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普濟方·針灸》~
1. 卷四百十八
2. 針灸門
3. 傷寒
治熱病。先腰脛酸。喜渴數飲。身清。清則項痛而寒且酸。足熱。不欲言。頭痛顛顛然。
先取湧泉及太陽井滎。熱中少氣厥寒。灸之熱也。灸湧泉三壯。煩心不嗜食。灸湧泉熱去。四逆喘氣。偏風身汗出而清。皆取俠谿。
治溫病身熱五日以上。汗不出。
刺大泉留針一時取針。若未滿五日者。禁針。
凡好太息。不嗜食。多寒。熱汗出。病至則喜嘔。嘔已乃衰。即取公孫井俞。實則腸中切痛。厥頭面腫。起煩心狂。多飲。不嗜臥。虛則鼓脹。腹中氣大滿。熱痛不嗜食。霍亂。公孫主之。
治熱病煩心。足寒清。多汗。
先取然谷後取太谿(皆先補之)
資生經云。凡溫病可針刺五十九穴。又身之穴六百五十有五。其三十六穴。灸之有害。七十九穴。刺之為災。
治溫病。穴顳顬
灸陰毒傷寒法。其狀不躁。不渴。唇青。腰背重。咽喉及目睛痛。心腹煩疼。舌縮面青。吃噫氣喘。嘔逆冷汗。向暗不語。
以生蔥約十餘莖。去根粗皮。顛倒紙卷。徑闊二寸。勿令緊。欲通氣。以快刀切。每一餅子高半寸。安在臍心。用熨斗火熨蔥。軟易之。不過十餘次。患人即蘇。後服正氣藥。
灸結胸傷寒法。其狀胸滿短氣。按之即痛。或吐逆滿悶。或大便不通。諸藥不能救者。
以巴豆七粒和皮。肥黃連七寸。去須。同搗爛作一丸。安在臍心上。以手按之。稍實。捻艾皂子大於藥上灸。甚者。不過三五壯立愈。續用補藥一二日。若病半月。微有氣皆療。
治氣虛陽脫。體冷無脈。氣息欲絕。不省人事。及傷寒陰厥。百藥不效蔥熨法。
以蔥用索纏如盞許大。切去根及葉。惟存白。長二寸許。如大餅餤。先以火㶸。一面令通熱艾。勿令灼人。及以熱處。搭病人臍連臍下。其上。以熨斗滿貯火熨之。令蔥餅中熱氣。熨入肌肉中。須預作三四餅。一餅壞不可熨。又易一餅。良久。病人當漸醒。手足溫。有汗則瘥。
更服四逆湯輩。溫其內。萬萬無憂。王氏云。予伯兄病傷寒。冥冥不知人八日。四體堅冷如石。藥不復可入。用此遂瘥。集賢校理胡全夫。用此拯人之危。不可勝數。
初得病。或先頭痛身寒熱。或澀澀欲守火。或腰背強直。面目如飲酒狀。此傷寒初得一二日。但烈火灸心下三處。穴巨闕,上脘,胃脘
各灸五十壯。大人可五十壯。小兒可三壯。亦隨其年灸之。大小以意酌量。
治傷寒若病者。三四日以上。
宜先灸胸上二十壯。又灸顳顬二穴。又灸風池二穴。又灸太衝三十壯。神驗。又灸肝愈百壯。余處各二十壯。又以繩度鼻正。上盡髮際。中屈繩斷去半。便從髮際入發中。灸繩頭。名曰天聰。
資生經云。凡傷寒惟陰證可灸。余皆當針。故千金方惟云。刺取。而素問亦云病甚者。為五十九刺。所以瀉諸陽胸中胃中四肢五臟之熱也。若溫病身熱五日以上。汗不出。可刺太泉。未滿五日。禁針。然而千金於頭痛身寒熱病。乃灸巨闕上中脘三處。豈亦是陰證耶。其狀蓋云。或澀澀欲守火是也。醫者當辨之。
治熱病。卒心中懊憹。數欠頻伸。悲恐。目眩頭痛。面赤而熱。心悸肘臂臑痛。實則支腫。虛者不能言。若咽喉痹。少氣遺溺。穴通里
療天行傷寒。穴中脘
治傷寒嗜臥。怠惰不欲動搖。身常濕。不能食。穴膈俞
治熱病煩滿。上氣心痛。痰冷少氣。悲恐善(一作喜)驚及掌熱。胸痛。口熱咽酸。乍寒乍熱。手攣不伸。引眼痛。穴少衝
治傷寒余疾。皮膚乾燥。穴曲池
治熱病先不樂數日。穴通里
治熱病。振慄。鼓頷。腹滿。陰痿色不變。穴魚際,陽谷
治氣膈善嘔。鼓頷不得汗。穴尺澤
治頭身熱赤。振慄。腰中四肢淫濼。欲嘔。穴腎俞
