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普濟方·針灸》~ 卷四百十三 (17)
卷四百十三 (17)
1. 心
心者,藏也。兩旁一十六穴,出甲乙經。
心出於少衝,少衝者,木也(一名經始,在手小指內廉之端,去爪甲如韭葉,手少陰脈之所出也,為井,冬三月宜灸之);流於少府,少府者,火也(在手小指本節後陷者中,直勞宮,手少陰脈之所留也,為榮,春三月宜灸之);注於神門,神門者,土也(一名銳中,一名中都,在掌後銳骨之端陷者中,手少陰脈之所注也,為腧,夏三月宜灸之);過於通里(手少陰絡,在腕後一寸);行於靈道,靈道者,金也(在掌後一寸半,或一寸,手少陰脈之所行也,為經);入於少海,少海者,水也(一名曲節,在肘內廉節後,手少陰脈之所入也,為合,秋三月宜灸之)。
少衝(一名經始,在手小指內廉之端,去爪甲如韭葉;灸三壯,主熱病煩心,上氣心痛而冷,煩滿少氣,悲恐善驚,掌中熱,肘腋胸中痛,口中熱,咽喉中酸,乍寒乍熱,手卷不伸,掌痛引肘腋)。
少府(在手小指本節後陷者中,直勞宮;灸三壯,主煩滿少氣,悲恐思人,臂酸掌中熱,手卷不伸)。
神門(一名銳中,一名中都,在掌後銳骨之端陷者中;灸三壯,主瘧心煩,甚欲得冷水,寒則欲處熱,熱中喉幹不嗜食,心痛數噫,恐悸氣不足,喘逆身熱,狂悲哭泣,嘔血上氣遺溺,手及臂寒)。
少陰郄(在掌後脈中,去腕半寸;灸三壯,主十二癇,失喑不能言,悽悽寒咳,吐血,氣驚心痛)。
通里(手少陰絡,在腕後一寸;灸三壯,主熱病,先不樂數日;熱則卒心中懊憹,數欠頻伸,悲恐,頭眩痛,面赤而熱,無汗,反癲,心下悸,臂臑肘痛;實則支滿;虛則不能言,善嘔,喉痹,少氣,遺溺)。
靈道(在掌後一寸半,或云一寸;灸三壯,主心痛悲恐,相引瘛瘲,臂肘攣,暴喑不能言)。
少海(一名曲節,在肘內廉節後陷者中,動脈應手;灸五壯,主寒熱,齒齲痛,狂易瘧,背振寒,引肘腋痛;甄權云:穴在臂側曲下肘內廉橫文頭,當屈手向頭而取之陷者中,主腋下瘰癧,不宜針)。
極泉(在腋下筋間,動脈入胸,手少陰脈氣所發;灸五壯,主心腹痛,乾嘔噦;是動則病嗌乾心痛,渴而欲飲,為臂厥;是主心所生病者:目黃脅痛,臑臂內後廉痛,掌中熱痛)。黃帝問曰:手少陰之脈,獨無俞何也?岐伯對之曰:少陰者,心脈也,是五臟六腑之大主也,精神之舍也;其臟堅固,邪不能害;害之則心傷;心傷則神去;神去則死矣。故諸邪之在於心者,皆在心之包絡,包絡者,心主之脈也;故獨無俞焉。曰:少陰無俞者,不病乎?對曰:其外經脈病,而臟不病;故獨取其經於掌後兌骨之端。
白話文:
心臟藏於體內,兩旁共有十六個穴位,這些資訊出自《甲乙經》。
心臟的經絡從「少衝」穴開始,此穴屬於木(又名「經始」,位於手的小指內側末端,距離指甲邊緣如同一片韭菜葉的厚度,是手少陰脈起點,為「井」穴,冬季三個月適合灸治)。經絡流至「少府」穴,此穴屬火(位於手小指根節後凹陷處,正對勞宮穴,是手少陰脈停留的地方,為「榮」穴,春季三個月適合灸治)。再流向「神門」穴,此穴屬土(又名「銳中」、「中都」,位於手掌後方尖骨末端的凹陷處,是手少陰脈的注入點,為「腧」穴,夏季三個月適合灸治)。經過「通裏」穴(手少陰絡穴,位於手腕後方一寸)。然後行經「靈道」穴,此穴屬金(位於手掌後方一寸半或一寸,是手少陰脈的行經處,為「經」穴)。最後進入「少海」穴,此穴屬水(又名「曲節」,位於肘部內側的關節後方,是手少陰脈的終點,為「合」穴,秋季三個月適合灸治)。
各穴位的灸治適應症如下:
- 少衝穴:主治熱病、心煩、上氣、心痛而冷、煩滿、少氣、悲恐、易驚、掌中熱、肘腋胸中痛、口中熱、咽喉中酸、乍寒乍熱、手卷不伸、掌痛連及肘腋。
- 少府穴:主治煩滿、少氣、悲恐、思人、臂酸、掌中熱、手卷不伸。
- 神門穴:主治瘧疾、心煩、想喝冷水、遇寒則喜暖、熱中喉幹、不思飲食、心痛、頻繁打嗝、恐懼心悸、氣短、喘息、身體發熱、狂躁悲泣、嘔血、上氣、尿失禁、手及手臂寒冷。
- 少陰郄穴:主治十二癇、失音不能言、悽悽寒咳、吐血、氣驚心痛。
- 通裏穴:主治熱病、心情不佳、熱病時心中懊憹、頻繁打哈欠、悲恐、頭暈痛、面赤熱、無汗、反癲、心悸、臂臑肘痛、實證則支滿、虛證則不能言、易嘔、喉痹、少氣、尿失禁。
- 靈道穴:主治心痛、悲恐、抽搐、臂肘攣縮、突然失聲不能言。
- 少海穴:主治寒熱、齒齲痛、狂躁易怒、瘧疾、背震寒、牽引肘腋痛。
- 極泉穴:主治心腹痛、乾嘔、噦逆、心臟病會導致咽乾、心痛、口渴想喝水、臂厥、主心臟疾病引起的眼黃、脅痛、臑臂內後側痛、掌中熱痛。
黃帝問:「手少陰脈沒有腧穴嗎?」岐伯回答:「少陰脈是心脈,是五臟六腑的大主,精神的居所。其臟堅固,邪氣難以侵害,若受侵害則傷及心臟,心臟受傷則神去,神去則死。所以所有邪氣侵襲心臟時,都在心包絡,心包絡是心主之脈,因此手少陰脈沒有腧穴。」黃帝再問:「那手少陰脈無腧穴,就不會生病嗎?」岐伯回答:「它的外部經脈可能生病,但臟器本身不會生病,所以只灸治其經絡在掌後兌骨之端即可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