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誠勳

《證治針經》~ 卷二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2)

1. 泄瀉

由來濕多成五泄,飧泄溏泄鶩泄濡泄滑泄並列。完穀不化者兼風,腸垢積汙者兼熱;澄清溺白必兼寒,身重軟弱惟因濕;若洞下而不禁,乃濕勝而氣脫。(以上敘五泄症狀。)是以胃風湯治乎飧泄,清六丸療乎腸垢。(溏泄。)鶩溏中有硬物,理中湯治中湯為佳;滑泄氣脫脈微,四柱飲六桂飲急救。

惟濡泄有實有虛,朮附湯胃苓湯互授。(以上論五泄治法。)《難經》五泄而外,痰泄郁泄、酒食泄當知。急則治標,固必因時而隨症;緩則治本,豈惟滲濕而燥脾。觀夫熱利者常希,寒泄者甚夥,欲拔本以塞源,必制水而壯火。爾其疏胃宜清,調脾當暖,左金丸合入調中,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陳皮、防己、厚朴、澤瀉、焦神麯。)濕熱傷陽可緩。

白話文:

濕氣過盛容易導致五種泄瀉,分別是飧泄、溏泄、鶩泄、濡泄和滑泄。消化不良且伴隨有風寒者,多屬於飧泄;腸道污垢積累者,多屬於溏泄。小便清澈且白,則多為寒氣所致;身體沉重無力,則多因濕氣過重。如果腹瀉不止,甚至無法控制,則表明濕氣過盛,導致氣虛。

因此,針對飧泄可以使用胃風湯,針對溏泄可以使用清六丸。鶩泄通常伴隨著堅硬的排泄物,可以使用理中湯或治中湯治療。滑泄常伴隨氣虛、脈搏微弱,需要使用四柱飲或六桂飲急救。

濡泄則分為實證和虛證,可以使用朮附湯或胃苓湯治療。除了五泄之外,還有痰泄、郁泄和酒食泄,需要根據不同的症狀進行治療。急症需要治標,緩症需要治本,針對五泄的根本原因,應該要健脾利濕,改善脾胃功能。

通常而言,熱性腹瀉比較少見,寒性腹瀉則較為常見。想要根治五泄,就要控制水濕,壯陽氣。治療五泄,需要清熱利濕,溫陽健脾,可以用左金丸配合調中,加入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陳皮、防己、厚朴、澤瀉和焦神麯等藥材,緩解濕熱傷陽的情況。

芩芍湯杜滯下之萌,(腹痛泄瀉,小便不利。)針砂丸清濕鬱之阻。(尿少腹滿。)肝失疏泄,(水瀉,少腹滿脹。)但用五苓散;水泛堤坊,(瀉久腫脹。)急投真武丸。(夜服針砂丸。)兼瘡痍而濕勝熱鬱,胃當降兮脾宜升;(用東垣升陽除濕法。)稟木火(形瘦尖長)而陰弱失涵,(濕瀉二年,累用脾胃藥不效。

)苦堅陰兮淡滲濕。(黃連、黃柏、厚朴、廣皮、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山楂。)泄而津鑠,(食入痛瀉,咽乾欲嘔。)喜柔惡剛;(人參、白芍、訶子、木瓜、赤石脂、炙草、陳米、南棗。)瀉則脹寬,(夜泄未止。)宜通忌澀。(川烏、生茅朮、茯苓、木香、厚朴、廣皮。

白話文:

