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普濟方·針灸》~ 卷四百十三 (18)
卷四百十三 (18)
1. 小腸
小腸者。心之腑也。兩旁二十六穴。出甲乙經。
小腸出於少澤。少澤者。金也(一名少吉。在小指之端。去爪甲一分。手太陽脈之所出也。為井。冬三月宜灸之)。流於前谷。前谷者。水也(在小指外側本節前陷者中。手太陽脈之所留也。為榮。春三月宜灸之)。注於後溪。後谿者。木也(在小指外側本節後陷者中。手太陽脈之所注也。
為俞。夏三月宜灸之)。過於腕骨(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者中。手太陽脈之所過也。為原)。行於陽谷。陽谷者。火也(在手外側腕中兌骨之。下陷者中。手太陽脈之所行也。為經)。入於小海。小海者。土也(在肘內大骨外。去肘端五分陷者中。屈肘乃得之。手太陽脈之所入也。
為合。秋三月宜灸之)。
少澤(一名少吉。在手小指之端。去爪甲一分陷者中。灸一壯。主振寒。小指不用。寒熱汗不出。頭痛喉痹。舌急卷。小指之間熱口中熱煩心。心痛。臂內廉脅痛。咳嗽。瘛瘲口乾。頸痛不可顧。痎瘧寒熱)。
前谷(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者中。灸三壯。主熱病汗不出。狂互引癲疾。耳鳴寒熱。頷腫不可以顧。喉痹勞癉。小便赤難。咳衄。胸滿。肘臂腕中痛。頸腫不可以顧。頭項急。目眩。濼濼。肩胛小指痛。臂不可舉。頭項痛。咽腫不可咽。鼻不利目中白翳。目痛泣出。甚者如脫。痎瘧)。
後谿(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者中。灸一壯。主振寒。寒熱。肩臑肘臂痛。頭眩痛。不可顧。煩滿身熱惡聲。目赤痛爛。眥生翳。鼽衄。發聾。臂重腫。肘攣。痂疥。胸滿引臑。泣出心驚。頸項強。身寒耳鳴。痎瘧寒熱。頸項腫。狂走。引癲疾數發)。
腕骨(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者中。灸三壯。主熱病汗不出。脅痛不得息。頸頷腫。寒熱。耳鳴無聞。衄狂易痓互引。消渴。偏枯。臂腕痛。肘屈不得伸。偏風頭痛泣出。肩臂如臑頸痛項急煩滿。五指驚掣。不可屈伸。體戰咳瘧)。
陽谷(在手外側腕中兌骨之下陷者中。灸三壯。一云在腕上側兩筋間陷者中。主狂癲疾。熱病汗不出。脅痛不得息。頸頷腫。寒熱耳聾鳴。牙上齒齲痛。肩痛不能自帶衣。臂腕外側痛不舉。風眩驚。手腕痛。邪風汗出至腰。項急不可以左右顧。及俯仰。肩弛肘廢。目痛痂疥。並瘛瘲。頭眩目痛。痎瘧。胸滿不得息)。
養老(手太陽郄。手踝骨上一空。在腕骨後一寸陷者中。灸三壯。主肩痛欲折。臑如拔。手不能自上下)。
支正(手太陽絡。在腕後五寸。別走少陰者。灸三壯。主驚恐。振寒。寒熱。頸項腫。實則肘攣頭眩痛。狂易。虛則生疣。小者痂疥。風瘧)。
小海,(在肘內大骨外。去肘端半寸陷者中。屈肘乃得之。灸三壯。甄權云。屈手向頭而取之。不宜灸。主寒熱齒齲痛。風眩頭痛。狂易。癰。肘瘧背膂振寒。項痛。引肘腋腰痛。引少腹中。四肢不舉)。
白話文:
小腸,這是心臟的附屬器官。在它的兩側有二十六個穴位,這些資訊來自《甲乙經》。
小腸的經脈起始於少澤穴。少澤穴,五行屬金(又名為少吉,在小拇指尖端,距離指甲一分處,是手太陽經脈的起點,屬於井穴。冬季三個月適合灸治)。接著流向前谷穴。前谷穴,五行屬水(位於小拇指外側第一關節前方凹陷處,手太陽經脈在此停留,屬於榮穴。春季三個月適合灸治)。再注入後溪穴。後溪穴,五行屬木(位於小拇指外側第一關節後方凹陷處,手太陽經脈在此注入,屬於俞穴。夏季三個月適合灸治)。穿過腕骨穴(位於手外側腕部前方的起骨下方凹陷處,手太陽經脈在此經過,屬於原穴)。然後行經陽谷穴。陽谷穴,五行屬火(位於手外側腕部中央的兌骨下方凹陷處,手太陽經脈在此行經,屬於經穴)。最後進入小海穴。小海穴,五行屬土(位於肘部內側的大骨外側,距離肘端五分的凹陷處,彎曲肘部才能找到,手太陽經脈在此進入,屬於合穴。秋季三個月適合灸治)。
