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普濟方·針灸》~ 卷四百十三 (1)
卷四百十三 (1)
1. 卷四百十三
2. 針灸門
3. 井榮俞經合部分
凡人兩手足各有此三陽三陰之脈。合為十二經脈。每一經中,各有井榮俞經合。皆出於井,入於合。經云:所出者為井,所流者為榮,所注者為俞,所行者為經,所入者為合。井者,東方春也,萬物之始生,故言所出為井也。合者,北方冬也,陽氣入藏,故言所入為合也。故春刺井,夏刺榮,季夏刺俞,秋刺經,冬刺合者,聖人所謂,因其時而取之,以瀉邪毒出也。
井榮所屬,陰井木,陽井金,陰榮火,陽榮水,陰俞土,陽俞木,陰經金,陽經火,陰合水,陽合土。昔聖人先立井榮俞經合,配象五行,則以十二經中各有子母。故刺法云:虛則補其母,實則瀉其子。假令肝自病,實則瀉肝之榮,屬火,是子。若虛,則補肝之合,屬水,是母。
余皆仿此。若他邪相乘,陰陽偏勝,則先補其不足,後瀉其有餘。此為針醫之大要。若深達洞明,則為上工者也。
足取膝下三陰三陽脈穴流注,手取臂下三陰三陽脈穴流注。用其針刺法遂有過補虛瀉實,如其施兵伐叛也。
六十首俞穴,細而審之,各逐其藏府。井榮俞經合,常以五行定,方無一失也。以逐日取六十首,為井榮俞經合,足不過膝,手不過臂。當時克者謂之關,可以針,醫無不愈疾也。時刻未至者謂之闔,無能愈其疾也。
賈氏云:凡六十首者,原有二種也。有外行脈經六十首,又有內行血脈六十首。此法微妙,古聖人隱之,恐世人曉會,只載一說,今不傳。愚自少歲,索隱井榮之法,始可著題。或曰:因何名曰六十首也?答曰:謂氣血一晝夜,行過六十俞穴也,各分頭首,十日一終,運行十干。
皆以五子建元日時為頭是也。明廣今輒將賈氏各分頭首運行十干,六十首注穴之法,集其樞要,述之,庶令覽者易悉。第一包括五臟五腑,各至本時相生五度,注穴之法。第二言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,剛柔相配相生注穴之法。人多隻知陽干注府,陰乾注藏,刺陰待陰乾,刺陽候陽時。
如是者,非秘訣云。假令甲日甲戌時,膽引氣出為井,甲中暗有其己,乙中暗有其庚,故大言陰與陽,小言夫與歸。夫有氣則婦從夫,婦有氣則夫從婦。故甲戌時膽出氣為井,脾從夫行,脾亦入血為井。如是,則一時辰之中,陰陽之經,相生所注之穴皆有。他皆仿此。陽日氣先脈外,
血後脈內,陰日血先脈外,氣後脈內,交貫而行於五藏六府之中,各注井榮俞經合無休矣。或不得時,但取其原亦得。
白話文:
內容如下:
人體的雙手和雙腳各自擁有三陽三陰的脈絡,總共形成十二條經脈。在每一條經脈中,都存在著井、榮、俞、經、合這五個部位,它們從井開始,到合結束。中醫理論認為,氣血的起始是井,流動的是榮,注入的是俞,行走的是經,深入的是合。井如同春天的東方,萬物初生,因此稱為起始;合如同冬天的北方,陽氣收斂,因此被稱為深入。因此春天適合針刺井,夏天適合針刺榮,季夏適合針刺俞,秋天適合針刺經,冬天適合針刺合,這是利用時節來排除邪氣和毒素的方法。
在井、榮的屬性上,陰井屬木,陽井屬金;陰榮屬火,陽榮屬水;陰俞屬土,陽俞屬木;陰經屬金,陽經屬火;陰合屬水,陽合屬土。古代的聖人首先確定了井、榮、俞、經、合這五個部位,並以五行理論來配對,讓十二經脈中都有相應的子母關係。針灸的原則就是:虛弱時補其母,實壯時瀉其子。例如,如果肝臟本身有問題,實壯的話就瀉肝的榮穴,因為它屬火,是肝的子;如果是虛弱,就補肝的合穴,因為它屬水,是肝的母。
對於其他異常情況,如陰陽失衡,應先補充不足,再處理過剩,這是針灸治療的核心。如果能夠深刻理解這些,就能成為高級的醫生。
在足部,取膝蓋下方的三陰三陽脈絡穴位;在手上,取手臂下方的三陰三陽脈絡穴位。針灸的技巧就像軍事行動一樣,有過補、虛瀉等策略。
共有六十個主要的腧穴,每個穴道跟隨不同的臟腑,井、榮、俞、經、合五個部位的確定都根據五行理論,這樣就可以確保治療的準確無誤。每日選取六十個主要腧穴中的井、榮、俞、經、合,足部不超過膝蓋,手部不超過手臂。當天最有效的時段被稱為「關」,在這個時段進行針灸,治療效果最好。如果不是這個時段,則稱為「闔」,治療效果可能不佳。
