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普濟方·針灸》~ 卷四百十三 (16)
卷四百十三 (16)
1. 胃
關門(在梁門下五分。一云一寸。太一上。足陽明脈氣所發。灸五壯。主遺溺腹脹。上滿積氣。身腫腸鳴也)。
太一(在關門下一寸。足陽明脈氣所發。灸五壯。主狂癲疾。吐舌)。
滑肉門(在太一下一寸。足陽明脈氣所發。灸五壯。主狂癲疾。吐舌)。
天樞(一名長溪。一名谷門。去肓俞一寸半。在夾臍二寸陷者中。足陽明脈氣所發。灸三壯。主臍疝。繞臍而痛。時上衝心。女子胞絡中痛。月水不以時。腹脹腸鳴。氣上腫胸。不能久立。腸中濯濯。冬日重感於寒則泄。當臍而痛。腸胃間遊氣切痛。食不化。不嗜食。身重體急。瘧振寒。熱盛狂言。脾脹四肢重。不能衣。陰疝氣疝。煩嘔面腫。大腸脹)。
外陵(在長溪下五分。大巨上。足陽明脈氣所發。灸五壯。主腹中疼痛)。
大巨(一名液門。在長溪下二寸。足陽明脈氣所發。灸五壯。主腹滿痛。善煩。頹疝。偏枯。四支不用。善驚)。
水道(在大巨下三寸。足陽明脈氣所發。灸五壯。主小腹脹滿。痛引陰中。信水至。則腰背中痛。胞中瘕。子門有寒。引髕髀三焦結熱。小便不通)。
歸來(一名溪穴。在水道下三寸。灸五壯。主少腹痛賁豚。卵縮入。痛引莖中。女子陰中寒)。
氣衝(在歸來下一寸。鼠鼷下一寸動脈應手。足陽明脈氣所發。灸三壯。主腹中大熱不安。腹有大氣。女子月水不利。或閉塞。暴腸脹滿。癃淫濼。身熱腹中絞痛頹疝。陰腫。乳難子上搶心。若胞不出。眾氣盡亂。腹滿不得反息。腰痛控睪少腹及股卒俯不得仰脫。大氣石水。無子少。陰痛。陰疝莖中痛。兩丸騫痛。不可仰臥)。
白話文:
[胃]
關門穴(在梁門穴下五分,也有人說是一寸。位於太一穴的上方。是足陽明經脈氣血循行的起始點。灸五壯。主治小便失禁、腹部脹滿、上腹部滿悶積氣、全身浮腫、腸鳴。)
太一穴(在關門穴下一寸。是足陽明經脈氣血循行的起始點。灸五壯。主治狂躁症、癲癇、吐舌。)
滑肉門穴(在太一穴下一寸。是足陽明經脈氣血循行的起始點。灸五壯。主治狂躁症、癲癇、吐舌。)
天樞穴(又名長溪、谷門。距肓俞穴一寸半。位於肚臍兩側各二寸的凹陷處。是足陽明經脈氣血循行的起始點。灸三壯。主治臍疝氣、繞臍疼痛、氣往上衝心臟、女性子宮經絡疼痛、月經不調、腹部脹滿腸鳴、氣往上衝腫脹胸部、不能久站、腸鳴如水聲、冬天受寒則腹瀉、肚臍周圍疼痛、腸胃間遊走氣痛、消化不良、不愛吃東西、身體沉重、發熱急促、瘧疾寒顫、熱盛神志不清、脾臟脹大四肢沉重、穿衣困難、陰疝氣疝氣、噁心嘔吐面部腫脹、大腸脹滿。)
外陵穴(在長溪穴(天樞穴)下五分,大巨穴上方。是足陽明經脈氣血循行的起始點。灸五壯。主治腹部疼痛。)
大巨穴(又名液門。在長溪穴(天樞穴)下二寸。是足陽明經脈氣血循行的起始點。灸五壯。主治腹部脹滿疼痛、容易煩躁、疝氣、半身不遂、四肢無力、容易驚恐。)
水道穴(在大巨穴下三寸。是足陽明經脈氣血循行的起始點。灸五壯。主治小腹脹滿疼痛,痛引至陰部,小便不暢,腰背疼痛,婦女子宮腫塊,子宮寒冷,引發膝蓋大腿三焦熱結,小便不通。)
歸來穴(又名溪穴。在水道穴下三寸。灸五壯。主治下腹部疼痛、呃逆、睾丸縮入、疼痛牽引至陰莖,女性陰部寒冷。)
氣衝穴(在歸來穴下一寸,鼠蹊部下一寸,脈搏跳動處可觸摸到。是足陽明經脈氣血循行的起始點。灸三壯。主治腹部劇烈發熱不安、腹部脹滿有氣、女性月經不調或閉經、突然腸脹滿、小便不利、陰部腫痛、身體發熱腹部絞痛、疝氣、陰部腫脹、乳房脹痛、乳汁不通、胞衣不下、全身氣機紊亂、腹部脹滿氣短、腰痛、睾丸疼痛、下腹部及大腿疼痛、不能仰臥、腹部脹滿、排尿困難、不孕、陰部疼痛、陰疝氣、陰莖疼痛、兩側睾丸疼痛、不能仰臥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