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誠勳

《證治針經》~ 卷四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1)

1. 幼科總賦上篇

)熱毒內陷而上熏肺為喘下攻腸則利交頻,火淫於內,治以苦寒應推聖藥。(芩、連、銀、翹、滑石、丹皮、地骨皮、甘草。治痧案止此。)輕淡清散,痧疳可瘳;補澀升提,痧痢當削。(以熱毒未盡也。輕者分利宣通,重者苦寒解毒為治。)痙厥何因,多由邪伏。(此下摘治癇痙厥案三條。

)躁亂如狂熱渴,(鼻煤、舌絳。)溫邪傷及肝陰;(阿膠、生地、天冬、石斛、雞子黃、元參心。)舌縮吐涎,(面青、神呆、四肢皆震。)陰風入於脾絡。(人參、生朮、蜈蚣、全蠍、南星、白附子。)清營宣絡,(犀、菖、翹、梔、元參、遠志、膽星、竹葉。)止癇厥之良圖;滋液熄風,與大人兮同法。

疳積腹疼,每多蟲䘌,相緩急以裁方,大要先清濕熱。(若蟲勢驟急者,當用黑醜、檳榔、大黃、胡粉、山稜、莪朮之類、蟲去則調其脾胃;緩者,用黃連、胡連、蘆薈、苦楝、烏梅、川椒、雷丸、蕪荑、使君、榧肉之類。脾弱者,兼運其脾;胃滯者,兼消其滯。上並仿葉氏《幼科節要》並醫案論。

董氏《醫級》末卷無問錄,載痿男一條,其症自幼頭大腳細,或但頭大,乃陰虛陽升之候,至十餘歲後,尚痿弱如嬰兒,曾見有三四童子皆如此,雖葉天士先生亦不能治,其後並殤。

白話文:

幼科總賦上篇

發熱導致毒素內積,向上熏蒸肺部則引起喘息,向下侵犯腸道則導致大便次數頻繁。體內火熱過盛,治療應使用苦寒類藥物,推薦使用聖藥(黃芩、黃連、銀花、翹搖、滑石、丹皮、地骨皮、甘草)。治療痧症以此為準。輕淡清散的藥物,可以治癒痧症和疳積;補益澀斂升提的藥物,則應當用於治療痧痢(因為熱毒尚未完全清除)。輕症者應當瀉下通便,重症者則需使用苦寒藥物解毒。

痙攣抽搐的原因,大多是邪氣伏藏在體內。(以下列出治療癇證、痙攣、抽搐的三個案例。)

躁動不安如同發狂,口渴(鼻孔發黑,舌頭紅絳),是溫邪損傷肝陰導致的。(阿膠、生地黃、天冬、石斛、雞蛋黃、玄參)。舌頭捲縮,流口水(臉色青紫,神志呆滯,四肢震顫),是陰風侵入脾臟經絡導致的。(人參、白朮、蜈蚣、全蠍、南星、白附子)。清熱解毒,疏通經絡(犀角、菖蒲、翹搖、梔子、玄參、遠志、膽星、竹葉),是治療癇證、痙攣、抽搐的良方;滋陰熄風的方法,與成人相同。

疳積腹痛,大多是腸道寄生蟲引起的,治療應根據病情緩急制定方劑,總體原則是先清除濕熱。(如果蟲症急劇惡化,應當使用使君子、檳榔、大黃、輕粉、山楂、莪朮等藥物;蟲症去除後再調理脾胃;如果病情緩慢,則使用黃連、黃連、蘆薈、苦楝皮、烏梅、川椒、雷丸、蕪荑、使君子、榧子等藥物。脾胃虛弱者,應同時調理脾胃;胃腸阻塞者,應同時消導積滯。以上內容均參照葉天士《幼科節要》及醫案。)

董氏《醫級》末卷無問錄中記載一個男孩痿病的病例,其症狀從小頭大腳細,或僅僅頭大,這是陰虛陽亢的表現,到十幾歲後,仍然虛弱得像嬰兒一樣。曾見過三四個孩子都是這樣,即使葉天士先生也無法治愈,最終都夭折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