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治針經》~ 卷二 (4)
卷二 (4)
1. 三消(附:嘈雜)
三消一症,病屬何因,陰虧陽亢,津涸熱淫。腎氣丸助真火以化液,神效散(一味文蛤)取介屬以生津。具通天之手眼,為萬世之準繩。他如地黃引子,(《易簡》。)消渴(方,丹溪)茯苓(丸),黃耆(湯、生津)甘露(飲),成法咸斟。(原論謂其紛紜錯雜,毫無成法可遵,然其方亦多有可採者,故易之。
)有如久困煩勞,體衰肌損,營絡虛燃,善飢渴飲,犀角元參、生地麥冬柿霜甘草、地骨皮,又沙參還宜入固本(丸)。肝風(上衝為)眩暈,犯胃為消,生地阿膠甘草、生白芍,知母石膏,抑有臟陰為病,水涸土焦,人參麥冬、粳米佩蘭葉陳皮、石斛,肝病治胃(乃仲景法)良超。膈膜成燎原之場,(腎陰虛,心火亢。
)玉女煎兮可法;陰液被元陽之爍,甘露飲兮能調。舌碎赤兮溲溺渾(濁),腎陰虛兮胃火亢,六味加入二冬,旱蓮草、石斛龜甲、女貞足尚。(上仿《指南案》論。)又聞食少善飢,茶飲不輟,便燥溺多,肉消脈澀,純用滋填,何能已疾,爰合人參白虎,及乎七味白朮(散),微佐桂附(反佐)升麻,(以升清陽之炁。)大劑濃煎頻啜,參從治以升清陽,更靜調而逐出厄。
(陸肖愚案。)更有積勞不眠,上焦無渴,每夕去尿二升,濁液如膏羸極,歸脾湯合(大)補元煎,三百餘劑而病息。(張景岳案。)伏暑煩心而渴,火府丹略仿治淋;(許學士案。)心寒移肺而消,(本《內經》。)八味丸或參損益。(即加減八味丸。胡念庵。)因蟯蟲而病消渴,苦楝煎根;(《醫統》鉤元。
)嗜海味而爍真陰,(亦能成渴。)蔗梨搗汁。(《醫宗說約》。)至於食果太多,嗜酒成渴,枳椇湯下麝香丸,葛花煎調五苓散末。鬲消由心熱移肺,(本《內經》。)蜜煮生薑;水阻而真液不潮(於口,故渴,)湯宜春澤。(五苓散加人參。)其他何藥為佳,繅絲湯(能瀉膀胱中相火,引氣上溯於口)及生脈(散)。
(如無繅絲湯,絲棉煎湯亦可。)(張三錫曰:渴家誤作火治,涼藥亂投,促人生命,必多服生脈散為佳。並《治法匯》。)若夫陽升嘈雜,藥用柔甘。心陽熱而易飢,(心熱頭汗,)甘草小麥南棗硃砂和柏子仁茯神;脾陰虛而胃燥,甘涼濡潤佐微酸。(生地、二冬、女貞子、生白芍、石斛之屬。
)悽悽慼慼水凌心,(此陽虛似嘈之症。)當溫脾而逐飲;煩眩吞酸(少寐噁心,似飢非飢)嘈屬(痰)火,必清胃以行痰。(《指南案》論。)
附:《醫級》摘要
參葉、綠豆、牡蠣、石決明、龜甲、菟絲、花粉、枸杞頭、荷露,並治消渴。
白話文:
[三消(附:嘈雜)]
「三消」這種病症,它的原因在哪裡呢?主要是因為陰氣虧損,陽氣過盛,身體的津液乾涸,且受到熱邪的侵害。使用「腎氣丸」可以幫助身體產生津液,「神效散」(主要成分是文蛤)則可以利用貝殼類的特性來滋養身體的津液。這些方法就像擁有通天的手眼,成為後世治療此病症的標準。
像是「地黃引子」、「消渴方」、「茯苓丸」、「黃耆湯」、「生津湯」、「甘露飲」等古方,都是歷代醫家所傳下的經驗。即使原論認為這些方法混雜無章,但其中仍有很多值得參考的地方。
對於長期疲憊、身體衰弱、肌肉損耗,營養和血液循環虛弱,容易感到飢餓和口渴的人,「犀角元參」、「生地麥冬」、「柿霜甘草」、「地骨皮」以及「沙參」,都是可以加入「固本丸」中的好成分。
