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治針經》~ 卷二 (10)
卷二 (10)
1. 郁
六氣著人,(皆能鬱而致病。)營衛府臟經皆阻;(此外感之郁。)七情致郁,心脾肝膽為多。(此內傷之郁,篇中所輯皆是。)氣滯化熱,津液旋枯;(此言初病在氣分。)久延血分,遂變(郁勞)沉疴。蓋夫氣本無形,鬱則偏聚,瘕痞攻衝,胸膈似阻,苟妄認為有形,貽誤豈堪勝數。
乃若溫膽瀉心,逍遙越鞠,隨症而施,並能舒郁。滋腎丸治火升,旋覆花湯宣血絡。熱鬱而脘痞口糜,養(心脾之)營微參乎苦降;(人參、川連、丹皮、生白芍、小麥、茯神。)液枯(形瘦)而痛脹便秘,(忽瀉,中傷不納,不知味。)辛潤少佐以和陽。(柏子、生白芍、歸鬚、桃桃、黃連、川楝。
白話文:
外界的六種氣候變化,都能讓人體鬱結而生病,導致營氣、衛氣、臟腑、經絡都阻塞不通。除了外感引起的鬱結,七情也會導致鬱結,以心、脾、肝、膽最為常見。這就是內傷導致的鬱結,本篇所收錄的內容都是關於這種鬱結。氣機鬱滯會化熱,津液就會枯竭,這是病氣初起在氣分。若病情拖延,就會侵入血分,最終演變成難以治癒的郁勞疾病。氣原本無形,鬱結後就會聚集偏斜,形成瘕痞、攻衝,胸膈似有阻礙,很多人錯誤地認為有形體,因此誤診,導致難以計數的錯誤。
治療鬱結,可以根據不同的症狀,選用溫膽瀉心湯、逍遙散、越鞠丸等方劑,都能起到舒緩鬱結的作用。滋腎丸用於治療火氣上炎,旋覆花湯用於宣通血脈。若出現熱鬱導致脘腹痞滿、口糜等症狀,就要養護心脾,用參苓白朮散等方劑清熱化濕、苦寒降逆。如果出現津液枯竭、形體消瘦、腹痛脹滿、便秘、或突然腹瀉、飲食不消化、不知味等症狀,就要用辛潤之品佐以溫陽,如柏子仁、生白芍、當歸、桃仁、黃連、川楝等。
)肝腎陽升,療喉舌以熟地天冬女貞石斛;(又柏子仁、茯神。)臟陰蒸熱,(舌絳赤糜口乾燥,心悸食少。)泄心陽以黃連黃柏阿膠雞子黃。(又生地、知母。)面黃脈澀損肝脾,(寤不成寐。)法宗薛氏;(加味歸脾湯去木香、薑棗。)陽隨入陰鬱損心陽為淋濁,治用妙香散。
白話文:
肝腎陽氣上升,可以用熟地、天冬、女貞、石斛來治療喉嚨舌頭的症狀;另外還可以加柏子仁、茯神。內臟陰虛導致燥熱,出現舌頭紅赤、糜爛、口乾、心悸、食慾不振等症狀,可以用黃連、黃柏、阿膠、雞子黃來泄心陽;另外還可以加生地、知母。面色發黃、脈象澀滯,損傷肝脾,導致失眠,可以採用薛氏的方法;加味歸脾湯去掉木香、薑棗。陽氣隨陰氣進入而鬱結損傷心陽,導致淋濁,可以用妙香散來治療。
上焦陽結,(痰聚阻氣,脘窄不舒、脹及背部。)展氣化以輕清;(枇杷葉、杏仁、瓜蔞皮、鬱金、茯苓、薑汁、竹瀝。)鬱熱流紅,(室女陰虛、齒衄、腸紅。)養肝陰以靜鎮。(生地、天冬、阿膠、女貞、旱蓮草、白芍、茯神。)要之。切忌者燥熱澀斂滋填(小補),最喜者(若辛)宣通涼潤。
(上並仿《指南案》論。)然而有藥治病,無藥移情,勿徒恃乎草木,當養性而達生。(此四語總括案中大意。)
白話文:
上焦陽氣凝聚,痰濕阻滯氣機,胸口悶窄不舒,脹痛感蔓延至背部。需要用宣通氣機、化痰止咳的藥物來緩解,例如枇杷葉、杏仁、瓜蔞皮、鬱金、茯苓、薑汁、竹瀝。
