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誠勳

《證治針經》~ 卷二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0)

1.

(無力服參者,不可輕投大熱之藥。)又聞百順丸(景岳方)開關最捷,三奇散(黃耆二兩、生枳殼、防風各一兩。為末,調服二錢,治痢疾下重。張石頑曰:服補中益氣治休息痢不應,反下鮮紫血塊者,以此方倍防風,加羌、獨、升、柴。)風泄當施。痢久淹延,大棗烏梅當參朮;(宜貧不能服參者。

)津枯(下痢)迸迫(難出),生首烏麻子(即麻仁,又當歸、郁李仁、枳實)及羊脂(煎。《千金方》,詳原集。)伏龍肝作湯(下楂炭、熬枯沙糖二味,為)丸,治產痢莫言平淡;(胎前下痢,產後下血。)鮮藕汁(煮熟)和砂糖頻服米,(兼進陳米稀糜。)療噤口痢頗著神奇。

至於厥冷一因,亦分陰陽虛實,(有熱痢初起,末經疏利,以致壅遏不通,而肢體厥冷,六脈糊塗者有之。其症必脹痛迸迫,或寒熱舌苔。)敗症誰惡,莫如發斑狂躁除中。(此皆不治。)下多亡陰之餘,尺偏滑動;(此肝腎陰傷,勿疑為積滯。)沉小無神之脈,後必多凶。

(易變厥逆。)又若久痢不痊,正虛邪戀,虛實交參,寒熱相半,或宜攻補兼施,或當溫清互換,必謹察乎病機,庶先後之不亂。(上並約《醫門法度》。)亦有六脈沉伏肢寒,冷汗自出不住,多因伏暑而然,勿輕投乎姜附。(《證治準繩》。)若暑伏於心經,純血鮮紅可據;(宜人參、犀角、牛黃、燈心、龍眼之屬。

《病機沙篆》。)(血色鮮紅,亦有屬純虛者,宜合症脈參之。)如擁爐(烘腹)而飲沸湯,(且服薑桂、血痢痛甚。)乃火極似寒之故。(心脈獨數,諸部皆虛,此傷暑也,重用黃連及生地、當歸、黃芩、滑石而瘳。金少遊案。)他如裡急後重,(寒熱虛實皆有之。)口渴(當辨真假)腹疼(有熱有寒),便赤(有實熱、亡陰及虛寒三症)。

熱躁,(有濕熱蒸迫,及陰傷陽越二症。)嘔逆噁心,(有胃火上衝,有胃氣虛寒,有陰中火虛,氣不歸原三症。)並難執乎一例,宜詳察乎諸因。(並《景岳全書》。)

附:《醫級》摘要

硬痛,大黃附子;伏暑,太乙煉雄丹。痢疼厥汗者參附,滑脫不禁者赤石脂。血痢不止,約營煎五黑散十灰湯;脹墜不通,郁李仁湯麒麟菜、冬葵子。扁豆花茉莉花玫瑰花,療攻疼緩痛之方;鴉片赤石脂、禹餘糧,為臟腑攝藏之寶。風泄注涎如痢,胃苓湯葛根防風;踡厥沉陷絞疼,回陽溫胃飲。

先痛後利利不暢,法必從攻;(或排氣和中。)先痢後痛利不禁,治惟投補。(宜參、歸、蓯、附之屬。)(一人病痢,腹痛垂死,李東璧用延胡索三錢,米飲服之,病即減半,調理而安。)

附:《簡明醫彀》治痢摘要

痢疾熱症全備,漸至肛門紅腫,便秘溺赤,大渴舌苔,腹中大痛,飲食不進,至於腰脊兩旁,腎涸成窟,舌黑縐捲,肛門火逼,干吊如孔,積全不下,茶湯過多,穢水直出。醫認為大孔如竹筒,誤用參附而死,良可悲痛。如幸而臟腑猶未腐壞者,仍可用潔古芍藥湯一服,積下,頃刻回生,十救七八。

白話文:

痢疾的治療,若患者體弱不能服用人參,則不可輕易使用溫熱的藥物。聽說百順丸(景岳全書記載的方劑)治療痢疾效果最快,三奇散(黃耆二兩、生枳殼、防風各一兩,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治療痢疾下墜感。張石頑說:服用補中益氣湯治療休息痢卻反而排出鮮紫色的血塊,則應使用此方,並將防風的用量加倍,再加入羌活、獨活、升麻、柴胡。)則適用於風寒洩瀉引起的痢疾。痢疾久治不愈,可用大棗、烏梅代替人參(適合貧困之人,無法服用人參的情況下)。津液枯竭、大便下痢排出困難,可用生地黃、麻仁(即麻子)、當歸、郁李仁、枳實以及羊脂(煎煮。《千金方》有詳細記載。)和伏龍肝煎湯服用,或製成丸藥。治療產後痢疾,不可輕易使用平和的藥物(孕期下痢,產後下血)。鮮藕汁煮熟後,加入砂糖,頻頻服用,並搭配稀飯(最好是陳米稀飯),治療噤口痢效果顯著。

至於手腳厥冷,也分陰陽虛實,(例如熱痢初期,未經疏通,導致氣血壅塞不通,而出現四肢厥冷,脈象模糊不清的情況。這種情況下,患者必定腹脹疼痛、排便困難,或伴有寒熱交替、舌苔異常。)病情嚴重者,出現發斑、狂躁、神志不清,則多屬不治之症。大便次數頻繁,耗損陰液,尺脈滑數;(這是肝腎陰虛,不要誤認為是積滯。)脈象沉細無力,預後大多不佳。(容易轉變為厥逆。)又如果痢疾久治不愈,正氣虛弱,邪氣戀滯,虛實夾雜,寒熱並見,則需要攻補兼施,溫清並用,必須仔細辨別病機,才能避免治療失誤。(以上內容主要參考《醫門法度》。)也有患者六脈沉伏、四肢冰冷、冷汗淋漓不止,多因伏暑而起,切不可輕易使用生薑、附子。(《證治準繩》記載。)如果暑邪伏於心經,大便出血鮮紅,可以據此診斷;(應該使用人參、犀角、牛黃、燈心草、龍眼肉等藥物。《病機沙篆》記載。)(血色鮮紅,也有可能是純陰虛,需要結合症狀和脈象綜合判斷。)如果用火爐烘烤腹部並喝沸水(同時服用生薑、桂枝,血痢疼痛劇烈),則可能是火熱極盛而假象為寒症。(心脈獨數,其他部位脈象皆虛弱,這是中暑,應該大量使用黃連以及生地黃、當歸、黃芩、滑石,即可痊癒。金少遊醫案記載。)其他如裡急後重(寒熱虛實皆有可能)、口渴(需辨別真假口渴)、腹痛(有寒有熱)、大便赤色(有實熱、陰虛、虛寒三種情況)。

熱躁(有濕熱蒸迫和陰虛陽亢兩種情況)、嘔逆噁心(有胃火上逆、胃氣虛寒、陰虛火旺、氣不歸元三種情況),都不能一概而論,必須仔細分析各種原因。(參考《景岳全書》)

附:《醫級》摘要:

腹痛堅硬,可用大黃、附子;中暑,可用太乙煉雄丹。痢疾伴腹痛、厥冷、汗出,可用人參、附子;大便滑脫不禁,可用赤石脂。血痢不止,可用營煎、五黑散、十灰湯;腹脹下墜不通,可用郁李仁湯、麒麟菜、冬葵子。扁豆花、茉莉花、玫瑰花,可以治療痢疾疼痛;鴉片、赤石脂、禹餘糧,可以收斂臟腑。風寒洩瀉,唾液外流如痢疾,可用胃苓湯、葛根、防風;腹痛蜷曲,脈象沉細,絞痛,可用回陽溫胃飲。

先腹痛後大便稀溏,大便排出不暢,治療方法必須從攻邪入手;(或者調理脾胃。)先大便稀溏後腹痛,大便排出不禁,治療則應補益為主。(應該使用人參、當歸、肉蓯蓉、附子等藥物。)(有位病人患痢疾,腹痛劇烈,命在旦夕,李東璧用延胡索三錢,用米湯送服,病情立即減輕一半,經過調理後痊癒。)

附:《簡明醫彀》治痢摘要:

痢疾熱症完全符合,逐漸發展到肛門紅腫,大便秘結,小便短赤,口渴,舌苔黃膩,腹痛劇烈,飲食不下,甚至腰脊兩側腎經部位疼痛,舌苔乾燥、捲曲,肛門灼熱,排便困難,積滯不下,喝大量茶水,卻排出大量穢物。醫生認為腸道如竹筒般空虛,誤用人參、附子而導致死亡,令人悲痛。如果臟腑尚未腐敗,則仍然可以用潔古芍藥湯一劑,服用後,積滯排出,很快就能恢復,十救七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