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治針經》~ 卷三 (21)
卷三 (21)
1. 動氣(附:奔豚息積)
臍旁振趯為動氣,憑上(心)下(腎)左(肝)右(肺)辨諸經。腎邪上逆號奔豚,以漸引(為動氣)急奔(為奔豚)分兩候。舌黑潤而心下嘈(雜如)懸,乃腎氣凌心之象;脅(肋或腹中)痛躍而連年(動氣上下)攻注,是伏留息積之疴。呼動甚而吸動微,裡虛惟補了飢動瘥而飽動甚,痞礙商除。
桂苓可息奔豚,甘瀾水必用;腎氣丸能安沖逆,紫石英兼投。療虛留之積伏,補或兼攻;(間服胰楞攻積諸丸。)留泄越之全虛,補(補元、大造諸方)參(果畜)調養。
凡有癥瘕痞積之候者,必兼動氣之症。動而痛者多積氣,不痛者屬全虛。其有下午動,而動甚或泄氣便溺則動痛皆減者,乃食氣下留之候也。當從東垣法治之。
白話文:
在肚臍旁邊震動跳躍的現象稱爲動氣,根據其位置在心(上方)、腎(下方)、肝(左邊)、肺(右邊)來辨別各條經絡的問題。
腎的病邪上逆則被稱爲奔豚,根據病情的發展速度分爲兩種症狀,緩慢發展的是動氣,快速發作的是奔豚。如果舌頭呈現黑色且溼潤,且心下有嘈雜感,這可能是腎氣侵犯心臟的表現;若脅部疼痛並連年出現動氣上下移動的症狀,這是體內潛藏的息積病症。
呼吸時動氣明顯,吸氣時動氣輕微,裏虛的狀況應以補法爲主。飢餓時動氣減輕,飽食時動氣加重,這種情況應以消除痞礙爲治療方向。
使用肉桂和茯苓可以緩解奔豚症狀,必須配合使用甘瀾水;腎氣丸能安撫上逆的腎氣,紫石英可以同時使用。對於潛藏在體內的虛留積症,治療可能需要補養與攻邪相結合;(間歇性服用胰楞等藥物攻積)對於完全虛弱的患者,需要使用補元、大造等方劑進行調養。
所有患有腫瘤、痞塊、積聚等症狀的人,必定伴有動氣的現象。動氣伴隨疼痛多爲積氣,沒有疼痛則屬於全虛。若下午動氣加劇,動氣或者排泄後疼痛減輕,這可能是食物殘留導致的。應該按照東垣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。
2. 關格
陰陽俱盛,關格乃成。症喜動而惡靜,經脈振振;情張惶而易嗔,心時惕惕。(陽浮於上,故易嗔;陰孤於下,故善恐。)上形頭目眩旋,下見步艱泄厥。法尚引伸升降,劑惟調補滋培。久延上槁下枯,病成閉癃噎膈。至若脈溢魚際,非倍盛者非格,久則病發於上,(首風、目疾、喘逆、吐衄、咽瘡等症,或女子思男不遂。
)宜降陽而和陰;如其脈覆尺中,非倍盛者非關,久則病發於下,(腸風,痔漏、瀉痢、遺淋、鶴膝風疼、偏墜、腳氣等症。)宜升調而莫抑。溢由所願之不伸,覆因恐欲之過極。若其關格暴邪,宜參仲師平脈(篇,與《內經》異旨。)
柴氏手抄云:是症多見於勞神竭欲之人,其症倏忽變更,如上所列種種。又宗筋忽為弛縱,飲食乍為增減,脈振心搖,莫可名狀,迨延久槁消,轉噎癃者有之,法惟培補,無別治也。凡洪大之脈,陰氣必傷;堅強之脈,胃氣必損;脈大四倍,已類真臟,若以脈實而枉瀉之,立見危敗。
白話文:
[關格]這疾病形成的原因是體內的陰氣與陽氣都過度旺盛。患者會表現出喜歡活動而不喜靜止的特徵,身體的脈搏跳動明顯。情緒容易緊張且常生悶氣,心裡常感到不安。
(因為陽氣過旺導致上部,所以容易生氣;陰氣過剩在下部,所以容易恐懼。)在上方的頭部和眼睛會感到眩暈,下方則會出現行走困難、拉肚子以及冷汗的症狀。治療方式應當促進氣血的上下流通,藥物治療上應調理補充,滋養培固。