若出現鬱熱上炎的症狀,例如女子陰虛、牙齦出血、腸道紅腫,則需滋陰降火,用生地、天冬、阿膠、女貞、旱蓮草、白芍、茯神等藥物來調理。
總之,治療上焦陽結,忌用燥熱、收斂、滋補的藥物,最重要的是宣通氣機、清熱潤燥。
雖然可以用藥物治療疾病,卻無法改變人的心境,不要過於依賴草藥,更重要的是養護身心,達到健康長壽。
附:《醫級》摘要
驚憂致郁,惟養心以安神;恐懼郁生,惟添精而益智。思郁之結宜解,悲消之郁宜升。越鞠丸開有餘之郁,升陽(益胃湯)療恐郁之沉。
白話文:
附:《醫級》摘要
驚恐憂慮會導致心氣郁結,唯有養護心神才能安定神志;害怕恐懼也會郁積心氣,唯有補充精氣才能增強智慧。思慮過度導致的郁結需要疏解,悲傷消沉導致的郁結需要升發。
[越鞠丸] 可以治療心氣有餘的郁結,[益胃湯] 可以治療恐懼導致的氣血沉降的郁結。
2. 瘧
瘧之為病,多屬外因,白虎湯天水散,(暑熱重者宜之。)正氣二陳湯,(濕邪重者宜之。)分投參與。(倘症象兩兼,則兩法兼之可也。)成法宜遵。惟三陰瘧受邪最重,以肝脾腎見症為憑。補瀉寒溫,不越(仲景法)三陰之法(為根柢);陰陽勝復,可窮二豎之情。若其延久不痊,他症可慮。
太陰之虛浮脹滿,理中(湯)與五苓(散)參投;少陰之痿弱成勞,復脈及升奇(鹿茸、附子、人參、桂枝、當歸、蜀漆、炙草之屬)相輔。厥陰厥逆而吐蛔,烏梅丸資其降伏;瘧母結癥於左脅,鱉甲煎丸賴以消磨。又如心瘧久而煩渴吐血紅,涼陰可愈;肺瘧久而腸痹胃秘,清降斯瘥。
白話文:
瘧疾這種病,大多是由外邪入侵引起的。
如果患者屬於暑熱重的,可以服用白虎湯和天水散。
如果患者屬於濕邪重的,可以服用二陳湯。
這兩種藥方可以根據患者的情況分別使用。
如果患者同時兼有暑熱和濕邪的症狀,則可以將兩種藥方結合起來使用。
以上治療方法要嚴格遵守。
三陰瘧的患者,由於受邪最重,以肝、脾、腎出現的症狀為判斷依據。
治療時要根據患者的寒熱虛實,使用補瀉寒溫的藥物,遵循仲景所提出的三陰之法為根本。
要根據陰陽的盛衰變化,探究病情的深淺。
如果長期未治癒,則可能會有其他疾病出現。
太陰虛的患者,會出現浮脹滿的症狀,可以服用理中湯和五苓散。
少陰虛的患者,會出現痿弱成勞的症狀,可以服用復脈湯和升奇湯,其中包含鹿茸、附子、人參、桂枝、當歸、蜀漆、炙草等藥材。
厥陰虛的患者,會出現厥逆而吐蛔的症狀,可以服用烏梅丸幫助降伏。
如果患者出現瘧母結癥於左脅的症狀,可以服用鱉甲煎丸幫助消磨。
另外,如果患者出現心瘧久而煩渴吐血紅的症狀,可以使用涼陰藥物治療。
如果患者出現肺瘧久而腸痹胃秘的症狀,可以使用清降藥物治療。
然而瘧之名目不一,瘧之兼症尤紛,暑濕格拒三焦,半夏瀉心法能平嘔逆;穢濁上蒙心胞絡,牛黃丸專主神昏。心陽暴脫兮,(汗多亡陽,心虛痙震。)龍骨牡蠣救逆殊勝;胃虛嘔呃兮,旋覆代赭湯何神。是症也,初起宛如內傷,切勿輕投溫補;(上並仿《指南案》論。)濕熱不同風暑,偏宜重用清寒。
