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棣

《普濟方·針灸》~ 卷四百十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百十三 (1)

1.

肺者。藏也。兩旁一十八穴。出甲乙經。

肺出於少商。少商者木也(在手大指端內側。出手甲角。如韭葉。手太陰脈之所出也。為井冬。三月宜灸之)。流於魚際。魚際者。火也(在手大指本節後內側。散脈中。手太陰脈之所流也。為榮春。三月宜灸之)。注於太淵。太淵者上也(在掌後陷者中。手太陰脈之所注也。

為俞。夏三月宜灸之)。行於經渠。經渠者。金也(在寸口陷者中。手太陰脈之所行也。為經。不可灸。傷人神明)。入於尺澤。尺澤者。水也(在肘中約上動脈手。太陰脈之所入也。為合。秋三月宜灸之)。

少商(在手大指端內側。去爪甲如韭葉。灸一壯。主瘧寒厥。及熱煩心。善噦。心滿而汗出。寒濯濯熱煩。手臂不仁。唾沫唇乾。及熱煩心。引飲手按。攣指支痛。肺脹上氣。耳中生風。咳喘逆。痹臂痛。嘔吐食飲不下。彭彭然。熱病象瘧。振慄鼓頷。腹脹俾倪。喉中喘。耳前痛。甄權云。在手大拇指甲骨外畔當角一韭葉。白肉際宛宛中是也。此脈脾肺之候。論藏湊不宜灸之。忌生冷熱食)。

魚際(在手大指本節後內側。散脈中。灸三壯。主虛極洒洒毛起惡風寒。舌上黃。身熱。咳嗽。喘病走胸背不得息。頭痛甚。汗不出。寒厥。及煩熱。心少氣不足以息。陰濕癢。腹痛不下飲食。肘攣支滿。喉中焦乾。竭痓上氣。熱病。振慄鼓頷。腹滿陰痿。咳引尻漏出。虛也。膈中虛。飲食嘔。身熱。汗不出。數唾涎。嘔吐血下。肩背寒熱。脫色。目泣出皆虛也。色不變者。肺心痛也。短氣心痹。悲怒逆氣恐狂易霍亂。胃氣逆)。

太淵(在手掌後陷者中。灸三壯。主痹逆氣寒。厥逆。煩心。善唾噦噫。胸滿噭呼。胃氣上逆。心痛咳逆。煩悶不得臥。胸中滿喘。背痛肺脹滿彭彭。臂厥。肩膺胸滿痛。目中白翳。眼青轉筋。掌中熱。乍寒乍熱。缺盆中相引痛。數欠喘不得息。臂內廉痛。膈飲煩滿。病溫身熱。五日以上。汗不出。厥心痛臥若從居心間痛。動作。痛益甚色。不變者。肺心痛也。如乳噫胃氣上逆心痛。唾血。振寒。嗌乾。狂言口僻肘中痛。皆瘧痹也)。

經渠(在寸口陷者中。不可灸。傷人神明。主瘧寒熱。胸背急。胸中彭彭然。甚即交兩手如瞀。為暴痹。喘逆喉痹。掌中熱。咳逆上氣。喘息數欠。熱病汗不出。心痛欲嘔也)。

列缺(手太陰絡。去腕上一寸半。灸五壯。甄權云。腕後臂側二寸。手交叉食指兩筋骨罅宛宛中是也。主偏風口喎。半身不遂。腕勞。灸三壯。主瘧甚熱。驚癇如有見者。咳喘。掌中熱。虛則肩背寒慄。少氣不足以息。寒厥。交兩手如瞀。為口沫出。實則肩背熱痛。汗出。四肢腫。身溫。睡時熱。飢則煩。飽則面色變。口噤不開。惡風泣血出。喉痹咳嗽上氣。數欠。四肢厥逆。喜笑弱白。熱病。先手臂痛。身熱瘛瘲。喜笑縱唇口。咽乾鼻張。嘔吐汗出如連珠。小便白。熱痛。兩乳下三寸堅。脅下滿。心悸善忘。口中沫出)。

白話文:

肺臟,是儲藏的器官。在身體兩旁有十八個穴位,這是出自《甲乙經》的記載。

肺經的起點在少商穴,少商穴屬木(位於大拇指指甲內側邊緣,靠近指甲角的地方,像韭菜葉一樣,是手太陰肺經的起點,屬於五輸穴的「井穴」,在春天三月適合艾灸)。之後氣血流向魚際穴,魚際穴屬火(位於大拇指本節後面的內側,是脈氣散布的地方,是手太陰肺經的氣血流注之處,屬於五輸穴的「榮穴」,在春天三月適合艾灸)。然後再流注到太淵穴,太淵穴位置較高(位於手腕掌後凹陷的地方,是手太陰肺經氣血匯聚的穴位,屬於五輸穴的「俞穴」,在夏天三月適合艾灸)。接著循行到經渠穴,經渠穴屬金(位於寸口凹陷處,是手太陰肺經的氣血運行之處,屬於五輸穴的「經穴」,此穴不宜艾灸,會傷到人的精神)。最後進入尺澤穴,尺澤穴屬水(位於肘彎,約在肱二頭肌腱的內側,是手太陰肺經氣血所入的地方,屬於五輸穴的「合穴」,在秋天三月適合艾灸)。

