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普濟方·針灸》~ 卷四百二十一 (1)
卷四百二十一 (1)
1. 虛損
治臟腑虛乏。下元冷憊等疾(資生經)。穴灸丹田。人有常言。七七之數。是旁太歲壓本命。六十有一。是太歲壓本命。人值此年。多有不能避者。是固然矣。然傳不云。吉人吉其凶者乎。嘗觀素問。以六八之數。為精髓竭之年。是當節其欲矣(千金云。年五十者。一月一泄。要之至四十八便當依此)。
千金載素女論。年六十者。閉精勿泄。是欲當絕矣。宜節不知節。宜絕不能絕。坐此而喪生。蓋自取之。豈歲之罪哉。人無罪。歲則雖有孽。猶可違矣。所謂吉其凶者如此。雖不灸丹田可也(丹田可灸七七壯。或三五百壯)。
治陽氣虛憊。失精絕子。灸中極。中極一名氣原。蓋氣之原也。人之陽氣虛憊者。可不灸此以實其氣耶(按難經云。丹田一名中極。言丹田取人之身上下四旁最為中間也。故名為極。此亦曰中極。其去丹田只一寸。雖未居丹田之最中。然不中不遠矣)。
白話文:
治療臟腑虛弱、下元虛寒等疾病,可以用艾灸丹田。民間常說,七七之年,是旁太歲壓制本命的年份;六十有一,是太歲壓制本命的年份。人到了這些年份,往往難以避免一些不好的事情,這是自然規律。但古人不是說「吉人自有天相」嗎?我曾經看到《素問》中提到,六八之年,是精髓耗竭的年份,所以應該節制慾望。《千金方》也說,五十歲的人,一個月只能行房一次,最好在四十八歲就開始這樣做。
《千金方》引用《素女經》的說法,說六十歲的人,應該閉精不泄,因為慾望應該要斷絕了。如果該節制而不節制,該斷絕而不斷絕,就會因此而喪命,這是自己造成的,怎麼能怪罪於歲運呢?人沒有罪過,即使歲運有不好的影響,仍然可以避免。這就是所謂的「吉人自有天相」。即使不灸丹田也可以,但是灸丹田可以壯陽氣,可以灸七七壯,或者三五百壯。
治療陽氣虛弱、遺精不育,可以用灸中極穴。中極穴又稱氣原,是人體氣之根本。人體陽氣虛弱,難道不可以用灸中極來補充陽氣嗎?《難經》說,丹田又稱中極,意思是丹田位於人體上下四方最中間的地方,所以叫做中極。中極穴距離丹田只有一寸,雖然不完全在丹田的最中心,但也相差不遠了。
治胃寒。心腹脹滿。胃氣不足。惡聞食臭。腸鳴腹痛。食不能化。
秦承祖云。諸疾皆治。華佗云。療五勞羸瘦。七傷虛乏。胸中瘀血。乳癰。明堂云。人年三十以上。若不灸三里。令人氣上衝目。千金云。治陰氣不足。小腹堅。熱病汗不出。口苦壯熱。身反折。口噤。腰痛。不可顧。胃氣不足。久泄利。食不化。脅下支滿。不能久立。狂言狂歌妄笑。恐怒大罵。霍亂遺尿。失氣陽厥。悽悽惡寒。穴三里。
凡此等疾。皆刺灸之。多至五百壯。少至二三百壯。
資生經云。小品云。四肢但去風邪。不宜多灸。七壯至七七壯止。不得過隨年數。故銅人於三里穴。止云灸三壯。針五分而已。明堂上經乃曰。日灸七壯。至百壯。亦未為多也。至千金方則云。多至五百壯。少至二三百壯。何其多也。要之。日灸七壯。或灸炷甚小。可至二七壯。
白話文:
針對胃寒、心腹脹滿、胃氣不足、聞食惡臭、腸鳴腹痛、食不能化等症狀,古人常用灸三里穴來治療。秦承祖認為此法可以治癒各種疾病,華佗則認為它能治療五勞羸瘦、七傷虛乏、胸中瘀血、乳癰等。明堂經書記載,人到三十歲後若不灸三里穴,容易導致氣上衝目。千金方則指出,此穴可治陰氣不足、小腹堅硬、熱病汗不出、口苦壯熱、身反折、口噤、腰痛、胃氣不足、久泄利、食不化、脅下支滿、不能久立、狂言狂歌妄笑、恐怒大罵、霍亂遺尿、失氣陽厥、悽悽惡寒等症狀。
