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治針經》~ 卷四 (10)
卷四 (10)
1. 幼科要略
附:節錄心誠賦(出《活幼指南》)
欲保赤子,全仗心誠,未觀氣色,先分部位。(左頰屬肝,右頰屬肺,天庭屬心,承漿屬腎,鼻屬脾。)青黑定主驚寒,紅白多為虛熱,土色黃現,疳熱症多。如煤兮中惡之因,似橘兮脾虛之驗。白乃疳勞,紫為熱極。青遮口角,扁鵲難醫;黑掩太陽,盧醫莫治。年壽赤光兮,多生膿血;山根青色兮,頻見災危。
瀉痢而戴陽者須防,咳嗽而拖藍者可畏。火光焰焰,外感風寒;白氣浮浮,中藏癖積。乍黃乍白兮,疳熱連綿;又赤又青兮,風邪緊急。鴉聲魚口,枉費精神;肉折皮乾,空勞心力。氣乏則脾冷,腎虛則滯頤。手如數物兮,肝風相生;面若塗朱兮,心火已熾。弄舌脾熱,解顱腎憊。
重舌木舌兮,虛熱積於心脾;哽氣喘氣兮,實火浮於肝肺。齦宣息露,必是牙疳;哺露丁奚,多緣食積。夜啼分為四症,(一驚熱;二心熱;三寒疝;四誤觸神祗。)變蒸周於—歲。(三百二十日小蒸畢,又二百五十六日大蒸畢,乃成人。)心熱欲言而不能,脾虛無時而好睡。
病後舌喑者腎怯,咳嗽失音者肺痿。口頻撮而虛寒,舌長伸而火熾。龜胸兮肝火乘於肺膈,鱉背兮腎風入於骨髓。鼻乾黑燥,火盛金衰;肚大青筋,木強土潰。不能吮乳者,熱在心脾;常欲俯臥者,火蒸脾胃。惡見燈火者,(原文作喜視,必系誤字,今正之。)煩熱在心;愛食泥土者,疳熱在脾,臍風忌於一臘,火丹畏於一周。
驚自熱生,癇因痰致。閉目兮無魂,狂叫兮多祟。
白話文:
【幼兒保育要點】
想要確保嬰兒的健康,首要條件是心誠。在尚未觀察氣色前,我們應先了解臉部不同部位反映不同的臟腑狀態。(左臉頰反映肝臟狀況,右臉頰反映肺部狀況,額頭反映心臟狀況,下脣下方反映腎臟狀況,鼻子反映脾臟狀況。)臉色青黑通常是受驚或寒冷的表現,紅白多表示有虛熱,臉色黃土色可能是疳熱症狀。臉色如煤炭般暗沉,可能是中惡的原因,像橘色可能是脾虛的跡象。臉色蒼白可能表示有疳勞,紫色顯示熱度極高。如果青色遮蓋了嘴角,即使名醫扁鵲也難以救治;黑色掩蓋了太陽穴,就算醫術高明的盧醫也無法治療。如果鼻子上出現紅光,可能會有膿血問題;如果鼻樑出現青色,可能會遭遇危險。
如果腹瀉且臉色發白,需特別小心;如果咳嗽且帶有藍色,情況令人擔憂。臉色如火焰般紅亮,表示可能有外感風寒;臉色如白霧般,表示可能有內藏癖積。如果臉色忽黃忽白,可能有持續的疳熱;如果臉色忽紅忽青,可能是風邪緊急。如果哭聲像烏鴉,或是嘴巴張開像魚,再努力也枉然;如果肉皮乾枯,再用心也是徒勞。如果缺乏活力,可能是脾臟虛冷;如果腎虛,可能會有口水滯留。如果手像在數東西,可能是肝風生成;如果臉色像塗抹了硃砂,可能是心火旺盛。如果伸舌,可能是脾熱;如果頭髮稀疏,可能是腎虛。
如果舌頭腫脹,可能是虛熱在心脾積累;如果呼吸困難,可能是實火在肝肺浮動。如果牙齦暴露,可能是牙疳;如果吃飯露出丁奚,可能是食物積聚。夜啼可以分為四種症狀,(一是驚熱;二是心熱;三是寒疝;四是誤觸神靈。)變蒸會在一年內發生。(三百二十天小蒸結束,再過二百五十六天大蒸結束,人體才成熟。)如果心熱,想說話卻不能;如果脾虛,隨時都想睡覺。
病後如果舌頭無聲,可能是腎虛;如果咳嗽失去聲音,可能是肺萎縮。如果嘴頻繁收縮,可能是虛寒;如果舌頭長時間伸出,可能是火熱。如果胸部像龜殼,可能是肝火侵襲肺部;如果背部像甲魚,可能是腎風侵入骨髓。如果鼻子乾燥發黑,可能是火旺金衰;如果肚子大青筋暴起,可能是木強土潰。如果不能吮吸乳汁,可能是心脾有熱;如果經常想趴著睡,可能是脾胃被火蒸。如果害怕看到燈火,可能是心中有煩熱;如果愛吃泥土,可能是脾臟有疳熱。臍風應在一歲前避免,火丹應在一週內防止。