(胸痞口渴,小便腥濁,脈沉弦而數,重用柴胡、滑石,及鱉甲、黃連、知母、枳實、甘草,送昆布鱉甲丸,二劑而瘥。《生生子案》。)經強截而腹大胸高,理中湯偏能已脹;(《寓意草》。)痰滯膈而痞滿燥實,大柴胡湯可藉求安。(《治法匯》。)瘧兼血候,(或衄血、或便血,或月候適來。
白話文:
然而瘧疾的病名眾多,而伴隨出現的症狀更為繁雜。暑熱濕氣阻礙三焦,可用半夏瀉心法來平復嘔吐逆氣;穢濁之氣蒙蔽心包經絡,則需用牛黃丸專治神昏。若心陽暴脫,(如汗出過多導致陽氣耗損,心虛導致痙攣抽搐。)則可用龍骨牡蠣來救逆,效果顯著;胃虛引起嘔吐呃逆,則可用旋覆代赭湯來治療。此症起初症狀如同內傷,不可輕易服用溫補藥物。(以上皆仿照《指南案》論述。)濕熱不同於風暑,宜多用清寒藥物來治療。
(患者胸悶口渴,小便混濁帶腥味,脈象沉弦而數,需重用柴胡、滑石,以及鱉甲、黃連、知母、枳實、甘草,佐以昆布、鱉甲丸,服用兩劑即可痊癒。《生生子案》。)若經絡阻塞,導致腹部膨脹,胸部隆起,則可用理中湯來緩解脹滿。(《寓意草》。)若痰濁阻滯膈膜,導致胸悶痞滿,乾燥實結,則可用大柴胡湯來緩解。(《治法匯》。)瘧疾兼有出血症狀,(如鼻出血、便血,或月經來潮。)
)應識當從瘀治;渴喜熱飲,豈能概作寒看。(葉案。)又或面青脅痛,口苦嘔涎,耳鳴脈澀,郁瘧昭然,逍遙散倍入柴胡,貝母兼佐茱連。(左金丸。《己任編》。)牡瘧多寒,蜀漆雲母與龍骨;但寒不熱,桂枝、生薑粉栝蔞根牡蠣、甘草黃芩柴胡。(並《金匱》。)內伏熱傷暑而外現假寒,(重衾蒙首。
)火劑堪用;(投黃連解毒湯而愈。)脈沉遲而臟有寒積,小承氣湯偏佳。(《續名醫類案》。)口乾脈伏,似寒(喜飲極熱辣湯)而實熱痰症宜知;(用十棗丸而愈。丹溪案。)體瘠神完,(久瘧不食,脈數兩關弦。)脈實而法當議下。(滑伯仁案。)舌短痰鳴(勞役病瘧,又服發散藥所致)脈洪(數似)滑,用(獨)參(湯加竹)瀝以勿疑;(丹溪案。)躁煩(胸痞神昏,上熱下寒)欲飲冷水脈沉微,投附子、生薑而毋詫。
白話文:
應該要清楚區分是否需要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療;口渴想要喝熱水,不能一概而論地認為是寒症。有時也會出現面色青白、脅肋疼痛、口苦、嘔吐涎液、耳鳴、脈象澀滯,這些都是鬱瘧的明顯徵兆,治療時可以用逍遙散加倍柴胡,再佐以貝母和茱萸。牡瘧大多屬於寒症,可以用蜀漆、雲母和龍骨治療;但如果只是寒症沒有發熱,可以用桂枝、生薑、粉栝蔞根、牡蠣、甘草、黃芩和柴胡治療。內在隱藏著熱邪,因暑氣而表露假寒,可以用溫熱藥物治療;脈象沉遲,內臟有寒積,可以用小承氣湯治療。口乾、脈象沉伏,看似寒症,但實際上是熱痰症,可以用十棗丸治療。體型瘦弱、精神完好,脈象有力,就應該考慮用瀉下藥物治療。舌頭短縮、痰鳴,脈象洪滑,可以用參湯加竹瀝治療。心煩意亂、胸悶神昏、上熱下寒,想喝冷水、脈象沉微,可以用附子、生薑治療。
(俞子容案)。至於病瘧雖一,暑濕分因,面光澤兮,濕在氣分而宜汗;面赤黑兮,暑傷血分以宜清。(四物加涼劑。丹溪案。)
附:《醫級》摘要
