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治針經》~ 卷一 (8)
卷一 (8)
1. 下篇
(《傷寒賦》。)
附:摘《醫級》傷寒條辨要略(文繁者僣易數字,與拙集詞異義同者不復採錄。)
第一條,論潮熱
汗出愈熱者內火,連柏丹梔;夜倍熱者傷陰,保陰(煎,生地、熟地、白芍、山藥、續斷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、丹皮、甘草蒿青蒿、知母)。潮熱不食者腑俟,潮熱能食者經邪。症已瘥而午後復煩,腸胃之餘邪候解;熱已裒而黃昏復熾,三陰之餘熱宜清。傷寒潮熱者,腸滯未清;雜症潮熱者,火遊莫斂。
第二條,論惡風寒
表虛惡風,首風伏風相類;陽虛惡寒,腑症熱厥同形。火症亦惡寒,因熱極而反化;肝火偏惡風,緣木氣之感通。
第三條,論體痛
風襲衛而膚疼,寒傷營而體痛。痛如被杖者寒極,痛無表症者虛多。周痹則歷節風疼,若拘僵每多濕毒;虛風則汗來反痛,如厥怯必是虛寒。虛痛則筋急筋弛,氣痛多攻注於上下;濕痹每著關著節,風火則數變而流疼。寒痛肢清而火痛燥渴,濕痛重著而飲痛吐酸。
第四條,論口唇
不渴不思飲,有熱亦從表論;燥渴漱水不咽,陽邪初入於經。咽乾在脾,而燥渴責腎;消渴肝斷,而腹滿渴腑論。唇紫黑而燥者熱甚;唇青黑而潤者寒深。
第五條,論自汗
冷汗分鬱火(必口渴、二便秘、)極寒(口潤、便通),渴閉及脈情可辨;熱汗辨表傳(呻吟不渴)、溫(鼾睡口渴)暑(面垢煩渴),呻鼾渴垢宜詳。汗出腋下者,肝邪疏泄;汗出腰下者,濕氣流陰。腰以上汗來,陽不降而陰火上炎,法宜清降;股肱多汗,病聚胃而熱不得泄,治必清攻。
第六條,論燥渴
燥因氣熱,渴自火淫。燥火多渴,而濕火不渴;能消肝斷,而不消腎評。上消者,飲入汗泄;下消者,飲多溺頻。如狂煩渴者五苓,莫認陽明投白虎;經熱內傳者竹葉石膏湯,如惟溺澀但豬苓湯。
第七條,論虛狂
虛狂脈候,就症審因。稟弱挾邪,熱少盛而即躁譫;作勞復感邪,神不守而輒昏煩。失志勞心,感邪則神明妄亂;悲憂傷肺,病熱則涕泣時生。勞倦脾傷,肢不收而熱蒸語錯;多謀肝困,常恐捕而如見鬼神。本傷邪繼,症本虛邪而偏形假實;虛狂神亂,欲坐泥水而莫測真虛。凡此並屬虛狂,治法亟宜救本。
第八條,論戰慄
戰汗乃邪正相爭,身振掉而寒熱陡作;寒慄乃邪強正怯,但顫慄而寒熱不形。先慄後戰,由陰出陽可喜;先戰後慄,欲出反入堪驚。七朝戰汗者,五六日即形躁擾;二七戰汗者,十二三狀必凶危。但慄不戰,必成寒逆,須急溫而熨灸;既戰漏汗,息寒身冷,惟回陽以冀痊。
附:內傷外感辨補
內傷外感皆不食:內傷不食,口中無味;外感不食,聞食即惡。內傷外感皆口渴:內傷之渴,初病即渴,其飲甚少;外感之渴,三日後始渴,其飲必多。(余同東垣、《醫宗金鑑》。)內傷之病,脾胃元氣一虛,四臟失其調和,所以五臟之脈,交相混見。故肝弦心洪脾緩之脈,反見於上,按之沉澀,肺脈反見於下也。
白話文:
[下篇]
第一條,論潮熱:
汗多反而更熱的是內火,可用連翹、丹皮、梔子治療;晚上特別熱的是傷陰,可用保陰煎(生地黃、熟地黃、白芍藥、山藥、續斷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、丹皮、甘草、青蒿、知母)治療。潮熱不進食的是腑臟有問題,潮熱能進食的是經絡受邪。症狀已好轉,但下午又煩躁,是腸胃餘邪未盡;熱退了,黃昏又加重,是三陰餘熱需要清除。傷寒引起的潮熱,是腸胃阻塞未清;其他疾病引起的潮熱,是火邪遊走不收斂。