芩芍湯能解除停滯在下降之氣的阻礙,適用於腹痛、腹瀉、小便不利的症狀。針砂丸可以清熱除濕,適用於尿少腹脹的症狀。如果肝臟疏泄功能失調,導致水瀉、少腹滿脹,則可用五苓散;若瀉久導致腫脹,則需緊急服用真武丸,夜間可服用針砂丸。若兼有瘡痍,濕氣較重,熱氣鬱結,則應採用東垣升陽除濕法。若體型瘦削尖長,屬木火稟賦,陰氣虛弱,濕瀉兩年,服用脾胃藥無效,則應以苦寒之藥堅固陰氣,淡滲濕氣,可用黃連、黃柏、厚朴、廣皮、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山楂等藥物。若出現食入痛瀉、咽乾欲嘔,屬於津液虧損,則喜柔潤之物,忌食辛辣之物,可用人參、白芍、訶子、木瓜、赤石脂、炙草、陳米、南棗等藥物。若夜間腹瀉不止,則應以通利之法,忌用收澀之藥,可用川烏、生茅朮、茯苓、木香、厚朴、廣皮等藥物。

)肝胃與脾腎分疆,(腹鳴晨泄,巔眩脘痹,診脈小弦。)勿混投夫溫固;(二神、四神之類,異功散去朮加烏梅、木瓜。)木火與水寒異治,(晨泄煩心,目痛流淚。)可參入乎清涼。(六君子去陳、術,加丹皮、桑葉。)中州失運(瘧後陽微,洞泄跗腫)法宜通,(先用胃苓去朮、草。

)尤必兼培腎臟;(接服黑地黃丸。)下焦有病人難會,或宜專理脾陽。(能食不化,腹痛繞臍,微寒偶著即泄,服安腎丸不效。生白朮、生茅朮、益智、乾薑、胡蘆巴、茯苓、木瓜、蓽茇。)脈細形衰,(高年久咳痛泄,病傷難復。)姑投甘緩;(建中湯去桂加茯神,南棗。

白話文:

肝胃與脾腎各自負責不同功能,腹鳴晨瀉、頭暈眼花、胸悶腹痛,脈象細小弦緊,不可混用溫補藥物;二神丸、四神丸之類的藥方,需去除術,加烏梅、木瓜。木火與水寒需分別治療,晨瀉心煩、眼睛疼痛流淚,可加入清涼藥物。六君子湯需去除陳皮、術,加丹皮、桑葉。中焦運化失調,如瘧疾後陽氣虛弱、腹瀉腳腫,需用通利藥物,例如胃苓湯去除術、草,尤其要兼顧補腎,接服黑地黃丸。下焦病症難以判斷,可能要專門調理脾陽,例如能吃但消化不良、腹痛繞臍、怕冷易腹瀉,服用安腎丸無效,可使用生白朮、生茅朮、益智、乾薑、胡蘆巴、茯苓、木瓜、蓽茇。脈象細弱、身體虛弱,如老年人久咳、腹痛、泄瀉,病勢難以恢復,可服用甘緩藥物,例如建中湯去除桂枝,加茯神、南棗。

)陽傷垢滯,(腸風鳴震,泄利微痛。)必進溫通。(生茅朮、附子、厚朴、陳皮、炙草、製大黃。)久瀉(食減不化)溫補藥無功,當察腑氣之利否;(痛利黏積,小便短縮。)寒泄(經來腹膨,臍脊痠痛,脘痞妨食)濟生丸不應,應知奇脈之宜充。(前症用厚朴、陳皮、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黃連、木香、山楂、陳曲;後症用鹿角霜、菟絲、杜仲、歸身、蓯蓉、茯苓、沙蒺藜、小茴香。上並約《指南醫案》論。

白話文:

陽氣受損,導致腸道積滯,出現腸鳴腹脹,泄瀉微痛,需要溫通藥物治療。可用生茅朮、附子、厚朴、陳皮、炙草、製大黃等藥物。如果久瀉不愈,食慾減退,消化不良,溫補藥物無效,就應該觀察臟腑氣機是否通暢。如果伴有腹痛、排便黏滯,小便短縮,則屬於寒泄,服用濟生丸療效不佳,應該考慮使用其他藥物來調節奇脈。前述症狀可選用厚朴、陳皮、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黃連、木香、山楂、陳曲等藥物治療;後述症狀可選用鹿角霜、菟絲、杜仲、歸身、蓯蓉、茯苓、沙蒺藜、小茴香等藥物治療。以上藥物使用參考《指南醫案》。