邪襲肝(譫狂厥痙),木賊煎鉤蠍先施;瘧不出(否則戴眼、遺尿、昏厥,)山甲半夏柴胡亟與。無汗宜汗者威靈仙,多汗宜斂者黃耆白芍。陽盛陰虛者,汗止腰上,宜黑逍遙散和陰;二氣俱怯者,汗不周身,宜人參清肌散化托。青蒿知母紅花地骨皮,乃暑留營血之方;延胡索牡蠣桃仁、紅花,除瘧母結留之劑。
白話文:
瘧疾雖然是一種病,但暑濕會造成不同的病因。如果病人面色光澤,表示濕氣停留在氣分,應該要讓病人發汗;如果病人面色赤黑,表示暑氣傷了血分,應該要清熱。
三陰庫生正瘧,休瘧飲鱉甲煎丸先調;四時生旺圖痊,追瘧溫中兩議。(先期補托。)(按:此一條亦不可盡泥,以病機萬變故也)。四生有烏梅吳茱萸桂之湯,(治寅申巳亥瘧。)四正用真武湯理陰煎之劑。(治子午卯酉瘧。)瘧歸四庫必虛寒,須八味丸理中湯之溫補;(治辰戍丑未瘧。
)邪閉膻中參暑治,藉牛黃丸太乙丹之開通。
白話文:
三陰庫發生的瘧疾,要先用休瘧飲、鱉甲煎丸來調理;四季旺盛時發生的瘧疾,則要根據情況分別用溫補或清熱的藥物來治療。一開始要補氣托邪。但這只是一般原則,實際應用時要根據病情變化灵活调整。四生時(寅申巳亥)的瘧疾,可以用烏梅、吳茱萸、桂枝等藥物組成的湯劑治療;四正時(子午卯酉)的瘧疾,則可以用真武湯、理陰煎等藥物治療。瘧疾如果發生在四庫,通常是虛寒體質,需要用八味丸、理中湯等溫補藥物治療。如果邪氣閉阻胸中,伴隨暑熱症狀,則要借助牛黃丸、太乙丹等藥物來疏通開結。
附:《醫宗金鑑》論瘧並治
經曰:夏傷於暑,秋為痎瘧。又曰:夏暑汗不出者,秋成風瘧。是知必暑與風寒合邪,始成瘧病也。其不即病傷寒者,亦以有暑邪先伏於營中也。蓋有風無暑惟病風,有暑無風惟病暑,必風暑合邪始病瘧也。
先寒後熱,寒多熱少無汗,謂之寒瘧,宜用麻黃羌活湯;(又防風、甘草。)先寒後熱,熱多寒少有汗,謂之風瘧,宜用桂枝羌活湯。(又防風、甘草。)先熱後寒,謂之溫瘧,宜用白虎湯,汗多合桂枝。但熱不寒,謂之癉瘧,宜柴胡白虎湯;但寒不熱,謂之牝瘧,宜柴胡桂枝湯。
白話文:
《醫宗金鑑》指出,夏天傷暑氣,秋天就容易得瘧疾。夏天出汗少的人,秋天會得風瘧。由此可知,暑氣和風寒結合入侵人體,才會導致瘧疾。雖然一開始沒有明顯的傷寒症狀,但暑邪已經潛伏在營氣之中。如果只有風沒有暑,就會得風病;如果只有暑沒有風,就會得暑病。只有風暑結合入侵才會得瘧疾。
瘧疾的表現分為幾種:先寒後熱、寒重熱輕、無汗,稱為寒瘧,可以用麻黃羌活湯治療;先寒後熱、熱重寒輕、有汗,稱為風瘧,可以用桂枝羌活湯治療;先熱後寒,稱為溫瘧,可以用白虎湯治療,出汗多者加桂枝;單純發熱不寒,稱為癉瘧,可以用柴胡白虎湯治療;單純發寒不熱,稱為牝瘧,可以用柴胡桂枝湯治療。
瘧疾已經或汗或吐或下,表裡無症,法當清解,宜用清脾飲和之。
《證治發微》曰:,凡瘧多熱久不解者,必本陰虛,非鱉甲、牛膝不能除也;多寒而久不解者,必本陽虛,非參耆朮草不能除也。
董氏《醫級》云:,瘧由少陽而發,故多用小柴胡湯,若暑瘧熱多寒少,口渴唇紅,躁熱汗多,自以桂枝白虎湯為合。
又云:瘧甚發厥、戴眼、遺尿、神昏者,陽邪逆於三陰故也。