治氣熱身熱。氣喘寒熱口乾。身熱喘息。目急痛。善驚。穴三間
治熱病。寒慄。鼓頷。腹滿。陰痿色不變。穴魚際
治熱病煩心。悶汗不出。掌中熱。心痛。身熱如火。舌本痛。穴中衝,少衝,關衝,勞宮,大陵,陽谿,天髎,間使
治熱病。煩心喜噦。胸中澹澹。喜動而熱。穴間使
治煩心喜嘔。穴巨闕
治傷寒溫病身熱。煩心口乾。穴曲澤
治熱病先腰脛酸。喜渴數飲食。身熱項強痛。振寒。寒熱。頸項腫。實則肘攣頭眩痛。虛則生疣。小者如疥。穴支正,少海
治振寒頸項痛。穴天井
治熱病挾脊痛。穴委中
治傷寒頸項強。目瞑多噎。鼻鼽出清涕。穴風門
王氏云。陰毒沉困。藥餌難為工。但灸臍中三百壯。艾如半棗。手足不暖。不可治也。或心迷耳聾叫不應。因食冷得疾者。予以理中湯。救數人矣。若復渴。則煎五苓散與服。或煎人參湯。服皆效。又云。傷寒多從風寒得之。始表中風。寒入里。則不消矣。未有溫服。而不消也。
治傷寒結胸。穴支溝,間使,行間
治傷寒在表。發熱惡寒。頭項痛。腰脊強無汗。尺寸俱浮。穴合谷
治傷寒飲水過多。腹脹氣喘。心下痛不可忍。穴中脘,氣海
治傷寒小腹上有氣衝者。穴天樞,氣衝,三里,三陰交
治傷寒手足逆冷。穴大都,內庭,太谿,行間
治傷寒交汗不出。穴風池,俠谿,魚際,經渠,內庭
治傷寒胸中熱不已。穴大杼,風門,中府,缺盆
治傷寒胃中熱不已。穴中脘,三里,上廉,下廉,氣衝治傷寒四肢熱不已。穴雲門,肩髃,委中,腰腧
治急食不通。並傷寒水結。穴三間,合谷,承山
治陰證傷寒。四肢厥冷。腹痛吐利。身強煩躁自汗。脈沉細。或面赤。
凡三陰中寒皆灸之。穴陷谷。灸三七壯。體溫脈通汗出效。不爾。再灸加艾倍之。
治卒得食病似傷寒。其人但欲臥。七日不療。殺人。又按其脊兩邊。當有陷處。正灸陷處兩頭各七壯。則愈。
治傷寒始得一二日。
上便可灸頂三壯。又灸大椎三壯。各加至五炷益良。用之驗。大椎平肩斜齊。高大者是也。仍不得侵項分取之則非也。上接項骨。下齊肩。在椎骨節上是。余穴盡在節下。凡灸刺不得失之毫釐。今崔氏不定高下。是以言之。出黃帝針灸經。
治斷溫病。令不相染著。及治時氣瘴疫。
上用蜜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壯。不得令知之。佳也。
治陰毒傷寒灸法。
用干艾葉搗熟去灰。作艾炷。灸臍下一寸三分。名氣海。二寸丹田。三寸關元。五十壯至二三百壯。以手足漸溫。人事稍蘇為可治。
治陰證傷寒灸法。
於臍下一寸半氣海穴。二七壯。小作艾炷於臍心。以鹽填實。灸七壯立效。二寸丹田。三寸關元。皆可灸。
治熱病後發豌豆瘡。灸兩手腕硯子骨尖上三炷。男左女右。
治傷寒熱盛煩嘔。穴大椎
治熱病偏頭痛。引目外眥。穴懸釐,鳩尾
治時氣病起。諸復勞灸法。
男初覺。便灸陰三七壯。若已盡。甚至百壯即愈。眼無妨。陰道瘡復常。
治傷寒熱甚五十九刺。五十九刺者。為頭上五行。以克越諸陽之熱也。穴大杼,膺俞,缺盆腎俞(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),氣衝三里,巨虛,上下廉(此八者。瀉胃中熱也),雲門,巨骨,委中,腦空(此八者以瀉四肢熱也),五臟俞傍五(此十者。以瀉臟之熱也)。凡此五十九穴者。
背之左右。故病甚者。當刺之。凡刺之法。吸則納針。得氣則瀉。勿令遲緩。起似發機。故針經曰。熱者疾之。
刺熱病汗不出。夫傷寒熱病汗不出者。榮衛不交。陰陽不和。故汗不出。當刺腹結。腹舍通其經絡。和其陰陽。令汗得出。
