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西匯參銅人圖說》~ 十二經穴法分寸備考 (6)
十二經穴法分寸備考 (6)
1. 肝經
大敦:足大趾端,去爪甲如韭葉。行間:足大指縫間,動脈應手陷中。太衝:足大指本節後二寸,內間動脈應手。蠡溝:內踝上五寸。中都:內踝上七寸,胻骨中。膝關:犢鼻下二寸旁陷中。曲泉:膝股上內側,輔骨下,大筋上,小筋下陷中,屈膝橫紋頭取之。陰包:膝上四寸,股內廉兩筋間,卷足取之。
五里:氣衝下三寸,陰股中動脈應手。陰廉:羊矢下,去氣衝二寸動脈中。章門:大橫外,直季脅肋端,腨臍上二寸。中封:足內踝前一寸,筋里宛宛中。期門:直乳二肋端,不容旁一寸五分。
白話文:
[肝經]
大敦穴:位於腳大拇趾末端,去除趾甲後,位置約在趾甲根部,形狀像韭菜葉。
行間穴:位於腳大拇趾與第二趾之間的縫隙,於動脈反應處的凹陷中。
太衝穴:在大拇趾關節後方約兩寸的位置,在腳掌內側,動脈反應處可觸摸到。
蠡溝穴:位於內踝上方五寸處。
中都穴:位於內踝上方七寸,小腿骨中間。
膝關穴:在膝蓋下方,犢鼻穴下二寸旁邊的凹陷中。
曲泉穴:位於膝蓋上方內側,大腿骨下方,大筋上方,小筋下方的凹陷中,當膝蓋彎曲時,會出現橫紋,該穴就在橫紋開始的地方。
陰包穴:位於膝蓋上方四寸,大腿內側兩條筋骨間,當腳蜷縮時可找到此穴。
五里穴:位於氣衝穴下方三寸,大腿內側,動脈反應處可觸摸到。
陰廉穴:位於羊矢穴下方,距離氣衝穴約二寸,動脈反應處。
章門穴:位於大橫穴外側,直對季脅肋骨末端,肚臍上方兩寸。
中封穴:位於腳內踝前方一寸,筋骨裡的凹陷中。
期門穴:位於胸部,直對第二肋骨末端,不容穴旁一寸五分處。
2. 任脈經
會陰:兩陰間,任、督、沖三脈所起。督由會陰而行背,任由會陰而行腹,沖由會陰而行足。曲骨:橫骨上,中極下一寸,毛際陷中,動脈應手。中極:關元下一寸,臍下四寸。膀胱之募。關元:臍下三寸,小腸之募。石門:臍下二寸。三焦之募。氣海:臍下一寸半宛宛中。
男子生氣之海。陰交:臍下一寸,當膀胱上際。神闕:當臍中。《素注》禁針。水分:下脘下一寸,臍上一寸。下脘:建里下一寸,臍上二寸,穴當胃下口,小腸上口。建里:中脘下一寸,臍上三寸。中脘:上脘下一寸,臍上四寸。上脘:巨闕下一寸,臍上五寸。巨闕:鳩尾下一寸。
心之募。鳩尾:在兩歧骨下一寸。曰鳩尾者,言其骨垂下如鳩尾形。中庭: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。膻中:玉堂下一寸六分。玉堂:紫宮下一寸六分陷中。紫宮: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,仰面取之。華蓋:璇璣下一寸六分陷中,仰面取之。璇璣:天突下一寸六分陷中,仰頭取之。
天突:在頸結喉下四寸。承漿:唇稜下陷中,開口取之。
白話文:
【任脈經】
會陰:位於男性和女性生殖器之間,是任脈、督脈、沖脈三條脈絡的起點。督脈從會陰開始,沿背部向上行走;任脈則從會陰開始,沿腹部向前行走;沖脈從會陰開始,沿著足部行走。
曲骨:在橫骨上方,中極穴下方一寸的位置,在毛髮邊緣的凹陷處,可以摸到搏動的脈搏。
中極:在關元穴下方一寸,肚臍下方四寸的位置,是膀胱的募穴。
關元:在肚臘下方三寸,是小腸的募穴。
石門:在肚臍下方二寸的位置,是三焦的募穴。
氣海:在肚臍下方一寸半的凹陷處,是男子生命活力的源泉。
陰交:在肚臍下方一寸,位於膀胱上緣。
神闕:位於肚臍正中,根據《素注》的記載,這裡不宜針刺。
水分:在下脘穴下方一寸,肚臍上方一寸的位置。
下脘:在建裏穴下方一寸,肚臍上方二寸,正好位於胃的下端和小腸的上端。
建裏:在中脘穴下方一寸,肚臍上方三寸。
中脘:在上脘穴下方一寸,肚臍上方四寸。
上脘:在巨闕穴下方一寸,肚臍上方五寸。
巨闕:在鳩尾穴下方一寸,是心臟的募穴。
鳩尾:在兩根叉骨下方一寸的位置,之所以叫做鳩尾,是因為這兩根叉骨垂下的樣子就像鳩鳥的尾巴。
中庭:在膻中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處。
膻中:在玉堂穴下方一寸六分。
玉堂:在紫宮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處。
紫宮:在華蓋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處,取穴時需面向上。
華蓋:在璇璣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處,取穴時需面向上。
璇璣:在天突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處,取穴時需抬頭。
天突:在頸部結喉下方四寸的位置。
承漿:在脣棱下方的凹陷處,張開嘴即可找到此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