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誠勳

《證治針經》~ 卷二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3)

1. 肺痹(合胸痹)

肺為嬌臟,不耐邪侵,清肅何為痹塞,大端不外六淫。因風則宜牛蒡桑葉薄荷之屬,因寒則用麻黃杏仁之屬。桑皮苡仁滑石通草,(又威喜丸,)主乎濕病;梨皮蘆根枇杷葉紫菀,治乎燥因。開氣則香豉瓜蔞皮蘇子桔梗、白豆蔻,清熱則石膏花粉梔子羚羊角。蓋夫肺主百脈,為病最多:葦莖湯理上焦之氣壅,葶藶(大棗湯)法救上痹之危疴。

白話文:

肺臟嬌嫩,容易受到外邪侵犯,導致氣機閉塞的原因,主要來自六淫。

遇到風邪,宜用牛蒡、桑葉、薄荷等藥物;遇到寒邪,則用麻黃、杏仁等藥物。桑皮、苡仁、滑石、通草(以及威喜丸),主要用於治療濕邪引起的病症;梨皮、蘆根、枇杷葉、紫菀,則用於治療燥邪引起的病症。

開通氣機,則用香豉、瓜蔞皮、蘇子、桔梗、白豆蔻等藥物;清熱解毒,則用石膏、花粉、梔子、羚羊角等藥物。

因為肺臟主導全身經脈,所以容易生病。葦莖湯用於治療上焦氣機壅塞,葶藶大棗湯則用於救治上焦閉塞危重病症。

肺病腸痹,清其臟而腑自利;胃病治肺,調其子而母自和。濕熱傷金,銀花貝母羚羊角、連翹威喜丸,嬰兒喘急,瀉白散苡仁、竹瀝冬瓜仁蘆根汁。(上並約《指南案》論。)若乃似喘不喘,氣閉不宣,咽嗌不利,肺痹為愆。息賁如何?語言蹇澀,胸如物礙,上下痞塞。至如胸臆窒痛,呼吸氣粗,是為肺疝,審證毋訛。

(痛則為肺疝,不痛則為肺痹息賁。《證治百問》。)胸痹(胸中陽虛不運,久而成痹)異乎胸痞,(痞因不一,痹則但有寒症。)瓜蔞薤白(白酒湯)何神,(方本《金匱》,葉氏宗之,加減而治。)流運清陽為主,隨機加減斯靈。上病宜宣,(脈伏氣壅,痞脹格拒,在脘膈上部。

白話文:

肺部疾病與腸道麻痺,要先清淨肺臟,腸道自然會通暢;胃病要治療肺,調節兒子(肺)就能使母親(胃)和諧。濕熱損傷肺金,可用銀花、貝母、羚羊角、連翹製成的威喜丸治療;嬰兒喘息急促,可用瀉白散、薏仁、竹瀝、冬瓜仁、蘆根汁治療。這些方法都參考了《指南案》的論述。如果病人表現出似喘非喘、氣息閉塞不暢、咽喉不適,就是肺部阻塞引起的病症。呼吸急促、言語遲鈍、胸部有阻塞感、上下腹部脹滿,這也是肺部疾病的症狀。如果胸部悶痛、呼吸粗重,就是肺疝,要仔細辨證,不要誤診。

肺疝是指胸痛,肺痹息賁則是指不痛。胸痹是指胸中陽氣虛弱不運,久而久之變成阻塞,與胸痞不同。胸痞原因眾多,而胸痹只屬於寒症。瓜蔞、薤白(白酒湯)治療胸痹很有效,這個方子出自《金匱》,葉氏宗之加以加減,隨機應變,效果很好。上病宜宣,意思是說脈象沉伏、氣息壅塞、胸腹脹滿、胃脘部阻塞,需要用宣肺的藥物治療。

)三物白散可吐;(方詳原集。)陽微不運,白朮甘草、茯苓桂枝同遵。(上約《指南案》論。徐注云:葶藶湯治肺癰;氣走於經,而為一身面目浮腫,攻於肺竅,而為鼻塞清涕出,不聞香臭。酸辛相合,則表裡均平,故先用小青龍一劑,而後專瀉肺家之熱,亦拯危之巧思也。

附:《外臺秘要》

炙甘草湯治肺痿涎唾多。徐氏注曰:此方以生津潤燥為主,桂枝性熱而不嫌峻者,桂枝得甘草,正所以行其熱也。

白話文:

「三物白散」可以止吐;(藥方詳見原集。)陽氣微弱,運轉不暢,可以用白朮、甘草、茯苓、桂枝一起服用。(以上內容參考《指南案》的論述。徐注說:「葶藶湯」治療肺癰;氣血運行失常,導致全身和面部浮腫,並且侵犯肺竅,出現鼻塞、清涕流出、聞不到香味的症狀。酸味和辛味相結合,可以使表裡氣血平衡,因此先服用「小青龍湯」一劑,然後專門瀉掉肺部的熱邪,這就是救急的巧妙之處。)

附:《外臺秘要》

「炙甘草湯」治療肺痿、唾液過多的症狀。徐氏注曰:這個藥方以生津潤燥為主,桂枝性熱而不嫌峻烈的原因在於,桂枝與甘草相配,正好可以促進桂枝的熱性發揮作用。

附《千金方》

韋莖湯治肺癰。注曰:葦莖解陽分之氣熱,桃仁瀉血分之結熱,苡仁下肺中之濕,蓋胸中煩滿是挾濕也,瓜瓣清結熱而吐敗濁。

白話文:

韋莖湯可以治療肺癰。註釋說:葦莖能夠化解陽氣過熱的問題,桃花能夠瀉掉血液中的結熱,薏米能去除肺部溼氣,因爲胸部煩悶滿脹是因爲夾雜了溼氣,冬瓜皮則能清除結熱並排出敗濁物。

2. 脾胃(合不食)

脾胃之論,必當分析,臟腑之體既殊,(臟宜藏,腑宜通。)陰陽之性自別。脾屬己土為陰,胃屬戊土為陽。所以胃司納食,脾主消磨;脾宜升而始健,胃宜降而後和。於是養胃陰以扁豆石斛沙參、麥冬,通脾陽以白朮茯苓乾薑附子。升降有法,東垣已詳,甘緩養營,建中湯不誤。

陽明(陽土)得陰自安,(太陰濕土,得陽始運。)腑病以通為補。濁陰易聚,(胃陽不旺。)當進溫通;(良薑、草果、紅豆蔻、厚朴、生香附、烏藥,)清陽失司,(臍上聚氣橫束,食難用飽,三四日一更衣。)宜宣痹阻。(薤白、瓜蔞汁、半夏、薑汁、桂枝、鮮菖蒲。

白話文:

討論脾胃,必須要分析清楚,臟腑的特性不同,臟器宜於收藏,腑臟宜於流通。陰陽的屬性也各自不同,脾屬於己土,屬陰,胃屬於戊土,屬陽。因此,胃負責接收食物,脾負責消化磨碎;脾氣應該上升才健旺,胃氣應該下降才平和。所以要滋養胃陰可以用扁豆、石斛、沙參、麥冬,通暢脾陽可以用白朮、茯苓、乾薑、附子。升降有法則,東垣已經詳細說明了,甘緩滋養,建中湯是不會錯的。

陽明(陽土)得到陰氣就能安穩,(太陰濕土,得到陽氣才能運作。)腑臟的病症,以流通為補。濁陰容易積聚,(胃陽不足。)就要用溫通的藥物;(良薑、草果、紅豆蔻、厚朴、生香附、烏藥,)清陽失調,(臍上聚氣橫束,吃不下,三四天換一次衣服。)就要用宣通痺阻的藥物。(薤白、瓜蔞汁、半夏、薑汁、桂枝、鮮菖蒲。)

)況乎九竅不和,(病傷不復,不飢不納。)都屬胃病,欲令胃氣下行,須用甘涼濡潤。(麥冬、麻仁、炙甘草、生白芍,沖甘蔗汁。)若其胃汁全虧,心營熱入,(此以下俱論不食。)假寐驚跳,不飢不食,麥冬生地麻仁,知母銀花竹葉。風濕氣阻,杏仁蔞皮橘皮滑石鬱金連翹;病後不餐,知母、石斛茯神、佩蘭葉蓮子大麥仁。

白話文:

更何況九個竅孔不協調,(疾病傷害無法恢復,不感到飢餓也不想進食。)都屬於胃病,想要讓胃氣下降,就必須使用甘涼潤濕的藥物。(麥冬、麻仁、炙甘草、生白芍,用甘蔗汁沖服。)如果胃液完全損失,心營熱氣侵入,(以下皆論述不食。)假寐驚跳,不感到飢餓也不想進食,用麥冬、生地、麻仁、知母、銀花、竹葉。風濕氣阻,用杏仁、蔞皮、橘皮、滑石、鬱金、連翹;病後不願意吃飯,用知母、石斛、茯神、佩蘭葉、蓮子、大麥仁。

