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誠勳

《證治針經》~ 卷二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1)

1.

痢每盛於夏秋,半由暑濕挾積,其次風火及寒,前法無容細述。暑別陰陽,恆兼乎濕。陰暑中於貪涼(飲冷),陽暑阻於(天之)伏熱。故有在氣在血之分,傷臟傷腑之別。爰有(人參)敗毒散先解表邪,芍藥湯繼清裡實。(寒熱交黏。)表症急而審別三陽,分經投劑;(太陽:桂枝湯。

陽明:葛根芩連湯。少陽:小柴胡湯。)里勢迫而專究中土,小承氣湯溫脾湯。總之,治腑以三焦見證為據;治臟主足經三陰無疑。或通或澀,臨症權宜。噤口痢因有兩端,治須扼要,邪格三焦,暑濕所召,丹溪法(人參、黃連、石蓮子)後世都宗,(半夏)瀉心湯(去丹、棗),(加枳實)尤參奧妙。

白話文:

痢疾多發於夏季和秋季,一半是由於暑濕積聚所致,其次是風火和寒邪入侵。之前的治療方法就不細說了。

暑邪分陰陽,通常伴隨濕邪。陰暑是因為貪涼(喝冷飲)而中暑,陽暑則是被(天上的)伏熱所阻。所以痢疾有氣分和血分的區別,也有傷臟和傷腑的不同。

因此,可以用[人參敗毒散]先解表邪,再用[芍藥湯]清裡實熱。(寒熱交雜。)表症急則要仔細辨別三陽,分經用藥。(太陽經用[桂枝湯],陽明經用[葛根芩連湯],少陽經用[小柴胡湯]。)裡症迫切則要專注於中土,用[小承氣湯]或[溫脾湯]。總而言之,治療腸腑要以三焦證候為依據;治療臟腑則以足三陰經為主。

治療時或瀉或澀,要根據實際情況權衡。噤口痢症因其兩端特點,治療需抓住關鍵。邪氣侵犯三焦,由暑濕引起,丹溪先生的方法(人參、黃連、石蓮子)後世都遵循,[半夏瀉心湯](去丹皮、大棗),(加枳實)更參透奧妙。

其或脾腎陽虛,陰邪下迫,關閘大開,晝夜痛泄(無度),戊癸少化火之機,命陽無蒸變之力,是以為嘔為脹,不飢不食、參仲景理中湯腎氣丸,或景岳胃關煎理陰煎。又有捷徑良法(本姚氏),鹹溫配入甘辛。(以大劑蓯蓉、人參、歸、薑、附、桂、制白芍之類,靡不應手而愈。

)是症也,濕熱壅而煩躁頰紅,(嘔痰味變,心腹熱,肛墜,頭中空痛。)勿誤認為虛火;腸腑窒而陽虛邪滯,(痢將兩月,口乾腹滿,肛門窒塞,努掙不已,僅出點滴。)當從事以溫行。(附子、厚朴、木香、製大黃、大茴。)脫肛倘屬濕溫,勿升勿補;(五苓散加寒水石。

白話文:

如果可能是脾腎陽虛,陰邪下迫,導致關竅大開,晝夜不停地拉肚子,身體缺少陽氣,無法化解水濕,因此出現嘔吐、腹脹,沒有食慾,可以參考仲景的理中湯、腎氣丸,或景岳的胃關煎、理陰煎。另外,還有一個簡單有效的方子(本是姚氏秘方),用鹹溫配甘辛的藥物,例如大劑蓯蓉、人參、當歸、生薑、附子、桂枝、制白芍等,都能快速見效。

如果症狀表現為濕熱壅盛,煩躁、面頰發紅,嘔吐的痰液味道改變,心腹發熱,肛門墜脹,頭部空虛疼痛,不要誤認為是虛火。如果腸胃阻塞,陽氣虛弱,邪氣停滯,導致痢疾持續兩個月,口乾腹脹,肛門阻塞,用力排便也只排出一點點,就要用溫通的方法治療。例如附子、厚朴、木香、制大黃、大茴香。如果脫肛是因為濕熱,就不要升提補益,可以用五苓散加寒水石治療。

