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普濟方·針灸》~ 卷四百十三 (6)
卷四百十三 (6)
1. 膽
膽者,肝之腑也。兩旁一百四穴,出甲乙經。
膽出於竅陰。竅陰者,金也(在足小指次指之端,去爪甲如韭葉;足少陽脈之所出也,為井;冬三月宜灸之)。流於俠谿。俠谿者,水也(在足小指次指岐骨間,本節前陷者中;足少陽脈之所溜也,為榮;春三月宜灸之)。注於臨泣。臨泣者,木也(在足小指次指間本節後陷者中,去俠谿一寸半;足少陽脈之所注也,為輸;夏三月宜灸之)。過於邱墟(在足外廉踝下,如前陷者中,去臨泣三寸;足少陽脈之所過也)。行於陽輔。陽輔者,火也(在足外踝上四寸,輔骨前絕骨端,如前三分許,去邱墟七寸;足少陽脈之所行也,為經)。入於陽陵泉。陽陵泉者,土也(在膝下一寸,外廉陷者中;足少陽脈之所入也,為合;秋三月宜灸之)。
竅陰(在足小指次指之端,去爪甲如韭葉,灸三壯。主脅痛,咳逆不得息,及喘;爪甲上與肉分者,左取右,右取左立已,不已,復取之;手足清煩熱,汗不出;四肢轉筋,頭疼如錐刺之,循循然不可以動,動益煩心;喉痹舌卷口乾,胸內廉痛不可反側;耳聾,耳鳴)。
俠谿(在足小指次指岐骨間本節前陷者中,灸三壯。主胸中支滿寒如風吹狀,寒熱,熱病汗不出,目外眥赤痛,頭眩,兩頷痛,逆寒汗不出,多汗,耳鳴,聾,目癢,胸中痛不可反側,痛無常處,痎瘧狂疾)。
地五會(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陷者中。不宜灸,使人瘦,不出三年死。主內傷,唾血,不足,外無膏澤,亂腫)。
臨泣(在足小指次指間本節後,去俠谿一寸半陷者中,灸三壯。主厥逆氣喘胸滿,中風身汗不出而清,髖髀中痛,不得行,足皮痛,胸中滿,腋下腫,馬刀,痿;喜自齧頰,天牖中腫,淫濻脛酸,頭眩,枕骨頷顱痛,目澀身痹,灑淅振寒,季脅下支滿,寒熱,胸脅腰腹膝外廉痛;月水不利,見血而有身,敗則及乳腫胸痹,心一痛不得息,痛無常處;大風目外眥痛,身熱痱,缺盆中痛;瘧日西發)。
丘墟(在足外廉踝下,如前陷者中,去臨泣三寸,灸三壯。主目視不明,振寒,目翳,瞳子不見,腰脅痛,腳痠,轉筋,胸脅痛,善太息,胸滿彭彭然,瘧振寒,腋下腫;痿厥寒足腕不收,躄坐不能起,髀樞腳痛;大疝腹堅,寒熱,脛腫,狂疾)。
懸鐘(足三陽之絡。在外踝上三寸陷者中。按之陽明脈絕乃取之,灸五壯。主腸滿,胸中有熱,不嗜食;小兒腹滿,不能飲食)。
光明(足少陽絡。在外踝五寸,灸五壯。主身體寒少熱甚,噁心惕然。此與絕骨穴療病同功。主淋漓脛酸,熱病汗不出,狂痛;虛則痿躄,坐不能起;實則厥脛熱,膝痛,身體不仁,手足偏小,齧頰,不能俯仰,痓)。
白話文:
膽,是肝臟的附屬器官。它在身體兩側各有104個穴位,這是《甲乙經》記載的。
