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治針經》~ 卷二 (3)
卷二 (3)
1. 肺痹(合胸痹)
肺為嬌臟,不耐邪侵,清肅何為痹塞,大端不外六淫。因風則宜牛蒡桑葉薄荷之屬,因寒則用麻黃杏仁之屬。桑皮苡仁滑石通草,(又威喜丸,)主乎濕病;梨皮蘆根枇杷葉紫菀,治乎燥因。開氣則香豉瓜蔞皮蘇子桔梗、白豆蔻,清熱則石膏花粉梔子羚羊角。蓋夫肺主百脈,為病最多:葦莖湯理上焦之氣壅,葶藶(大棗湯)法救上痹之危疴。
肺病腸痹,清其臟而腑自利;胃病治肺,調其子而母自和。濕熱傷金,銀花貝母羚羊角、連翹威喜丸,嬰兒喘急,瀉白散苡仁、竹瀝冬瓜仁蘆根汁。(上並約《指南案》論。)若乃似喘不喘,氣閉不宣,咽嗌不利,肺痹為愆。息賁如何?語言蹇澀,胸如物礙,上下痞塞。至如胸臆窒痛,呼吸氣粗,是為肺疝,審證毋訛。
(痛則為肺疝,不痛則為肺痹息賁。《證治百問》。)胸痹(胸中陽虛不運,久而成痹)異乎胸痞,(痞因不一,痹則但有寒症。)瓜蔞薤白(白酒湯)何神,(方本《金匱》,葉氏宗之,加減而治。)流運清陽為主,隨機加減斯靈。上病宜宣,(脈伏氣壅,痞脹格拒,在脘膈上部。
)三物白散可吐;(方詳原集。)陽微不運,白朮甘草、茯苓桂枝同遵。(上約《指南案》論。徐注云:葶藶湯治肺癰;氣走於經,而為一身面目浮腫,攻於肺竅,而為鼻塞清涕出,不聞香臭。酸辛相合,則表裡均平,故先用小青龍一劑,而後專瀉肺家之熱,亦拯危之巧思也。
)
附:《外臺秘要》
炙甘草湯治肺痿涎唾多。徐氏注曰:此方以生津潤燥為主,桂枝性熱而不嫌峻者,桂枝得甘草,正所以行其熱也。
附《千金方》
韋莖湯治肺癰。注曰:葦莖解陽分之氣熱,桃仁瀉血分之結熱,苡仁下肺中之濕,蓋胸中煩滿是挾濕也,瓜瓣清結熱而吐敗濁。
白話文:
[肺病(含胸病)]
肺臟非常脆弱,容易受外邪侵犯,正常的清肅功能受到阻塞,大致上不外乎六種外在病因。如果因為風邪,應使用像牛蒡、桑葉、薄荷等藥材;若是由寒冷導致,則應用麻黃、杏仁等藥物。桑白皮、薏苡仁、滑石、通草(又名威喜丸),主要治療濕邪相關疾病;梨皮、蘆根、枇杷葉、紫菀,則用來處理燥邪導致的問題。若要開闊氣道,可用香豉、栝樓皮、蘇子、桔梗、白豆蔻;清熱則需使用石膏、天花粉、梔子、羚羊角。
肺主百脈,患病機會較多:葦莖湯可調理上焦的氣道壅塞,葶藶(大棗湯)用於救治上痹的嚴重病情。
肺病導致腸道問題,應清理肺臟,腸道自然順暢;胃病治療肺,調節子臟,母親臟器也就和諧。濕熱傷害肺金,可用銀花、貝母、羚羊角、連翹、威喜丸;嬰兒喘息急促,可用瀉白散、薏苡仁、竹瀝、冬瓜仁、蘆根汁。
類似喘息但又非喘息,氣道閉塞不暢,咽喉不適,這是由肺病引起。如何解決息賁?說話困難,胸口如有重物壓迫,上下氣道堵塞。若胸口疼痛,呼吸困難,這是肺疝,應仔細診斷。
(疼痛為肺疝,無痛則為肺痹息賁。)胸病(胸中陽氣不足,長期積累成病)與胸痞不同,(胸痞原因眾多,而胸病僅有寒症。)瓜蔞薤白(白酒湯)有何神奇,(此方出自《金匱》,葉天士沿用並加以變化。)主要是流通清陽之氣,隨症狀加減藥材。