古人認為,灸三里穴要多至五百壯,少至二三百壯。但《資生經》和小品方指出,四肢去風邪時不宜多灸,最多灸七七壯,不能超過年齡。銅人腧穴圖則記載,灸三里穴只需要三壯,針五分。明堂上經則認為,每天灸七壯,最多灸百壯,也不算多。千金方則主張,多至五百壯,少至二三百壯。究竟灸多少才合适,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。通常情况下,每天灸七壮,或者使用很小的艾炷,灸至二七壮即可。
數日灸至七七壯止。灸瘡既干。則又報灸之。以合乎若要安丹田。三里不曾干之說可也。必如千金之壯數。恐犯小品之所戒也。予向有腳氣疾。遇春則足浮腫。夏秋尤甚。至冬。則腫漸消。偶夏間依素問注所說穴之所在。以溫針微刺之。翌日腫消。其神效有如此者。繆刺且爾。
況於灸乎。有此疾者。不可不知。此。不止治足腫。諸疾皆治之。
治久冷傷憊臟腑。泄利不止。中風不省人事等疾。灸神闕。
王氏云。舊傳有人年老而顏如童子者。蓋每歲以鼠糞灸臍中一壯故也。予嘗患溏利。一夕灸三七壯。則一夕不如廁。連灸數夕。則數夕不如廁。足見經言主泄利不止之驗也。又予年逾壯。覺左手足無力。偶灸此穴而愈。後見同官說。中風人多灸此穴。或百壯。或三五百壯皆愈。而經又言主中風。此也。
白話文:
灸法需持續數日,直到施灸部位達到七七壯(49壯)為止。灸瘡痊癒後,便可再次施灸,以符合“若要安丹田,三里不曾干”的說法。若不按照《千金要方》的壯數施灸,恐會犯醫書中的禁忌。我以前患有腳氣病,每到春天,雙腳就會浮腫,夏天和秋天更甚,到了冬天,腫脹才會逐漸消退。有一次夏天,我按照《素問注》中所記載的穴位位置,用溫針輕輕刺入,第二天腫脹就消退了。針灸的效果如此神奇,更何況是艾灸呢?患有此病的人不可不知。此法不僅能治足腫,還能治療其他疾病,如久冷傷寒導致臟腑虛弱、腹瀉不止、中風昏迷不醒等。灸神闕穴可以治療這些疾病。
王氏說,古時候有位老人,容顏如同童子一般,這是因為他每年都用鼠糞灸臍中,達到一壯的程度。我曾經患有溏瀉,有一晚灸了三七壯,當晚就沒有腹瀉。連續灸了幾天,就連續幾天沒有腹瀉。這就證明了經書上記載的“主泄利不止”的功效。我年過壯年,感覺左手腳無力,偶然灸了這個穴位就痊癒了。後來我遇到一位同僚,他說中風患者常灸這個穴位,有的灸一百壯,有的灸三百五百壯,都治癒了。經書上也說這個穴位主治中風,這是真的。
治臟氣虛憊。真氣不足。一切氣疾。久不瘥者。灸氣海。
人身有四海。氣海。血海。髓海。水穀之海。是也。而氣海為第一。氣海者。元氣之海也。人以元氣為本。元氣不傷。雖疾不害。一傷元氣。無疾而死矣。宜頻灸此穴。以壯元陽。若必待疾作而後灸。恐失之晚也。
治男子臟氣虛憊。真氣不足。一切氣疾久不瘥。不思飲食。全無氣力。燔針。針任脈氣海一穴。針入五分。可灸百壯。次以毫針。針足陽明經三里二穴。
治虛勞喘嗽。灸脊骨從上第五椎下間。神庭穴百壯。
治虛勞羸瘦。腎虛。水臟久冷。小便濁出精。陰中痛。五勞七傷。虛憊。足寒如冰。身腫如水。穴腎俞
白話文:
治療臟腑虛弱乏力、真氣不足,以及各種氣病久治不愈的症狀,可以灸氣海穴。
人體有四個海:氣海、血海、髓海和水穀之海。其中氣海是最重要的,它是元氣的根本。人以元氣為根本,元氣不損,即使生病也不至於危及生命。一旦元氣受損,即使沒有病也會死亡。因此,應該經常灸氣海穴來壯元陽。如果等到生病了才灸,恐怕就太晚了。
