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鍾衡

《中西匯參銅人圖說》~ 周身血脈總管圖

回本書目錄

周身血脈總管圖

1. 周身血脈總管圖

按:血脈管者,運行赤血之管也。其徑常圓,本體三層:內層薄滑;中層略厚,色黃質軟,自能舒張;外層紋理交結。總管及入肺管近心處均有三門,形如半月,門閉之時,微窩向上,門邊正中,有脆骨一粒,品字相對,小如芝麻(以三圈相併,當中必有漏處,故生三粒以補之),門後管體有小坳,貯血少許,使門不黏於管,以助開閉之機心血過此,可出而不可入。

其總管由心左下房生出,直插上房而上,約二寸許,即回屈而下,彎作一栱,下至膈膜,分布小枝入左右兩脅,透過膈膜,分布大枝,散行臟腑(指脾胃腎腸而言)之內,再至下腰(第四節),即分歧為二,散布小枝,密纏股足之間。其栱之上,又生三大支,左二右一。右支約寸許,復歧分為二,一由頸右達腦,一由右肩達手。

其左二支,一由頸左達腦,一由左肩達手。皆散布小相密纏於內,周身骨肉,無處不到。支上生枝,彷彿如樹(各處較節之旁支,上下互相通連正支,雖塞血脈,可從旁運也)。

回血管者,回導紫血入心之管也。管內有門,門無定位(頭腦臟腑之間皆無門,惟四肢之門深處更密)。其體比脈管稍薄(脈管受力比回管更多,故厚薄不同),其徑稍寬,有血則圓,無血則扁。總管二支,由心右上房而出,一支向下,以接下身臟腑兩足之回血,一支向上,以接上身頭腦兩手之回血。散布小支,一如血脈管之狀,但脈管深居肉內者多,而回血深淺皆有,藍色無脈者是也。

另有一種,名曰微絲血管(以管乎徘一寸闊,約有二千條,其細如此),目力不及見,以鏡顯之,見密結如網,骨肉內外遍體皆然(故以針刺血,隨處皆有血出),與血脈管、回血管兩尾相通,故赤紫兩血,通行無礙(血脈回血兩管,其頭在心相通,其尾在微絲管相通)。

白話文:

【周身血脈總管圖】

根據說明,血脈管是負責運送紅色血液的管道。這種管道通常是圓筒狀,並且具有三層結構:內層光滑且薄;中層稍微厚一些,顏色為黃色,質地柔軟,並且能夠自我伸縮;外層則是由交織的紋理組成。總管和進入肺部的血管在靠近心臟的地方都設有三個瓣膜,形狀類似半圓月,當瓣膜關閉時,尖端會微微朝上,瓣膜的正中央有一粒脆弱的小骨頭,呈品字形排列,大小像芝麻(因為三個瓣膜合攏時,中間必然會有縫隙,所以長出三粒來填補空缺),瓣膜後面的管壁上有小小的凹槽,儲存少量血液,讓瓣膜不會黏附在管壁上,有助於開合機制,這樣血液通過這裏,只能出不能進。

總管由心臟左下方生出,直接穿過上方的心房往上延伸,大約二寸左右,然後彎曲向下,彎成一個拱形,下降到橫膈膜的位置,分支出小血管進入左右兩側肋骨間,穿過橫膈膜,再分出大的分支,散佈到內臟(包括胃、脾、腎、腸等)中,再往下到腰部第四節,就分成兩個方向,散佈出小血管,密集纏繞在大腿和腳部。在拱形的上方,又分出三大分支,左邊有兩個,右邊有一個。右邊的分支約一寸長,再分叉成兩條,一條由右頸部到達腦部,另一條由右肩到達手部。

左邊的兩個分支,一個由左頸部到達腦部,另一個由左肩到達手部。它們在體內散佈出許多小血管,密密麻麻纏繞著全身的骨骼和肌肉,到達每一處。主幹上生出的分支,就像樹枝一樣(在各個關節旁邊的分支,上下相互連通主幹,即使主幹堵塞,血液也能從旁邊的管道流動)。

回血管是負責把紫色血液引迴心臟的管道。管內有瓣膜,但位置不定(在頭腦和臟腑之間沒有瓣膜,只有四肢的瓣膜位置比較深)。它的壁比血脈管稍微薄一些(因為血脈管承受的壓力比回血管大,所以厚度不同),徑口稍微寬些,有血液時呈圓形,無血液時則扁平。回血管的總管有兩支,由心臟右上方發出,一支向下,用來接應下半身臟腑和雙腿的回血,另一支向上,用來接應上半身頭腦和雙手的回血。散佈的小血管,和血脈管的狀態相似,只是血脈管大多位於肌肉深處,而回血管在深淺部位都有,藍色的無脈血管就是這樣。

另外還有一種,叫做微絲血管(在一平方英寸的範圍內,大約有二千條,細微到如此程度),肉眼無法看見,要用放大鏡才能看清,它們密密麻麻像網一樣,遍佈在骨肉內外全身上下的每一處(所以針刺出血,無論在哪個地方都能看到血液流出),與血脈管和回血管的末端相通,因此紅色和紫色的血液可以自由流通(血脈管和回血管,其前端在心臟相通,末端在微絲血管相通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