)厥陰(溫熱病)常多下利,宜柔宜通。(白頭翁湯,又阿膠、生地、麥冬、白芍、丹皮、銀花、穭豆衣之屬。)痢後氣墜屬陰傷,下焦須攝;(熟地、歸、芍、五味之屬。)溫邪內陷而痛痢,涼潤為宗。(見上厥陰條下。)桃花湯治肢冷脈微,駐車丸療陰虛痢血。酒客濕凝(腸胃)能納食,藥用堅陰;(生茅朮、炒黃柏、黑地榆、豬苓、澤瀉。

白話文:

厥陰(溫熱病)常多下利,宜柔宜通。(白頭翁湯,又阿膠、生地、麥冬、白芍、丹皮、銀花、穭豆衣之屬。)

意思是說,厥陰證(溫熱病)常見症狀是腹瀉,需要用柔潤通便的方法來治療。可以使用白頭翁湯,以及阿膠、生地、麥冬、白芍、丹皮、銀花、穭豆衣等藥材。

痢後氣墜屬陰傷,下焦須攝;(熟地、歸、芍、五味之屬。)

是指痢疾後出現氣虛下墜的情況,屬於陰虛,下焦虛損,需要滋陰補氣。可以使用熟地、當歸、白芍、五味子等藥材。

溫邪內陷而痛痢,涼潤為宗。(見上厥陰條下。)桃花湯治肢冷脈微,駐車丸療陰虛痢血。

說明溫邪內陷導致的腹痛、痢疾,以涼潤之法為主。桃花湯治療肢體冰冷、脈象微弱的症狀。駐車丸可以治療陰虛引起的痢疾帶血。

酒客濕凝(腸胃)能納食,藥用堅陰;(生茅朮、炒黃柏、黑地榆、豬苓、澤瀉。

是指嗜酒之人,因濕邪凝滯腸胃,仍然能進食,治療上需要健脾燥濕。可以選用生茅朮、炒黃柏、黑地榆、豬苓、澤瀉等藥材來固腎陰。

簡而言之,這段文字主要是講述了厥陰證(溫熱病)腹瀉的治療方法,包括了不同證型、不同病因的治療原則和常用藥材。

)食(冷物)傷脈(右關)滑數,(白痢用溫平藥不應)喜芩連,寒已化熱。(此條參《生生子案》。)八脈無權陽欲絕,(高年瀉痢,兩旬不減。)實漏卮以當歸杜仲、人參鹿茸;(又沙蒺藜、茯苓。)藩籬疏撤(痢五六年不愈),(致周)身痛痹,治久痢以蓯蓉附子、白朮。

腎虛肛墜而腸滑,徒補脾胃無功;(熟地、歸身、赤豆脂、五味、炒山楂,又三神丸。)下焦脊痛而髀痠,(少腹肛墜,連兩腰胯脊髀痠痛。)試治奇經當驗。(人參、鹿茸、附子、當歸、茴香、菟絲、杜仲。上並仿《指南案》論。)抑又參之,肢冷脈虛(緩大無力,病起醉飽入房,痢如爛肉、腹痛)宜補塞,(附子理中湯加肉桂、肉果。)縱初起毋用清疏;(陸肖愚案。

白話文:

吃冷的食物會損傷脈氣,導致右關脈滑數,出現白痢時,不應該使用寒涼藥物,應該用溫平藥物,因為寒邪已經化熱。這條醫案來自《生生子案》。八脈虛弱,陽氣將絕,患者年紀大,腹瀉已經持續了二十天沒有好轉,這時應該用當歸、杜仲、人參和鹿茸來補益,同時也可以使用沙蒺藜和茯苓。如果腸胃虛弱,腹瀉已經持續五六年沒有好轉,導致全身疼痛和痺痛,應該用蓯蓉、附子和白朮來治療。

腎虛導致肛門墜脹,腸道滑利,單純補脾胃沒有效果,應該用熟地、歸身、赤豆脂、五味和炒山楂來補腎,也可以用三神丸。如果下焦腰脊疼痛,並且大腿根部酸痛,伴隨著少腹肛門墜脹,以及腰胯脊骨和大腿根部疼痛,可以用人參、鹿茸、附子、當歸、茴香、菟絲子和杜仲來治療奇經八脈。參考《指南案》的論述。