上部病症宜宣發,(脈象沉伏,氣道阻塞,脹滿抵抗,在上腹部和膈肌之間。)三物白散可用於催吐;(詳細配方請見原著。)陽氣衰弱,白朮、甘草、茯苓、桂枝同用。(以上依據《指南案》討論。徐氏注釋:葶藶湯治療肺癰;氣行經絡,導致全身面部浮腫,影響肺竅,導致鼻塞流清涕,無法嗅到香臭。酸辛結合,內外平衡,因此先用小青龍湯,再專門清泄肺熱,也是巧妙的救治方法。)
附錄:《外臺祕要》
炙甘草湯治療肺萎,口中有大量涎沫。徐氏註釋:此方以滋潤去燥為主,桂枝性熱但不忌諱,因為桂枝配合甘草,正好能發揮其熱性。
附錄:《千金方》
葦莖湯治療肺癰。註釋:葦莖清解上焦熱氣,桃仁清除血液結熱,薏苡仁排肺中濕氣,因為胸中煩悶常伴隨濕氣,瓜瓣清解結熱,吐出病態濁氣。
2. 脾胃(合不食)
脾胃之論,必當分析,臟腑之體既殊,(臟宜藏,腑宜通。)陰陽之性自別。脾屬己土為陰,胃屬戊土為陽。所以胃司納食,脾主消磨;脾宜升而始健,胃宜降而後和。於是養胃陰以扁豆石斛沙參、麥冬,通脾陽以白朮茯苓乾薑附子。升降有法,東垣已詳,甘緩養營,建中湯不誤。
陽明(陽土)得陰自安,(太陰濕土,得陽始運。)腑病以通為補。濁陰易聚,(胃陽不旺。)當進溫通;(良薑、草果、紅豆蔻、厚朴、生香附、烏藥,)清陽失司,(臍上聚氣橫束,食難用飽,三四日一更衣。)宜宣痹阻。(薤白、瓜蔞汁、半夏、薑汁、桂枝、鮮菖蒲。
)況乎九竅不和,(病傷不復,不飢不納。)都屬胃病,欲令胃氣下行,須用甘涼濡潤。(麥冬、麻仁、炙甘草、生白芍,沖甘蔗汁。)若其胃汁全虧,心營熱入,(此以下俱論不食。)假寐驚跳,不飢不食,麥冬生地麻仁,知母銀花竹葉。風濕氣阻,杏仁蔞皮橘皮滑石鬱金連翹;病後不餐,知母、石斛茯神、佩蘭葉蓮子大麥仁。
(上並仿《指南》按論。)又聞兩關脈沉弱,(病脾數年,食少神瘁,服補脾腎藥罔效。)當培己土之失;(脾以肝為用,助肝則脾自舒,以參、苓、歸、芍、陳、草、防風數十劑,遂善啖肥濃,宿疾脫然。《芷園臆草》。)右尺脈偏洪(大侵上,右寸微沉,口乾飲冷,連年不食,諸治不效。
)宜抑三焦之火。(升上而侮金,以黑山梔為末,用人參二分、麥冬一錢、烏梅二枚,沖湯調服二茶匙,二服即知飢喜食,旬日全愈。易思蘭案。)能食而不化,(病在脾。)溫腎以壯脾陽;(腎火能生脾土。)能運(食下安然,但)不思(食,病在胃),補心(火)可生胃土。
(棗仁、茯神、遠志、菖蒲、蓮子之屬《石室秘錄》。)收納胃陰誰最妙,思食(丸)以烏梅(四兩)為君;(木瓜半兩,麥芽、神麯各二兩,甘草、茯苓各二錢半,蜜丸噙化,治反胃噁心,不思飲食。徐氏云:用烏梅、木瓜,方甚巧。《蘭臺軌範》。)斡旋倉廩又何方,二神(丸,肉果、五昧子)以木香作輔。
(使之斡旋倉廩,倉廩空則能受物,屢效。《瑞竹堂方》。)
附:《醫級》摘要
濁不輸而清不化,則為頭足腫浮;食行陰而不行陽,必聚臍旁動氣。面痿黃而喉腥脘痛,加韭汁于越鞠(丸);食不進而四肢倦怠,入參朮於和中(飲)。噁心噯腐吞酸者中虛,六君理中丁蔻;飲泛酸嘈上衝者虛逆,理陰(煎)金水(六君煎)丁沉。
附:《折肱漫錄》
凡人脾胃氣虛,而飲食難消者,必以參朮為主治,而少佐以消導。初服或覺痞悶,悶後必得漸爽,若專治其食,則愈消愈虛,而食愈不消矣,此與治痰同理。
又云:枳朮丸非健脾之藥,不可多服。
白話文:
[脾胃(消化不良)]
