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脈圖考》~ 卷二 (1)
卷二 (1)
1. 取穴分寸
瞳子髎:(一名太陽,一名前關。)在目外去眥五分。手太陽、手足少陽三脈之會。(刺三分,灸三壯。主治頭痛,目癢,外眥赤痛,翳膜,青盲,遠視䀮䀮,淚出,多眵。)
聽會:(一名聽河,一名後關。)在耳前陷中,客主人下一寸動脈腕腕中,去耳珠下,開口有空,側臥,張口取之。(刺四分,灸三壯。主治耳聾耳鳴,牙車脫臼,齒痛,中風,瘛瘲,喎斜。)
客主人:(一名上關。)在耳前起骨上廉,開口有空,側臥,張口取之。手足少陽、足陽明三脈之會。《本輸篇》曰:刺之則呿不能欠者,即此穴。
頷厭:在耳前曲角顳顬上廉,(即腦空之上。)手足少陽、足陽明之會。
懸顱:在耳前曲角顳顬之中。《寒熱病》篇曰:足陽明有挾鼻入於面者,名曰懸顱,是此,為足少陽、陽明之會,故《氣府論》注為足陽明脈氣所發。
懸釐:在耳前曲角上顳顬下廉。手足少陽、陽明四脈之會。
曲鬢:在耳上,入髮際曲隅陷中,鼓頷有空。足太陽、少陽之會。
率谷:在耳上入髮際一寸半陷中,嚼牙取之。足太陽、少陽之會。(小兒急慢驚風,灸三壯,炷如小麥。)
天衝:在耳後入髮際二寸,一曰在耳上如前三分。足太陽、少陽之會。
浮白:在耳後入髮際一寸。足太陽、少陽之會。
竅陰:(一名枕骨。)在完骨上、枕骨下,搖動有空。足少陽、太陽之會。
完骨:在耳後入髮際四分。足太陽、少陽之會。
本神:在曲差旁一寸五分,一曰直耳上入髮際四分。足少陽、陽維之會。
陽白:在眉上一寸,直瞳子。《甲乙經》曰:足少陽、陽維之會。《氣府論》王氏注曰:足陽明、陽維二脈之會。
臨泣:在目上直入髮際五分陷中,正睛取之。足太陽、少陽、陽維三脈之會。(刺三分,留七呼,灸三壯,一曰禁灸。主治鼻塞,目眩,生翳眵䁾,冷眼,目諸疾,驚癇反視,卒暴中風不識人,脅下痛,瘧疾日西發。)
目窗:(一名至榮。)在臨泣後一寸。足少陽、陽維之會。一云在臨泣後半寸。
正營:在目窗後一寸,一云半寸。足少陽,陽維之會。
承靈:在正營後一寸五分。足少陽、陽維之會。
腦空:(一名顳顬。)在承靈後一寸五分,夾玉枕骨下陷中。《氣府論》王氏注曰:夾枕骨後枕骨上。足少陽、陽維之會。(昔魏公苦患頭風,發即心亂目眩,華佗刺此立愈。)
風池:在耳後顳顬後,腦空下發際陷中,按之引耳。一云耳後陷中,後髮際大筋外廉。足少陽、陽維之會。(刺四分,灸三壯、七壯,炷不用大,《千金》云:治癭氣灸百壯。《玉龍賦》云:兼絕骨可療傴僂。)
肩井:(一名膊井。)在肩上陷解中,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,以三指按,取之當中指下陷者中。手足少陽、足陽明、陽維之會。(灸㿗疝,隨年壯。《百證賦》云:治乳癰極效。)
白話文:
取穴分寸
**瞳子髎(又名太陽,又名前關):**在眼睛外側,距離眼角五分的位置。是手太陽經、手少陽經和足少陽經三條經脈交會的地方。(針刺三分深,艾灸三壯。主要治療頭痛、眼睛癢、外眼角紅痛、眼翳、青盲(視力模糊)、遠視、流淚、眼屎多等症狀。)
**聽會(又名聽河,又名後關):**在耳朵前面凹陷的地方,客主人穴的下方一寸,動脈跳動的地方,約在耳垂下方,張開嘴時會出現空隙,側躺並張開嘴取穴。(針刺四分深,艾灸三壯。主要治療耳聾、耳鳴、下巴脫臼、牙痛、中風、抽搐、口眼歪斜等症狀。)
**客主人(又名上關):**在耳朵前面,顴骨上方凹陷的地方,張開嘴時會出現空隙,側躺並張開嘴取穴。是手少陽經、足少陽經和足陽明經三條經脈交會的地方。