另外,如果四肢冰冷,脈象虛弱,緩慢無力,並且是因醉酒飽食後同房而引起的腹瀉,大便如爛肉,腹痛,應該用附子理中湯加肉桂和肉果來補虛塞,即使是腹瀉初期也不應該用清熱解毒的藥物。這是陸肖愚的醫案。

)痢久脈滑(又關尺有力如珠),(舌苔黑)可攻消,(潤字號丸,下之而愈。)雖產後勿愁瞑眩。(陸養愚案。)氣下陷而進升麻柴胡,當知趨避;(用補中益氣湯,倘不合宜,反致濁氣上升,作脹作嘔,或後重愈增,或腹內熱煩,凡用此湯,有宜一劑者,有宜二劑者,有宜頻服者,貴在合宜耳。)症已危而投桂附,應識機宜。

(無力服參者,不可輕投大熱之藥。)又聞百順丸(景岳方)開關最捷,三奇散(黃耆二兩、生枳殼、防風各一兩。為末,調服二錢,治痢疾下重。張石頑曰:服補中益氣治休息痢不應,反下鮮紫血塊者,以此方倍防風,加羌、獨、升、柴。)風泄當施。痢久淹延,大棗烏梅當參朮;(宜貧不能服參者。

白話文:

長期腹瀉脈象滑利,且關脈和尺脈有力如珠子,舌苔發黑,可以攻消寒邪。潤字號丸可以下瀉排毒,服用後即可痊癒。即使是產後虛弱也不必擔心頭昏眼花。氣下陷時要服用升麻和柴胡,但要小心選擇藥物,如果服用補中益氣湯不適合,反而會導致濁氣上升,出現脹氣嘔吐,或是下墜感加重,或是腹部灼熱煩躁。服用補中益氣湯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劑量和服用頻率,貴在合適。病情危重時服用桂枝和附子要懂得把握時機。體力虛弱不能服用人參者,切勿輕易服用溫熱性藥物。百順丸開關最迅速,三奇散可以治療腹瀉下墜。如果服用補中益氣湯治療休息痢沒有效果,反而出現鮮紫血塊,可以使用三奇散,加倍防風,並加入羌活、獨活、升麻和柴胡。風寒泄瀉應當使用溫散寒藥。長期腹瀉久治不愈,可以使用大棗和烏梅配合人參和白朮,適合貧困無法服用人參者。

)津枯(下痢)迸迫(難出),生首烏麻子(即麻仁,又當歸、郁李仁、枳實)及羊脂(煎。《千金方》,詳原集。)伏龍肝作湯(下楂炭、熬枯沙糖二味,為)丸,治產痢莫言平淡;(胎前下痢,產後下血。)鮮藕汁(煮熟)和砂糖頻服米,(兼進陳米稀糜。)療噤口痢頗著神奇。

至於厥冷一因,亦分陰陽虛實,(有熱痢初起,末經疏利,以致壅遏不通,而肢體厥冷,六脈糊塗者有之。其症必脹痛迸迫,或寒熱舌苔。)敗症誰惡,莫如發斑狂躁除中。(此皆不治。)下多亡陰之餘,尺偏滑動;(此肝腎陰傷,勿疑為積滯。)沉小無神之脈,後必多凶。

白話文:

口渴、腹瀉頻繁、排便困難,可用首烏、麻仁、當歸、郁李仁、枳實、羊脂煎湯,再加入伏龍肝、楂炭、熬枯沙糖製成丸藥服用,治療產後腹瀉效果顯著。胎前腹瀉、產後出血,可用鮮藕汁煮熟後加入砂糖,頻頻服用米粥,並搭配陳米稀糜,治療噤口痢效果奇佳。

至於手腳冰冷,也分為陰虛、陽虛、實證、虛證,若是熱痢初起,未經疏導,導致氣機壅塞不通,出現手腳冰冷、脈象模糊的狀況,症狀多伴隨腹脹、疼痛、排便困難,或寒熱交替、舌苔異常,預後較差。若出現發斑、狂躁、神志不清等症狀,則屬不治之症。若脈象滑動,說明陰氣虧損,切勿誤認為積食;若脈象沉小無力,則預後不良。

