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治針經》~ 卷二 (13)
卷二 (13)
1. 風溫(合溫熱)
風為百病之長,溫乃化熱之氣,手三陰是其病藪,清上焦務宜輕治,最慮溫燥劫津,尤忌苦寒損胃。陽明失循序之職,復脈(湯)宜投;太陰無肅化之權,甘寒是濟。久延則虛勞之根,驟變則痙厥之勢。(以下論溫熱。)溫熱邪從里發,治法首在存津,黃芩湯堅陰卻邪,壯熱煩冤口舌燥;蔥豉湯和中泄表,新舊邪合勢蒸淫。骨節偏疼,勿行辛散;頭腰兼痛,不涉足經。
至於因循日久,貽誤多端,或致陰傷液涸,或由氣燥津枯乾,如何挽救,條例當參,昏閉以幽芳開竅,(牛黃丸、至寶丹。)痙厥以甘藥緩肝,(復脈湯。)熱痰則溫膽是賴,蓄血則通瘀可安。(上並傷《指南案》論。)
白話文:
[風溫(合溫熱)]
風邪是引發各種疾病的主導,溫邪能轉化為熱氣,主要影響手三陰經的區域。在治療上焦的疾病時,應採取輕柔的方式,最需防範的是溫燥之邪耗損津液,特別要避免使用過於苦寒的藥物以免傷害脾胃。如果陽明經的運行順序出現問題,可以考慮使用復脈湯。太陰經如果失去肅清和調理的功能,應該用甘寒的藥物來輔助。病情拖延太久可能導致虛勞的根源,突然變化可能會形成痙厥的情況。
溫熱的邪氣從體內發起,治療首要目標在於保存體內的津液。黃芩湯可以鞏固陰分,排除邪氣,適用於高燒、煩躁、口舌乾燥的情況。蔥豉湯可以調和中焦,排除表邪,適用於新舊邪氣結合,勢力蒸騰的狀態。對於骨節疼痛,不要輕易使用辛散的藥物;頭部和腰部同時疼痛,不要輕易認為是足經的問題。
對於病情拖延,治療方法錯誤的情況,可能會導致陰分受損、液體枯竭,或是氣分燥熱,津液乾枯。如何挽救這種情況,應該參照相關的治療原則。對於昏迷或閉塞的情況,可以用芳香開竅的藥物,如牛黃丸或至寶丹。對於痙厥,可以使用甘味的藥物來緩解肝臟的緊張,如復脈湯。對於熱痰,可以使用溫膽湯。對於蓄積的血液,可以使用通瘀的藥物使其安定。(以上均參照《傷寒指南案》的論述。)
2. 暑
暑有因靜因動之分,症有入心入肝之辨。變幻極似傷寒,愈期反多遲蹇。表之則得汗偏難,攻之則便溏不免;過清則嘔惡肢寒,過燥則齒裂唇繭。(每遇秋來,最多此症。)豈如風寒之邪,一汗便解;溫熱之氣,投涼即康。苟其治不中窾,變症須防,暑熱從陽上熏而傷陰化燥,濕邪從陰下降而變濁傷陽。
蓋夫六氣傷人,化因人異,陰虛者火旺,熱每侵營;陽虛者濕多,邪偏歸氣。臟腑既別陰陽,清溫自宜互濟,並法河間,三焦分治。至若治氣分有寒溫之別,理營分審清補之分。寒中白虎(湯)天水(散),溫從(藿香)正氣(散)二陳(湯),三才(湯)復脈(湯)為補,犀角地黃為清。(加入心之品。
)濕熱沉混蒼朮(白虎)湯,氣血兩燔玉女(煎)法。開閉逐穢,牛黃至寶是神方;救敗扶虛,參附(湯)兩儀(煎)推大藥。(上並仿《指南案》論。)他若暑瘵吐紅、肺胃先清方不誤。(暑瘵二句,亦本《指南》。)暑風卒厥,陰陽諦察始無疑。(《醫門法律》。)暑必汗多,無汗者卻宜理表;暑必渴甚,不渴者恐涉他歧。
(同上。)(趙以德曰:汗出惡寒,身熱不渴者,中風也;渴者,中暍也。)初起脈細而遲,或濕痰之內滯;(《證治匯補》。)甫病息短而倦,戒溫補之輕施。(《醫門法律》。)若果虛寒已的,舍時從證須知。)詳《景岳全書》。)
附:《醫級》摘要