治療男子臟腑虛弱乏力、真氣不足,以及各種氣病久治不愈、不思飲食、全身無力的症狀,可以用火針刺任脈上的氣海穴,針深五分,可以灸百壯。之後再用毫針刺足陽明經的三里穴,共兩個穴位。
治療虛勞喘咳,可以灸脊骨從上第五椎骨往下的一個間隙,即神庭穴,灸百壯。
治療虛勞瘦弱、腎虛、水臟久寒、小便混濁帶精、陰部疼痛、五勞七傷、虛弱乏力、足寒如冰、全身浮腫等症狀,可以灸腎俞穴。
難經疏云。夾脊骨有二腎。在左為腎俞。在右為命門。言命門者。性命之根本也。其穴與臍平。凡灸腎俞者。在平處立。以杖子約量至臍。又以此杖子當背脊骨上量之。知是與臍平處也。然後相去各寸半取其穴。則是腎俞穴也。更以手按其陷中。而後灸之。則不失穴所在矣。
凡灸以隨年為壯。灸固有功。然亦在人涵養之如何耳。人當愛護丹田。吾既於既效方論之詳矣。而妻妾之戕害。蓋未之及也。君子偕老之序曰。夫人淫亂。失事君子之道。故陳人君之德。服飾之盛。宜與君子偕老也。宜偕老而不至偕老。夫人之罪多矣。故詩人以是刺之。意可見矣。
白話文:
《難經》裡說,夾脊骨上有兩個腎,左邊是腎俞,右邊是命門。命門是生命根本所在,它和肚臍平齊。灸腎俞穴時,要站立,用一根杖子測量到肚臍的距離,再用這根杖子沿著脊椎骨向上量,找到和肚臍平齊的位置,然後從這個位置向左右各量一寸半,就是腎俞穴。用手按壓穴位凹陷處,再灸治,就不會錯過穴位。
灸治要根據年齡來調整強度。灸治雖然有效果,但也要看個人的保養。人應該愛護丹田,我在之前的方劑論裡已經詳細說明了,但是妻子妾室的戕害卻沒有提及。君子偕老的道理是,妻子淫亂,便失去了君子的正道,因此要像君王一樣有德行,穿著也應該華麗,這樣才能和君子偕老。明明應該偕老卻不能偕老,這是女人的罪過,所以詩人用詩歌諷刺她們,這其中的用意就可想而知了。
至於士大夫志得意滿。不期驕而驕。至侍妾數十人。少亦三五輩。淫言褻語。不絕於耳。不能自克。而淫縱其欲者。多矣。為內子者。恬不之怪。人問之。則曰。自母言之。則為賢母。自我言之。未免乃為妒婦人也。人或以此多之。即其夫亦稱其賢而不妒。又孰知其不妒。乃所以為禍之階歟。
雖然二南之化。至於無妒心而止。今而言此。豈求異於詩人耶。是不然。古人十日一御。男子彼之不妒者。蓋使媵妾得備十日一御之數耳。不妒則同。其所以不妒則異。吾故表而出之。以為夫婦之戒。固非故求異於詩也。
治失精五臟虛竭(但是虛乏冷極。皆宜灸)。穴曲骨。灸五十壯。
治骨髓冷疼。穴上廉灸七十壯。
難經疏八會曰。府會中脘。治府之病。臟會章門。臟病治此。筋會陽陵泉。筋病治此。髓會絕骨。髓病治此。血會鬲俞。血病治此。骨會大杼(禁灸)。骨病治此。脈會太淵。脈病治此。氣會亶中。氣病治此。然則骨髓有病。當先大杼絕骨而後上廉可也。
治膀胱三焦津液少。大小腸寒熱。或三焦寒熱。穴小腸俞。灸五十壯。
治三焦膀胱腎中熱氣。穴水道。灸隨年壯。
治羸瘦虛損。夢中失精。上氣咳逆。發狂健忘等疾。穴膏肓俞。
膏肓俞無所不療。而古人不能求其穴。是以晉景公有疾。秦醫曰緩者視之曰。在肓之上。膏之下。攻之不可。達之不及。藥不至焉。不可為也。晉侯以為良醫。而孫真人乃笑其拙。為不能尋其穴而灸之也。若李子豫之赤龍丹。又能治其膏肓上。五音下之鬼。無待於灸也。是緩非特拙於不能灸。亦並無殺鬼藥矣。其亦技止於此哉。
白話文:
治療骨髓冰冷疼痛,可以在上廉穴灸七十壯。難經疏中說,中脘穴是府會,可以治療府部的疾病;章門穴是臟會,可以治療臟腑的疾病;陽陵泉穴是筋會,可以治療筋部的疾病;絕骨穴是髓會,可以治療髓部的疾病;鬲俞穴是血會,可以治療血部的疾病;大杼穴是骨會,但不可灸,可以治療骨部的疾病;太淵穴是脈會,可以治療脈部的疾病;亶中穴是氣會,可以治療氣部的疾病。所以,如果骨髓有病,應該先灸大杼穴和絕骨穴,之後再灸上廉穴。
治療膀胱、三焦津液不足,大小腸寒熱,或三焦寒熱,可以在小腸俞穴灸五十壯。
治療三焦、膀胱、腎中熱氣,可以在水道穴灸隨年齡壯數。
治療消瘦虛損、夢中遺精、上氣咳嗽、發狂健忘等疾病,可以在膏肓俞穴灸。
膏肓俞穴幾乎可以治療各種疾病,但古人找不到它的穴位。所以晉景公生病,秦國醫生說:「病在肓之上,膏之下,無法治療。」晉景公認為他是良醫,但孫真人卻笑他的笨拙,是因為他不會尋找穴位來灸。就像李子豫的赤龍丹,也可以治療膏肓上的病,不必灸。可見,秦國醫生不僅不會灸,也缺乏治療膏肓病的藥物。他的醫術也就僅止於此了。
治五臟虛勞。小腹弦急脹熱。及五臟痼冷。腎風虛寒。失精。小便濁難。穴灸腎俞五十壯。老小損之。若虛冷者。可至百壯。橫三間寸灸之。
治虛勞。陰中疼痛。溺血。泄精。穴灸列缺五十壯。又灸橫骨五十壯。又云。治五臟虛竭。又灸大赫三十壯。
治虛勞失精。筋攣陰縮入腹。相引痛。灸中封。五十壯。
治顏色焦枯。勞氣失精。肩臂痛不得上頭。灸肩髃。百壯。
治失精筋攣。陰縮入腹。相引痛。穴灸四滿各五十壯。大人加之。小兒隨年壯。此二穴。喉腫厥逆。五臟所苦。鼓脹並主之。
治虛勞腰脊冷疼。溺多白濁。穴灸脾募百壯。又灸三焦俞百壯。又灸章門百壯。
白話文:
針對五臟虛勞、小腹緊繃疼痛且發熱、五臟寒涼、腎氣虛寒、遺精、小便混濁難排等症狀,可以灸腎俞穴50壯。老人和小孩灸治時要減少壯數。如果虛寒嚴重,可以灸至100壯,並橫三間穴以寸灸法灸治。
針對虛勞、陰部疼痛、尿血、遺精等症狀,可以灸列缺穴50壯,並灸橫骨穴50壯。另外,針對五臟虛竭,可以灸大赫穴30壯。
針對虛勞遺精、筋攣陰縮入腹、牽引疼痛等症狀,可以灸中封穴50壯。
針對面色焦枯、勞損氣虛遺精、肩臂疼痛抬不起頭等症狀,可以灸肩髃穴100壯。
針對遺精筋攣、陰縮入腹、牽引疼痛等症狀,可以灸四滿穴各50壯。成年人可以灸足夠的壯數,兒童則需根據年齡調整。這兩個穴位也適用於治療喉嚨腫脹、厥逆、五臟疾病、鼓脹等症狀。
針對虛勞腰脊寒冷疼痛、小便量多且白濁等症狀,可以灸脾募穴100壯,並灸三焦俞穴100壯、章門穴100壯。
治怯勞傷等疾。
先以蠟打線一條。於患人頭匝轉以兩眉心為則。截斷。用銅錢一個。穿上套於頸上。取咽喉為中。轉錢向背。錢眼中正突用墨點。卻以蠟閉門。合口橫紋為則寸截斷分中墨點兩旁是穴。灸二七壯。須以病人兩腳取齊。以蠟線從腳後跟圍過。至兩腳大拇指截斷。以錢一文。穿上。亦行套於頸上。取咽喉為中。轉錢向背脊錢眼。取中。
治諸虛勞。少腹堅。絞痛難忍。及陰縮困篤欲死。及陰陽易。療丈夫得婦人陰易之病。若兩房室者。穴灸陰頭一百壯便瘥。可至三百壯。皆愈。其良無此比。後生子如故。無妨。又男子初覺。便灸陰頭三七壯(若已盡。甚至百壯即愈。眼息無妨陰道瘡復如常)。
白話文:
治療怯勞傷等疾病,先用蠟線在患者頭上圍繞一圈,以兩眉心為基準,截斷蠟線。用一枚銅錢穿過蠟線,套在患者頸上,以咽喉為中心,轉動銅錢至背部,錢眼正對突出處用墨點標記。再用蠟封住錢眼,以合口橫紋為基準,截斷蠟線,分中墨點兩旁便是穴位,灸二七壯。患者兩腳要平齊,用蠟線從腳後跟圍過,至兩腳大拇指處截斷,用一枚銅錢穿過蠟線,套在患者頸上,以咽喉為中心,轉動銅錢至背脊錢眼,取其中央。
治療諸虛勞、少腹堅硬、絞痛難忍,以及陰縮困篤將死、陰陽易位等病症,以及治療丈夫得婦人陰易之病,若夫妻房事不節者,灸陰頭穴一百壯便可痊癒,可至三百壯,皆能治癒。其療效無與倫比,日後生育如常,無妨礙。又男子初覺病症,便灸陰頭三七壯(若已盡,甚至灸至百壯即愈,眼息無妨,陰道瘡復如常)。
治腦虛冷腦衄。風寒入腦。久遠頭疼等疾。穴宜灸囟會。
王氏云。年逾壯。寒夜觀書。每覺腦冷。飲酒過量。腦亦疼甚。後因灸此穴而愈。有兵士患鼻衄不已。予教令灸此穴即愈。有人久患頭風。亦令灸此穴即愈。又云。主鼻塞不聞香臭等疾。故予書此。以補其治療之闕。然以腦戶不宜針。觀之囟會。亦不宜針。針經止云八歲以下不宜針。恐未盡也。
治飲食不息。心腹膨脹。面色萎黃。世謂之脾腎病者。穴宜灸中脘。
資生經云。諸葛亮夙興夜寐。罰至二十皆親覽。而所啖食不至升。司馬仲達知其將死。既而亮卒。仲達追之。楊儀反旗鳴鼓。若將拒焉。仲達乃退不敢逼。百姓為之諺曰。死諸葛走生仲達。仲達聞之曰。吾便料生。不便料死故也。其曰料生。蓋料其事多。而食不如前。死之兆也。
白話文:
治療腦部虛寒、鼻出血、風寒入侵腦部、長期頭痛等疾病,可以灸囟會穴。
王氏說,年過壯年,寒夜裡看書,經常感覺腦部冰冷,飲酒過量,腦部也會很痛。後來因為灸這個穴位而痊癒。曾經有士兵患鼻出血不止,我教他灸這個穴位就治好了。還有人長期患頭痛,也令他灸這個穴位就治好了。還說,這個穴位可以治療鼻塞、聞不到香味等疾病。所以寫下這段文字,補充治療上的不足。但是,腦戶穴不宜針灸,觀察囟會穴,也不宜針灸。《針經》只說八歲以下不宜針灸,恐怕還不全面。
治療飲食不消、心腹膨脹、面色萎黃,世人稱之為脾腎病,可以灸中脘穴。
《資生經》記載,諸葛亮早起晚睡,罰至二十軍棍都親自查看,但是他吃飯不超過一升。司馬仲達知道他將要死去,果然諸葛亮過世了。司馬仲達追擊他,楊儀反旗鳴鼓,好像要抵抗司馬仲達,司馬仲達於是退卻不敢逼近。百姓因此有諺語說:死諸葛走生仲達。司馬仲達聽到後說:我預料自己能活著,卻沒有預料到諸葛亮會死。他之所以能預料到自己能活著,是因為他料到自己事情很多,而且飲食不如從前,是死去的徵兆。
食不如前。仲達且知孔明之且死。今人飲食減少。是胃氣將絕。不可久生矣。方且常食服丹石。使愈難克化。服峻補藥。使脾胃反熱。愈不能食矣。初不知灸中脘等穴。以壯脾胃。亦惑之甚也(難經云人以胃氣為本。釋旨云。言五臟。皆以胃氣為本。胃者。水穀之府。人須養胃氣則生也。
然則欲全生者。宜灸胃脘)。
白話文:
食慾不如以前,仲達(司馬懿)早就知道孔明(諸葛亮)快要死了。現在的人飲食減少,這是胃氣將要消失的徵兆,不可長久活著了。他們還常常吃服丹石,這更加難以消化;服用峻補藥,反而讓脾胃發熱,更加不能吃東西了。一開始他們不知道灸中脘等穴位可以壯脾胃,也因此被迷惑得厲害。(《難經》說人以胃氣為本。《釋旨》說,五臟都以胃氣為本。胃是水穀的倉庫,人必須養護胃氣才能活著。
所以想要保全生命的人,應該灸胃脘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