果陰損影響陽氣,表現為表層寒冷,不要懷疑是外感引起;若無所歸宿,則可能出現熱灼現象,不應盲目投涼藥。對於體質強壯但脈象微弱的情況(陽氣不足),斑龍丸可以滋養生命氣息;若陰損同時影響陽氣(脾腎兩虛),雙補丸法具有雙重治療優勢。

元氣既傷,大宜甘藥;(此仲景妙旨。)上下交損,耑理中央。勞力傷陰,黃耆建中有效;氣阻瘀滯,旋覆(花湯)加味(歸鬚、桃仁、柏子仁)為良。(上並約《指南案》論。)若夫婦女多幹血之凝,守王道則坐以待斃;(《醫門法律》。)骨蒸從至陰而發,用宣劑(輕揚之品)斯燎之方揚。

外感邪來必驟,內傷由漸而戕,(《景岳全書》。)當詳辨乎初治,毋遺人以夭殃。

附:《醫級》摘要

外邪傷陽者,病從上而及下,肺心胃有漸次之諸因;(由肺而逆傳至腎,至骨痿不起則死。初治宜分陰邪陽邪,養血祛邪,補正托邪之法。)內邪傷陰者,病由下而及上,腎肝脾見遞及之五損。(由腎而遞傳至肺,至皮聚毛落則曰死。初治當從降火滋陰,剋制生化法。)氣血並沖為大厥,(見《素問·調經篇》。

白話文:

元氣受損,就應該用甘甜的藥物來調養,這是張仲景的精妙之處。上焦和下焦都損傷了,就應該重點調理中焦。勞累過度傷了陰氣,黃芪補中益氣效果很好;氣血阻滯瘀結,用旋覆花湯加歸鬚、桃仁、柏子仁效果最佳。以上都是參考《指南案》的論述。如果夫妻或女性經常出現血瘀的情況,固守正道就會坐以待斃,這是《醫門法律》的觀點。骨蒸發熱是由於陰虛而引起的,要使用宣散之品,就像用火燒東西,要使用火勢旺盛的柴火才能燒得旺。

外感邪氣入侵一定是突然發作,內傷則是由於長期積累而逐漸加重,《景岳全書》如是說。要仔細辨別病情,及時治療,不要讓病人因為延誤而喪命。

外邪傷陽,病症會從上而下,肺、心、胃會依次受到影響,由肺部逆傳到腎臟,最終導致骨痿不能起身而死亡。初期治療要區分陰邪和陽邪,採用養血祛邪、補正托邪的方法。內邪傷陰,病症會從下而上,腎、肝、脾會逐漸受到影響,由腎臟傳到肺部,最終導致皮肉萎縮、毛髮脫落而死亡。初期治療要從降火滋陰、抑制生化入手。氣血都衝擊到一起,就會導致大厥,這是《素問·調經篇》的說法。

)邪傳氣血號勞風。(固勞感邪,故為勞風病。見《內經》。若血虛感邪,即為血風勞,其涕皆不出,邪不泄由是內舍留連,纏綿不已,不至成勞不已。)八仙(長壽丸、六味丸加麥門冬、五味子)附子(加入),引虛浮之火歸原;桂附參耆,收飛越之陽返宅。(末一條原集本列火症。

附:虛勞陰陽脈辨

陰虛之勞脈細數,則必形消著骨而後死者,陰主形也;陽虛之勞脈微革,則不待萎盡忽然而脫者,陽主氣也。(《醫宗金鑑》。)

附:癆瘵治法

白話文:

邪氣入侵氣血,導致勞累、風寒病症。如果體質虛弱,容易感邪,就容易患上勞風病。如果血虛感邪,就會形成血風勞,症狀是鼻涕不出,邪氣無法排出,留在體內,反覆纏綿不愈,最終導致勞累不堪。八仙丸加上麥門冬、五味子、附子,可以引導虛浮的熱氣歸位;桂枝、附子、人參、黃耆,則可以收斂散失的陽氣,使其回歸本位。