(易變厥逆。)又若久痢不痊,正虛邪戀,虛實交參,寒熱相半,或宜攻補兼施,或當溫清互換,必謹察乎病機,庶先後之不亂。(上並約《醫門法度》。)亦有六脈沉伏肢寒,冷汗自出不住,多因伏暑而然,勿輕投乎姜附。(《證治準繩》。)若暑伏於心經,純血鮮紅可據;(宜人參、犀角、牛黃、燈心、龍眼之屬。

《病機沙篆》。)(血色鮮紅,亦有屬純虛者,宜合症脈參之。)如擁爐(烘腹)而飲沸湯,(且服薑桂、血痢痛甚。)乃火極似寒之故。(心脈獨數,諸部皆虛,此傷暑也,重用黃連及生地、當歸、黃芩、滑石而瘳。金少遊案。)他如裡急後重,(寒熱虛實皆有之。)口渴(當辨真假)腹疼(有熱有寒),便赤(有實熱、亡陰及虛寒三症)。

白話文:

如果久痢不癒,體內正氣虛弱,邪氣依戀不去,虛實並存,寒熱交雜,就要根據病症的變化,適時採用攻補兼施或溫清互換的治療方法,務必謹慎觀察病機,才能避免治療上的失誤。如果六脈沉伏,肢體冰冷,冷汗不止,大多是伏暑所致,不可輕易使用生薑、附子等溫熱藥物。如果暑熱伏於心經,則血色鮮紅,可根據此症狀使用人參、犀角、牛黃、燈心、龍眼等藥物。但血色鮮紅也不一定都是暑熱入心,也要結合其他症狀和脈象進行判斷。如果病人靠近火爐取暖,喝滾燙的熱水,服用生薑、桂皮,並且血痢腹痛加重,這是因為火熱極盛,反而表現出寒象。如果脈象只有心脈跳動,其他部位都虛弱,這是暑熱傷人,應該重用黃連、生地、當歸、黃芩、滑石等清熱利濕藥物治療。另外,如果病人出現裡急後重,口渴腹痛,大便赤色,也要仔細辨別寒熱虛實,根據不同的症狀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。

熱躁,(有濕熱蒸迫,及陰傷陽越二症。)嘔逆噁心,(有胃火上衝,有胃氣虛寒,有陰中火虛,氣不歸原三症。)並難執乎一例,宜詳察乎諸因。(並《景岳全書》。)

附:《醫級》摘要

硬痛,大黃附子;伏暑,太乙煉雄丹。痢疼厥汗者參附,滑脫不禁者赤石脂。血痢不止,約營煎五黑散十灰湯;脹墜不通,郁李仁湯麒麟菜、冬葵子。扁豆花茉莉花玫瑰花,療攻疼緩痛之方;鴉片赤石脂、禹餘糧,為臟腑攝藏之寶。風泄注涎如痢,胃苓湯葛根防風;踡厥沉陷絞疼,回陽溫胃飲。

白話文:

病人容易感到煩躁,可能是濕熱內蒸,或是陰虛陽亢導致;嘔吐、噁心,可能是胃火上炎、胃氣虛寒,或陰虛火旺、氣虛不歸位所造成。這些症狀並非單一原因造成,需要仔細觀察病人的整體情況才能準確判斷。

先痛後利利不暢,法必從攻;(或排氣和中。)先痢後痛利不禁,治惟投補。(宜參、歸、蓯、附之屬。)(一人病痢,腹痛垂死,李東璧用延胡索三錢,米飲服之,病即減半,調理而安。)