驚嚇通常由熱引起,癇病通常由痰導致。如果閉眼,可能是沒有魂魄;如果狂叫,可能是有鬼祟。
2. 幼科總賦上篇
小兒體屬純陽,所患每多熱病,時俗套藥須懲,(詳原集。)隨症施方乃順。春溫忌散,黃芩湯涼膈散皆宜;(熱伏於陰,苦味堅陰,乃正治也。)夏暑當清,辛涼甘寒獨勝。(昔人以白虎湯為主方,或宗河間法。)秋燥治肺為急,宜甘潤而勿用苦寒;(苦則助燥。)冬寒溫散堪投,(傷寒表邪,輕則紫蘇、防風一二味,身痛用羌活,然不過一劑;如傷風,用前、杏、枳、桔之屬。)挾溫邪(即冬溫症)則治從里症。
(稍兼清散,忌用辛溫,)若夫蔥豉一湯,(為四季)通用要方可任。風溫首先犯肺,(若失治必)逆傳入於心胞絡。降肺開痹,涼潤輕清最妙。(忌用荊、防、柴、葛,及消導苦寒,)安神宣竅,牛黃丸或至寶丹須調。肺熱咳嗽煩蒸,熱甚勿投柴葛;暑熱肢冷,熱深厥亦深可用石膏。
急驚屬陽,(古稱陽癇。)治先涼膈散;肝膽火熾,(病必迅速。)丸化牛黃。嘔吐延慢驚,用南星白附子六君子湯之屬;火熱劫爍津液,(謂急驚症。)宜犀角地黃之湯。疳有五臟之分,病起果腥雜進,初用清熱和中分利,次則疏補助運,繼病(乳子母更有娠,下利寒熱,亦名鬾病)治亦無功,母產而子自靖。吐瀉由脾胃之傷,驚搐每相因而變,熱閉神昏則至寶當求,寒閉則來復丹是選。
瘧病(幼稚氣怯神弱,初起)熱深厥逆,切勿認作驚癇,略仿大方治法,(寒勝,正氣、二陳加減;熱勝,六一散、桂枝白虎湯。)柴胡乾葛等味須捐。(柴胡動肝陰,葛根竭胃汁,致變屢矣。)痢關臟病,誤治必凶,初起體堅症實,行血導氣有功;日久肢寒脈細,歸身陳皮、肉桂白芍合理中湯。禁口兮多宜清熱,(用丹溪法。
)休息痢兮專治中宮。(用東垣法。胃強善食者,苦寒清熱。)痧為陽腑經邪,初起必從表治。冬時無汗,壯熱喘急用麻黃杏仁,如華蓋散三拗湯;夏月無汗解肌,前胡葛根薄荷牛蒡防風桔梗枳殼。(香薷、木通之屬。)春溫夏暑,秋燥冬寒,因時調劑,危可使安。無汗忌用石膏,下利不宜止瀉。
(痧宜通泄,泄瀉為順,下痢五色者亦無妨。)辛涼上焦辛苦中焦與鹹寒下焦,並按三焦毋苟且。疹喜清涼,然毋過劑。若其誤治致危,(常有氣弱體虛,表散寒涼非法,釀成損怯。)救敗更須審諦,陰傷為多自合養陰,(必扶持胃汁。)氣弱者亦有之急當益氣。痰鳴氣促唇紫掀腫,(痧退後,不出聲,涕淚皆無。
此以下摘治痧案四條。)由毒火之未經清解;(上竅漸閉,芩、連、杏,桔、翹、銀、元參、甘草。)浮腫腹疼寒熱、喘脹,緣經府濕熱之留著。(膏、杏、翹、苡、防己、通草、大豆黃卷。)溫邪熾而吐蛔煩渴,(汗出氣喘,目赤鼻煤。)升提荊、防、蟬退之屬豈是良方;(涼膈去硝、黃,加石膏、牛蒡、赤芍。
白話文:
小兒的體質屬於純陽,所以容易患上熱性疾病,對於一般常見的用藥方法需要加以警惕。(詳細內容請參考原著。)應該根據不同的病症來施用合適的藥方才恰當。春天容易發生溫病,忌用發散的藥物,可以使用黃芩湯或涼膈散等清熱的藥方。(因為熱邪潛伏在陰分,使用苦味的藥物可以堅固陰液,這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)夏天炎熱應該清熱,使用辛涼甘寒的藥物效果最好。(古人多以白虎湯為主方,或者遵循河間學派的治療方法。)秋天乾燥,治療重點是肺,適合用甘潤的藥物而不要用苦寒的藥物。(因為苦味會助長乾燥。)冬天寒冷,可以使用溫散的藥物。(如果是外感風寒,症狀輕微可以用紫蘇、防風等一兩種藥物,如果身體疼痛可以用羌活,但通常只需要服用一劑即可;如果是傷風,可以用前胡、杏仁、枳殼、桔梗等藥物。)如果夾雜溫邪(也就是冬溫症),治療方法應從裡證入手。(稍微兼顧清熱發散,忌用辛溫的藥物。)如果說蔥豉湯,(可以適用於四季)是常用的重要方劑。風溫病首先侵犯肺部,(如果延誤治療必定會)逆傳到心包絡。治療要降肺氣、開閉塞,使用涼潤輕清的藥物最為恰當。(忌用荊芥、防風、柴胡、葛根,以及消導和苦寒的藥物。)要安神宣竅,可以使用牛黃丸或至寶丹等藥物。肺熱引起的咳嗽和煩躁,如果熱邪很嚴重,不要使用柴胡和葛根;如果暑熱導致四肢冰冷,熱邪深入導致厥逆時,可以使用石膏。
