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鍾衡

《中西匯參銅人圖說》~ 十二經穴法分寸備考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十二經穴法分寸備考 (7)

1. 督脈經

長強:脊骶骨端計三分,伏地取之。腰俞:二十一椎下宛宛中,以挺身伏地舒身,兩手相重支額,縱四體後,乃取其穴。陽關:十六椎下,坐而取之。命門:十四椎下,伏而取之。懸樞:十三椎下,伏取。脊中:十一椎下,俯而取之。筋縮:九椎下,俯而取之。至陽:七椎下,俯而取之。

靈臺:六椎下,俯而取之。神道:五椎下,俯而取之。身柱:三椎下,俯而取之。陶道:一椎下,俯而取之。大椎:一椎上,陷者宛宛中。啞門:項後入髮際五分,項中央宛宛中,仰頭取之。風府:項後入髮際一寸,大筋內宛宛中,疾言其肉立起。腦戶:枕骨上,強間後一寸五分。

強間:後頂後一寸半。後頂:百會後一寸五分,枕骨上。百會:在頂中陷中,容豆許,前髮際五寸,後髮際七寸。前頂:囟會後一寸半,骨間陷中,囟會:上星後一寸陷中。上星:神庭後,入髮際一寸陷中,容豆。神庭:直鼻上入髮際五分。素髎:鼻柱上端準頭。此穴諸方闕治。

《外臺》:不宜灸。水溝:鼻柱下,溝中央,近鼻孔陷中。兌端:唇上端。齦交:唇內齒上齦縫中。任、督、足陽明之會。

白話文:

【督脈經】

長強:位於脊骶骨末端,大約是三分的位置,趴下時可以找到這個穴位。

腰俞:在第二十一椎骨下方,位於肌肉凹陷中,身體挺直趴下,雙手疊放於額頭支撐,四肢放鬆後,就可以找到這個穴位。

陽關:在第十六椎骨下方,坐著時可以找到這個穴位。

命門:在第十四椎骨下方,趴下時可以找到這個穴位。

懸樞:在第十三椎骨下方,趴下時可以找到這個穴位。

脊中:在第十一椎骨下方,趴下時可以找到這個穴位。

筋縮:在第九椎骨下方,趴下時可以找到這個穴位。

至陽:在第七椎骨下方,趴下時可以找到這個穴位。

靈臺:在第六椎骨下方,趴下時可以找到這個穴位。

神道:在第五椎骨下方,趴下時可以找到這個穴位。

身柱:在第三椎骨下方,趴下時可以找到這個穴位。

陶道:在第一椎骨下方,趴下時可以找到這個穴位。

大椎:在第一椎骨上方,位於肌肉凹陷中。

啞門:在頸部後方,從髮際線進入五分的位置,位於頸部中央的肌肉凹陷中,抬頭時可以找到這個穴位。

風府:在頸部後方,從髮際線進入一寸的位置,位於大筋內側的肌肉凹陷中,快速說話時,該處肌肉會隆起。

腦戶:在枕骨上方,強間穴後一寸五分的位置。

強間:在後頂穴後一寸半的位置。

後頂:在百會穴後一寸五分,位於枕骨上方。

百會:位於頭頂中心的凹陷中,可以容納一粒豆子,前方髮際線五寸,後方髮際線七寸。

前頂:在囟會穴後一寸半,位於骨間的凹陷中。

囟會:在上星穴後一寸的凹陷中。

上星:位於神庭穴後,從髮際線進入一寸的凹陷中,可以容納一粒豆子。

神庭:直線延伸至鼻子上方,從髮際線進入五分的位置。

素髎:位於鼻樑上端,即鼻尖的位置。但這個穴位在各種治療方法中並未被記錄使用。

根據《外臺》記載,這個穴位不適合進行灸法。

水溝:位於鼻樑下方,溝槽中央,靠近鼻孔的凹陷中。

兌端:位於上嘴脣的最上方。

齦交:位於上嘴脣內側,牙齒上方的齦縫中,這是任脈、督脈和足陽明胃經的交會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