膽經的起點在竅陰穴。竅陰穴屬金(位於足小趾外側,趾甲後方如韭菜葉的位置。是足少陽膽經的起點,屬於井穴,冬天三個月適合灸療)。膽經的氣流流向俠谿穴。俠谿穴屬水(位於足小趾次趾的骨縫間,趾關節前方凹陷處。是足少陽膽經的氣流停留處,屬於榮穴,春天三個月適合灸療)。然後流向臨泣穴。臨泣穴屬木(位於足小趾次趾骨縫間,趾關節後方凹陷處,距離俠谿穴一寸半。是足少陽膽經的氣流注入處,屬於輸穴,夏天三個月適合灸療)。經過丘墟穴(位於腳外踝前下方凹陷處,距離臨泣穴三寸。是足少陽膽經的途經之處)。流向陽輔穴。陽輔穴屬火(位於腳外踝上方四寸,腓骨前方,距離丘墟穴七寸。是足少陽膽經的氣流運行之處,屬於經穴)。最後進入陽陵泉穴。陽陵泉穴屬土(位於膝蓋下方一寸,腓骨前方凹陷處。是足少陽膽經氣流匯入之處,屬於合穴,秋天三個月適合灸療)。
竅陰穴(位於足小趾外側,趾甲後方如韭菜葉的位置。灸三壯。主要治療脅肋疼痛,咳嗽氣逆喘不上氣,以及喘息。趾甲與肉分離時,左邊病痛取右邊穴位,右邊病痛取左邊穴位,症狀立即緩解。如果沒有緩解,就再次取穴治療。還可治療手腳冰冷煩躁發熱、不出汗、四肢抽筋、頭痛如錐刺、緩慢疼痛不能動、動則更煩躁、咽喉腫痛、舌頭捲曲、口乾、胸部內側疼痛不能翻身、耳聾、耳鳴)。
俠谿穴(位於足小趾次趾的骨縫間,趾關節前方凹陷處。灸三壯。主要治療胸部脹滿,感覺寒冷如風吹,忽冷忽熱,發熱不出汗,眼外角紅腫疼痛,頭暈,兩側下巴疼痛,發冷不出汗,多汗,耳鳴,耳聾,眼睛癢,胸痛不能翻身,疼痛位置不固定,瘧疾,狂躁)。
地五會穴(位於足小趾次趾骨縫間,趾關節後方凹陷處。不適合灸療,會使人消瘦,不出三年就會死亡。主要治療內傷,吐血,身體虛弱,皮膚沒有光澤,亂腫)。
臨泣穴(位於足小趾次趾骨縫間,趾關節後方,距離俠谿穴一寸半的凹陷處。灸三壯。主要治療氣逆喘息、胸悶、中風後身體不出汗且發冷、髖部大腿疼痛不能行走、腳部皮膚疼痛、胸悶、腋下腫脹、淋巴結腫大、肌肉萎縮、喜歡自己咬臉頰、天窗穴腫脹、小腿痠痛、頭暈、枕骨和下巴疼痛、眼睛乾澀、身體麻木、發冷顫抖、兩肋脹滿、忽冷忽熱、胸脅腰腹膝蓋外側疼痛、月經不調、懷孕時出血、流產後乳房腫脹胸部疼痛、心臟突然劇痛無法呼吸、疼痛位置不固定、大風病引起的眼外角疼痛、身體發熱長痱子、鎖骨窩疼痛、瘧疾在傍晚發作)。
丘墟穴(位於腳外踝前下方凹陷處,距離臨泣穴三寸。灸三壯。主要治療視力模糊、發冷顫抖、眼睛長翳膜、瞳孔看不見、腰脅疼痛、腳痠、抽筋、胸脅疼痛、喜歡嘆息、胸悶脹滿、瘧疾引起的發冷、腋下腫脹、肌肉萎縮、手腳冰冷不能活動、坐著不能站起、髖部和腳部疼痛、疝氣腹部硬結、忽冷忽熱、小腿腫脹、狂躁)。
懸鐘穴(足三陽經絡相交的地方,位於外踝上方三寸的凹陷處,按壓時陽明脈搏動消失。灸五壯。主要治療腸道脹滿、胸中發熱、不想吃東西、小孩腹脹不能進食)。
光明穴(足少陽經絡相交的地方,位於外踝上方五寸。灸五壯。主要治療身體寒冷但發熱嚴重、噁心想吐,效果和絕骨穴相同。還可治療小便淋漓不斷、小腿痠痛、發熱不出汗、狂躁、虛弱時肌肉萎縮、坐著不能站起、實證時手腳冰冷發熱、膝蓋疼痛、身體麻木、手腳發育不均、咬臉頰、不能彎腰抬頭、抽搐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