如果出現眩暈,可能是肝風上衝所致,也可能是胃部受影響。可以使用「生地阿膠」、「甘草」、「生白芍」、「知母」、「石膏」等藥物。如果病情是由臟器陰虛引起,導致水分缺乏,土地乾裂,「人參」、「麥冬」、「粳米」、「佩蘭葉」、「陳皮」、「石斛」等藥物可以有效治療。
如果口腔舌頭有破損,尿液混濁,可能是腎陰虛和胃火旺。使用「六味地黃丸」加入「二冬」、「旱蓮草」、「石斛」、「龜甲」、「女貞子」等藥物,可以有效改善。
對於食慾不佳卻容易餓,頻繁喝茶,大便乾燥,小便多,身體肌肉消瘦,脈搏沉澀的情況,單純滋補可能無法治療疾病。可以嘗試「人參白虎湯」和「七味白朮散」,稍微添加一些「肉桂」、「附子」和「升麻」,濃煎後頻繁服用,以達到提升清陽之氣的效果。
對於長期勞累,失眠,上焦沒有口渴感,晚上會排尿兩升,尿液像糖漿一樣濃稠,身體非常虛弱的情況,可以使用「歸脾湯」和「大補元煎」,連續服用三百多劑,病情就能得到緩解。
對於暑熱引起的煩躁和口渴,可以參考「火府丹」來治療淋病。對於心臟寒冷導致的消瘦,可以使用「八味丸」,適量增減藥物成分。
如果因為寄生蟲感染而患有消渴病,可以使用「苦楝煎根」。如果過度食用海鮮導致真陰受損,可以使用「蔗梨搗汁」。
如果過度食用水果,或因嗜酒導致口渴,可以使用「枳椇湯」搭配「麝香丸」,或使用「葛花煎」調和「五苓散」。
如果因為心臟過熱導致肺部受影響,可以使用「蜜煮生薑」。如果因為水分阻塞導致真液無法順利運行,可以使用「春澤湯」。
對於其他情況,「繅絲湯」和「生脈散」是不錯的選擇。
對於因陽氣上升導致的嘈雜感,可以使用柔和甘甜的藥物。如果心臟過熱導致容易餓,可以使用「甘草」、「小麥」、「南棗」、「硃砂」、「柏子仁」和「茯神」。如果脾陰虛和胃燥,可以使用「生地」、「二冬」、「女貞子」、「生白芍」和「石斛」等藥物。
對於水氣凌心導致的寒冷感,應該溫暖脾臟並排除水氣。對於煩躁、眩暈、噁心、想吃又不想吃的情況,通常是由於痰火導致,應該清熱化痰。
附錄:根據《醫級》的摘錄,「參葉」、「綠豆」、「牡蠣」、「石決明」、「龜甲」、「菟絲」、「花粉」、「枸杞頭」、「荷露」等藥物都可以治療消渴病。
2. 痞
痞滿何因,氣結之恙。脾胃內病,苓姜(桂甘湯)法甘緩轉旋清陽;六淫外侵,瀉心湯辛通苦降。邪傷津液,酸味用佐苦辛;痞在上焦,清陽急宜疏暢。是以保和丸化食,白金丸驅痰。陳腐膠黏,(脘腹熱氣下注,隱然微痛。)梔子、豆豉鬱金桃仁姜皮降香、杏仁協;熱邪成痰凝阻,人參黃連鬱金枳實半夏菖蒲攢。
氣結無形,(不飢不食,不大便。)投清養兮自合;(石斛、甜杏仁、川貝母、麻仁、省頭草。經絡為病,瘡痍外涸,脘脅反痹。)治腑臟兮何關。(鉤藤、生白蒺、鬱金、白蔻仁、桑葉、桔紅。)勞倦挾伏邪,(目黃頭脹。)姑仿三焦治例;(滑石、黃芩、厚朴、半夏、杏仁、蔻仁、竹葉。
)濕濁阻遏,(胸痞自利。)另投化食湯丸。(前方合瀉心法,送保和丸。二條同一案。)知母、黃芩枳實橘紅,同竹茹滑而滌暑邪;(阻氣不飢不渴。)麥大麥冬、石斛佩蘭葉,協二陳(湯去甘草)以蘇胃困。(余暑未盡。)營液久耗,(氣短神倦,脈微歇止。)雖脘痞(不食)不耐辛通;(服大半夏湯,脘痛不安,改用生脈散。
