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誠勳

《證治針經》~ 卷二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7)

1. 嘔吐

嘔吐如何施治,泄肝安胃為綱,胃陽分火之盛衰,肝陰察液之存亡。辛熱通濁陰,苦降為佐;(真武、二陳、理中、良薑、桂枝、益智、吳萸、厚朴、川椒之屬。)辛甘補中臟,(專理胃陽。)椒梅可襄。熱邪內結而吐酸,瀉心(湯)必效;寒鬱化熱而灼胃,溫膽(湯)誠良。

至於胃陽受傷,積物上湧,雖更衣之愆期,投附姜而無恐。胃(口大)傷噦吐青綠水,肝風大動胃翻空,阿膠生地大麻仁、人參小麥大棗,熄風鎮胃有殊功。嘔脹痛從少腹沖,以濁攻濁與治疝瘕同。(韭根、吳萸、小茴、桂枝、茯苓、兩頭尖。)黑綠稠涎(苦水)屬下焦,(濁邪犯胃。

白話文:

嘔吐的治療方法

嘔吐的治療應以泄肝安胃為原則,著眼於胃陽的盛衰和肝陰的存亡。

針對胃陽分火盛衰:

  • 辛熱通濁陰: 使用辛熱藥物來通暢陰邪,例如真武湯、二陳湯、理中湯、良薑、桂枝、益智、吳萸、厚朴、川椒等。
  • 苦降為佐: 配合苦寒藥物輔助,例如厚朴、吳萸等。
  • 辛甘補中臟: 使用辛甘藥物補益中焦,專門調理胃陽,例如肉桂、附子等。
  • 椒梅可襄: 椒和梅子可作為輔助藥物。

針對寒熱不同的嘔吐:

  • 熱邪內結而吐酸: 應使用瀉心湯來清熱解毒。
  • 寒鬱化熱而灼胃: 應使用溫膽湯來溫中散寒。

針對胃陽受傷:

  • 胃陽受傷,積物上湧: 即使因更衣不當導致嘔吐,也可以使用附子、生薑等藥物來溫補胃陽,不必過於恐慌。
  • 胃口傷,噦吐青綠水: 應使用阿膠、生地、大麻仁、人參、小麥、大棗等藥物來熄風鎮胃。
  • 肝風大動胃翻空: 同樣可以使用上述藥物來熄風鎮胃,效果顯著。

針對其他症狀:

  • 嘔脹痛從少腹沖: 應使用韭根、吳萸、小茴、桂枝、茯苓、兩頭尖等藥物來治療,方法類似於治療疝氣和瘕積。
  • 黑綠稠涎(苦水)屬下焦: 這是由於濁邪犯胃引起的,應針對下焦進行治療。

總之,嘔吐的治療需要根據具體情況,辨證論治,才能取得最佳療效。

)椒烏梅人參茯苓、紫石英桑螵蛸;食入不化無陽症,附子粳米、乾薑半夏法尤超。衝脈氣逆痛嘔頻,病由肝腎內傷因,蓯蓉杞子當歸桂,沙蒺藜鹿角霜與茯苓。(上並約《指南案》論。)(董氏《醫級》云:滯下吐者多寒。)又聞嘔為氣病,(聲與飲俱出。)吐屬血疴,(食出而無聲。

)上脘則嘔多吐少,下脘則嘔少吐多。(《病機沙篆》。)嘔家病多表症,吐者里有寒邪。(《傷寒溯洄》。)血不歸源,十全大補湯加以半夏藿香;(《薛氏醫案》。)水不生木,(脈左關尺洪。)四物(湯去川芎)益以黃芩砂仁。吐不作聲兮,虛症可察;(晨食午吐,午食夜吐,吐而若無攔阻者。

白話文:

胡椒、烏梅、人參、茯苓、紫石英、桑螵蛸等藥物,適合用於食入不化、沒有陽氣的症狀。附子、粳米、乾薑、半夏等藥物,治療此症效果特別好。

衝脈氣逆、疼痛、嘔吐頻繁,病因是肝腎內傷,可以使用蓯蓉、枸杞子、當歸、桂枝、沙蒺藜、鹿角霜和茯苓等藥物。

董氏《醫級》說,經常嘔吐、排泄物下不去的人,大多是寒症。

嘔吐屬於氣病,聲音和食物一起吐出來。吐出血液,則沒有聲音,是食物吐出來了。

上脘嘔吐,多嘔吐少吐出;下脘嘔吐,多吐出少嘔吐。

嘔吐的病症大多屬於表症,吐出物中有寒邪。

血不歸源,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加上半夏和藿香。

水不生木,可以用四物湯(去川芎)加上黃芩和砂仁。

吐出沒有聲音,是虛症的表現。早上吃飯中午吐,中午吃飯晚上吐,吐出來沒有阻礙。

胃氣大虛也。)吐兼(渾)身(作)脹兮,肝(氣)實(也,不治)堪嗟。(並《慎齋遺書》。)至於口吐清水,其因有五:因寒而致者胃寒;已食而作者食阻;食少而吐,氣虛何疑;胸膈(漉漉)有聲,痰飲可悟;心腹時痛,當與驅蟲。(《證治匯補》。)熱症如兼,(鼻衄、嘈雜等症,屬肝胃鬱火。

)亦宜清火。(六君子加黃連、石膏、竹茹。《生生子醫案》。)倘(水泛為飲,覺)自臍下上衝(吐水不渴。)景岳理陰煎可。(《雜證謨》,)又如元氣虛(極,火氣逆沖)而勺飲不納,(藥入即吐。)黑鉛(二兩)入對症之方,(貝母、山楂、石膏、人參、黃連、鐵鏽水。

白話文:

胃氣非常虛弱。嘔吐同時伴隨全身脹滿,這是肝氣過盛,如果不治療就會很可惜。至於口吐清水,原因有五:因為寒氣導致胃寒;吃飽了之後吐,是因為食物停滯;吃得少卻嘔吐,一定是氣虛;胸膈有咕嚕咕嚕的聲音,可能是痰飲;心腹時常疼痛,要考慮驅蟲。熱症如果伴隨鼻出血、胃部嘈雜等症狀,屬於肝胃鬱火,也應該清熱。可以服用六君子湯加黃連、石膏、竹茹。如果感覺從臍下往上衝,吐清水卻不渴,可以服用理陰煎。又比如元氣極度虛弱,火氣逆衝,喝少量水都無法吞嚥,服藥就吐,可以把黑鉛加入對症的方劑,比如貝母、山楂、石膏、人參、黃連、鐵鏽水。

《證治百問》。)濁陰泛而參藥並哇,白通(湯)以豬膽汁、人尿為佐。(葉案。)吐如赤豆砂水兮,(膈症嘔涎。)血積成瘀;(盧不遠案。)色如墨汁兮,土虛水侮。(膀胱之邪乘虛而侮脾土。《名醫類案》。)胃虛而久不納穀,可煮伏龍(肝,長流水澄清,炒陳米煎湯服;)痰積而諸藥不瘳,探以鵝羽。(《治法匯》。

)若其惡食如仇,聞藥即嘔,異功(散)加入藿香砂仁,神麯陳倉米伏龍肝是偶。(稍冷服,治數十人多效。虞恆德案。)又或(陰虛,邪氣逆上,窒塞嘔噦,不足之病,此)地道不通(也),氣升嘔噦,治主通幽,(歸、地、桃仁、甘草,微加大黃、芒硝。)卓哉妙手。(《治法匯》。

白話文:

如果濁陰泛濫,同時服用多种药物却仍呕吐不止,可以用白通汤,加入猪胆汁和人尿作为辅助。吐出物像赤豆砂水一样,可能是膈症呕涎,也可能是血积成瘀。如果吐出物颜色像墨汁,则是脾土虚弱,水邪乘虚而入。胃虚弱长期不进食,可以煮伏龙肝,用陈米煎汤服用。痰积久治不愈,可以用鹅羽探吐。如果患者厌恶食物如仇敌,闻到药味就呕吐,可以将异功散加入藿香和砂仁,再配合神麯、陈仓米和伏龙肝,稍冷服用,效果显著。另外,如果阴虚导致邪气逆上,阻塞呕吐,是由于气道不通,气往上逆导致呕吐,可以使用通幽方,方剂包括归、地、桃仁、甘草,再加入少量大黄和芒硝。这些都是妙手回春的良方。

)更有蛔擾膈間,聞藥輒吐,劑中加入川椒,或(先)飲椒湯亦可,如用辛溫,冷飲方妥。(戴氏。)他如漏氣有症,(身背熱,肘臂牽癰,其氣不續,膈間厭悶,食入嘔吐,麥門冬湯主之。)走哺有方。(二便不通,氣逆不續,嘔逆不禁,人參湯。詳《治法匯》。)當隨宜而審治,斯不失乎神良。

附:《醫級》摘要

乾嘔非無實熱,涎嘔多屬飲家。嘔聲洪長者,肝脾之恙,嘔聲短促者,肺膈之愆。

附:吞酸、吐酸

酸而惟吞,虛熱內郁宜溫;酸而時吐,濕中生熱可利。酸因熱吐,左金(丸)或合丹梔;酸自寒生,理中可增茱蔻。一從朱氏之論,一從李氏之言。但木實土虛,則溫胃清肝原不礙寒溫並酌,且木中寓火,則扶土抑木亦何妨二法同施。

白話文:

如果患者有蛔蟲在膈膜附近作祟,聞到藥味就吐,可以在藥方中加入川椒,或者先喝一杯川椒湯也能解決問題。如果使用辛溫性的藥物,喝冷飲會比較適合。此外,如果患者出現漏氣的症狀,例如背部發熱、手肘和手臂疼痛、氣息不順暢、膈膜悶悶不適、吃東西就嘔吐,可以用麥門冬湯治療。如果患者出現走哺的症狀,例如大便和小便不通暢、氣逆不順暢、嘔吐不止,可以用人參湯治療。詳細的治療方法可以參考《治法匯》。總之,要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進行診治,這樣才能達到最佳效果。

附:《醫宗金鑑》

治嘔吐,諸藥湯水到咽即吐者,宜用硫汞散:石硫黃二錢,水銀一錢,同研極細,以老酒薑汁調服,稍點白滾湯亦可,頓服之,其藥即不能吐出,次日大便出黑色穢物,如大便不黑再服,以大便利為度。(按:此方可即靈砂丹,宜先炒成沙子,再入水火鼎鍛鍊作丸少少服之,以漸增加為穩。)

附:《證治發微》

陰虛而有熱者,雖嘔吐,忌用半夏、生薑,誤投則損人津液,令人聲啞,宜用竹茹、橘皮、茯苓、烏梅以代之。

白話文:

治療嘔吐,藥物和湯水一到喉嚨就吐出來的人,應該服用硫汞散:石硫黃兩錢,水銀一錢,一起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用老酒薑汁調和服用,也可以稍微加點滾水,一次服用完畢。藥物就會留在體內,不會再吐出來,隔天排便時會排出黑色穢物。如果大便沒有變黑,可以再次服用,直到排泄正常為止。另外,硫汞散也可以用靈砂丹代替,不過要先將靈砂丹炒成沙子狀,再放入水火鼎中鍛鍊製成丸藥,少量服用,逐漸增加劑量較為穩妥。

至於陰虛有熱的人,即使嘔吐,也要忌用半夏和生薑,否則會損耗體內津液,導致聲音嘶啞。應該用竹茹、橘皮、茯苓、烏梅來代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