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普濟方·針灸》~ 卷四百十三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百十三 (8)

1.

懸顱(在曲周顳顬上廉,足少陽脈氣所發,灸三壯)。主熱病頭痛,引目外眥而痛,煩滿汗不出,引頷齒面赤皮痛。

頷厭(在曲周顳顬上廉,手足少陽陽明之會,灸三壯)。主善嚏,頭痛身熱,目眩無所見,偏頭痛,引目外眥而痛,耳鳴。

懸釐(在曲周顳顬下廉,手足少陽陽明之會,灸三壯)。主熱病偏頭痛,引目外眥,耳鳴善嚏。

陽白(在眉上一寸,直瞳子髎,灸三壯)。主頭痛,目瞳子不可以視,俠白強急,亦不可以顧。

絲竹空(一名目髎,在眉後陷者中,足少陽脈氣所發,不可灸,不幸使人目小及盲)。主目眩頭痛,互引目中赤𥇀𥇀;臍風目上插痓;反目憎風;癲疾狂熱煩滿。

瞳子髎(在目外去眥五分,手足少陽之會,灸三壯,一名後曲)。主青盲無見,遠視䀮䀮,目中膚翳白膜。

天衝(在耳上如前三分,灸九壯)。主頭痛;癲疾嘔沫痓,互引善驚。

蟀谷(在耳上入髮際一寸五分,嚼而取之,灸三壯)。主醉,酒風發;兩角眩痛;一雲頭弦不能飲,煩滿嘔出。

曲鬢(在耳上入髮際曲隅陷者中,鼓頷有空,足太陽少陽之會,灸三壯)。主頸頷支滿,引邪,牙齒口噤不開,急痛不能言。

浮白(在耳後入髮際一寸,下曲頰後,灸三壯)。主足緩不收,痿不能行,口不能言;寒熱喉痹,咳逆吐疝;胸中積滿,不得喘息,胸痛;耳聾,嘈嘈無所聞;頸項癰腫不能言;及肩臂不能舉;齒牙齲痛。

竅陰(在完骨上,枕骨下,手足太陽少陽之會,灸五壯)。主管疽發厲;項痛引頸;癰腫不能顧。

完骨(在耳後入髮際四分,足太陽少陽之會,灸三壯)。主頭風,耳後痛,煩心;足痛不收,失履;口喎僻,頭項搖瘈,牙車急;癲疾僵仆,狂虛面有氣;齒牙齲痛;小便赤黃;喉痹項腫,不可俯仰,俠腫引耳;痎瘧狂易。

淵腋(在腋下三寸宛宛中,舉臂取之)。主胸滿,馬刀,臂不舉。(禁不可灸,灸之不幸,主腫馬瘍,腹內潰者死,寒熱生馬瘍瘡)。

大包(脈出淵腋下三寸,脾之大絡,布胸脅中、九肋間及季肋端,灸三壯)。主大風不得息,息即胸脅中痛;實則其身盡寒,虛則百節皆縱。

輒筋(在腋下三寸,復前行一寸著脅,足少陽脈氣所發,灸三壯)。主胸中暴滿,不得臥,喘息。

天池(一名天會,在耳後一寸,腋下三寸著脅,直腋撅肋間,手心主足少陽脈之會,灸三壯)。主寒熱胸滿,頸痛,四肢不舉,腋下腫;上氣胸中有聲,喉中鳴。

章門(脾募也,一名長平,一名脅髎,在大橫外,直臍季肋端,足厥陰少陽之會,側臥屈上足,舉臂取之,灸三壯)。主腹中鳴,盈盈然食不化,脅痛不得臥,煩熱口乾燥,不嗜食;胸脅支喘息而腫,膈嘔心痛;及傷飽身酸,痟羸瘦;腰痛不得反側;賁豚腹滿,腫;腰清脊強;四肢懈墮,善怒;咳少氣鬱,郁然不得息;厥逆肩不舉,馬刀強;身瞤,石水,胸脹。

白話文:

膽:

懸顱:位於曲鬢(太陽穴)上方,是足少陽經脈氣血發源處。灸三壯。主治熱病頭痛、痛引至眼角外側、煩悶汗不出、痛引至頷、齒、面部,皮膚紅腫疼痛。

頷厭:位於曲鬢(太陽穴)上方,是手足少陽、陽明經交會處。灸三壯。主治經常打噴嚏、頭痛、身熱、頭暈目眩、偏頭痛、痛引至眼角外側、耳鳴。

懸釐:位於曲鬢(太陽穴)下方,是手足少陽、陽明經交會處。灸三壯。主治熱病引起的偏頭痛,痛引至眼角外側、耳鳴、經常打噴嚏。

陽白:位於眉毛上一寸,與瞳子髎(眼外角)垂直相對。灸三壯。主治頭痛、瞳孔不能視物、眼白強硬緊繃、不能轉動眼球。

絲竹空:又名目髎,位於眉毛後方的凹陷處,是足少陽經脈氣血發源處。不可灸,灸之則可能導致眼睛變小或失明。主治目眩、頭痛、眼紅腫脹、眼部風邪、眼球上翻、畏風、癲癇、狂躁、煩悶。

瞳子髎:位於眼外角外側五分(約0.8厘米)。是手足少陽經交會處。灸三壯。主治青盲、視力模糊、眼中有雲霧狀翳膜或白膜。又名後曲。

天衝:位於耳上方約三分(約0.5厘米)。灸九壯。主治頭痛、癲癇、嘔吐、抽搐、易驚嚇。

蟀谷:位於耳上,進入髮際一寸五分(約2.5厘米)。需張開嘴巴才能找到穴位。灸三壯。主治醉酒、酒後頭痛、兩側太陽穴疼痛、頭痛如頭上系繩索般緊繃、不能飲酒、煩悶、嘔吐。

曲鬢:位於耳上進入髮際的彎曲處凹陷之處,下頷骨處有空隙。是足太陽、少陽經交會處。灸三壯。主治頸項、頷部脹滿、疼痛牽引至其他部位、牙齒緊閉不能張開、疼痛劇烈不能說話。

浮白:位於耳後進入髮際一寸(約1.7厘米),向下彎曲至頰部後面。灸三壯。主治足部麻痺無力、肌肉萎縮不能行走、不能說話、寒熱交替、喉嚨腫痛、咳嗽、嘔吐、疝氣、胸部脹滿、呼吸困難、胸痛、耳聾、耳鳴、頸項部腫痛不能說話、肩臂不能抬起、牙齒疼痛。

竅陰:位於完骨穴上方,枕骨下方。是手足太陽、少陽經交會處。灸五壯。主治癰疽、發熱、項部疼痛牽引至頸部、癰腫不能轉動頭部。

完骨:位於耳後進入髮際四分(約0.7厘米)。是足太陽、少陽經交會處。灸三壯。主治頭痛、耳後疼痛、煩躁不安、足部疼痛無力、口角歪斜、頭頸部抽搐、牙齒疼痛、癲癇、昏厥、面部氣色差、牙齒疼痛、小便黃赤、喉嚨腫痛、頸項腫痛不能俯仰、腫痛牽引至耳朵、瘧疾、狂躁、容易發怒。

淵腋:位於腋下三寸(約5厘米)凹陷處,需抬高手臂才能找到穴位。主治胸部脹滿、手臂不能抬起。禁止灸,灸之則可能導致腫脹、馬刀瘡(一種皮膚病)、腹部潰瘍而死亡、寒熱交替、馬刀瘡。

大包:脈氣從淵腋穴下三寸(約5厘米)處出來,是脾經的大絡穴,布於胸脅部、第九肋間、季肋端。灸三壯。主治大風病(一種風濕性疾病)引起的呼吸困難、呼吸時胸脅部疼痛、實證則全身發冷、虛證則全身關節鬆弛無力。

輒筋:位於腋下三寸(約5厘米),向前延伸一寸(約1.7厘米)至脅肋部。是足少陽經脈氣血發源處。灸三壯。主治胸部突然脹滿、不能平臥、呼吸困難。

天池:又名天會,位於耳後一寸(約1.7厘米),腋下三寸(約5厘米)至脅肋部,與腋下至肋間垂直相對,是手少陽、足少陽經交會處。灸三壯。主治寒熱交替、胸部脹滿、頸部疼痛、四肢無力、腋下腫脹、胸部有聲音、喉嚨有聲音。

章門:脾經募穴,又名長平、脅髎,位於大橫穴外側,與臍、季肋端垂直相對,是足厥陰、少陽經交會處。側臥,屈上肢,抬高手臂才能找到穴位。灸三壯。主治腹部鳴響、消化不良、脅肋部疼痛不能平臥、煩熱口乾、食慾不振、胸脅部脹滿喘息、呃逆、心痛、飽食後身酸乏力、消瘦、腰痛不能翻身、胃脘部脹滿、腫脹、腰部僵硬疼痛、四肢無力、易怒、咳嗽氣短、氣鬱、呼吸困難、厥逆、肩部不能抬起、手臂麻木、全身抽搐、胸部脹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