)清陽先傷,(精氣內損。)滋臟陰反增滯悶。(桂枝湯去芍加茯苓。上約《指南案》論。)又如陰火上炎而氣結,或推知柏之良;(炒黃柏,或少佐四物、知母。)氣藥治痞而無功,勿惡芎歸之鈍。(海藏曰:治痞獨益中州脾土,以血藥兼之。)至於多郁(人)悲哀(過度,或大)怒後成痞,(或痰中見血,或口中有血腥氣,脈沉澀。)但有瘀滯之徵,從血治而可已。
(又有疾挾瘀血,或窠囊而作痞者。並《治法匯》。)若夫痞因勞倦,(思慮絕口不食。)大補始克圖功;(參、朮、歸、地、薑、附之屬,半月始愈。)痞屬純虛,微補豈能遄喜。(八物湯加參二錢,猶脹,加至三錢始不脹。張景岳、陸養愚二案。)消補之宜互酌,權參朮木香豆蔻之重輕;(詳陸肖愚案。
)肝脾之氣不升,(體倦胸痞,眩暈不食,脈寸關不透。)與八珍湯加升麻柴胡而立起。(盧不遠案。)
附:《醫級》摘要
宗氣怯而略行破利,即未下而痞結亦形;凡(膻中不足者,多言則氣怯,感邪則胸膈不舒,少與枳、樸,反見痞結。)中氣虛而方病更衣,縱未攻而滿結常見。(中土不足者,受邪最易動泄,病時多泄,遂成滿結,若此者,皆未嘗誤下也。)故陽明經症,推明自結之條,則太陽少陽邪傳,可推漸及之候。(此本論傷寒痞滿結胸,然亦通於雜症,故附摘於此。)
白話文:
[痞滿的成因,是氣機運行不順所致。當脾胃內部發生問題,會使用苓姜(桂甘湯)的方式,以甘緩的方法來調節清陽;若是受到六淫(風、寒、濕、燥、暑、火)等外部因素的影響,會使用瀉心湯,其原理在於辛通苦降。當邪氣傷害了體內的津液,會輔以酸味的藥材與苦辛藥材一同使用;若痞滿的情況出現在上焦,應立即疏通清陽。
因此,保和丸用於消化食物,白金丸用於驅除痰濕。對於陳舊性且粘稠的痞滿,如脘腹熱氣下注,隱隱作痛的情況,可以使用梔子、豆豉、鬱金、桃仁、姜皮、降香、杏仁等藥材協同作用;對於因熱邪形成痰濕,凝滯阻塞的情況,可以使用人參、黃連、鬱金、枳實、半夏、菖蒲等藥材。
對於無形的氣結,如果出現不餓不吃,不大便的情況,可以使用清養的方法;對於經絡疾病,如皮膚潰瘍,脘脇部位麻木的情況,治療腑臟疾病並無關聯。對於勞累疲倦,伴有潛在邪氣的情況,可以參考三焦的治療方法;對於濕濁阻塞的情況,可以使用化食湯丸。
對於暑邪,可以使用知母、黃芩、枳實、橘紅、竹茹、滑石等藥材清熱解暑;對於餘暑未盡的情況,可以使用麥門冬、石斛、佩蘭葉、二陳湯(去甘草)以蘇醒胃部。對於營液長期消耗的情況,雖然脘痞(不想吃飯),但是不能使用辛辣的藥材;對於清陽受損的情況,滋養臟器陰分反而會增加滯悶。
對於陰火上炎導致的氣結,可以使用知母、黃柏等藥材;對於使用氣藥治療痞滿無效的情況,不要排斥芎歸等藥材。對於因情緒過度波動或大怒後形成痞滿的情況,只要有瘀滯的跡象,就可以通過調理血液來解決。
對於因勞累疲倦形成的痞滿,需要大量補充纔能有效;對於純粹虛弱導致的痞滿,少量補充是無法迅速改善的。在使用消補方法時,需要根據參、朮、木香、豆蔻等藥材的特性來調整用量;對於肝脾氣機不升的情況,可以使用八珍湯加上升麻、柴胡來快速改善。
附:《醫級》摘要
如果宗氣怯弱而進行破利的治療,即使未下痢,也會形成痞結;對於中氣虛弱的患者,即使未攻下,也會經常出現痞滿的情況。因此,在陽明經病症中,要明確瞭解自結的條款,這樣才能推測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