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普濟方·針灸》~ 卷四百十三 (10)
卷四百十三 (10)
1. 脾
脾者。藏也。兩旁四十八穴。出甲乙經。
脾出於隱白。隱白者。木也(在足大指端內側。去爪甲角如韭葉。足太陰脈之所出也。為井。冬三月宜灸之)。流於大都。大都者。火也(在足大指本節後陷者中。足太陰脈之所溜也。為滎。春三月宜灸之)。注於太白。太白者。土也(在足內側核骨下陷者中。足太陰脈之所注也。
為俞。夏三月宜灸之)。行於商丘。商丘者。金也(在足內踝上微前陷者中。足太陰脈之所行也。為經)。入於陰陵泉。陰陵泉者。水也(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者中。伸足乃得之。足太陰脈之所入也。為合。秋三月宜灸之)。
隱白(在足大指端內側。去爪甲角如韭葉。灸三壯。主腹中有寒氣。起則氣喘。熱病衄血不止。煩心喜悲。腹脹逆息。熱氣足脛中寒。不得臥。氣滿胸中。腸熱暴泄。仰息足下寒。膈中悶。嘔吐不欲食飲。屍厥死不知人。脈動如故。飲渴。身體痛。多唾)。
大都(在足大指本節後陷者中。灸三壯。主熱病汗不出。厥。手足清。暴泄。厥心痛。腹脹滿。心久痛甚者。胃心痛也。瘧不知所苦。大風逆氣暴泄。四肢腫。濕則唏然寒。飢則心煩。飽則頭目眩)。
太白(在足內側核骨下陷者中。灸三壯。主病先頭重頰痛。煩冤身熱。腰痛不可以俯仰。腹滿兩頷痛甚。暴泄若飢而不欲食。善噫熱中。足清腹脹。食不化。若嘔泄有膿血若嘔無所出。先取三里。後取太白章門。厥心痛腹脹滿。心尤痛甚者。胃心痛也。胸脅支滿。腹中切痛。霍亂逆氣。大便難。身重骨痿。若不相知。熱病滿悶不得臥。脾脹)。
公孫(在大指本節之後一寸。別走陽明。太陰絡也。灸三壯。主瘧不嗜食。多寒熱汗出。實則腹中切痛。厥。頭面腫起。煩心狂飲不嗜臥。虛則鼓脹。腹中氣大滿。熱痛不嗜飲。霍亂)。
商丘(在內踝微前下陷者中。灸三壯。主癲疾狂飲多食。喜笑不休。發於外。心中煩渴。瘧寒。腸中痛。汗出腹滿。向向不便。心下有寒痛。陰股內痛。氣癰狐疝。走上下。腹痛脾虛。令人病寒。不樂好太息。喉痹。寒熱善嘔。骨痹。煩滿癇瘈。手足擾。癲疾。目昏口噤。溺黃。筋攣痛。病善厭夢者。絕子。厥。頭面腫起。咳而泄。不欲食。痔疾。骨蝕管疽)。
漏谷(在足內踝上六寸骨下陷者中。亦足太陰絡。灸三壯。主腹中熱。苦寒。腸鳴。強欠。時內痛。心悲氣逆。腹滿腹脹。而氣怏然引肘脅下。皆主之少腹脹急。小便不利。厥氣上頭癲)。
三陰交(在內踝上三寸骨下陷者中。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。灸三壯。主足下熱。脛疼不能久立。濕痹不能行。腹中熱。若寒膝內痛。心悲氣逆腹滿。小便不利。厥氣上及巔。痹病者身重若飢。足厥不欲行。善掣腳下痛。虛則腹脹腹鳴溏泄。食飲不化。脾胃肌肉痛。出素問)。
白話文:
脾,是儲藏的臟器。在身體兩側,各有四十八個穴位,這出自《甲乙經》。
脾經的起始穴位是隱白穴。隱白穴屬性為木(位置在腳大拇趾內側,靠近指甲根部,像韭菜葉的邊緣。是足太陰脾經的起始穴位,屬於井穴,在冬季三個月適合灸)。接著流向大都穴。大都穴屬性為火(位置在腳大拇趾關節後方的凹陷處。是足太陰脾經的流注之處,屬於滎穴,在春季三個月適合灸)。然後注入太白穴。太白穴屬性為土(位置在腳內側突起的骨頭下方凹陷處。是足太陰脾經的注入之處,屬於俞穴,在夏季三個月適合灸)。接著運行到商丘穴。商丘穴屬性為金(位置在腳內踝骨稍微往前凹陷的地方。是足太陰脾經的運行之處,屬於經穴)。最後進入陰陵泉穴。陰陵泉穴屬性為水(位置在膝蓋下方內側突起骨頭的下方凹陷處,伸直腳才能摸到。是足太陰脾經的歸入之處,屬於合穴,在秋季三個月適合灸)。