少商穴(位於大拇指指甲內側邊緣,像韭菜葉一樣,艾灸一壯。主治瘧疾引起的寒顫、四肢冰冷、發熱煩躁、呃逆、胸悶汗出、寒戰發熱、手臂麻木不仁、口乾唇燥、心煩口渴、手腳抽筋疼痛、肺脹氣喘、耳內生風、咳嗽氣喘、手臂麻木疼痛、嘔吐、吃不下東西、胸腹脹滿、熱病症狀像瘧疾一樣,發冷打顫、腹脹斜眼看人、喉嚨喘鳴、耳前疼痛。甄權說,在手大拇指指甲骨外側邊緣,像韭菜葉的地方,白色肉際的凹陷處。此脈為脾肺的候應,根據臟腑會聚的道理,不適合艾灸。忌吃生冷和過熱的食物。)

魚際穴(位於大拇指本節後面的內側,脈氣散布的地方,艾灸三壯。主治身體虛弱、發冷起雞皮疙瘩、怕風寒、舌苔發黃、身體發熱、咳嗽、氣喘、胸背部喘不過氣、頭痛劇烈、不出汗、四肢冰冷、煩熱、心氣不足難以呼吸、陰部潮濕搔癢、腹痛、吃不下東西、手肘彎曲抽筋、咽喉乾燥、痙攣氣喘、熱病、發冷打顫、腹脹陽痿、咳嗽時大便失禁,都是虛弱的症狀。還有橫膈膜虛弱、嘔吐、身熱、不出汗、頻繁吐口水、嘔吐出血、肩背寒熱、臉色蒼白、眼睛流淚,這些都是虛弱的症狀。如果臉色不變,則可能是肺心痛。也主治呼吸急促、心悸、悲傷、憤怒、氣逆、恐懼、驚狂、容易霍亂、胃氣上逆。)

太淵穴(位於手腕掌後凹陷的地方,艾灸三壯。主治麻木、氣逆寒冷、四肢冰冷、煩躁、頻繁地吐口水和打嗝、胸悶呼叫、胃氣上逆、心痛咳嗽、煩悶難以入睡、胸悶氣喘、背痛、肺脹、手臂麻木、肩膀胸部脹痛、眼睛有白翳、眼球轉動抽筋、手掌發熱、忽冷忽熱、鎖骨附近疼痛、頻繁打哈欠氣喘、呼吸困難、手臂內側疼痛、橫膈膜積水、煩躁胸悶、溫病發熱五天以上不出汗、心痛難以躺臥,若從心臟部位疼痛,活動時疼痛加劇,若臉色不變則可能是肺心痛。也主治如乳房脹痛、打嗝、胃氣上逆、心痛、咳血、寒顫、咽喉乾燥、說胡話、口歪、手肘疼痛,這些都是瘧疾或麻木的症狀。)

經渠穴(位於寸口凹陷處,不可艾灸,會損傷精神。主治瘧疾引起的寒熱、胸背緊迫、胸悶、嚴重時會兩手交叉像暈厥一樣,是突發麻木、氣喘咽喉阻塞、手掌發熱、咳嗽、氣逆上氣、喘息頻繁打哈欠、熱病不出汗、心痛想吐。)

列缺穴(手太陰經的絡穴,距離手腕一寸半的地方,艾灸五壯。甄權說,在手腕後方手臂側面二寸,兩手交叉時食指兩筋之間的骨縫凹陷處。主治偏癱、口歪眼斜、半身不遂、手腕勞損。艾灸三壯,主治瘧疾高熱、驚癇、好像看到鬼一樣、咳嗽氣喘、手掌發熱、虛弱則肩背發冷、呼吸短促、四肢冰冷、兩手交叉像暈厥一樣、口吐白沫、實證則肩背發熱疼痛、汗出、四肢腫脹、身體發熱、睡覺時發熱、飢餓時煩躁、吃飽時臉色改變、口噤、怕風流淚、咽喉腫痛、咳嗽上氣、頻繁打哈欠、四肢厥冷、喜笑無力、熱病、先是手臂痛、身體發熱抽搐、喜笑嘴唇抽動、咽喉乾燥、鼻孔張開、嘔吐汗出如連珠、小便顏色白、熱痛、兩乳下方三寸堅硬、脅下脹滿、心悸健忘、口吐白沫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