附:《簡明醫彀》治痢摘要

痢疾熱症全備,漸至肛門紅腫,便秘溺赤,大渴舌苔,腹中大痛,飲食不進,至於腰脊兩旁,腎涸成窟,舌黑縐捲,肛門火逼,干吊如孔,積全不下,茶湯過多,穢水直出。醫認為大孔如竹筒,誤用參附而死,良可悲痛。如幸而臟腑猶未腐壞者,仍可用潔古芍藥湯一服,積下,頃刻回生,十救七八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一開始腹痛,然後排泄順暢,或是排氣後症狀減輕,就應該採取攻邪的方法治療。如果一開始腹瀉,然後才腹痛,而且排泄不受控制,就應該用補益的方法治療,像是人參、當歸、肉蓯蓉、附子等藥材。有一個病人患了痢疾,腹痛快要死了,李東璧用延胡索三錢,用米湯服用,病狀馬上減輕一半,經過調理後就痊癒了。

痢疾熱症發展到後期,肛門會紅腫,便秘、小便發紅,口渴、舌苔厚,腹部劇痛,飲食不進,腰脊兩側腎氣虛弱,舌頭黑且捲曲,肛門有火氣,干枯像洞一樣,積聚物無法排出,喝太多茶水,就會直接排出穢物。醫生認為肛門就像一根竹筒,如果誤用人參、附子,病人就會死亡,非常令人痛心。如果臟腑還沒腐壞,可以用潔古芍藥湯一劑,排出積聚物,很快就能恢復,十個病人可以救活七八個。

惟寒涼太過,而成大孔如竹筒者,方宜固澀,不在此例。(按有下利初起,即成直腸,服制大黃而愈,則此論誠允矣。)

附:李士材治痢醫案三則

孫瀟湘夫人,下痢四十日,口乾發熱,不食腹脹,完穀不化,服香連枳樸等三十餘劑,絕谷五日,脈大而數,按之豁然,腹痛喜按,小便清利。與附子理中湯冰冷與服,一劑而痛止,六劑而熱退食進,兼服八味丸,二十餘日而痊。

一女痢疾腹痛,脈微而耎,此氣虛不能運化精微,其窘迫後重者,乃下陷耳。用升陽散火湯一劑,繼用補中益氣湯十劑而愈。

白話文:

如果單純因為寒涼過度導致腸道變得像竹筒一樣,才需要用固澀的藥物治療,這不適用於一般的腹瀉情況。至於那些腹瀉剛開始就變成直腸,服用制大黃就能痊癒的,這就符合這個論點。

孫瀟湘夫人腹瀉四十天,口乾發熱,不思飲食,肚子脹,吃下去的東西無法消化,服用香連枳樸等藥物三十多劑,已經五天沒吃東西了,脈象洪大而快,按下去感覺空虛,肚子痛但是喜歡按壓,小便清澈。於是給她服用附子理中湯,一劑藥就止痛了,六劑藥就退燒了,食慾也恢復了,再配合八味丸服用,二十多天就痊癒了。

一個女子患痢疾,肚子痛,脈象微弱而軟弱,這是因為氣虛無法運化精微物質,導致下陷,所以肛門有墜重感。服用升陽散火湯一劑,之後服用補中益氣湯十劑就痊癒了。

兵尊張絅庵患痢兩月,服香連枳樸等不效。診之脈滑而有力,失下之故也。用香連、歸芍、陳皮、枳殼、加大黃三錢,下穢物頗多,診其脈尚有力,仍用前方,出積滯如魚腸者約數碗,調理十餘日而痊。

附:痢疾外感內傷脈症不同,見《症因脈治》

秦氏曰:內傷痢,身熱脈大者死;外感痢,身熱脈大者吉,沉細虛小者凶。此脈之不同也。內傷痢,其來也緩;外感痢,其發也暴。此症之不同也。外感三陽之痢,久則亦入三陰,然腸胃之熱傳入三陰者,經雖屬陰,症則屬陽,非如內傷痢,陰經自病也,前人從未發明。

白話文:

張絅庵將軍患了痢疾兩個月,服用香連、枳樸等藥物都沒有效果。診脈後發現脈象滑而有力,這是因為體內積聚穢物造成的。於是用香連、歸芍、陳皮、枳殼,並加大黃三錢,服用後排出不少穢物,診脈後發現脈象依然有力,就繼續服用此方,又排出許多積滯物,像魚腸一樣,約有幾碗之多。調理十餘日後,病情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