急驚風屬於陽證,(古稱陽癇。)治療時先用涼膈散;如果是肝膽火盛,(病情發展迅速。)可以使用丸劑如牛黃丸。嘔吐導致驚風發作比較慢的,可以用南星、白附子和六君子湯等藥方;火熱耗傷津液,(指急驚風症。)可以用犀角地黃湯。疳病分為五臟不同類型,病因多為吃了腥味食物和雜食,初期可以用清熱和中、利小便的方法,然後再疏肝健脾幫助運化,如果病情持續(哺乳期的母親如果懷孕,小孩出現下痢、寒熱等症狀,也稱為鬾病)治療效果往往不佳,等到母親生產後,孩子的病症自然會痊癒。嘔吐和腹瀉是由於脾胃受到損傷,驚風和抽搐常常是相因而變的,如果熱邪閉塞導致神昏,應當使用至寶丹,如果是寒邪閉塞則應該選擇來復丹。
瘧疾病(幼兒體弱、氣虛、神弱,初發時)發熱很重,出現四肢厥冷時,千萬不要認為是驚癇,可以稍微參考大方子的治療方法,(寒邪盛,使用正氣散或二陳湯加減;熱邪盛,使用六一散或桂枝白虎湯。)柴胡、葛根等藥物要避免使用。(因為柴胡會擾動肝陰,葛根會耗竭胃液,容易導致病情變化。)痢疾是關係到臟腑的疾病,如果誤治必定危險,剛開始如果身體強健、症狀明顯,用活血化瘀、疏通氣機的方法有效;如果病程日久,四肢發冷、脈搏微弱,可以使用當歸身、陳皮、肉桂、白芍配合理中湯。如果禁食,多適合用清熱的方法,(可以使用丹溪的治療方法。)如果是休息痢,則專門治療中宮。(可以使用東垣的治療方法。如果胃氣強健、食慾旺盛,可以用苦寒藥來清熱。)痧症是陽腑經絡的邪氣,剛開始必定要從表證入手治療。冬天如果沒有汗,出現高熱、喘息,可以用麻黃、杏仁等藥物,如華蓋散或三拗湯;夏天如果沒有汗,則用解肌的方法,可以使用前胡、葛根、薄荷、牛蒡、防風、桔梗、枳殼等藥物。(也可以使用香薷、木通等藥物。)春天容易發生溫病,夏天容易中暑,秋天容易乾燥,冬天容易寒冷,要根據不同的季節來調整藥物,才能轉危為安。沒有汗的情況下忌用石膏,腹瀉不宜止瀉。(痧症宜疏通排泄,泄瀉是順應病情發展,下痢五色也無妨。)辛涼的藥物主要針對上焦,辛苦的藥物主要針對中焦,鹹寒的藥物主要針對下焦,要按照三焦來用藥,不能隨意馬虎。疹子喜歡清涼的藥物,但是不要過量使用。如果誤治導致病情危急,(常常會有氣虛體弱的情況,如果使用發散寒涼的藥物不當,就會導致體質更加虛弱。)挽救敗局更要仔細辨別,陰虛的情況比較多,應該滋養陰液,(必須扶持胃液。)氣虛的情況也有,應該及時補益氣。如果出現痰鳴、氣促、嘴唇發紫、掀動腫脹,(是痧症消退後,沒有聲音,也沒有眼淚鼻涕。)是由於毒火沒有徹底清除;(導致上竅逐漸閉塞,可以使用黃芩、黃連、杏仁、桔梗、連翹、銀花、元參、甘草等藥物。)如果出現浮腫、腹痛、寒熱、喘脹,是因為經絡和臟腑的濕熱沒有清除乾淨。(可以使用石膏、杏仁、連翹、薏苡仁、防己、通草、大豆黃卷等藥物。)如果溫邪過於旺盛導致吐蛔、煩渴,(同時伴有汗出氣喘、眼睛紅腫、鼻孔發黑。)使用升提的藥物如荊芥、防風、蟬蛻等顯然不是好的方法;(可以使用涼膈散去掉芒硝和黃芩,加入石膏、牛蒡、赤芍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