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普濟方·針灸》~ 卷四百十三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百十三 (4)

1. 大腸

三里(在曲池下二寸,按之肉起,兌肉之端。灸三壯。主腹脹,時寒腰痛,不得臥,牙齒痛,而兩頰腫也)。

曲池(在肘外輔骨屈肘曲骨之中。灸三壯。主肩肘中痛,難屈伸,手不可舉;喉痹不能言,目不明,腕急身熱;驚狂、躄痿、痹重、瘛瘲、癲疾、吐舌;胸中滿,耳前痛,齒痛目赤痛,頸腫寒熱;渴飲輒汗出,不飲則皮乾熱;傷寒餘熱不盡)。

肘髎(在肘大骨外廉陷中。灸三壯。主肩肘節戾重,痹痛不可屈伸)。

五里(在肘上三寸,又行向裹大脈中央。灸十壯。主風勞、驚恐、吐血;肘不能舉;風癇;嗜臥;四肢不欲動搖;身黃、寒熱、頸腫;咳逆呼吸;目視䀮䀮;少氣、痎瘧;心下脹滿痛;上氣。左取右,右取左)。

臂臑(在肘上七寸,腋內端。手陽明絡會。灸三壯。主寒熱、頸瘰癧,肩痛不可舉)。

臑會(一名臑扁。在臂前廉,去肩頭三寸。手陽明之絡。灸五壯。主頸癭,臂氣痛,氣腫)。

肩髎(在肩端臑上。斜舉臂取之。灸三壯。主肩重不舉,臂痛)。

肩髃(在肩端兩骨間。手陽明蹺脈之會。灸三壯。主肩中熱,指、臂痛)。

巨骨(在肩端上行兩叉骨陷者中。手陽明蹺脈之會。灸三壯。主背痹痛,臂不舉;血瘀肩中痛,不能動搖)。

扶突(一名水穴。在曲頰下一寸,人迎後。手陽明脈氣所發。仰而取之。灸三壯。主咳逆上氣,咽喉鳴鳴喘息,暴喑氣哽)。

天鼎(暴喑氣哽在頸缺盆,直扶突,氣舍後一寸半。手陽明脈氣所發。灸三壯。主暴喑氣、唾喉痹;不得息,飲食不下。水溝傍五分。手陽明脈氣所發)。

禾髎(一名䪼。直鼻孔下,俠主鼻窒口僻。清涕出,不可止;鼽衄;有癰;口噤不可開)。

水溝(在鼻柱下人中。督脈手陽明脈之會。直唇取之。灸三壯。主寒熱頭痛,癲疾,互引水腫。人中盡滿唇反者死。振寒,手卷前僵;鼻鼽不能息,鼻不收涕,不知香臭;衄不止,口不禁,不進水漿;口喎、噼、睊目)。

兌端(在唇上端。手陽明脈氣所發。灸三壯。主寒熱;鼓頷口噤;癲疾吐沫;寒熱痓互引;唇吻強;上齒齲;消渴,嗜飲;目瞑;身汗出;衄血不止)。

齦交(在唇內齒上齦縫。灸三壯。主痓;煩滿寒熱;口僻;癲疾互引;目痛不明;齒間出血;有傷酸齒尖落痛;口不可開;鼻中息肉,鼻窒,喘息不利;頭頷䪼中痛;鼻中有蝕瘡)。

白話文:

大腸

三里:位於曲池穴下方二寸處,按壓時肌肉隆起,在兌肉的末端。灸三壯。主治腹脹、時寒腰痛、不能臥睡、牙痛伴兩頰腫脹。

曲池:位於肘外側彎曲處的橫紋盡頭與肱骨外上髁之間。灸三壯。主治肩肘疼痛、難以屈伸、手抬不起來、喉嚨阻塞不能說話、視力模糊、手腕僵硬伴發熱、驚恐狂躁、癱瘓、肢體沉重麻痺、抽搐、癲癇、吐舌、胸悶、耳前痛、牙痛伴眼紅腫痛、頸部腫脹伴寒熱、口渴飲水即出汗、不喝水則皮膚乾燥發熱、傷寒後餘熱未盡。

肘髎:位於肘關節外側肱骨外上髁下方凹陷處。灸三壯。主治肩肘關節疼痛、麻痺,難以屈伸。

五里:位於肘關節上三寸,沿著肱骨外側大脈的中央。灸十壯。主治風寒勞累、驚恐吐血、肘關節抬不起來、風癇、嗜睡、四肢不想動、全身發黃伴寒熱、頸部腫脹、咳嗽氣喘、視力模糊、少氣、瘧疾、心下脹滿疼痛、上氣喘不過氣,左側取右側,右側取左側。

