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普濟方·針灸》~ 卷四百十三 (14)
卷四百十三 (14)
1. 胃
條口(在下廉上一寸;足陽明脈氣所發。灸五壯。主脛寒不得臥、脛痛疼、足緩失履、濕痹、足下熱、不能久立)。
巨虛(上廉足陽明與大腸合。在三里下三寸。灸三壯。主飧泄、大腸痛、狂妄善走、大腸有熱、腸鳴腹滿、俠臍痛、食不化、喘不能行立、胸脅支滿、惡聞人木音、風水面腫;甄權云,主大氣不足、偏風腳氣、腿腳不隨)。
三里(在膝下三寸胻外廉。灸三壯。主陽厥,悽悽而寒;少腹堅;頭痛;脛股酸;腹痛消中;小便不利;善噦,痓中有寒;腹中寒、脹滿;善噫惡、聞食臭;胃氣不足;腸鳴腹痛;泄利食不化;心下脹;熱病汗不出;喜嘔吐;苦癃痓,身反折、口噤喉痹、不能言;寒熱陰氣不足;熱中,消穀善飢;腹熱身煩;狂言;胸中瘀血;胸脅支滿;膈痛不能久立;膝痿;寒水;腹脹皮腫;乳癰有熱;五臟六腑脹;狂歌妄言怒恐;惡人與火、罵詈;霍亂;遺矢失氣)。
犢鼻(在膝臏下䯒上骨俠解大筋中。足陽明脈氣所發。灸三壯。主犢鼻腫;先熨去之,其赤堅勿攻,攻者死。膝中痛不仁、難跪起。諸腫節潰者死,不潰可療也)。
梁邱(足陽明郄。在膝上二寸兩筋間。灸三壯。主大驚乳痛;脛苦膝痹,不能曲伸,不可以行)。
陰市(一名陰鼎。在膝上三寸,伏兔下。若拜而取之。足陽明脈氣所發。不可灸。主寒疝下至腹腠膝腰痛;如青水大腹諸疝;按之下膝,上伏免;膝寒痛;腹脹滿;痿厥少氣)。
伏兔(在膝上六寸,起肉。足陽明脈氣所發也。禁不宜灸)。
髀關(在膝上伏兔後交分中。灸三壯。主膝寒痹不仁;痿痹;不得屈伸)。
承泣(一名溪穴,一名面髎。在目下七分,直目瞳子,蹺脈任脈足陽明之會。甄權云,在眼下八分。禁不宜灸,無問多少。三日以後,眼下大如拳,息肉長桃許大;至三十日即定;百日都不見物,或如升大。目不明;淚出;目眩瞢瞳子癢;遠視䀮䀮;昏夜無所見;目瞤動;與項口參相引喎僻;口不能語言)。
四白(在目下一寸。足陽明脈氣所發。灸七壯。主目痛口僻、淚出目不明)。
迎香(一名衝陽。在禾髎上鼻下孔傍。手足陽明之會。主鼻鼽不利;窒洞;氣寒喎僻多涕;鼻衄有癰。不宜灸)。
巨髎(在俠鼻傍八分,直瞳子。蹺脈足陽明脈之會。主面目惡風寒䪼腫;癰痛招搖視瞻;瘛瘲口僻;青盲無所見;遠視䀮䀮;目中淫膚白膜、翳障覆瞳子)。
地倉(一名胃維。俠口傍四分,如近下有脈微動。蹺脈手足陽明之會。灸三壯。主口緩不收,不能言語;手足痿躄不能行)。
承漿(一名天池。在頤前下唇之下。足陽明任脈之會。開口取之。灸三壯。主寒熱淒厥;鼓頷;癲疾嘔沫;寒熱痓互引;口乾;小便赤黃,或時不禁;消渴;嗜飲;目瞑身汗出;衄血不止;上齒齲)。
白話文:
[胃]
條口(位於下廉上一寸,是足陽明脈氣發出之處。灸五壯。主治脛部寒冷不能臥睡,脛部疼痛,腳底發軟容易絆倒,濕痹,腳底發熱,不能久站。)
巨虛(位於上廉,足陽明經與大腸經交會處,在三里穴下三寸。灸三壯。主治飧泄(飯後腹瀉),大腸疼痛,狂妄易走動,大腸有熱,腸鳴腹脹,臍旁疼痛,食物消化不良,呼吸困難不能站立行走,胸脅部脹滿,厭惡聞到木頭的聲音,風水腫,甄權說:主治元氣不足,偏頭痛、腳氣,腿腳不靈活。)
