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誠勳

《證治針經》~ 卷三 (2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2)

1. 蟲症

蟲類多端,症因叵測。有痛宜推,必據環唇色診;未形莫臆,確詳蟲病根因。或由滯膩肥甘過度,或因生冷濕熱釀成,其類九而形狀各殊,其發痛而止作無定。食蛔寸白,(此蟲常見。)心脾之恙;截絲爛杏,(此蟲少見,大抵形狀略似而蠢動者是。)肝腎之瘨。肺如蠶而食系成癆,疳擬積而唇瘡腹大。

傳屍蟲分五色,狀如帶甲米蠹足長;血癥本屬血胚,形似鱉龜身扁。始則減食瘠羸,繼則腹筋吐綠。痛則欲按復推,或捶揉而暫止;發必因寒因熱,或扛結而攻疼。暴病用安伏湯方,久病須掃除丸料。

茶葉糖鹽共劑,常品偏建奇勳;蓖箕木梳散,(各一具,洗淨,截一半煅研為末,一半煎湯調服)百部同湯,意治蟲癥異效。(治嚼蝨成癥,下血不止。)八味理中,溫脾腎而燥濕治本;香連丸安胃飲,(石斛、黃芩、木通、澤瀉、山楂、麥芽。)除濕火而清熱求源。食癥之蟲,必藉雞肫皮、史君子;血癥之積,還須乾漆桃仁。

治蟲要法,辨難易於三旬;下蟲丹丸,奪飲食於隔宿。(余詳原集。)

白話文:

【蟲症】

蟲類種類繁多,導致的症狀也變化莫測。若有疼痛,應當進一步診斷,並根據嘴脣周圍的顏色來判斷;在症狀未顯現前,不能輕易猜測,必須詳細確認蟲病的根本原因。可能是因為食用過量的油膩甜食,或是由於生冷食物和濕熱環境所引發,蟲類大致可分為九種,各自有不同的形態,發作時會感到疼痛,但疼痛的出現和消失沒有固定規律。

食蛔蟲和寸白蟲,常見於心脾疾病;截絲蟲和爛杏蟲,這兩種較少見,一般來說,形狀類似且行動笨拙的就是。肺部的蟲像蠶,進食後形成肺癆;疳蟲類似積蟲,導致口脣生瘡且腹部腫大。

傳屍蟲分為五種顏色,形狀類似帶殼的米蟲,腳部較長;血癥蟲原本屬於血塊,形狀似小鱉或烏龜,身體扁平。初期會食慾下降,身體消瘦;後期腹部肌肉會變硬,甚至嘔吐出綠色物質。疼痛時想要按壓又想推開,偶爾捶打或揉搓能暫時緩解;發作通常與寒涼或熱氣有關,有時會因腸胃脹結而加劇疼痛。急性病可用安伏湯,慢性病需服用掃除丸。

茶葉、糖和鹽混合使用,普通材料卻有奇效;蓖箕和木梳的粉末,(各取一件,清洗乾淨,截取一半燒成灰研磨成粉,另一半煮水調服)加上百部草同煮的湯,對蟲症有特殊療效。(適用於因蝨子咀嚼造成的症狀,以及持續出血的情況。)八味理中湯,能溫暖脾腎,祛濕治病根;香連丸和安胃飲,(成分包括石斛、黃芩、木通、澤瀉、山楂、麥芽)清除濕熱,清熱從源頭治療。對於食症的蟲,需用雞肫皮和史君子;血癥的積聚,則需要乾漆和桃仁。

治療蟲症的關鍵,在於前三十天的辨別和處理;下蟲丹丸,可在一夜之間減少食慾。(更多細節請參考原著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