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治針經》~ 卷二 (18)
卷二 (18)
1. 瘧
三陰庫生正瘧,休瘧飲鱉甲煎丸先調;四時生旺圖痊,追瘧溫中兩議。(先期補托。)(按:此一條亦不可盡泥,以病機萬變故也)。四生有烏梅吳茱萸桂之湯,(治寅申巳亥瘧。)四正用真武湯理陰煎之劑。(治子午卯酉瘧。)瘧歸四庫必虛寒,須八味丸理中湯之溫補;(治辰戍丑未瘧。
)邪閉膻中參暑治,藉牛黃丸太乙丹之開通。
附:《醫宗金鑑》論瘧並治
經曰:夏傷於暑,秋為痎瘧。又曰:夏暑汗不出者,秋成風瘧。是知必暑與風寒合邪,始成瘧病也。其不即病傷寒者,亦以有暑邪先伏於營中也。蓋有風無暑惟病風,有暑無風惟病暑,必風暑合邪始病瘧也。
先寒後熱,寒多熱少無汗,謂之寒瘧,宜用麻黃羌活湯;(又防風、甘草。)先寒後熱,熱多寒少有汗,謂之風瘧,宜用桂枝羌活湯。(又防風、甘草。)先熱後寒,謂之溫瘧,宜用白虎湯,汗多合桂枝湯。但熱不寒,謂之癉瘧,宜柴胡白虎湯;但寒不熱,謂之牝瘧,宜柴胡桂枝湯。
瘧疾已經或汗或吐或下,表裡無症,法當清解,宜用清脾飲和之。
《證治發微》曰:,凡瘧多熱久不解者,必本陰虛,非鱉甲、牛膝不能除也;多寒而久不解者,必本陽虛,非參耆朮草不能除也。
董氏《醫級》云:,瘧由少陽而發,故多用小柴胡湯,若暑瘧熱多寒少,口渴唇紅,躁熱汗多,自以桂枝白虎湯為合。
又云:瘧甚發厥、戴眼、遺尿、神昏者,陽邪逆於三陰故也。
《正傳》載:,一婦病瘧,三旦發,食少,經不行已三月,脈無,議作虛寒治,疑誤。再診,見其梳洗言動如常,知果誤也。經不行,非無血,為痰所凝;脈無,非血氣衰,乃積痰生熱,結伏其脈而不見耳。當作實熱治,與三化丸,旬日後,食進,脈出而微弦,謂之曰:胃氣既全,雖不藥,瘧當自愈而經行也。令淡滋味,果應。
白話文:
瘧疾的治療,若屬三陰經受寒而發病的正瘧,可用鱉甲煎丸先調理;若四季都發病,則需圖謀痊癒,溫中理氣兩種方法並用(先期需補益和扶正)。(註:此法不可一概而論,因病機變化多端。)寅申巳亥四個時辰發作的瘧疾,可用烏梅、吳茱萸、桂枝等藥組成的方劑;子午卯酉四個時辰發作的瘧疾,則要用真武湯或理陰煎等溫陽利水藥方。辰戍丑未四個時辰發作的瘧疾,因瘧疾歸屬於四庫經脈,必然是氣虛寒證,需要用八味丸或理中湯等溫補藥方。若邪氣閉阻膻中,兼夾暑熱,則需用牛黃丸、太乙丹等開通藥物。
《醫宗金鑑》記載,瘧疾的病因:夏季暑熱傷人,秋季則發為瘧疾。又說,夏季暑熱導致汗出不暢,秋季則會形成風寒瘧疾。因此可知,暑熱與風寒邪氣相合,才能導致瘧疾。若不直接發病為傷寒,也是因為暑邪先潛伏於營氣之中。只有風邪而無暑邪,則只會患風寒病;只有暑邪而無風邪,則只會患暑熱病;只有風暑邪氣相合,才會導致瘧疾。
瘧疾發作時,先寒後熱,寒象多而熱象少,且無汗,稱為寒瘧,宜用麻黃羌活湯(加防風、甘草);先寒後熱,熱象多而寒象少,且有汗,稱為風瘧,宜用桂枝羌活湯(加防風、甘草);先熱後寒,稱為溫瘧,宜用白虎湯,汗多者再加桂枝湯;只有熱象而無寒象,稱為癉瘧,宜用柴胡白虎湯;只有寒象而無熱象,稱為牝瘧,宜用柴胡桂枝湯。
瘧疾已發過汗、吐瀉或下利,表裡已無明顯症狀,則應清解餘邪,宜用清脾飲。
《證治發微》記載:凡瘧疾熱象多而久治不愈者,一定是陰虛,非鱉甲、牛膝之類藥物不能治癒;寒象多而久治不愈者,一定是陽虛,非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蒼朮之類藥物不能治癒。
董氏《醫級》記載:瘧疾由少陽經發病,所以多用小柴胡湯;若為暑熱瘧疾,熱象多而寒象少,口渴唇紅,煩躁,汗多,則可用桂枝白虎湯。
又說:瘧疾嚴重時出現厥逆、眼瞼浮腫、遺尿、神昏等症狀,是陽邪逆犯三陰經的表現。
《正傳》記載:一位婦女患瘧疾,三天發作一次,食慾不振,月經停閉三月,脈象摸不到,診斷為虛寒證,但治療後無效。再次診察,發現她梳洗打扮、言談舉止如常,知道之前的診斷是錯誤的。月經停閉,並不是沒有血,而是痰濁凝滯;脈象摸不到,並不是氣血衰弱,而是痰熱積聚,阻塞脈絡,所以摸不到脈。應當以實熱證治療,給予三化丸,十幾天后,食慾增加,脈象出現,稍顯弦細,這說明胃氣恢復,即使不用藥,瘧疾也會自愈,月經也會來。囑咐她飲食清淡,果然應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