第二條,論惡風寒:
表虛容易受風寒,與頭痛、隱伏的風邪相似;陽虛怕冷,與腑臟病症、熱厥相似。火症也會怕冷,是因為熱極而反轉;肝火偏向怕風,是因為肝氣與風氣相通。
第三條,論體痛:
風邪侵犯衛氣則皮膚疼痛,寒邪傷及營氣則身體疼痛。痛得像被打一樣的是寒邪入極,疼痛而沒有表證的是虛證居多。周身痹痛,則關節疼痛,如果僵硬多半是濕邪和毒邪;虛風則出汗反而疼痛,像厥逆一樣多是虛寒。虛痛則筋攣筋弛,氣痛則多集中在上下肢;濕痺則多在關節,風火則疼痛遊走不定。寒痛則肢體清冷,火痛則口乾舌燥;濕痛則沉重,飲水則嘔吐酸水。
第四條,論口唇:
不渴不願喝水,即使有熱也從表證論治;口乾舌燥,喝水也不咽下,是陽邪初入經絡。咽喉乾燥在於脾,而口乾舌燥責之於腎;消渴與肝有關,而腹脹口渴則屬於腑臟病變。嘴唇紫黑乾燥的是熱邪很重;嘴唇青黑濕潤的是寒邪很深。
第五條,論自汗:
冷汗分為鬱火(必然口渴、大便不通)和極寒(口潤、大便通暢),可根據口渴、便秘和脈象辨別;熱汗則分表證傳裡(呻吟不渴)、溫病(鼾睡口渴)和暑熱(面垢煩渴),呻吟、鼾睡、口渴、面垢要仔細辨別。汗出腋下是肝邪疏泄失常;汗出腰下是濕邪下注。腰以上出汗,是陽氣不降,陰火上炎,要清熱降火;四肢汗出,是病情集中在胃,熱邪不能排出,治療要清熱攻邪。
第六條,論燥渴:
燥渴是因為氣熱,口渴是因為火邪亢盛。燥熱多渴,而濕熱不渴;能傷及肝,不能傷及腎。上消是喝水就出汗;下消是喝水就小便多。狂躁口渴用五苓散,不要誤認為是陽明經證而用白虎湯;經熱內傳用竹葉石膏湯,如果小便不利則用豬苓湯。
第七條,論虛狂:
虛狂要根據脈象和症狀審察病因。體質虛弱再加上邪氣,熱邪不多卻很快出現躁擾神志不清;勞累後又受邪氣侵犯,精神不能集中而昏亂煩躁。意志消沉、勞心傷神,受邪氣侵犯則神志恍惚;悲傷憂愁傷及肺氣,病情加重則涕淚不止。勞倦傷脾,肢體不能收斂,熱邪蒸騰,言語錯亂;思慮過多傷及肝氣,經常恐懼,像看見鬼神一樣。本有體虛,邪氣入侵,病情虛實夾雜;虛狂神志錯亂,想坐到泥水中,難以判斷其真實虛弱程度。這些都屬於虛狂,治療要儘快扶正。
第八條,論戰慄:
戰慄是邪正相爭,身體震顫,寒熱交替出現;寒慄是邪氣盛而正氣衰,只顫抖,寒熱不明顯。先寒慄後戰慄,是陰邪轉化為陽邪,是好的徵兆;先戰慄後寒慄,是陽邪欲出而復入,很危險。七天出現戰慄,五六天就會出現躁擾;十四天出現戰慄,十二三天病情就會危急。只有寒慄不戰慄,必然會發展成寒邪逆亂,需要緊急溫熱治療和灸法;已經戰慄但汗出而身冷,要回陽救逆,才能期望痊癒。
附:內傷外感辨別:
內傷外感都會不進食:內傷不食,口中無味;外感不食,聞到食物就噁心。內傷外感都會口渴:內傷的口渴,一開始就渴,喝水很少;外感口渴,三天後才渴,喝水很多。(與李東垣、醫宗金鑑相同觀點)內傷的疾病,是脾胃元氣虛弱,四臟失調,所以五臟的脈象相互混雜。所以肝脈弦細、心脈洪大、脾脈虛弱的脈象反而出現在上面,按下去沉澀;而肺脈反而出現在下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