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棣

《普濟方·針灸》~ 卷四百十八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百十八 (5)

1. 黃疸

治黃疸。穴脾俞,胃脘,太谿

治黃疸一足寒。一足熱。喜渴。及舌縱煩滿。穴然谷

治黃疸熱中喜渴。穴太衝

治身黃。時有微熱。不嗜食。少氣。身體重。膝內廉內踝前痛。穴中封,五里

治黃疸腹滿不能食。穴脊中

治黃疸喜欠。不下食。脅下滿欲吐。身重不欲動。穴脾俞

治黃疸目黃。穴勞宮

治目黃振寒。穴中脘,大陵

治黃疸。穴脾俞

療腰身黃。脹滿。腹肚瀉痢身重。四肢不收。黃疸。邪氣積聚。腹痛寒熱。穴脾俞

療身黃羸瘦。穴章門

治馬黃。黃疸等病。穴黃門穴(從鼻頭直入髮際。度取通繩分為三斷繩。取一分入髮際。當繩頭針是穴)

白話文:

治療黃疸,可以針灸脾俞、胃脘、太谿穴。如果黃疸患者只有一隻腳冰冷,另一隻腳發熱,口渴,舌頭伸出又厚又硬,可以針灸然谷穴。如果黃疸患者發燒口渴,可以針灸太衝穴。如果患者全身發黃,偶爾發熱,食慾不振,氣短,身體沉重,膝蓋內側和腳踝前部疼痛,可以針灸中封、五里穴。如果黃疸患者肚子脹滿吃不下東西,可以針灸脊中穴。如果黃疸患者想打哈欠,吃不下飯,肋骨下方脹滿想吐,身體沉重不想動,可以針灸脾俞穴。如果黃疸患者眼睛發黃,可以針灸勞宮穴。如果黃疸患者眼睛發黃並且發冷,可以針灸中脘、大陵穴。治療黃疸,可以針灸脾俞穴。治療腰部和全身發黃,腹脹,肚子拉肚子,身體沉重,四肢乏力,黃疸,邪氣積聚,腹部疼痛,發冷發熱,可以針灸脾俞穴。治療全身發黃,消瘦,可以針灸章門穴。治療馬黃,黃疸等病症,可以針灸黃門穴,黃門穴的位置在鼻尖直線向上到髮際,用繩子量取髮際到鼻尖的距離,分為三段,取其中一段距離,從髮際往內,繩子頭部就是黃門穴的位置。

治馬黃。黃疸。上齦里穴。正當人中及唇。針三鋥。

治馬黃。黃疸。四時等病。上齶穴。入口裡邊。在上縫赤白脈是。針三鋥。

治黃疸。舌下穴。俠舌兩邊針。

治馬黃黃疸。寒暑瘟疫。唇里穴。正當承漿裡邊。逼齒齦。針三鋥。

治四時寒暑所苦。疸氣溫病。穴顳顬。針灸。

治馬黃黃疸疫通身。並黃語。音已不轉者。俠人中穴。火針。

治馬黃急疫。俠承漿穴。

治馬黃黃疸急疫等病。穴巨闕。灸穴七壯。

治馬黃黃疸。穴上脘。灸七壯。

治馬黃黃疸。男陰縫穴。拔陰反向上灸。若女人玉門是穴。男女針灸無恠。

治頭中百病。馬黃黃疸。穴風府。針灸之。

白話文:

治療馬黃、黃疸等疾病,可以針灸以下穴位:上齦里穴(位於人中及嘴唇正中央)、上齶穴(位於口腔內上顎縫隙處,赤白脈所在)、舌下穴(位於舌頭兩側)、唇里穴(位於承漿穴正中央,靠近齒齦)、顳顬穴、俠人中穴、俠承漿穴、巨闕穴、上脘穴、男陰縫穴(女性則為玉門穴)、風府穴。針灸時要注意針刺的深度和灸火的溫度,並根據病情的不同選擇適當的針灸方法。

治馬黃黃疸。熱府穴在第二節下兩旁。相去各一寸五分。

治馬黃黃疸。寒暑諸毒。穴心俞,肝俞,脾俞,腎俞,腳後跟穴。在白肉後際。針灸隨便。

治黃疸。通治百毒。穴肺俞(灸)