對於脾胃的理論,我們必須深入探討。臟腑的構造不同,臟器應該藏精,腑則應該通暢。脾是己土,屬於陰,胃是戊土,屬於陽。因此,胃負責攝取食物,脾則負責消化吸收;脾氣需要上升才能健康,胃氣需要下降才能平和。
我們會用扁豆、石斛、沙參、麥冬來滋養胃陰;用白朮、茯苓、乾薑、附子來疏通脾陽。升降的方法,東垣先生已有詳細說明,用甘緩的藥物養營,建中湯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。
陽明(陽土)需要陰的滋潤才能安定,太陰濕土則需要陽的幫助才能運作。腑的疾病,通常需要通暢作為補充。如果胃陽不足,容易聚集濁陰,這時應該進補溫暖通暢的藥物,如良薑、草果、紅豆蔻、厚朴、生香附、烏藥等。如果清陽失去功能,例如肚臍上方有氣橫束,吃不下飯,每三四天才排便一次,這時應該使用薤白、瓜蔞汁、半夏、薑汁、桂枝、鮮菖蒲等藥物來宣通堵塞。
假如九竅不協調,可能是胃病,要讓胃氣順利下降,應該使用甘涼的藥物,如麥冬、麻仁、炙甘草、生白芍,加上甘蔗汁。如果胃液完全缺乏,心營熱度進入,會出現假寐驚跳、不餓不食的情況,這時應該用麥冬、生地、麻仁、知母、銀花、竹葉等藥物。如果是風濕氣阻,可以使用杏仁、蔞皮、橘皮、滑石、鬱金、連翹;如果病後不能進食,可以用知母、石斛、茯神、佩蘭葉、蓮子、大麥仁。
聽說有些人關脈沉弱,可能是多年來脾氣虛弱,食物攝入量少,精神憔悴,服用補脾腎的藥物也無效。這時應該培養己土,脾氣以肝氣為用,增強肝氣,脾氣自然會舒暢,可以使用人參、茯苓、當歸、白芍、陳皮、甘草、防風等藥物,連續服用幾十次,就能胃口大開,享受美食,舊疾也會好轉。
如果右尺脈搏偏大,且大於右寸脈搏,口乾想喝冷水,連續多年不能進食,各種治療都無效。這時應該抑制三焦之火,可以將黑山梔研磨成粉,加入二分的人參、一錢的麥冬、二枚烏梅,沖湯調服二茶匙,服用兩次後就會感到飢餓,開始想吃東西,十天內就可以完全康復。
如果能吃但是消化不良,可能是脾氣虛弱,可以溫腎來壯脾陽;如果能消化但是不想吃,可能是胃氣虛弱,可以補心火來生胃土。
哪種藥物最適合滋養胃陰呢?思食丸以烏梅為主藥,加上木瓜、麥芽、神麯、甘草、茯苓等藥物,製成蜜丸噙化,可以治療反胃噁心,不想飲食。徐氏表示,使用烏梅、木瓜,這個配方很巧妙。
如何讓倉廩運轉順暢呢?二神丸以肉果、五味子為主藥,加上木香作為輔助,使倉廩運轉順暢,倉廩空了才能接受新的物質,這個方法非常有效。
根據《醫級》摘要,如果濁氣不輸送,清氣不轉化,可能會導致頭部和腳部浮腫;如果食物只在陰部運行,不在陽部運行,可能會聚在臍旁動氣。如果臉色萎黃,喉嚨腥臭,胸口疼痛,可以在越鞠丸中加入韭汁;如果不能進食,四肢倦怠,可以在和中飲中加入人參和白朮。如果噁心、噯腐、吞酸,可能是中虛,可以用六君子湯或理中湯加上丁香和蔻仁;如果飲食後泛酸嘈上衝,可能是虛逆,可以用理陰煎或金水六君子煎加上丁香和沉香。
根據《折肱漫錄》,如果脾胃氣虛,食物難以消化,應該以人參和白朮為主藥,稍微加入一些消導藥物。剛開始服用可能會感到痞悶,但之後會逐漸清爽,如果單純治療食慾,可能會越消越虛,食慾反而越來越差,這和治療痰的道理一樣。
另外,有人認為枳朮丸可以健脾,但其實不是,不能過量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