手陽明有商陽、合谷。手太陽有腕骨、陽谷。足少陽有俠谿。足陽明有厲兌。手厥陰有勞宮。
凡此七穴。皆刺熱病汗不出。隨經辨脈。調其陰陽。合其榮衛。令得汗出。又十二經之榮。皆治身熱。為主身熱皆南方火。故經曰。榮主身熱。皆可刺也。
刺傷寒結胸痞氣。
傷寒下後結胸痞氣者。皆足三陰之終。手三陰之始。胸中結痞。過在足少陰腎。手厥陰包絡。刺兩經之井原。以瀉胸中之氣。心中結痞。過在足太陰脾。手少陰心。刺兩經之井原。以瀉心中之氣。胃中結痞。過在足厥陰肝。手太陰肺。刺兩經之井原。以瀉胃中之氣。或上腕中腕下腕。應痞結而瀉之。
治傷寒三陽頭痛法。傷寒三陽頭痛。何法刺之。答曰。手之三陽。足之三陽。皆會於頭者。謂諸陽之會。其受邪伏留而不去。故曰。三陽頭痛。視其色脈。知在何經而取之。
如脈浮而頭痛。過在手足太陽。刺,穴腕骨,京骨
如脈浮而長。過在手足陽明。刺,穴合谷,衝陽
如脈浮而弦。過在手足少陽。刺,穴陽池,丘墟,風府,風池,以上數穴。刺三陽之頭痛法也。
治傷寒三陰腹痛法。傷寒邪在三陰內。不得交通。故為腹痛。手足之經。皆會於腹。隨經取之。
如脈弦而腹痛。過在足厥陰肝。手太陰肺。刺,穴太衝,太淵,大陵
如脈沉而腹痛。過在足少陰腎。手厥陰心胞。刺,穴太谿,大陵
如脈細沉。而腹痛。過在足太陰脾。手少陰心。刺,穴太白,神門,三陰交
以上數穴。刺三陰腹痛之法也。
灸少陰原救脈法。
治傷寒陰病脈欲絕。當灸太谿穴。太谿者。足少陰腎之原。少陰病屬水。陰氣太盛。陽氣不得營。故瀉陰補陽。陰毒傷寒。體沉四肢俱重。腹痛脈微遲。當灸氣海。或關元。脈屬少陰。故同法瀉陰補陽也。
辨傷寒藥附針灸法。
傷寒經與表合。針與藥自汗出。遂漏不止。刺風府風池。卻與桂枝湯。傷寒經與里合。灸太谿七壯。與通脈四逆湯。此太陽少陰表裡之法。故表可針太陽也。里可灸少陰也。
傷寒刺期門。
太陽病頭痛眩冒。心下痞者。刺肺俞肝俞。不可發汗。發汗則譫語不止。當刺期門穴。頭痛冒眩。太陽經病。可發汗。心下痞滿。邪傳裡也。不可發汗。刺肺俞奪其邪氣。二穴皆在太陽經也。是高下之刺也。妄發其汗。內亡津液。傳屬陽明。故譫語不止。未太實者。當瀉肝經。刺期門。恐傳入於脾胃也。
傷寒腹滿譫語。寸口脈浮而緊。此肝乘脾也。名曰。從刺期門。腹滿譫語。太陰陽明經也。脈浮而緊。肝脈也。故夫乘妻名曰從。當刺期門。
傷寒發熱。嗇嗇惡寒。大渴欲水。其腹必滿。自汗出。小便利。肝乘肺也。名曰橫刺期門。發熱。嗇嗇惡寒者。肺病也。大渴者。上焦有熱也。自汗者。表虛也。小便利者。里和也。妻來乘夫。名曰橫。當刺期門。
灸傷寒咳逆法。
十便良方云。有患霍亂吐痢者。垂困。忽發咳逆。半日之間。遂至困。始有人云。有灸咳逆法。凡傷寒及患疾得咳逆。皆為惡候。投藥皆不效者。灸之必愈。予遂令灸之。火至。咳逆已定。其法。乳下一指許正與乳相直骨間陷中。婦人即屈乳頭度之。乳頭齊處是穴。艾炷如小豆許。灸三壯。男灸左。女灸右。只一處。火到當即瘥。若不瘥。則多不救矣。
治脈微細不見。一時無脈者。
以圓利針。刺足少陰經復溜二穴。在內踝上二寸陷中。針至骨順針往下刺之。候回陽脈生大。乃出針。
治傷寒飲水過多。腹脹氣喘。穴中脘
治熱病身痹。灑淅振寒。季脅支滿痛。穴刺陷谷。足先寒上至膝。乃出針。
治傷寒氣熱身熱喘。穴三間
治傷寒過經不解。刺足厥陰經期門二穴。使經不傳。凡治傷寒。辨其足三陰三陽經。審而刺之。仲景傷寒傳足經不傳手經。此之謂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