治馬黃。黃疸寒暑疫毒。耳中穴。在耳門孔上橫梁是。針灸之。

治馬黃黃疸。寒暑溫疫。頰裡穴。從口吻邊入往對頰裡去口一寸。針頰兩邊同法。

治馬黃黃疸。䑀石子頭穴(還取病人手。自提臂從腕中太淵絞向上一尺接白肉際。灸七壯)

治黃疸。乳孔穴。度乳至臍中屈筋頭骨是。灸百壯。

治馬黃瘟疫。穴太衝。針灸隨便。

治傷泡身黃。穴章門

白話文:

治療馬黃引起的黃疸,熱府穴位於第二節骨頭下方兩側,相距各一寸五分。

治療馬黃引起的黃疸,以及寒暑等毒素引起的疾病,可以針灸心俞、肝俞、脾俞、腎俞和腳後跟穴,這些穴位都在白肉後際。

治療黃疸,並可通治百毒,可以灸肺俞穴。

治療馬黃引起的黃疸,以及寒暑疫毒引起的疾病,可以針灸耳中穴,位於耳門孔上橫梁處。

治療馬黃引起的黃疸,以及寒暑溫疫,可以針灸頰裡穴,從口吻邊緣往對側頰裡方向,離口一寸處,針灸兩側頰部,方法相同。

治療馬黃引起的黃疸,可以灸䑀石子頭穴,方法是取病人手臂,從手腕的太淵穴往上沿著白肉際一尺處灸七壯。

治療黃疸,可以灸乳孔穴,方法是從乳頭到肚臍中點,屈筋頭骨處灸百壯。

治療馬黃引起的瘟疫,可以針灸太衝穴,方法隨意。

治療傷泡引起的全身發黃,可以針灸章門穴。

治三十六黃確應用俞穴處。穴肝俞,心俞,脾俞,肺俞,腎俞,膽俞,小腸俞,胃俞,大腸俞,膀胱俞,風門,百會,接脊一穴。在背當中心。天窗,明堂,神庭,風府,風池,玉枕承漿,太陽,鳩尾,巨闕,上脘,中脘,下脘,胃脘,陰倍二穴。在胃兩旁各一寸半。章門手太陽,手陽明,勞宮,三里,上廉,下廉,承山,絕骨,足陽明,太衝,伏兔,氣海,丹田,關元,曲骨,魂舍,玉泉。

治黃疸。穴手太陽。灸隨年壯。

資生經云。五苓散治疸病發渴立效。瘀熱在裡。身黃腫。煎茵陳湯下。服此不效。方可針灸。

白話文:

治療三十六種黃疸,應當使用背俞穴,包括肝俞、心俞、脾俞、肺俞、腎俞、膽俞、小腸俞、胃俞、大腸俞、膀胱俞、風門、百會、接脊等十三穴,位置在背部正中心;還有天窗、明堂、神庭、風府、風池、玉枕承漿、太陽、鳩尾、巨闕、上脘、中脘、下脘、胃脘、陰倍等十五穴,位於胃部兩旁各一寸半;以及手太陽、手陽明、勞宮、三里、上廉、下廉、承山、絕骨、足陽明、太衝、伏兔、氣海、丹田、關元、曲骨、魂舍、玉泉等十七穴。治療黃疸,使用手太陽穴,灸治的強度要隨著患者的年齡和體質而調整。 《資生經》記載,五苓散治療黃疸發熱口渴效果顯著,若黃疸伴有瘀熱內蘊、身體發黃腫脹,則需先服用茵陳湯,如果效果不佳,方可針灸治療。

治黃疸。穴魚際。灸七壯。

治癉善噦。氣走咽喉而不能言。手足清。大便難。嗌中腫痛。吐血。口中熱唾如膠。穴太谿

白話文:

治療黃疸的方法是按摩穴位「魚際」,用艾灸療法進行七次。 治療嘔吐、喉嚨疼痛和口乾舌燥等症狀的方法是按摩穴位「太谿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