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普濟方·針灸》~ 卷四百十二 (16)
卷四百十二 (16)
1. 足少陽膽經
足少陽之別,名曰光明,去踝五寸,別走厥陰,下絡足跗。實則厥,虛則痿躄,坐不能起。取之所別也。
足少陽之筋,起於小指次指之上,結外踝,循胻外廉,結於膝外廉。其支者別起外輔骨上,走髀前者,結伏兔之上;後者,結於尻。其直者,上䏚乘季脅,上走腋前廉,挾於膺乳,結於缺盆。其直者,上出腋,貫缺盆,出太陽之前,循耳後上額角,交巔上,下走頷上,結於頄。其支者,
結於目外眥,為外維。其病:小指次指支轉筋,引膝外轉筋,膝不可屈伸;膕筋急,前引髀,後引尻;即上乘䏚季脅痛,上引缺盆膺乳頸維筋急。從左之右,右目不開。上過右角,並蹺脈而行。左絡於右,故傷右角,右足不用。命曰維筋相交。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。
名曰孟春痹也。
邪客於足少陽之絡,令人脅痛,不得息,咳而汗出。刺足小趾次指爪甲上,與肉交者各一痏。不得息立已,汗出立止。咳者,溫衣飲食一日已。在左刺右,右刺左。病立已;不已,復刺如法。
邪客於足少陽之絡,令人留於樞中痛,髀不可舉。刺樞中以毫針。寒則久留針,以月死生為數立已。熱痛先胸脅痛,手足躁;刺足少陽,補足太陰。病甚者為五十九刺。熱病先眩冒而熱,胸脅滿;刺足少陰、少陽。
足少陽膽脈從頭走足,長八尺,左右共一丈六尺,凡八十六穴。
瞳子髎二穴,聽會二穴,客主人二穴,頷厭二穴,懸顱二穴,懸釐二穴,曲鬢二穴,率谷二穴,天衝二穴,浮白二穴,竅陰二穴,完骨二穴,本神二穴,陽白二穴,臨泣二穴,目窗二穴,正營二穴,承靈二穴,腦空二穴,風池二穴,肩井二穴,淵腋二穴,輒筋二穴,日月二穴。
京門二穴,帶脈二穴,五樞二穴,維道二穴,居髎二穴,環跳二穴,風市二穴,中瀆二穴,陽關二穴,陽陵泉二穴,陽交二穴,外丘二穴,光明二穴,陽輔二穴,懸鐘二穴,丘墟二穴,地五會二穴,俠谿二穴,臨泣二穴,竅陰二穴。
白話文:
足少陽膽經
足少陽膽經的一個分支,稱為光明穴,位於腳踝上方五寸處,與厥陰經交會,向下連結到腳背。膽經氣血充盈則會出現厥症(肢體厥冷);氣血虛弱則會導致痿痹(肌肉萎縮無力),坐立不起,這是從其分支穴位可以診斷出的症狀。
足少陽膽經的經筋,起於小腳趾與無名指之間,連接到外踝,沿著腓骨外緣向上,連結到膝蓋外側。其中一部分分支,從外踝上方的外踝骨處分出,一部分向前走行至大腿前方,連結到伏兔穴;一部分向後走行,連結到臀部;一部分則直向上走,經過肋骨下緣,到達腋前緣,沿著胸部乳房旁,連結到鎖骨上窩。主幹則從腋下穿過鎖骨上窩,到達太陽穴前方,沿著耳後向上到額角,交會於頭頂,向下走行到下顎,連結到頄(下顎骨)。其分支連結到眼睛外角,稱為外維。其病症表現為小趾和無名指肌肉抽筋,膝蓋外側轉筋,膝蓋無法屈伸,膕(膝窩)部筋腱緊張,疼痛會牽引到股部和臀部,甚至上傳到肋骨下緣、鎖骨上窩、胸部、頸部,使頸部肌肉緊張,從左側病變會影響到右側,右側眼睛睜不開,疼痛上達右額角,與蹺脈(足厥陰肝經)相交,左側影響到右側,因此會傷及右額角,導致右腳無力,此症稱為維筋相交。治療方法是採用燔針劫刺法,以針感為準,以疼痛為度。此病症也稱為孟春痹。
邪氣入侵足少陽膽經的絡脈,會導致脅肋疼痛,呼吸困難,咳嗽並伴有汗出。治療方法是刺足小趾和無名指的指甲旁與肌肉交接處各一針,呼吸困難立即停止,汗出也立即停止;咳嗽者,溫暖衣物並進食一日即可痊癒。左側病變刺右側,右側病變刺左側,立即見效。如果未見效,則需再次按照此法施針。
邪氣入侵足少陽膽經的絡脈,會導致樞中穴(髖關節附近)疼痛,大腿無法抬舉。治療方法是用毫針刺樞中穴,如果患者畏寒,則需長時間留針,以月經週期為治療時間,立即見效;如果患者發熱疼痛,則先出現胸脅疼痛,手足煩躁不安,則需刺足少陽膽經,並補足太陰脾經。病情嚴重者需進行五十九刺法。熱病患者先出現頭暈目眩和發熱,胸脅部脹滿,則需刺足少陰腎經和足少陽膽經。
足少陽膽經脈絡從頭部到足部,全長八尺,左右兩側共計一丈六尺,共有八十六個穴位。
(以下列出穴位名稱,因篇幅有限,不再贅述每個穴位兩個)瞳子髎、聽會、客主人、頷厭、懸顱、懸釐、曲鬢、率谷、天衝、浮白、竅陰、完骨、本神、陽白、臨泣、目窗、正營、承靈、腦空、風池、肩井、淵腋、輒筋、日月、京門、帶脈、五樞、維道、居髎、環跳、風市、中瀆、陽關、陽陵泉、陽交、外丘、光明、陽輔、懸鐘、丘墟、地五會、俠谿、臨泣、竅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