暑悶雖屬熱邪,宜溫通而最嫌冷閉;(此本陳無擇論救中暍死者之意。)中暑邪干臟氣,(暑犯心肺,喘汗脈絕。)惟斂補而急在扶元。(生脈散。)喜食惡熱而自汗面垢頭疼,暑邪乃的;喜熱踡(臥惡)寒而息高面赤,寒病兼虛。(少陰反熱,太陽脈沉之症,其短氣、脈空,亦類暑邪,若誤治之,死生反掌。
更有少陰先潰於內,而暑邪繼之者最為危劇,惟宜救本,峻補真陰。若暑濕之勝,法從清滲。)暑濕並而濕溫成,則面晦身青,昏譫脛冷;(脈細耳聾,心脾受傷,危亡之候。)暑襲肝而瘧不出,則妄言見鬼,痙厥遺溲。
濕溫迭感兩因,四苓散蒼朮白虎湯;疰夏(身熱食減,即《內經》煎厥之症)陰虛稟弱,固本(丸)玉女(煎)地黃(湯)。襲肝痙作,太乙(丹)鉤蠍柴胡(飲);勞內感邪,五柴(胡飲)補陰益氣(煎,又清暑益氣湯)。暑火流陰夜甚,生地丹皮、青蒿知母柴歸飲;陰暑戴陽泄寒,參附湯鎮陰煎都氣丸。
又云:溫暑二氣,症必兼風,然惟風勝者有頭痛之候,可仿傷寒解肌之治,若非風勝,則無頭痛,《保命集》之論可據也。若因冬傷於寒,屆溫暑之令,復感時邪而發者,當從傷寒家兩解之法。若但感溫暑時邪,內無伏氣者,則當從河間法,以辛芳苦甘涼解之法為治,不可以傷寒足經等法為例也。
惟風勝之候,或雖當暑令,而所感由暴寒,始可以傷寒法為治,若以之混治傷暑之症,不惟邪不能解,而暑從內閉,其變有不可勝言者矣。
白話文:
[暑]
暑邪有靜態和動態的區別,病症也有進入心臟或肝臟的不同。它的轉變非常像感冒,但是恢復期往往更長。如果使用表散法,出汗的效果通常較差;若用攻下法,很可能會導致腹瀉;過度清熱可能會引起噁心嘔吐和四肢冰冷;過度燥熱則可能導致口乾舌燥和嘴脣龜裂。(這種情況在秋天最常見。)不像風寒邪氣,一出汗就可解;溫熱氣息,只要服用清涼藥物就能康復。如果治療方法不恰當,就要防範病情轉變,暑熱會從陽氣上燻蒸,傷害陰液,使身體變燥;濕邪會從陰氣下降,變得渾濁,傷害陽氣。
六氣傷人的方式因人而異,陰虛的人火氣旺盛,熱邪經常侵擾營血;陽虛的人濕氣較多,邪氣偏向氣分。臟腑既區分陰陽,治療清熱和溫養自然要相輔相成,同時參考河間學派的理論,對三焦分別治理。至於治療氣分,需分辨寒熱;調理營分,要審視清熱和滋補的區別。寒氣中,白虎湯和天水散是常用藥物;熱氣中,藿香正氣散和二陳湯是主要選擇;三才湯和復脈湯用於滋補;犀角地黃湯用於清熱。(犀角地黃湯加入心藥。)
濕熱混雜的情況下,可用蒼朮白虎湯;氣血兩燔的情況下,則用玉女煎。開閉逐穢,牛黃至寶是神奇的配方;挽救敗勢,參附湯和兩儀煎是強大的藥物。(以上皆參考《指南案》的討論。)若是暑熱導致的吐血,應先清肺胃再治療,纔不會出錯。(這句也是出自《指南》。)暑風猝厥,需要仔細辨別陰陽,才能消除疑慮。(出自《醫門法律》。)暑熱必定會大量出汗,如果不出汗,則應該考慮調理表層;暑熱必定口渴,如果沒有口渴,可能涉及到其他疾病。
(同樣出自《醫門法律》。)(趙以德說:出汗後怕冷,身體熱但不渴,這是風邪;口渴,則是暑熱。)剛開始脈搏細弱且緩慢,可能是濕痰在體內滯留;(出自《證治匯補》。)剛患病時呼吸短促且疲倦,應避免輕易使用溫補藥物。(出自《醫門法律》。)如果確定是虛寒,就應該舍棄時間,根據症狀進行治療。(詳細內容請參考《景嶽全書》。)
附:《醫級》摘要