《正傳》載:,一婦病瘧,三旦發,食少,經不行已三月,脈無,議作虛寒治,疑誤。再診,見其梳洗言動如常,知果誤也。經不行,非無血,為痰所凝;脈無,非血氣衰,乃積痰生熱,結伏其脈而不見耳。當作實熱治,與三化丸,旬日後,食進,脈出而微弦,謂之曰:胃氣既全,雖不藥,瘧當自愈而經行也。令淡滋味,果應。
白話文:
瘧疾的中醫治療方法及理論
瘧疾已經或汗或吐或下,表裡無症,法當清解,宜用清脾飲和之。
意思是說,如果患者已經出現過發汗、嘔吐或腹瀉等症狀,且現在表面和內在都沒有明顯病症,應該採用清熱解毒的方法治療,可以用清脾飲來輔助。
《證治發微》曰:凡瘧多熱久不解者,必本陰虛,非鱉甲、牛膝不能除也;多寒而久不解者,必本陽虛,非參耆朮草不能除也。
《證治發微》這本書中記載:一般來說,瘧疾如果發熱很久不能消退,一定是因為陰虛所致,必須要用鱉甲、牛膝等藥物才能根治。如果瘧疾發寒很久不能消退,一定是因為陽虛所致,必須要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蒼朮等藥物才能根治。
董氏《醫級》云:瘧由少陽而發,故多用小柴胡湯,若暑瘧熱多寒少,口渴唇紅,躁熱汗多,自以桂枝白虎湯為合。
董氏的《醫級》中說:瘧疾是由少陽經氣失調而引起的,所以治療瘧疾時常常使用小柴胡湯。如果患者是暑熱引起的瘧疾,表現為熱多寒少、口渴唇紅、煩躁發熱、出汗多,就可以用桂枝白虎湯來治療。
又云:瘧甚發厥、戴眼、遺尿、神昏者,陽邪逆於三陰故也。
書中還說:如果瘧疾嚴重到出現昏厥、眼球突出、尿失禁、神志昏迷等症狀,就是因為陽邪逆襲了三陰經所致。
《正傳》載:一婦病瘧,三旦發,食少,經不行已三月,脈無,議作虛寒治,疑誤。再診,見其梳洗言動如常,知果誤也。經不行,非無血,為痰所凝;脈無,非血氣衰,乃積痰生熱,結伏其脈而不見耳。當作實熱治,與三化丸,旬日後,食進,脈出而微弦,謂之曰:胃氣既全,雖不藥,瘧當自愈而經行也。令淡滋味,果應。
《正傳》記載:一位婦女患瘧疾,每天早上發作,飲食減少,月經已經停了三個月,脈象很微弱,醫生認為是虛寒,想要用寒涼的藥物治療,但懷疑是否正確。再次診脈後,醫生發現她梳洗打扮、言行舉止都和正常人一樣,就知道之前診斷錯誤了。月經停經不是因為沒有血,而是因為痰濕凝結在經脈中;脈象微弱,不是因為氣血衰弱,而是因為痰濕積聚化熱,阻塞了脈絡,所以才摸不到脈。應該用治療實熱的方法,給她服用三化丸,十天后,她的飲食有所改善,脈象也出來了,只是稍微有些弦緊,醫生告訴她:胃氣已經恢復了,就算不服用藥物,瘧疾也會自己痊癒,月經也會恢復正常。醫生建議她吃些清淡的食物,結果果真如醫生所言。
總結
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瘧疾的中醫治療方法和理論,包括了辨證論治、用藥原則以及病機分析等方面的內容。說明了瘧疾的病因和病機複雜,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辨證論治,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