臂臑:位於肘關節上方七寸,腋窩內側端,手陽明經絡會合處。灸三壯。主治寒熱、頸部淋巴結腫大、肩痛抬不起來。

臑會:又名臑扁,位於臂外側前緣,距肩頭三寸,手陽明經絡處。灸五壯。主治頸部腫塊、臂部氣痛、氣腫。

肩髎:位於肩峰端外側,斜舉手臂取穴。灸三壯。主治肩部沉重抬不起來、手臂疼痛。

肩髃:位於肩峰端兩骨之間,手陽明經絡交會處。灸三壯。主治肩部發熱、手指、手臂疼痛。

巨骨:位於肩峰端上方兩骨叉狀凹陷處,手陽明經絡交會處。灸三壯。主治背部麻痺疼痛、手臂抬不起來、血瘀導致肩部疼痛、不能活動。

扶突:又名水穴,位於喉結下方一寸,人迎穴後方,手陽明經脈氣所發之處,仰頭取穴。灸三壯。主治咳嗽氣喘、咽喉有聲喘息、突然失聲、氣哽。

天鼎:位於頸部鎖骨上窩中央,扶突穴後方一寸半處,手陽明經脈氣所發之處。灸三壯。主治突然失聲、氣哽、唾液阻塞喉嚨、呼吸困難、飲食不下。

禾髎:又名䪼,位於鼻孔直下方。主治鼻塞、口歪、清涕不止、鼻出血、有癰腫、口不能張開。

水溝:位於鼻柱下方人中穴,督脈與手陽明經脈交會處,沿著嘴唇直線取穴。灸三壯。主治寒熱頭痛、癲癇、全身水腫、人中區脹滿嘴唇反翹(此症狀危急)、畏寒、手腳捲曲僵硬、鼻塞呼吸困難、鼻涕流不止、嗅覺喪失、鼻出血不止、口不能閉合、不能喝水、口角歪斜、眼睛睜不開。

兌端:位於上唇正中端,手陽明經脈氣所發之處。灸三壯。主治寒熱、下頜腫脹、口不能張開、癲癇吐沫、寒熱交替、嘴唇僵硬、上齒齲齒、消渴症、嗜飲、眼睛閉合、全身出汗、鼻出血不止。

齦交:位於嘴唇內側牙齦與牙齒之間的縫隙。灸三壯。主治抽搐、煩躁不安伴寒熱、口歪、癲癇、眼痛視力模糊、牙齒出血、牙齒酸痛、牙尖脫落、口不能張開、鼻息肉、鼻塞、呼吸困難、頭、下頜、鼻腔疼痛、鼻腔潰瘍。

2.

肝者,臟也。兩旁二十二穴,出《甲乙經》。

肝出於大敦;大敦者,木也(在足大指端,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,足厥陰脈之所出也,為井,冬三月宜灸之)。 流於行間;行間者,火也(在足大指間,動脈應手陷者中,足厥陰脈之所溜也,為榮,春三月宜灸之)。 注於太衝;太衝者,土也(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,或一寸半陷者中,足厥陰脈之所注也,為輸,夏三月宜灸之)。 行於中封;中封者,金也(在足內踝前一寸,仰足取之陷者中,伸足乃得之,足厥陰脈之所行也,為經)。 入於曲泉;曲泉者,水也(在膝內輔骨下大指上,小筋下陷者中,屈膝而得之,足厥陰脈之所入也,為合,秋三月宜灸之)。

大敦(在足大指端,去爪甲如韭及三毛中,灸三壯。主卒心痛,汗出陰跳,遺溺,小便難而痛,厥陰上入腹中,寒疝,陰挺出,陰偏大腫,腹臍痛,胸中悒悒不樂,小兒癇瘈,遺精、遺溺。虛則病諸瘕頹,實則癃閉,少腹中熱。若寢屍厥,死不知人,脈動如故,痓)。

行間(在足大指間動脈應手陷者中,灸三壯。主咳逆上氣,唾沫,溺難痛,白濁,卒疝,少腹腫,咳逆嘔吐,卒陰跳,腰痛不可以俯仰,面倉黑熱,腹中䐜滿,身熱厥痛,心痛,色蒼蒼然如死狀,終日不得太息,肝心痛也。月事不利,見赤白而有身,及敗陰寒腹痛上支心,心下滿如癃,莖中痛。怒瞋不欲視,泣出,長太息,癲疾,短氣,嘔血,胸背痛。若驚悲不樂,厥脛,足下熱,面盡熱,嗌乾渴,喉痹口喎,喉咽如振狀)。