隱白穴(位置在腳大拇趾內側,靠近指甲根部,像韭菜葉的邊緣。灸三壯。主要治療腹部有寒氣,導致起身時氣喘,熱病時流鼻血不止,心中煩悶,悲傷,腹部脹滿,呼吸不順暢,腿部發熱但腿脛發冷,無法入睡,胸中氣悶,腸胃發熱導致腹瀉,仰躺時腳底發冷,胸膈悶悶的,想吐又不想吃東西,突然昏厥,但脈搏正常,口渴,身體疼痛,多口水)。
大都穴(位置在腳大拇趾關節後方的凹陷處。灸三壯。主要治療熱病不出汗,昏厥,手腳冰冷,腹瀉,心臟疼痛,腹部脹滿,久病的心臟疼痛,也可能是胃痛,瘧疾發作卻不知道哪裡不舒服,大風導致的氣逆腹瀉,四肢腫脹,身體潮濕時會覺得冷,飢餓時心煩,吃飽時頭暈)。
太白穴(位置在腳內側突起的骨頭下方凹陷處。灸三壯。主要治療發病時先頭部沉重,臉頰疼痛,煩躁發熱,腰痛到無法彎腰或後仰,腹部脹滿,兩側臉頰劇烈疼痛,腹瀉,像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,容易打嗝,身體發熱,腳部冰冷,腹部脹滿,消化不良,嘔吐或拉肚子有膿血,或者想吐卻吐不出來。可以先取三里穴,再取太白穴和章門穴。治療昏厥、心臟痛、腹部脹滿,如果心臟特別痛,可能是胃痛。還能治療胸脅脹滿、腹部絞痛、霍亂引起的氣逆、大便困難、身體沉重、肌肉無力、意識不清、發熱導致的煩悶失眠、脾臟腫大)。
公孫穴(位置在腳大拇趾關節後方一寸處,另有支脈通向陽明經。是太陰經的絡穴。灸三壯。主要治療瘧疾導致食慾不振,忽冷忽熱,多汗。病症嚴重時,腹部絞痛,昏厥,頭面腫脹,煩躁想喝水,不想睡覺。病症虛弱時,肚子脹氣,腹部氣脹,發熱疼痛,不喜歡喝水,霍亂)。
商丘穴(位置在內踝骨稍微往前凹陷的地方。灸三壯。主要治療癲癇、狂躁、食量大、喜笑不止。發病時,心中煩渴,瘧疾發冷,腸道疼痛,出汗、腹脹,排便困難,心下發冷疼痛,大腿內側疼痛,氣癰、疝氣,疼痛感會上下移動,腹痛,脾虛導致體寒,心情不好,喜歡嘆氣,喉嚨腫痛,發冷發熱、想吐、骨痛、煩躁、癲癇發作、手腳躁動、癲癇、眼睛昏花、嘴巴緊閉、小便黃、肌肉抽筋疼痛。容易做惡夢的人,會導致不孕。也會治療昏厥、頭面腫脹、咳嗽引起腹瀉、不想吃東西、痔瘡、骨骼感染)。
漏谷穴(位置在內踝骨上方六寸,骨頭下方凹陷處,也是足太陰經的絡穴。灸三壯。主要治療腹部發熱,覺得冷,腸鳴,打呵欠,時常內部疼痛,心中悲傷,氣往上衝,腹脹滿,氣會牽引到手肘及肋骨下方,都可治療。還能治療下腹部脹痛,小便不順暢,氣上衝到頭部的癲癇)。
三陰交穴(位置在內踝骨上方三寸,骨頭下方凹陷處,是足太陰經、足厥陰經、足少陰經的交會穴。灸三壯。主要治療腳底發熱,小腿疼痛無法久站,濕痹導致無法行走,腹部發熱或發冷,膝蓋內側疼痛,心中悲傷,氣往上衝,腹部脹滿,小便不順暢,氣上衝到頭頂,痹症導致身體沉重、像飢餓一樣,腳部冰冷不想走路,容易抽筋,腳底疼痛。虛弱時,腹脹、腸鳴、拉稀,消化不良,脾胃肌肉疼痛。出自《素問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