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治針經》~ 卷三 (5)
卷三 (5)
1. 心痛
五臟之氣,(厥而)入於心胞(絡),爰有厥心痛症,勿與胃痛相淆。積勞損陽兮,溫潤用以和絡;(鹿角、歸尾、官桂、桃仁、半夏、薑汁。)脾厥心痛兮,(心痛引背,口湧清液,肢冷氣塞脘中。)辛香為之通調。(良薑、薑黃、茅朮、丁香、草果、厚朴。)聞雷被驚,白朮茯苓當歸白芍鉤藤丹皮、甘草;重按痛緩,(急心痛症,誤用辛燥。
白話文:
五臟的氣息,如果逆流進入心包絡,就會產生厥心痛的症狀,不要與胃痛混淆。
如果因過度勞累損傷陽氣,就要用溫潤的藥物來調理心包絡,例如鹿角、歸尾、官桂、桃仁、半夏、薑汁。
如果脾臟厥逆導致心痛,表現為心痛牽連背部,口中湧出清液,四肢冰冷,氣機阻塞於胸脘,就要用辛香的藥物來通調氣血,例如良薑、薑黃、茅朮、丁香、草果、厚朴。
如果因聽到雷聲而受驚嚇,就要用白朮、茯苓、當歸、白芍、鉤藤、丹皮、甘草來安神定驚。
如果按壓胸部時疼痛減緩,說明是急性的心痛,誤用辛燥的藥物可能會加重病情。
)人參甘草桂枝蜜川椒。(上並仿《指南案》論。)若乃氣鬱膻中(痞結不舒),轉輸(則似礙而)痛作,益智遠志、當歸丹參,菖蒲貝母橘皮。痰凝血滯分調,亦或病因火鬱。(並宜分別治之。凡言心痛者,皆心包絡病也。包絡痛在兩乳之間,即膻中也;若兩乳之下,則胃脘痛也。
《證治百問》。)
白話文:
人參、甘草、桂枝加蜜製川椒,這幾味藥的用法可以參考《指南案》的論述。如果病人胸悶氣滯,胸口有塊狀物,按壓不適,疼痛發作時,可以考慮使用益智、遠志、當歸、丹參、菖蒲、貝母和橘皮。如果症狀是痰濕凝結、氣血瘀滯,也要分別辨證論治。所有提到心痛的,都屬於心包絡病變。心包絡痛位於兩乳之間,也就是膻中穴;如果疼痛位於兩乳下方,則屬於胃脘痛。
2. 胃痛
若夫胃痛多因,要旨可約,初病在經,久痛入絡。辛香理氣為宜,(此於初病為宜。)辛柔和血是酌。(此於久痛為合。)飲停兮吞酸可徵,食滯兮噯腐可察。厥氣乃散漫無形,瘀傷則定而久著。蛔蟲動擾,當頻痛而吐沫;痰濕冱凝,必善吐而脈滑。營氣兩虛者,不離嘈辣而動悸;肝陽沖剋兮,定然嘔逆而煩渴。
陰邪之勢,其來必驟;鬱火之疴,由漸而劇。(自停飲至此,全用邵論原文,但略易數字以叶韻。)(書云:凡痛而脹閉者多實,不脹不閉者多虛。)所以肝(風犯胃)厥涎衰,痛嘔拒食,或投石決明、枸杞生地阿膠,(又茯苓、桑寄生、石斛。)或進二陳(湯去甘草)粳米、人參麥冬。
白話文:
胃痛病因與治療
若說胃痛的病因,主要可以歸納如下:
- 初期病症在經絡,久痛則深入經絡。
- 初期胃痛,宜用辛香之物理氣,例如:[辛香理氣](此處適宜於初期病症)。
- 久痛則宜用辛柔和血之物,例如:[辛柔和血](此處適宜於久痛)。
- 飲停則吞酸可見,食滯則噯腐可察。
- 胃中積有水飲,則會出現吞酸的症狀。
- 胃中積有食物,則會出現噯腐的症狀。
- 厥氣無形散漫,瘀傷則固定持久。
- 厥氣是一種無形無狀的邪氣,容易散佈全身。
- 瘀傷則固定在某個部位,不易消除。
- 蛔蟲擾動,則會頻頻疼痛並吐沫;痰濕凝結,則會善於嘔吐且脈象滑利。
- 蛔蟲在胃腸中蠕動,會引起胃痛並吐沫。
- 痰濕阻滯胃腸,會導致嘔吐,且脈象滑利。
- 營氣兩虛,則會感到胃脘嘈雜並心悸;肝陽上亢,則會出現嘔逆並口渴。
- 營氣不足,會造成胃脘嘈雜、心悸等症狀。
- 陰邪入侵,其來必驟;鬱火之病,則由輕而重。
- 陰邪入侵,發病迅速。
- 鬱火積聚,則病症逐漸加重。
(以下內容摘自邵氏醫書,略作修改以符合韻律)
書中記載:凡胃痛且脹滿閉塞者多屬實證,不脹不閉者多屬虛證。
因此,對於肝風犯胃、厥氣衰弱、胃痛嘔吐拒食的患者,可以服用石決明、枸杞、生地、阿膠等藥物。
也可以服用茯苓、桑寄生、石斛等藥物。
此外,也可以服用二陳湯去除甘草,再加入粳米、人參、麥冬等藥物。
總之,胃痛的病因複雜,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診斷和治療。