接著詳細介紹各穴位的功效和主治:
-
少澤穴(又名為少吉,位於手小拇指尖端,距離指甲一分的凹陷處,灸治一次,主要治療寒顫、小指無法活動、冷熱交錯不出汗、頭痛、喉部疼痛、舌頭緊縮、小指間熱、口中熱、煩躁、心痛、手臂內側脅部疼痛、咳嗽、抽搐、口乾、頸部疼痛無法轉頭、瘧疾冷熱交替等症狀)。
-
前谷穴(位於手小拇指外側第一關節前方凹陷處,灸治三次,主要治療熱病不出汗、精神失常、狂躁、抽搐、耳鳴、冷熱交錯、下頜腫脹、喉部疼痛、勞力過度、小便赤色排尿困難、咳嗽出血、胸悶、肘臂腕部疼痛、頸部腫脹、頭頸僵硬、眼睛眩暈、肩胛小指疼痛、手臂無法舉起、頭頸疼痛、咽喉腫脹、鼻塞、眼睛白色翳障、眼睛疼痛、嚴重時視物模糊、瘧疾等症狀)。
-
後溪穴(位於手小拇指外側第一關節後方凹陷處,灸治一次,主要治療寒顫、冷熱交錯、肩、臑、肘、臂疼痛、頭部眩暈疼痛、無法轉頭、煩躁、全身發熱、對聲音敏感、眼睛紅痛、眼瞼生翳、鼻塞出血、耳聾、手臂沉重腫脹、肘部拘緊、皮膚瘙癢、胸悶、臑部疼痛、眼睛流淚、心驚、頸部僵硬、全身寒冷、耳鳴、瘧疾冷熱交替、頸部腫脹、狂躁奔跑、抽搐頻繁發作等症狀)。
-
腕骨穴(位於手外側腕部前方的起骨下方凹陷處,灸治三次,主要治療熱病不出汗、脅部疼痛呼吸困難、頸部下頜腫脹、冷熱交錯、耳鳴聽不清、鼻血、精神失常、易怒、抽搐、消渴、半身不遂、臂腕疼痛、肘部彎曲無法伸直、偏風頭痛、肩臂像被束縛、頸部疼痛、頭頸僵硬、胸悶、手指驚厥、無法屈伸、身體顫抖、咳嗽、瘧疾等症狀)。
-
陽谷穴(位於手外側腕部中央的兌骨下方凹陷處,灸治三次,或者說在腕部上方兩條筋間的凹陷處,主要治療精神失常、熱病不出汗、脅部疼痛呼吸困難、頸部下頜腫脹、冷熱交錯、耳聾鳴、牙齒齲齒疼痛、肩膀疼痛無法自己穿衣、臂腕外側疼痛無法舉起、風眩驚嚇、手腕疼痛、邪風出汗至腰部、頭頸僵硬無法左右轉頭和俯仰、肩膀鬆弛、肘部廢用、眼睛疼痛、皮膚瘙癢、抽搐、頭部眩暈、眼睛疼痛、瘧疾、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)。
-
養老穴(手太陽經的郄穴,位於手腕骨上方的一個空間,位於腕骨後一寸的凹陷處,灸治三次,主要治療肩膀疼痛欲裂、臑部如被拔除、手部無法自行上下移動等症狀)。
-
支正穴(手太陽經的絡穴,位於手腕後五寸,分岔連接少陰經,灸治三次,主要治療驚恐、寒顫、冷熱交錯、頸部腫脹、實際情況下肘部拘緊、頭部眩暈疼痛、精神失常、容易生疣、小者皮膚瘙癢、風濕性瘧疾等症狀)。
-
小海穴(位於肘部內側的大骨外側,距離肘端半寸的凹陷處,彎曲肘部才能找到,灸治三次,甄權指出,彎曲手部朝頭部尋找該穴,不適合灸治,主要治療冷熱交錯、牙齒齲齒疼痛、風眩頭痛、精神失常、膿腫、肘部瘧疾、背部寒顫、頸部疼痛、牽引肘部腋窩腰部疼痛、牽引少腹部內部、四肢無法舉起等症狀)。
-
天窗穴(又名為窗籠,位於曲頰下方扶突後方,動脈應手處的凹陷處,手太陽經脈氣在此發散,灸治三次,主要治療耳聾聽不清、頰部疼痛腫脹、喉部疼痛、無法說話、肩膀疼痛牽引頸部、不出汗以及偏耳鳴等症狀)。
-
秉風穴(位於頰部天髎外側、肩上小髃後方,為手太陽、陽明、手足少陽經脈的會聚處,舉臂可以找到該穴,灸治五次,主要治療肩膀疼痛無法舉起等症狀)。
-
天宗穴(位於秉風穴後方大骨下方的凹陷處,手太陽經脈氣在此發散,灸治三次,主要治療胸部脅部支撐感、心悸咳嗽、肩膀腫脹、肘臂疼痛無法舉起等症狀)。
-
臑俞穴(位於肩髎後方大骨下方甲骨上方的凹陷處,為手足太陽、陽維蹺脈的會聚處,舉臂可以找到該穴,灸治三次,主要治療冷熱交錯、肩膀腫脹、伸展中臂痠痛、冷熱交錯、頸部疼痛、肩膀疼痛無法舉起手臂等症狀)。
-
睛明穴(又名為淚孔,位於眼睛內角,為手足太陽、陽明經脈的會聚處,灸治三次,主要治療視力不明、畏風眼睛淚水流出、怕冷頭痛眼睛眩暈、眼睛內角紅色疼痛、眼睛眨動眨動無法看清、眼睛癢痛、眼瞼疾病、眼睛翳障,甄權指出,不適合灸治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