陰虛勞損的病人,脈搏細數,會日漸消瘦,形體枯槁,最後才會死去,因為陰主形體;陽虛勞損的病人,脈搏微弱,會突然猝死,不待身體完全衰竭,因為陽主氣息。

瘵者,敗也,氣血兩敗之意也。有陰虛乾血者,有陰虛積熱者,當以諸補陰藥治之。肌膚甲錯,兩目黯黑者,若初病尚壯,及久病不瀉,二者皆可先用攻下治法。(同上。)

附:因病似虛,因虛致病論(摘《醫衡》)

因病似虛者,其人本無他恙,或感六淫之邪,或傷飲食之積,或為情志拂鬱,或為血氣瘀留,以致精神眩昧,頭目昏花,懶言倦怠,口中無味,面色萎黃,氣短脈沉,厥逆泄瀉,種種現症。羸狀雖彰而邪郁內痼,苟非先去其病,何能即療其虛。與其畏攻而釀成不起之病,孰若去病而猶冀有可補之虛。

所謂因虛致病者,或先天之稟賦素弱,或後天之調養復乖,以致陽虛畏寒,陰虛發熱,上氣喘滿,脅脹腹膨,前後不通,躁擾不食,脈大無根,種種形證,虛而類實。然變症百出,本乎一虛,苟非專補其虛,安能分治其病。與其去病而虛不可保,毋寧補虛而病可漸除也。(沈明生。

白話文:

瘵病代表氣血衰敗,分為陰虛乾血和陰虛積熱兩種,要用補陰藥物治療。如果患者出現皮膚甲錯、眼睛黯黑,且病程初期體力尚佳或病程較久但沒有腹瀉,都可以先用攻下法治療。

有些疾病看似虛弱,其實是因病致虛。患者本身可能並無大礙,但受到六淫邪氣侵襲,或飲食積滯,或情緒鬱結,或血氣瘀滯,導致精神恍惚,頭昏眼花,懶言倦怠,食慾不振,面色萎黃,呼吸短促,脈象沉細,手腳冰冷,腹瀉等症狀。雖然外觀虛弱,但病邪卻深藏體內,如果不去除病邪,如何能治療虛弱?比起害怕攻邪而導致病情加重,不如先去病邪,再考慮補虛。

另外,有些疾病則是因虛致病,可能是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調養不當,導致陽氣虛弱怕冷,陰氣虛弱發熱,胸悶氣短,脅肋脹滿,腹部膨脹,大小便不通暢,心神不安,食慾不振,脈象洪大無力等症狀,雖然表現為實證,但根源在於虛弱。各種變化症狀都是源於虛弱,如果不專注補虛,如何能分門別類治療疾病?比起去除病邪而無法保證虛弱得到改善,不如先補虛,讓病症慢慢消失。

附:《折肱漫錄》

切脈先看胃氣,每治他病,切須照顧胃氣,不可一意攻伐。

大凡以藥攻病者,去其大半,即宜養正氣而佐以祛邪,正氣充則邪氣自盡,否則正氣與邪氣俱盡而難為力矣。

附:立齋醫案

一人飲食失宜,患晡熱、口乾、體倦、小便赤澀、兩腿痠痛,服四物知柏之劑,變症百出,令服補中益氣湯甘溫等藥而愈。

白話文:

診脈時要先觀察胃氣,治療任何病症都必須注意胃氣,不可一味猛攻。一般來說,用藥攻治疾病,去除病邪大半之後,就應該滋養正氣,輔以祛除餘邪。正氣充盈,邪氣自然消散。否則正氣和邪氣一同耗盡,就無力回天了。

曾經有一個人飲食不當,出現午後發熱、口渴、身體疲倦、小便赤澀、兩腿痠痛等症狀。他服用四物知柏湯後,病情反而更加複雜。後來改服補中益氣湯等溫補藥物,才得以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