《本輸篇》說:針刺這個穴位會使人張口卻無法打呵欠,指的就是這個穴位。
**頷厭:**在耳朵前方的彎角處,顳顬骨的上方邊緣(也就是腦空穴的上方)。是手少陽經、足少陽經和足陽明經三條經脈交會的地方。
**懸顱:**在耳朵前方的彎角處,顳顬骨的中間。《寒熱病篇》說:足陽明經的脈絡有從鼻旁進入面部的分支,叫做懸顱,指的就是這個穴位。這裡是足少陽經和足陽明經交會的地方,因此《氣府論》註解說是足陽明經脈氣發出的地方。
**懸釐:**在耳朵前方的彎角處,顳顬骨的下方邊緣。是手少陽經、足少陽經和足陽明經四條經脈交會的地方。
**曲鬢:**在耳朵上方,髮際線彎曲的角落凹陷處,鼓起腮幫子時會有空隙。是足太陽經和足少陽經交會的地方。
**率谷:**在耳朵上方,進入髮際線一寸半的凹陷處,咬牙時取穴。是足太陽經和足少陽經交會的地方。(小兒的急性或慢性驚風,艾灸三壯,艾柱像小麥粒大小。)
**天衝:**在耳朵後方,進入髮際線兩寸的地方,另一種說法是在耳朵上方,向前三分的位置。是足太陽經和足少陽經交會的地方。
**浮白:**在耳朵後方,進入髮際線一寸的地方。是足太陽經和足少陽經交會的地方。
**竅陰(又名枕骨):**在完骨穴的上方,枕骨的下方,搖動頭部時會有空隙。是足少陽經和足太陽經交會的地方。
**完骨:**在耳朵後方,進入髮際線四分的地方。是足太陽經和足少陽經交會的地方。
**本神:**在曲差穴旁邊一寸五分的位置,另一種說法是耳朵正上方,進入髮際線四分的地方。是足少陽經和陽維脈交會的地方。
**陽白:**在眉毛上方一寸的位置,正對瞳孔。《甲乙經》說:是足少陽經和陽維脈交會的地方。《氣府論》王氏的註解說:是足陽明經和陽維脈兩條經脈交會的地方。
**臨泣:**在眼睛上方,垂直進入髮際線五分的凹陷處,正對眼珠取穴。是足太陽經、足少陽經和陽維脈三條經脈交會的地方。(針刺三分深,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,艾灸三壯,一說禁止艾灸。主要治療鼻塞、頭暈、眼翳、眼屎多、眼睛怕冷、各種眼疾、驚癇、眼球上翻、突然中風不省人事、脅肋下疼痛、瘧疾在傍晚發作等症狀。)
**目窗(又名至榮):**在臨泣穴的後方一寸的地方。是足少陽經和陽維脈交會的地方。另有一說是在臨泣穴的後方半分的位置。
**正營:**在目窗穴的後方一寸的地方,另有一說是半分。是足少陽經和陽維脈交會的地方。
**承靈:**在正營穴的後方一寸五分的地方。是足少陽經和陽維脈交會的地方。
**腦空(又名顳顬):**在承靈穴的後方一寸五分的地方,夾在玉枕骨下方凹陷處。《氣府論》王氏的註解說:夾在枕骨後方的枕骨上方。是足少陽經和陽維脈交會的地方。(從前魏公苦於頭風,發作時就會心慌意亂、眼睛昏花,華佗針刺這個穴位後立刻痊癒。)
**風池:**在耳朵後方,顳顬骨的後方,腦空穴下方,髮際線的凹陷處,按壓時會有牽引耳朵的感覺。另一種說法是在耳朵後方的凹陷處,後髮際線大筋的外側邊緣。是足少陽經和陽維脈交會的地方。(針刺四分深,艾灸三壯或七壯,艾柱不要太大。《千金方》說:治療癭氣可以灸一百壯。《玉龍賦》說:結合絕骨穴可以治療駝背。)
**肩井(又名膊井):**在肩膀上的凹陷處,鎖骨上方的肩膀骨頭前方一寸半的位置,用三根手指按壓,取中指下方凹陷的地方。是手少陽經、足少陽經、足陽明經和陽維脈交會的地方。(艾灸可以治療㿗疝,艾灸的壯數隨年齡增長。《百證賦》說:治療乳癰效果極佳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