太衝(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半,或一寸半陷者中,灸三壯。主腰痛少腹滿,小便不利,如癃狀,羸瘦意恐懼,氣不足,胸中悒悒,狐疝環臍痛,陰騫兩丸縮腹堅,不得臥。黃疸熱中善渴。女子疝及少腹腫,溏泄,癃遺溺陰痛。面蒼黑,目下眥痛,暴脹,胸脅支滿,足寒,大便難,面唇色白,時時嘔血。男子精不足,女子漏血,乳難,嘔厥寒,時有微熱,脅下支滿,喉痹痛,嗌乾,膝外廉痛,淫濼脛酸,腋下腫,馬刀瘻,肩腫,唇傷痛。色蒼蒼然如死狀,終日不得太息者,肝心痛也)。

中封(在足內踝前一寸,仰足而取之陷者中,伸足乃得之,灸三壯。主色蒼蒼然太息,如將死狀,振寒,小便白,便難,痿厥,身體不仁,手足偏小,頹疝,陰暴縮入腹,膽疝,癃,臍少腹引腰中痛,身黃,時有微熱,不嗜食,膝內廉內踝前痛,少氣身濕。女子小腹大,乳難,嗌乾嗜飲,夾臍疝也)。

蠡溝(足厥陰絡,在內踝上五寸,灸三壯。主女子疝,少腹腫,赤白淫時多時少,陰跳,腰腹痛。實則𮌘長寒熱,攣暴痛遺溺,偏大。虛則暴癢腫睪,卒疝,小便不利,如癃狀。數噫,恐悸,氣不足,心中悒悒,少腹痛。喉中有熱如息肉狀,如著欲出。背攣不可俯仰)。

白話文:

[肝] 肝是人體的一個臟器。在兩側各有二十二個穴位,這些信息來自《甲乙經》。

肝的經脈起始於大敦穴。大敦穴,屬木,位於腳拇趾尖端,距離趾甲邊緣如韭菜葉寬度以及在三根細毛中間的位置,這是足厥陰肝經的起點,被稱為井穴,適合在冬季三個月份進行灸療。

接著,經脈流向行間穴。行間穴,屬火,位於腳拇趾與第二趾之間,當你按下時能感受到動脈的地方,這是足厥陰肝經的流經處,被稱為榮穴,適合在春季三個月份進行灸療。

再來,經脈注入太沖穴。太沖穴,屬土,位於腳拇趾根部後方二寸或一寸半的凹陷處,這是足厥陰肝經的注點,被稱為輸穴,適合在夏季三個月份進行灸療。

接著,經脈運行至中封穴。中封穴,屬金,位於腳內踝前方一寸位置,當你抬起腳時,在凹陷處可以找到此穴,伸直腳才能觸碰到它,這是足厥陰肝經的行經處,被稱為經穴。

最後,經脈進入曲泉穴。曲泉穴,屬水,位於膝蓋內側輔骨下方,大拇指上方,小肌肉下方的凹陷處,當你彎曲膝蓋時可以找到此穴,這是足厥陰肝經的入點,被稱為合穴,適合在秋季三個月份進行灸療。

大敦穴:位於腳拇趾尖端,距離趾甲邊緣如韭菜葉寬度以及在三根細毛中間的位置,灸療三次壯。主要治療突然的心痛、出汗、陰部抽搐、尿失禁、排尿困難且疼痛、陰部向上進入腹部、寒疝、陰部突出、陰部一側腫大、肚臍痛、胸中鬱悶不快、兒童癲癇、尿失禁、虛弱時容易患各種囊腫和下垂症,實證時則可能導致尿閉和下腹熱感,或像睡在屍體旁的厥逆症,死而復生但脈搏仍然正常,可能伴隨痙攣。

行間穴:位於腳拇趾與第二趾之間,當你按下時能感受到動脈的地方,灸療三次壯。主要治療咳嗽、氣喘、唾液增多、排尿困難且疼痛、白色混濁物、突然的疝氣、下腹腫脹、咳嗽、嘔吐、突然的陰部抽搐、腰痛、無法彎腰或抬頭、面部暗黑且熱、腹部脹滿、身體熱、厥逆性疼痛、心痛、面色蒼白如死狀、整天不能長籲一口氣,這可能是肝心痛。月經不調、出現紅白相間的分泌物且懷孕,以及敗血癥引起的寒冷和腹部疼痛,向上延伸到心臟,心下部滿脹如尿閉,陰莖疼痛,怒氣沖沖不想看東西,淚流不止,長時間嘆息,癲癇,呼吸困難,嘔血,胸背痛,如果受到驚嚇或悲傷不快樂,小腿抽筋,腳底熱,面部完全發熱,咽部乾燥且口渴,喉嚨疼痛和口歪,喉嚨和咽喉如震動狀。