)且夫飧泄宜升,(不宜利小便。東垣論。)溢飲無藥。(水漬入胃為溢飲滑泄,渴能飲水,水下復泄,泄而不渴,此症無藥,當灸大椎。《準繩》戴氏。)大渴煩躁(暮熱早涼,氣喘多汗,脹痛久泄)者肺熱,偏宜阿膠地黃、天門冬;(同蜜熬膏,服半月愈。又一婦患秋燥,寒熱泄瀉,用瀉白散加黃芩、阿膠而愈。

《寓意草》。)尺脈無神者腎燥,(不主收攝。)卻喜五味蓯蓉歸身、白芍。(人參、炮薑、甘草。《慎齋遺書》。)又聞久泄歷年,食入即出,六脈幾無,久診有力(如石),此由鬱火為疴,(服桂附無筭,身不知寒,目畏燈火。)平胃散加黃連愈疾。更有六月受娠,偶患瀉泄,遷延入春,既娩愈劇,何知伏暑使然,兩關洪大而實。

白話文:

腹瀉應該要往上調治,不應該利尿。水停在胃裡造成溢飲滑瀉,患者口渴可以喝水,但喝水之後又腹瀉,腹瀉但不口渴,這種病症無藥可治,只能灸大椎穴。《準繩》戴氏所言。如果患者口渴煩躁、傍晚發熱早上涼、氣喘多汗、肚子脹痛、久瀉,這是肺熱,應該用阿膠、地黃、天門冬來治療。用蜂蜜熬成膏,服用半個月即可痊癒。《寓意草》記載。尺脈無神代表腎燥,不能收攝。這種情況適合用五味子、蓯蓉、當歸、白芍來治療。《慎齋遺書》記載。我聽說有病人久瀉多年,吃進去就拉出來,六脈幾乎摸不到,診脈時卻有力如石,這是因為鬱火引起的疾病。服用桂枝、附子無數,身體不覺得寒冷,眼睛畏懼燈火。《平胃散》加黃連可以治療這種疾病。還有婦女懷孕六月時偶然腹瀉,一直拖延到春天,生產完後更嚴重,這是因為暑氣伏藏在體內導致的,兩關脈洪大而實。

(用黃連香薷飲二劑而愈。並《易氏醫案》。)更聞冷積便溏,(瀉五載,犯生冷油膩即作痛,脈沉而滑。)蠟匱(巴豆丸)緩巴霜之峻;(二日愈,每治瀉利,用此愈者近百人云。李時珍案。)小兒疳瀉,(肉消面白,皮燥發豎。)乾蟾入補澀之方。(異功散加當歸、黃連、蓮肉、砂仁、肉果、訶子、木香、神麯糊丸。

四君子湯下。萬密齋案。)暴泄(如水)瀕危,(汗出身冷,脈弱氣少,甚者加吐,此為)緊病須投漿水散;(半夏、附子、乾薑、良薑、肉桂、炙草。)久瀉冷極,(元氣將盡。)回生唯有石硫黃。(並《醫學綱目》。)領風出表,允矣桂枝;(此論傷風飧泄。《醫門法律》。

白話文:

服用黃連香薷飲兩劑就痊癒了,這記載在《易氏醫案》中。聽說有病人因為長期腹瀉導致積寒體虛,吃生冷油膩的食物就會腹痛,脈象沉而滑,可以用巴豆丸緩解巴霜的峻猛藥性,兩天就治好了。這個方法治癒過很多腹瀉的病人,李時珍在醫案中也有記載。小兒疳積腹瀉,肉消瘦、臉色蒼白、皮膚乾燥、頭髮豎立,可以用乾蟾入補澀的方劑治療,例如異功散加上當歸、黃連、蓮肉、砂仁、肉果、訶子、木香、神麴糊成丸服用,飯後用四君子湯送服,這是萬密齋的醫案。如果突然腹瀉如水,情況危急,伴隨出汗、手腳冰冷、脈搏微弱、氣息微弱,嚴重者還會嘔吐,這是急症,需要服用漿水散。長期腹瀉導致體寒虛弱,元氣將盡,唯有石硫黃才能回春,這些記載在《醫學綱目》中。風寒入侵表層,可以用桂枝治療,這是在《醫門法律》中對於傷風腹瀉的論述。