若長期如此,會導致上半身乾燥、下半身枯萎,病情進一步發展會成為閉塞不通或吞嚥困難的病症。如果脈搏在手腕的魚際處特別明顯,除非脈象極度旺盛才會形成"格"的狀況,長此以往,上半身的疾病就會爆發,例如頭痛、眼疾、呼吸困難、吐血、咽喉疼痛等症狀,或是女性對男子的思念未能達成。
對於這種情況,應當讓陽氣下降,使陰氣平和。如果脈搏在手腕的尺骨部分特別顯著,除非脈象極度旺盛才會形成"關"的狀況,長此以往,下半身的疾病就會爆發,例如腸炎、痔瘡、腹瀉、尿失禁、膝蓋疼痛、疝氣、腳部水腫等症狀。應當提升調節,而不是抑制。
脈搏在魚際處的現象是因為願望無法實現,脈搏在尺骨部分的現象是因為恐懼和慾望過度。如果關格是由突然的邪氣引起的,應參考張仲景的脈診理論。
柴氏的手抄本上說,這種病常見於精神壓力大和性生活過度的人身上,病情會突然變化,如上述種種症狀。此外,生殖器可能會突然失去功能,飲食習慣也會突然改變,脈搏和心臟跳動劇烈,無法用語言描述,等到病情長期發展,人體逐漸乾枯,轉而成為吞嚥困難和排尿困難的情況。治療方法只有滋養補充,沒有其他治療方式。
所有洪大(指脈搏強大)的脈象,陰氣必然受損;所有堅強(指脈搏有力)的脈象,胃氣必然受損;脈象比正常大四倍,已經類似於真臟(一種嚴重的病態)。如果因為脈象實在而錯誤地進行瀉下治療,馬上就會看到病情惡化。
3. 交腸
由,腸為積瘀腐損,則糟粕入胞而出前陰;胞,穢濁礙壅,則津液溢腸而泄後孔。或因滯邪內變,或由傷產瘀留。初治之方,主導滯清闌而兼滲利;末治之法,當分利養正而護脬膀。療脬損以補脬(散),利腸滯以瓜子(仁湯)。進薏苡仁湯以清腸,分清飲酌配;投八珍湯而養正,礬蠟丸兼調。(諸方並注《醫級》產後條下。)
交腸之症,前賢所論,但以清濁混亂為病,致闌門不治,尿屎易位而出。然胃之五竅,自咽門、賁門、幽門,而至闌門、魄門,其竅貫通,若膀胱但有下口而無上口,即使闌門不清,其糟粕從何竇得出溺孔,是非脬門破損,斷不能由前陰而出也。至所用補脬散,治此頗驗,理解難通,而顧名思義,可以默喻矣。
余治交腸症四五人,皆婦病,多得於橫生險產之後,則其內損脬腸,更不待言矣。(按:此論交腸之故甚精,當與喻嘉言先生論姜宜人奇症一條參看,其義益備。)
白話文:
[交腸]的情況,古代醫學家討論時,認為這是因為身體的清濁物質混亂,導致控制排泄的閥門失常,尿液和糞便的位置交換,從錯誤的地方排出。然而,我們知道,胃部有五個主要的開口,從咽喉開始,經過賁門、幽門,再到闌門和魄門,這些開口都是相連貫的。而膀胱只有一個向下的開口,並沒有向上的一端。所以,如果闌門功能失常,糞便要從哪個開口進入尿道呢?這說明,只有在膀胱或相關部位受到損傷的情況下,纔可能出現糞便從尿道排出的情況。
對於治療交腸,使用補脬散的確有很好的效果,雖然其原理難以理解,但從藥名就可以看出其意圖,即補充膀胱的功能。
我曾經治療過四五個有交腸症狀的病人,都是女性,大多數是在難產後出現這種情況的,這說明在生產過程中,膀胱和腸道很可能受到了損傷。
(註:關於交腸的解釋非常精確,可與喻嘉言先生對薑宜人奇症的討論一起參考,以進一步理解其意義。)
在治療初期,主要以清除腸道阻塞和清熱解毒為主,同時輔以利尿的藥物;在治療後期,則應注重滋補身體,保護膀胱。治療膀胱損傷,會使用補脬散;解決腸道阻塞問題,則會使用瓜子仁湯。使用薏苡仁湯來清潔腸道,根據病情酌情配伍;使用八珍湯來滋補身體,同時搭配礬蠟丸進行調理。這些方法都記錄在《醫級》產後條目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