暑熱雖然屬於熱邪,但適合溫通,最忌冷閉;(這是陳無擇討論救治中暑死亡者的意圖。)中暑邪氣幹擾臟腑功能,(暑熱侵犯心肺,喘息汗出,脈象消失。)只能收斂補養,急在扶正。(生脈散。)喜歡吃東西但怕熱,自汗、臉部污垢、頭痛,這是暑邪的確診;喜歡熱,蜷縮(臥牀怕)寒,呼吸急促,臉色紅潤,這是寒病加虛。(少陰反熱,太陽脈沉的症狀,短氣、脈空,也類似暑邪,如果治療失誤,生死只在一瞬間。
更有甚者,少陰內部先潰敗,接著暑邪跟隨,這是最危險的,唯有救本,猛補真陰。若暑濕佔主導,則應從清滲法入手。)暑濕並存形成濕溫,臉色暗淡,身體青紫,昏迷,譫語,腳踝冰涼;(脈細耳聾,心脾受傷,是危急的症狀。)暑熱侵犯肝臟導致瘧疾無法發作,會出現妄言見鬼,痙攣,尿失禁。
濕溫疊加感染,四苓散和蒼朮白虎湯;疰夏(身體熱,食慾減少,就是《內經》中的煎厥)陰虛體弱,固本丸、玉女煎和地黃湯。肝臟受暑邪影響,痙攣發作,太乙丹、鉤蠍柴胡飲;內勞外感,五柴胡飲、補陰益氣煎和清暑益氣湯。暑火流入陰分,夜間加重,生地、丹皮、青蒿、知母、柴胡歸飲;陰暑戴陽,參附湯、鎮陰煎和都氣丸。
還有一種說法:溫熱和暑熱兩種氣候,症狀一定伴有風邪,但只有風邪佔優勢的情況下才會有頭痛的症狀,可以參考感冒的解肌療法。如果不是風邪佔優勢,就不會有頭痛,這個觀點來自《保命集》。如果因為冬天受寒,在溫熱或暑熱的季節,再次受到時邪的影響,應當採用感冒的雙解法。但如果只是受到溫熱或暑熱的影響,體內沒有潛藏的邪氣,就應該遵循河間學派的方法,用辛芳、苦甘、涼解的方法治療,不能用傷寒足經等方法作為例子。
只有在風邪佔優勢,或者在暑熱季節受到突然寒冷影響的情況下,纔可以使用傷寒法進行治療。如果用傷寒法混治暑熱,不僅不能解決邪氣,反而會導致暑熱從內部封閉,其後果不堪設想。
3. 濕
若夫外感濕邪,當微解而不可大汗;內傷濕熱,宜開肺而兼運脾陽。邪混氣則呃忒而鼻衄,濕阻竅則咽閉而舌強。(脾陽不運。)又如濕沖(心)胞絡,神識如蒙,瀉心(湯)宜用,或主清中。(犀角、連翹、石菖蒲、銀花和至寶丹。)濕結陰傷,(不食不寐,腹痛,大便窒痹。
)當仗白通(湯)以理痛;(此寒濕濁陰,鳩聚為痛。)濕蒸化熱,徒知清熱必無功。(案中用藥,總以苦辛寒治濕熱,以苦辛溫治寒濕,概以淡滲佐之,或再加風藥,甘酸膩濁,在所不用。上約《指南案》論。)
《醫級》云:,蒼赤瘦人,多陽化熱;白浮肥體,陰勝化寒。
白話文:
對於外來的濕邪侵襲,我們應採取輕微的發汗方式來治療,而不該讓患者大量出汗;若是因內在因素導致濕熱困擾,治療時應著重於調理肺部功能,同時兼顧提升脾臟的陽氣。
當邪氣混入氣血之中,可能會出現打嗝不止及鼻出血的症狀;若是濕氣阻塞了身體的孔竅,可能會造成咽喉閉塞、舌頭僵硬的狀況。
另外,若濕氣衝擊到心包絡脈,患者可能會感到精神恍惚,這種情況下,可使用瀉心湯來治療,或選擇清中焦濕熱的藥物(如犀角、連翹、石菖蒲、銀花以及至寶丹)。
若濕氣結聚導致陰虛損傷,患者可能會有食慾不振、失眠、腹痛、大便祕結等症狀,這時可用白通湯來緩解疼痛;因為這是寒濕濁陰聚集所導致的疼痛。
若是濕氣蒸騰轉化為熱氣,單純清熱可能無法奏效。在治療濕熱時,通常會使用苦辛寒的藥物;而在處理寒濕時,則會選用苦辛溫的藥物。在治療過程中,也會輔以淡滲利濕的藥物,甚至加上祛風藥物,但避免使用甘酸膩濁的藥材。
根據《醫級》所述,膚色蒼白、體態消瘦的人,多數會因為體內陽氣過盛而轉化為熱氣;而皮膚白皙、體型肥胖的人,則可能因陰氣過剩而轉化為寒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