)伏暑挾寒,(內傷生冷。)神哉連理(湯)。(理中湯解。)腎虛脾(有積)熱,(五更痛泄,脈右關滑數,左尺微弦無力,食少倦怠,十餘年不愈。)先清快(投黃連枳實丸而腹痛除)而後溫存,(更與四神、八味二丸而泄愈。江應宿案。)伏火疑寒,(久泄惡寒,以氈蒙首,脈浮濡微數,服丹附不效。

)初升陽散(火湯)而終攻利。(神芎丸下之而愈。項彥章案。)形健而面黃(易飢)善啖,(小兒泄瀉,脈大。)知大便之有蛔;(治蟲而愈。)膈悶而脈(澀,重取略)數且弦,識下疳之曾患。(治肝而愈。丹溪案。)丸勝於湯誠是,(前人論治泄瀉云爾。)尤忌大劑之投;(胃不勝藥,泄亦不止。

白話文:

暑熱侵入體內,又兼寒氣,導致內傷,脾胃虛弱。神哉連理湯可以治療此症。腎虛脾熱,經常五更時腹瀉,脈象右關滑數,左尺微弦無力,食慾不振,精神倦怠,已經十多年不愈。應先用黃連枳實丸清熱瀉火,等腹痛消失後再用四神丸、八味丸溫補脾腎,才能根治。伏火疑寒,久瀉惡寒,以氈蒙首,脈浮濡微數,服用附子、丹皮效果不佳。可先用升陽散火湯,再用神芎丸攻下,即可痊癒。身體健壯,面色發黃,容易飢餓,喜愛進食,小孩腹瀉,脈象很大,表示大便中有蛔蟲,可用驅蟲藥治療。膈悶,脈象澀數,重按略弦,可能是曾經患下疳,應治療肝臟,才能痊癒。丸劑比湯劑效果更好,這是前人治療腹瀉的經驗,但不可服用過量的藥物,否則胃無法承受,腹瀉也不見好轉。

東垣飧泄論。)風能勝濕良然,每利升麻防風、(二活、柴胡)之散。(同上。)(又丹溪有治痰泄案,詳原集。)

附:《醫級》摘要

鶩溏而形神疲怯,法必溫培;糜出由濕火下流,治先清利。完穀者邪火,宜溫清升補之方;清穀者虛寒,施益火暖中之治。風泄乃客邪犯胃,舉胃陽而透表;氣泄由木邪乘土,升清氣以培中。(氣泄,因氣內動而致泄也。)酒泄症因濕熱,(亦有屬寒濕,或虛寒者,詳《景岳全書》。)惟理中土為先;勞泄大小便牽疼,必救先天乃效。

白話文:

風可以勝過濕氣,所以治療風勝濕引起的腹瀉,常使用升麻、防風、柴胡等散風解表藥。至於痰泄,丹溪先生有詳細的治療方法,可以參閱他的著作。

總之,治療腹瀉需要根據不同的病因來選擇不同的方法。如果病人腹瀉伴隨形神疲怯,可能是脾胃虛寒,需要溫補脾胃;如果腹瀉伴隨糜出,可能是濕熱下注,需要清利濕熱。對於完穀不化的腹瀉,需要溫清升補;對於清穀不化的腹瀉,需要益火暖中。風泄是風邪犯胃,需要舉胃陽氣而透表;氣泄是木邪乘土,需要升清氣而培中。酒泄通常是濕熱引起的,但也可能因寒濕或虛寒引起,需要根據具體情況用藥。勞泄則需要救治先天腎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