三里(位於膝蓋下三寸,腓骨外側。灸三壯。主治陽厥(陽氣衰竭),身體發冷,少腹堅硬,頭痛,脛股酸痛,腹痛消化不良,小便不利,經常呃逆且伴有寒邪,腹部寒冷,脹滿,經常打嗝且感覺惡心,聞到食物的味道就覺得臭,胃氣不足,腸鳴腹痛,泄瀉消化不良,心下脹滿,熱病時不出汗,喜歡嘔吐,苦於小便不利,身體反折,口噤喉痹,不能說話,寒熱交加、陰氣不足,中焦有熱,消化很快又飢餓,腹部發熱煩躁,胡言亂語,胸中瘀血,胸脅部脹滿,膈肌疼痛不能久站,膝蓋痿弱,寒水(寒邪引起的浮腫),腹部脹滿皮膚腫脹,乳癰伴有發熱,五臟六腑脹滿,狂歌妄言、怒氣恐懼,厭惡人和火,辱罵他人,霍亂,遺矢失氣。)
犢鼻(位於膝蓋骨下,髕骨上緣,股四頭肌腱與脛骨粗隆之間。是足陽明脈氣發出之處。灸三壯。主治犢鼻(膝蓋下方)腫痛,先用艾條溫熨,腫痛紅硬的不要針刺,針刺會死。膝蓋疼痛麻木,難以跪下站起,腫脹潰爛者會死,沒有潰爛的可以治療。)
梁丘(足陽明經的郄穴,位於膝蓋骨上方二寸,兩筋之間。灸三壯。主治受驚嚇引起的乳房疼痛,脛部疼痛膝蓋痹痛,不能彎曲伸展,無法行走。)
陰市(又名陰鼎,位於膝蓋骨上方三寸,伏兔穴下方,如同跪拜的姿勢取穴。是足陽明脈氣發出之處。不可灸。主治寒疝向下蔓延至腹部、脅肋、膝關節和腰部疼痛,類似於青色水腫的大腹疝氣,按壓之下,膝蓋以上到伏兔穴都痛,膝蓋寒冷疼痛,腹部脹滿,痿厥少氣。)
伏兔(位於膝蓋骨上方六寸,肌肉隆起處。是足陽明脈氣發出之處。禁止灸。)
髀關(位於膝蓋骨上方,伏兔穴後方,股外側肌肉交界處。灸三壯。主治膝蓋寒冷痹痛麻木,痿痹,不能屈伸。)
承泣(又名溪穴、面髎,位於目下七分,瞳孔直下,是蹺脈、任脈、足陽明經交會處。甄權說:位於眼下八分。禁止灸,無論灸多少壯,三日後,眼下腫脹如拳,肉芽腫大如桃,三十天后腫脹消退,一百天後仍然看不見東西,或腫脹如升,視力模糊,流淚,眼花,瞳孔模糊癢痛,遠視模糊不清,夜晚看不見東西,眼睛跳動,與項部及口腔相關的病症互相影響,口不能言。)
四白(位於目下一寸。是足陽明脈氣發出之處。灸七壯。主治眼睛疼痛,口角歪斜,流淚,視力模糊。)
迎香(又名衝陽,位於鼻翼旁,鼻孔旁邊,是手足陽明經交會處。主治鼻塞不通,鼻腔閉塞,鼻寒歪斜流鼻涕過多,鼻出血,有癰腫。不宜灸。)
巨髎(位於鼻翼旁八分,瞳孔直下,是蹺脈、足陽明經交會處。主治面部怕風寒而腫痛,癰腫疼痛,視力模糊,口角歪斜,青盲看不見東西,遠視模糊,眼中有白色薄膜,翳障遮蓋瞳孔。)
地倉(又名胃維,位於口角旁四分,靠近下顎,可感覺到微弱的脈搏跳動,是蹺脈、手足陽明經交會處。灸三壯。主治口角下垂不能閉合,不能說話,手足痿弱不能行走。)
承漿(又名天池,位於下巴中央,下唇下方。是足陽明經、任脈交會處。張開口取穴。灸三壯。主治寒熱交加、四肢厥冷,下頜腫脹,癲癇嘔吐,寒熱呃逆互相影響,口乾,小便赤黃,有時尿失禁,消渴,嗜飲,眼睛閉合,全身出汗,鼻出血不止,上牙齒齲壞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