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治針經》~ 卷三 (4)
卷三 (4)
1. 癲癇
重陽者狂,重陰者癲。狂病在肝膽胃經,三陽並而上逆;癲症屬心脾胞絡,三陰蔽而不宣。(狂病多躁而常醒,癲病多靜而常昏。)是以實狂急務祛邪,承氣湯白虎(湯直折陽明之火,及)生鐵落(飲,重製肝膽之邪;)虛狂自宜補正,壯水以制火二陰煎之類。癲而實兮,滾痰丸清心丸能速愈;癲而虛兮,補心丹枕中(丹,又歸脾湯之類)可徐痊。
白話文:
陽氣過盛的人容易狂躁,陰氣過盛的人容易癲癇。狂躁病症主要影響肝膽胃經,三陽氣上逆導致;癲癇病症則屬於心脾胞絡,三陰氣閉塞不通。狂躁的人大多躁動不安,經常清醒,而癲癇的人則大多安靜沉睡,經常昏迷。所以,對於實證的狂躁,應當急於驅除邪氣,用承氣湯、白虎湯等清熱瀉火,以及生鐵落飲等清肝膽之邪。對於虛證的狂躁,則應該補益正氣,滋陰降火,用二陰煎等藥物。對於實證的癲癇,可以用滾痰丸、清心丸等藥物迅速治愈;對於虛證的癲癇,則可以用補心丹、歸脾湯等藥物慢慢調理,使其逐漸康復。
癇病猝然昏僕,瘛瘲作聲,實用控涎丹龍薈丸,(又五癇丸,)虛宜河車丸養營湯。是以痰火肝風,辛苦開泄,(以下統論癲狂癇三症治法。)神虛火熾,清補兼商。肝膽厥陽化風,折以極苦之藥;(龍薈丸。)勞神太過,鎮以至靜之方。(人參、廉珠、茯神、棗仁、龍骨、萸肉、五味、炙草、金箔。
白話文:
癲癇發作時突然昏迷,伴隨抽搐和怪聲,實證用控涎丹、龍薈丸治療;虛證則宜用河車丸、養營湯。這是因為痰火上炎、肝風內動,所以需要辛苦開泄;神虛火熾,則需清補兼顧。肝膽厥陽化風,則需用極苦之藥(如龍薈丸)來折其勢;勞神過度,則需以至靜之方(如人參、廉珠、茯神、棗仁、龍骨、萸肉、五味、炙草、金箔)來鎮定。
上仿《指南案》論。)(沈氏曰:癇症一月數發者易治,周年一發者難痊。)且夫癇多不足,狂每有餘,宜補宜瀉,彼此相殊。(《證治百問》。)陽癇(證脈皆陽)在腑而易治,陰癇(症脈皆陰)屬臟而難祛。(《千金方》,)癇病發而咬牙,導赤散應推妙品;氣結其痰而神憒,(此屬癲症。
)七氣湯莫使遺珠。癇症痰多,(氣實者)湧劑(用吐法)先乎他法;(安神丸及平肝藥。)病狂不睡,辰砂散用酒和。)方詳原集。)因失志而成癲,郁舒乃愈;癇作聲而類獸,(方書以五畜分五臟。)痰去斯瘥。(丹溪獨斷為痰,大法行痰為主。並詳《治法匯》。)(《醫級》:青蒿蠹,治癇症之痰。
白話文:
(承上,仿照《指南案》的論述。)(沈氏說:癇症如果一個月發作幾次,比較容易治癒;一年發作一次,則難以痊癒。)而且,癇症多半是身體虛弱不足,狂症則多半是氣血過盛,需要既補益又瀉泄,彼此需要區別对待。(引自《證治百問》。)陽癇(症狀和脈象都偏陽)屬於腑臟,比較容易治療;陰癇(症狀和脈象都偏陰)屬於臟器,比較難以消除。(引自《千金方》。)癇症發作時咬牙,[導赤散]應該是最有效的藥方;如果氣血凝滯成痰,導致神志昏迷,(這屬於癲症。
)[七氣湯]不要錯過良藥。癇症如果痰多,(氣血充盛者)就應該先用涌劑(用吐法)來治療;([安神丸]和平肝藥。)如果患者狂躁不眠,就用[辰砂散],用酒調和服用。)詳細的方劑用法請參考原典。)因為失意而導致癲狂,疏解鬱結就能痊癒;癇症發作時聲音像野獸一樣,(古籍中以五種動物對應五臟。)只要痰去就能痊癒。(丹溪認為癇症主要是痰引起的,治療方法主要是化痰。詳細内容請參考《治法匯》。)(《醫級》記載:[青蒿]有驅除蟲毒的作用,可以用來治療癇症引起的痰症。
)余如一醉膏五癇丸,安神丸寧志膏,遂心丹服蠻煎,分因異治。(諸方詳《治法匯》及《景岳全書》類方。)苟對症以施方,雖尋常而神秘。
附:李士材醫案一條
一女因悲苦驚恐成癲,笑哭罵詈,如中鬼祟,診其心脈浮滑,余皆沉細,此氣血兩虧,憂恐驚心,心傷則熱,熱積生風也。以滾痰丸,用桔梗、延胡索、陳皮、杏仁煎湯送下,出痰積甚多而愈。
白話文:
我曾用一醉膏五癇丸、安神丸寧志膏、遂心丹服蠻煎,針對不同病因進行治療。這些藥方詳細記載於《治法匯》和《景岳全書》類方中。只要對症下藥,即使是尋常的藥方也能發揮神奇的療效。
李士材医案中记载一位女子因悲苦惊恐而患癫痫,表现为狂笑、哭泣、骂詈,如同中邪一般。诊断发现她脉象浮滑,其他脉象沉细,这是气血两亏、忧恐惊心导致的。心受伤则会生热,热积则会生风。我用滚痰丸,以桔梗、延胡索、陈皮、杏仁煎汤送服,排出大量痰积后,病人痊愈。
2. 頭痛
醫頭痛之為病也,由清陽之不升,致風火之上入。風暑淫而邪郁,宜辛散以輕清;(荷葉、苦丁茶、蔓荊、山梔、牛蒡、連翹、薄荷、元參、木通之屬。)氣血阻而瘀痹,(久痛連及腦後,有高突之狀,心下嘔逆。)賴諸蟲之搜剔。(全蠍、蜂房、川芎、當歸、半夏、薑汁。
白話文:
治療頭痛的疾病,是因為清陽之氣不能上升,導致風火之邪從下往上侵入頭部。風暑過於濕熱,邪氣郁結,宜用辛散輕清的藥物來治療。(例如荷葉、苦丁茶、蔓荊、山梔、牛蒡、連翹、薄荷、元參、木通等。)
如果氣血阻滯瘀塞不通,(頭痛久而久之會蔓延到腦後,並出現高突的腫塊,同時伴隨心口作嘔。)就需要用一些具有搜剔作用的藥物來治療。(例如全蠍、蜂房、川芎、當歸、半夏、薑汁等。)
)陰虛陽越,純甘壯水偏佳;(復脈湯、甘麥大棗湯加膠、芍、牡蠣。)風動火旋,滋腎涼肝為的。(首烏、柏子仁、穭豆、生白芍、枸杞之屬。)伏邪未解,雖日久而可清;陰液既虧,(倏冷倏熱,心煩頭痛。)必峻補而始帖。(固本丸加秋石,五更時服。上並約《指南案》論。
)若夫火邪頭痛,絕無表症,內熱脈洪,頭腦振振,白虎(湯加生)地麥冬澤瀉、木通,升散之品宜擯。(《景岳全書》。)亦有非風非火,久痛不休,必伏痰於膈上,濃茶取吐斯瘳。又或頭痛惡寒,噁心便秘,腳耎形寒,脈濡或細,上病取下,治從腳氣。若其食鬱有徵,消導亦堪取濟。
白話文:
如果陰虛陽亢,可以多食用甘味食物滋補腎陰。風火上炎,則應該滋養腎陰,清熱涼肝。伏邪未解,即使時間久了,也可以用藥清除。但陰液虧損,就會出現忽冷忽熱、心煩頭痛等症狀,必須用峻補的方法才能治癒。火邪頭痛,沒有外感症狀,內熱脈洪,頭腦昏沉,可以用白虎湯加入生地、麥冬、澤瀉、木通等升散藥物治療。也有一些頭痛不是風火所致,而是久病不愈,可能是痰積於膈上,可以用濃茶催吐治療。還有一些頭痛伴有惡寒、噁心、便秘、腳軟、形寒等症狀,脈象濡細,需要用下法治療,從腳氣入手。如果頭痛是飲食積滯所致,就需要用消導藥物治療。
(《治法匯》。)至於痰厥為殃,頭疼如破,昏暈吐蛔,脈實便阻,已汗未瘥,非下不可。(半夏五錢,巴霜一分,面和丸,服三十丸,薑湯下。《生生子案》。)偏頭風,左右別,左為風熱血虛,右屬挾痰或熱,熱用酒炒黃芩,痰用半夏、陳皮蒼朮,風熱宜荊芥薄荷、川芎元參,血虛利四物湯知母、黃柏。(《治法匯》。
)
附:《醫級》頭痛摘要
白話文:
如果出現痰厥導致頭疼欲裂、昏昏沉沉、吐蛔蟲,脈象實證、大便不通,已經出汗但病症未癒,必須要瀉下才行。可以用半夏五錢、巴霜一分,用麵粉和成丸子,一次服用三十丸,用薑湯送服。至於偏頭痛,左右兩邊的病因不同,左邊偏頭痛是由風熱血虛引起,右邊偏頭痛則可能是痰濕或熱邪所致。熱證用酒炒黃芩,痰證用半夏、陳皮、蒼朮,風熱證宜用荊芥、薄荷、川芎、元參,血虛則可用四物湯、知母、黃柏。
表邪頭痛屬三陽,若腹痛兼利者,乃兩感併合之候;厥陰巔疼辨內外,如偏於左右者,多首風厥氣之憂。(厥氣或從背,或從脅而上攻。)
白話文:
古文中提到的是中醫對頭痛和腹部疼痛的一些看法。
表邪頭痛屬於三陽經脈受病,如果同時伴有腹痛且有下痢的情況,則可能是兩個部位都受到感染(即「兩感併合」)。
厥陰巔疼是指在腦部頂端出現的疼痛症狀,要分辨是內部還是外部的原因所引起。 如果偏向左側或者右側,可能與風寒、厥冷等病症有關(即「首風厥氣之憂」)。需要注意的是,這只是中醫的一種觀點,並不能代表所有情況。如果您有任何健康問題,請及時就診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