氣閉則熱自內生,(肝厥挾痰,誤用守補致痛極痞脹。)鈴金鈴子、延胡索梔子、黃連偏中窾;陽敗則味淡短氣,人參附子薑桂枝正相宜。蓽茇草果乾姜,療乎胃冷;瓜蔞薤白桂枝,治主胸痹;二陳去甘草,兩症兼施。脘痛似乎拘束而健運失司,理中焦卻嫌守補;(勿用耆、朮、甘草。
白話文:
如果氣機閉塞,就會導致內熱,像是肝臟厥逆伴隨痰濕,錯誤使用溫補藥物,會導致疼痛加劇,胸口脹滿。鈴金鈴子、延胡索、梔子、黃連等藥偏於清熱瀉火,適合這種情況。若陽氣衰敗,則會出現食慾不振、呼吸短促等症狀,人參、附子、薑、桂枝等藥正適合溫補陽氣。蓽茇、草果、乾薑適合治療胃寒;瓜蔞、薤白、桂枝則適合治療胸痹;二陳湯去除甘草,可以兼治兩種病症。腹部疼痛似乎是氣機拘束,且胃腸蠕動失常,用理中湯之類的溫補藥物似乎並不合適,應該避免使用黃芪、蒼朮、甘草。
)病虛寒而氣宣(吐痰泄氣)消緩,通陽明勿雜多歧。(人參、半夏、茯苓、附子、乾薑、薑汁。)得食甚而手按稍安,(形寒)和營最妙;(當歸桂枝湯去芍加茯苓。)脈虛耎而食入脘痛,(背寒)用補勿疑。(參、苓、歸、芍、炙草、薑、棗。)陽微濁凝,川烏附子、川椒乾薑俱炒黑;酒肉滯氣,金鈴子散失笑散及桃仁。
病有因(飲食鬱勃)而嘔吐肢寒,勿訝陽微欲脫;痛頻復而血凝氣阻,須知瘀滯宜行。(蘇木、人參、鬱金、桃仁、歸尾、柏仁、琥珀、茺蔚、紅棗肉丸。四句止一案。)(上並約《指南案》論。)若夫心與頭互痛而便燥,(肺氣不降。)單黃芩(酒炒為末,湯下。十餘服愈)可起沉疴;胸常若飽而形消(食少),下瘀血酌乎老少。
白話文:
病人體虛怕冷,吐痰泄氣緩慢,要通陽明經,不要亂用藥。可以用人參、半夏、茯苓、附子、乾薑、薑汁。吃飽後用手按壓稍微舒服些,溫和營氣最有效;可以用當歸桂枝湯去芍藥加茯苓。脈搏虛弱无力,吃東西就胃痛,背部發冷,要用補氣的藥物,不要猶豫。可以用人參、茯苓、當歸、芍藥、炙甘草、薑、大棗。陽氣微弱,寒邪凝滯,可以用川烏頭、附子、川椒、乾薑,都炒黑服用。酒肉積滯,可以用金鈴子散、失笑散和桃仁。
有些疾病是因飲食積滯導致嘔吐手腳冰冷,不要驚慌,陽氣虛弱,快要脫離了;經常疼痛,而且血脈凝滯,氣機阻礙,要知道瘀血需要通開。可以用蘇木、人參、鬱金、桃仁、當歸尾、柏仁、琥珀、茺蔚、紅棗肉丸。這四句只是一個案例。以上內容都是根據《指南案》的論述。
如果心臟和頭部都疼痛,而且大便乾燥,這是肺氣不降。單用黃芩,用酒炒成粉末,用湯送服,十幾服就能治好沉疴;胸部總是覺得飽脹,身體消瘦,食慾不振,要排出瘀血,用量要根據年齡來調整。
(年壯者,可用桃仁承氣湯;老弱者,但以四物湯加入桃仁、紅花、五靈脂、歸尾、酒大黃、韭汁為妥。上一條丹溪案,此條虞恆德案。)卒心痛兮脈洪數,黃連一味能瘳;腎氣逆而上衝心(痛),韭汁和五苓散為丸妙。(茴香湯下。《病機沙篆》。)脈(兩寸關弦)滑(有力)拒水(湯飲皆吐,不食痛甚)夜尤疼,五靈脂酒調沒藥;(吐出綠痰兩碗而痛止。《醫統》)肢冷脈微(沉細澀)胸畏熱,(喜掀露風涼,渴喜熱飲。
白話文:
年紀壯實的人可以用桃仁承氣湯,年老體弱的人就用四物湯加入桃仁、紅花、五靈脂、歸尾、酒大黃、韭汁。心痛脈搏洪數,可以用黃連一味治療;腎氣逆上衝擊心臟導致疼痛,用韭汁和五苓散製成丸藥效果好。脈搏滑有力,拒水,夜間疼痛加劇,可以用五靈脂酒調沒藥;肢體冰冷、脈搏微弱,胸部畏熱,可以用酒大黃、五靈脂、沒藥、丹皮、地黃、甘草等藥物治療。
)草豆蔻丸入黃連倍加。(又滑石、神麯。丹溪案。)心脾病發而脘疼,陰虛之候;肝胃相逼而隱痛,鬲症之緣。(《己任編》。)(《本草綱目》治心氣疼痛,綠豆二十四粒,胡椒十四粒,同研,白湯調服即止。)
白話文:
草豆蔻丸的配方中,黃連的用量要加倍。此外,還需要加入滑石和神麴。(這是丹溪先生的論述。)
心脾病發作時,會出現脘部疼痛,這是陰虛的表現;肝胃相剋時,會出現隱隱的疼痛,這是鬲症的症狀。(出自《己任編》)
《本草綱目》記載,治療心氣疼痛的方法是:取綠豆二十四粒、胡椒十四粒,研磨成粉,用白湯調服,即可止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