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脈圖考》~ 卷二 (2)
卷二 (2)
1. 取穴分寸
淵液:(一名泉腋。)在腋下三寸宛宛中,舉臂取之。(禁灸,刺三分。)
輒筋:在腋下三寸,復前行一寸著脅。《針灸大成》曰:一名神光,一名膽募。其穴則曰腋下三寸,復前一寸三肋端,橫直蔽骨旁七寸五分,平直兩乳,側臥屈上足取之。膽之募,足太陽、少陽之會。
日月:(一名神光。)在期門下五分。《氣府論》注曰:在第三肋端,橫直心蔽骨旁各同身寸之二寸五分,上直兩乳。膽之募也。足太陰、少陽、陽維之會。
京門:(一名氣俞,一名氣府。)在監骨腰中季脅本夾脊。一云在臍上五分,旁九寸半,季脅本夾脊。側臥,屈上足,伸下足,舉臂取之。腎之募也。
帶脈:在季脅下一寸八分陷中,一云在臍旁八寸半,肥人九寸,瘦人八寸,如帶繞身,管束諸經。足少陽、帶脈之會。
五樞:在帶脈下三寸,一曰在水道旁一寸半陷中。足少陽、帶脈之會。
維道:(一名外樞。)在章門下五寸三分。一曰在中極旁八寸五分。足少陽、帶脈之會。
居髎:在章門下八寸三分,監骨上陷中。足少陽、陽蹺之會。
環跳:在髀樞中,側臥,伸下足、屈上足取之。足少陽、太陽之會。(《馬丹陽天星十二穴》云:能針偏廢軀,折腰莫能顧,冷風並濕痹,身體似繩拘,腿胯連腨痛,屈轉重欷吁,若人能針灸,頃刻病消除。)
中瀆:在髀骨外,膝上五寸,分肉間陷中。足少陽絡,別走厥陰。
陽關:在陽陵泉上三寸,犢鼻外陷中。
陽陵泉: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,尖骨前、筋骨間,蹲坐取之。足少陽所入為合。為筋之會。(《神農經》云:治足膝冷痹不仁,屈伸不得,半身不遂,脅肋疼痛,可灸十四壯至二十一壯。)
陽交:(一名別陽,一名足髎。)在足外踝上七寸,斜屬三陽分肉間。陽維之郄。
外邱:在外踝上七寸。《甲乙經》曰:足少陽郄。
光明:在外踝上五寸。足少陽絡,別走厥陰。
陽輔:(一名分肉。)在足外踝上除骨四寸,輔骨前、絕骨端,如前三分。《刺腰痛論注》曰:如後二分,去邱墟七寸,筋肉分間。《氣穴論注》曰:陽維脈氣所發。足少陽所行為經。(《神農經》云:治膝胻痠疼,偏風不隨,可灸十四壯。)
懸鐘:(一名絕骨。)在足外踝上三寸,當骨尖前動脈中尋按取之。《針灸經》曰:尋摸尖骨者,乃是絕骨兩分開。為足三陽之大絡,按之陽明脈絕,乃取之。為髓之會。
邱墟:在足外踝下如前陷中,去臨泣三寸。足少陽所過為原。
臨泣: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,去俠谿一寸五分。足少陽所注為輸。
地五會: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,去俠谿一寸。(刺一分,禁灸。)
俠谿:在足小指、次指本節前,岐骨間陷中,足少陽所溜為滎。
白話文:
取穴分寸
淵液:位於腋下三寸,肌肉豐滿處,抬臂取穴。(禁止灸,刺入三分)
輒筋:位於腋下三寸,向前一寸,靠近脅肋。《針灸大成》記載:又名神光、膽募。穴位在腋下三寸,向前一寸至第三肋骨末端,橫向與心臟遮蔽的骨骼旁七寸五分,與兩乳頭齊平,側臥屈上腿取穴。為膽經的募穴,足太陽經、少陽經的交會穴。
日月:位於期門穴下方五分。《氣府論》註解:位於第三肋骨末端,橫向與心臟遮蔽的骨骼旁各二寸五分,向上與兩乳頭齊平。為膽經的募穴,足太陰經、少陽經、陽維經的交會穴。
京門:位於腰部脊柱旁,靠近肋骨下緣。《針灸大成》記載:又名氣俞、氣府。一說位於肚臍上方五分,旁開九寸半,靠近肋骨下緣。側臥,屈上腿,伸下腿,抬臂取穴。為腎經的募穴。
帶脈:位於肋骨下緣下一寸八分凹陷處,一說位於肚臍旁八寸半(肥胖者九寸,瘦弱者八寸),環繞身體,如同腰帶,約束各經脈。為足少陽經、帶脈的交會穴。
五樞:位於帶脈穴下方三寸,一說位於水道穴旁一寸半凹陷處。為足少陽經、帶脈的交會穴。
維道:又名外樞,位於章門穴下方五寸三分。一說位於中極穴旁八寸五分。為足少陽經、帶脈的交會穴。
居髎:位於章門穴下方八寸三分,髂骨上凹陷處。為足少陽經、陽蹺脈的交會穴。
環跳:位於股骨大轉子處,側臥,伸下腿,屈上腿取穴。為足少陽經、太陽經的交會穴。(《馬丹陽天星十二穴》記載:能治療半身不遂、腰痛難以轉身、風濕痹痛、肢體僵硬、腿胯疼痛難以屈伸等症狀,針灸後可迅速痊癒。)
中瀆:位於大腿外側,膝蓋上方五寸,肌肉間凹陷處。屬足少陽經絡,另分支至厥陰經。
陽關:位於陽陵泉穴上方三寸,犢鼻穴外側凹陷處。
陽陵泉:位於膝蓋外下方一寸,凹陷處,腓骨小頭前方、筋骨之間,蹲坐取穴。為足少陽經的合穴,筋的會穴。(《神農經》記載:治療足膝冷痛麻木、屈伸不利、半身不遂、脅肋疼痛等症狀,可灸十四壯至二十一壯。)
陽交:又名別陽、足髎,位於外踝上方七寸,斜向三陽經肌肉間隙。為陽維脈的郄穴。
外邱:位於外踝上方七寸。《甲乙經》記載:足少陽經的郄穴。
光明:位於外踝上方五寸。屬足少陽經絡,另分支至厥陰經。
陽輔:又名分肉,位於外踝上方距骨下四寸,腓骨前緣,骨端,向前三分。《刺腰痛論注》記載:向後二分,距邱墟穴七寸,肌肉間隙。《氣穴論注》記載:為陽維脈氣所發,足少陽經循行路線。(《神農經》記載:治療膝部酸痛、半身不遂等症狀,可灸十四壯。)
懸鐘:又名絕骨,位於外踝上方三寸,位於骨尖前動脈搏動處。《針灸經》記載:摸到骨尖即為絕骨,兩分開取穴。為足三陽經的大絡穴,按壓此穴可使陽明脈氣消失,為髓的會穴。
邱墟:位於外踝下方凹陷處,距臨泣穴三寸。為足少陽經的原穴。
臨泣:位於小趾次趾本節後側凹陷處,距俠谿穴一寸五分。為足少陽經的輸穴。
地五會:位於小趾次趾本節後側凹陷處,距俠谿穴一寸。(刺入一分,禁止灸)
俠谿:位於小趾、次趾本節前側,骨縫間凹陷處,為足少陽經的滎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