賈氏認為,六十個主要腧穴原本有兩種類型,一種是體表的六十個腧穴,另一種是體內的六十個腧穴。這種方法非常微妙,古代的聖人將其隱藏,以免普通人誤解。這裡只有一種解釋,現在已經不再傳授。我從年輕時就研究井、榮的針灸法,終於得以完成這份論述。有人問我,為什麼叫「六十首」?我的回答是,氣血在一天一夜內流經六十個腧穴,每個臟腑的腧穴都被分為一組,每十天一個循環,遵循天干的運行規律。
我將賈氏的論述整理成兩個主要方面:一是涵蓋五臟五腑,每個臟腑在特定的時段相應地產生五次氣血,二是講述陰中有陽、陽中有陰的剛柔相濟,以及相生相剋的腧穴治療原則。很多人只知道陽性干支對應腑臟,陰性干支對應臟器,但在實際操作中,卻忽略了陰中有陽、陽中有陰的相互作用。例如,在甲日甲戌時,膽囊開始排氣,成為井穴。但是,甲中潛藏著己,乙中潛藏著庚,因此,大可以說陰與陽,小可以說夫與妻。有氣則妻隨夫,有氣則夫隨妻。因此,在甲戌時,膽囊排氣成為井穴,脾臟跟隨夫行,脾臟也進入血液成為井穴。這樣,在同一個時辰中,陰陽經絡的相生相剋腧穴都能得到治療。其他的情況也都是如此。
在陽性的日子裡,氣血先在脈絡外層流動,血液在脈絡內層流動;在陰性的日子裡,血液先在脈絡外層流動,氣血在脈絡內層流動。氣血和血液在五臟六腑中交錯流動,注於井、榮、俞、經、合五個部位,不斷地循環。如果無法在最佳時段進行治療,也可以選擇原穴進行治療。
4. 十二經脈各至本時剛柔相配內行注穴
十經血氣,皆出於井,入於合。各注井榮俞經合,無休矣。或曰:脈有十二經,又因何只言十經?其餘二經不言者何?答曰:其二經者,三焦是陽氣之父,心包絡是陰血之母也。此二經尊重,不繫五行所攝,主受納十經血氣養育,故只言十經陰陽二脈。逐日各注井榮俞經合各五時辰畢,則歸其本。此二經亦各注井榮俞經合五穴,方知十二經遍行也。
三焦經
關衝(陽井)。液門(榮)。中渚(俞)。陽池(原)。支溝(經)。天井(合)。每日遇陽干合處,注此六穴。如甲日甲戌時,至甲申時,為陽干合也。
心包經
中衝(陰井)。勞宮(榮)。太陵(俞)。間使(經)。曲澤(合)。每日遇陰乾合處,注此五穴。假令甲日甲戌時,膽氣初出為井。己巳時脾出血為井。陰陽並行,陽日氣先血後,陰日氣後血先。己巳時至己卯時為陰乾合也。餘干日辰,皆依此。
連前共六十穴,合成六十首。每一穴分得一刻六十分六釐六毫六絲六忽六秒。此是一穴之數。六十穴合成一日百刻。每一時辰相生養子五度,各注井榮俞經合五穴。晝夜十二時辰,氣血行過六十俞穴也。欲知人氣所在,用五子建元日時,可見六十首是活法。依此井榮刺病甚妙。
白話文:
[十二經脈各自到達本位時,剛柔相互配合,於體內循環流注穴位]
所有的經絡血氣,都起始於「井」穴,終結於「合」穴,分別經過「井、榮、俞、經、合」這五種穴道,這個過程無休無止。有人問:「人體有十二條經脈,為什麼只提到了十條經脈?那剩下的兩條經脈為何沒有提及?」回答是:那剩下的兩條經脈就是三焦和心包絡。三焦是陽氣的源頭,而心包絡則是陰血的來源。這兩條經脈非常尊貴重要,它們並不被五行理論所涵蓋,主要負責接收和滋養來自十條經脈的血氣,因此我們通常只談論十條經脈中的陰陽二脈。每天,這十條經脈會在特定的五個時辰分別流注於「井、榮、俞、經、合」這五種穴道,最後回到本位。而三焦與心包絡這兩條經脈也會同樣流注於這五種穴道,由此我們可以知道,十二條經脈在人體內是全面運行的。
三焦經 「關衝」是陽井穴。「液門」是榮穴。「中渚」是俞穴。「陽池」是原穴。「支溝」是經穴。「天井」是合穴。在每天遇到陽幹相合的時辰,就會流注這六個穴道。例如,在甲日的甲戌時,一直到甲申時,這段時間就是陽幹相合的時辰。
心包經 「中衝」是陰井穴。「勞宮」是榮穴。「太陵」是俞穴。「間使」是經穴。「曲澤」是合穴。每天在遇到陰幹相合的時辰,就會流注這五個穴道。例如,在甲日的甲戌時,膽經開始運作,脾經開始輸出血氣,陰陽同時進行。在陽日時,氣會先於血;在陰日時,血會先於氣。從己巳時到己卯時,就是陰幹相合的時辰。其他的幹日時辰,都依照這種方式運作。
以上共計六十個穴道,組成六十首歌訣。每一個穴道分配到的時間是一刻六十分六釐六毫六絲六忽六秒。這是單一穴道的時間。六十個穴道加起來就是一天一百刻。每一個時辰,氣血會以五度的速度流注於「井、榮、俞、經、合」這五種穴道。在晝夜的十二個時辰裡,氣血會流過六十個俞穴。如果想要了解一個人的氣血狀態,可以使用五子建元的方法,結合日期和時辰來判斷。由此可以看出,這六十首歌訣是充滿靈活性的。依照「井、榮」穴道的刺灸方法,對於治病有著極大的幫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