太沖穴:位於腳拇趾根部後方二寸半或一寸半的凹陷處,灸療三次壯。主要治療腰痛、下腹脹滿、排尿困難,如同尿閉的狀態,身體消瘦、恐懼、氣力不足、胸中鬱悶、狐疝、環繞臍周圍的疼痛、陰莖萎縮、兩個睪丸縮小、腹部堅硬、無法躺臥、黃疸、熱中症、經常口渴、女性疝氣和下腹腫脹、腹瀉、尿閉、尿失禁、陰部疼痛、面色蒼白、眼睛下方疼痛、突然脹大、胸脅脹滿、腳冷、大便困難、面色和嘴脣顏色蒼白、偶爾嘔血、男性精液不足、女性月經出血、哺乳困難、嘔吐、寒冷、偶爾有微熱、脅下脹滿、喉嚨疼痛、咽部乾燥、膝蓋外側疼痛、腳跟痠痛、腋下腫脹、馬刀瘻、肩膀腫脹、嘴脣受傷疼痛、面色蒼白如死狀、整天不能長籲一口氣,這可能是肝心痛。

中封穴:位於腳內踝前方一寸,當你抬起腳時,在凹陷處可以找到此穴,伸直腳才能觸碰到它,灸療三次壯。主要治療面色蒼白、長時間嘆息、看起來像快要死的樣子、戰慄發冷、小便白色、排尿困難、萎縮、身體麻木、手腳一側縮小、疝氣、陰部突然縮入腹部、膽疝、尿閉、臍周圍和下腹牽拉腰部疼痛、身體黃疸、偶爾有微熱、不喜愛食物、膝蓋內側和內踝前方疼痛、氣力不足、身體濕潤、女性下腹增大、哺乳困難、咽部乾燥且喜歡喝水、夾在臍部的疝氣。

蠡溝穴:足厥陰絡穴,位於內踝上方五寸處,灸療三次壯,主要治療女性疝氣、下腹腫脹、白帶和紅帶,時多時少,陰部抽搐、腰腹痛,實證時導致尿道狹窄、寒冷、熱攣、突然疼痛、尿失禁、睪丸突然腫大、疝氣,虛證時導致突然癢、睪丸腫脹、突然疝氣,排尿困難,如同尿閉的狀態,頻繁打嗝、恐懼、氣力不足、心中鬱悶、下腹痛、喉嚨中有熱感,如同息肉狀,好像要出來,背部抽筋,無法彎腰或抬頭。

中郄穴:又名中都,足厥陰郄穴,位於內踝上方七寸,脛骨中間,灸療五次壯,主要治療疝氣、崩漏、腹部上下疼痛、腸胃疾病,也可以防止精液流失。

膝關穴:位於犢鼻下方二寸的凹陷處,這是足厥陰肝經氣的發源地,灸療五次壯,主要治療膝蓋內側疼痛,牽拉到小腿骨,無法彎曲或伸直,連接到腹部和咽喉疼痛。

曲泉穴:位於膝蓋內側輔骨下方,大肌肉上方,小肌肉下方的凹陷處,當你彎曲膝蓋時可以找到此穴,灸療三次壯,主要治療女性疝氣,當你按壓時感覺像熱水澆在大腿上,下腹腫脹,陰部突出疼痛,分泌物都向下流,血液,陰部腫脹,或癢,滲出青色汁液或葵花籽油,閉經、疝氣、陰部抽搐、疼痛牽拉到臍部中間,無法彎曲或伸直,陰莖萎縮,下腹和脅下脹滿,尿閉,氣力不足,腹瀉,四肢無力,實證時導致身體熱、頭暈疼痛、不出汗、眼睛緊閉、肌肉抽筋、膝蓋無法彎曲或伸直、精神錯亂、鼻血、喘息,下腹痛牽拉到咽喉,病理性腹瀉,水下血。

陰包穴:位於膝蓋上方四寸,大腿內側兩條肌肉之間,足厥陰別走穴,灸療三次壯,主要治療腰痛、下腹痛。

五里穴:位於陰廉下方二寸,距離氣衝三寸,陰股中間的動脈,灸療三次壯,主要治療下腹中間滿脹,熱閉無法排尿。

陰廉穴:位於羊矢下方,距離氣衝二寸的動脈,灸療三次壯,主要治療女性不孕,或未達到生育年齡的女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