(上並仿《指南》按論。)又聞兩關脈沉弱,(病脾數年,食少神瘁,服補脾腎藥罔效。)當培己土之失;(脾以肝為用,助肝則脾自舒,以參、苓、歸、芍、陳、草、防風數十劑,遂善啖肥濃,宿疾脫然。《芷園臆草》。)右尺脈偏洪(大侵上,右寸微沉,口乾飲冷,連年不食,諸治不效。

)宜抑三焦之火。(升上而侮金,以黑山梔為末,用人參二分、麥冬一錢、烏梅二枚,沖湯調服二茶匙,二服即知飢喜食,旬日全愈。易思蘭案。)能食而不化,(病在脾。)溫腎以壯脾陽;(腎火能生脾土。)能運(食下安然,但)不思(食,病在胃),補心(火)可生胃土。

白話文:

如果摸到兩關脈沉弱,而且患者脾虛多年,食慾不振,精神萎靡,服用補脾腎的藥物也無效,就應該培補脾土的不足。因為脾臟的功能依賴肝臟,幫助肝臟就能使脾臟舒展。可以用人參、茯苓、當歸、芍藥、陳皮、甘草、防風等藥物,服用幾十劑後,患者就能恢復食慾,吃肥膩的食物也能消化,多年的宿疾也消失不見。如果摸到右尺脈偏洪,而且脈象上衝,右寸脈略微沉陷,患者口乾渴,喜歡喝冷飲,連續多年沒有食慾,各種治療都無效,就應該抑制三焦的火氣。因為三焦火氣上升,侵犯肺金,可以用黑山梔磨成粉末,加入人參、麥冬、烏梅,用熱水沖服,每次服用兩茶匙,服用兩次就能感覺到飢餓,喜歡吃東西,十天左右就能完全康復。如果能吃但不能消化,說明病在脾臟,應該溫腎壯脾陽,因為腎火能生脾土。如果吃下去的食物安然無恙,但不想吃,說明病在胃,應該補心火,因為心火能生胃土。

(棗仁、茯神、遠志、菖蒲、蓮子之屬《石室秘錄》。)收納胃陰誰最妙,思食(丸)以烏梅(四兩)為君;(木瓜半兩,麥芽、神麯各二兩,甘草、茯苓各二錢半,蜜丸噙化,治反胃噁心,不思飲食。徐氏云:用烏梅、木瓜,方甚巧。《蘭臺軌範》。)斡旋倉廩又何方,二神(丸,肉果、五昧子)以木香作輔。

(使之斡旋倉廩,倉廩空則能受物,屢效。《瑞竹堂方》。)

附:《醫級》摘要

濁不輸而清不化,則為頭足腫浮;食行陰而不行陽,必聚臍旁動氣。面痿黃而喉腥脘痛,加韭汁于越鞠(丸);食不進而四肢倦怠,入參朮於和中(飲)。噁心噯腐吞酸者中虛,六君理中丁蔻;飲泛酸嘈上衝者虛逆,理陰(煎)金水(六君煎)丁沉。

白話文:

棗仁、茯神、遠志、菖蒲、蓮子等藥材可以收斂胃陰,治療反胃噁心、不思飲食的最佳選擇是烏梅丸,以烏梅為主藥,搭配木瓜、麥芽、神麴、甘草、茯苓等藥材製成蜜丸,噙化服用。徐氏認為,此方以烏梅、木瓜為主藥,非常巧妙。至於調節脾胃,最佳選擇是二神丸,以木香為輔藥,幫助脾胃運化,使之能正常吸收營養。

附:《折肱漫錄》

凡人脾胃氣虛,而飲食難消者,必以參朮為主治,而少佐以消導。初服或覺痞悶,悶後必得漸爽,若專治其食,則愈消愈虛,而食愈不消矣,此與治痰同理。

又云:枳朮丸非健脾之藥,不可多服。

白話文:

人要是脾胃虚弱,吃东西消化不良,一定要用人参、白术作为主药,搭配一些消导的药物。刚开始吃药可能会觉得胃胀不舒服,但过后就会逐渐好转。如果只想着治消化问题,却过度使用消导药,就会越消越虚,反而更难消化,这和治疗痰症是一个道理。另外,《折肱漫录》里还说,枳术丸并非健脾的药,不能多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