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普濟方·針灸》~ 卷四百十二 (15)
卷四百十二 (15)
1. 手少陽三焦經
手少陽之脈,起於小指次指之端(次指端,關衝之位也),上出兩指之間(本節前,腋門後,中渚穴也),循手表腕(陽池穴分也),出臂外兩骨之間(兩骨之間,支溝所在焉),上貫肘(肘後天井穴分也),循臑外上肩,而交出足少陽之後(足少陽在手少陽之後,上肩,而手少陽覆在其下)。
入缺盆,交臑膻中(難經云,膻中在玉堂下,同身寸之一寸六分,直兩乳內平是也),散絡心包(心包為三焦之維,故三焦脈,絡心包也),下膈,偏屬三焦(手少陽為三焦之經,故其脈偏屬三焦)。其支者,從膻中上出缺盆,上項挾耳後,直上出耳上角,以屈下頰至䪼。其支者,
從耳後入耳中,出走耳前,過客主人,前交頰,至目銳眥(手少陽自此交入足少陽)。是動則病(手少陽常少血多氣,今氣先病,是為是動也),耳聾,渾渾焞焞,嗌腫喉痹,是主氣所生病者(血受病於氣,是氣之所生,故云,所生病也。手少陽血少氣多,乃人之常數也,亦有異於常者。
靈樞經曰:手少陽之上血氣盛,則眉美以長耳色美,血氣皆少,則耳焦惡色。手少陽之下血氣盛,則手椿多肉,以溫血氣,少則寒以瘦。氣少血多,則瘦而多脈。由此,則手少陽血氣多少,可得而知之也),汗出目銳眥痛,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,小指次指不用。盛者,人迎大一倍於寸口。
虛者,人迎反小於寸口也。
手少陽之別,名曰外關,去腕二寸,外繞臂,注胸中,合心主。病實則肘攣,虛則不收,取之所別也。
手少陽之脈,起於小指次指之端,結於腕,上循臂,結於肘,上繞臑外廉,上肩走頭,合手太陽。其支者,當曲頰入系舌本。其支者,上曲頰循耳前,屬目外眥,上乘頷結於角。其病當所過者即支轉筋,舌卷,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,名曰季夏痹也。
邪客於手少陽之絡,令人喉痹,舌卷,口乾,心煩,臂外廉痛,手不及頭。刺手中指次指爪甲,上去端如韭葉,各一痏,壯者立已,老者有頃已。左刺右,右刺左,比新病數日已。
手少陽三焦經,從手走頭,長五尺,左右共一丈,凡四十六穴。
關衝二穴,液門二穴,中渚二穴,陽池二穴,外關二穴,支溝二穴,會宗二穴,三陽絡二穴,四瀆二穴,天井二穴,清冷淵二穴,消濼二穴,臑會二穴,肩窌二穴,天窌二穴,天牖二穴,翳風二穴,瘈脈二穴,顱息二穴,角孫二穴,絲竹空二穴,和窌二穴,耳門二穴。
白話文:
手少陽三焦經的脈絡,起源於小指旁邊的無名指末端,然後向上穿出無名指與食指間的區域,沿著手腕的表面行走,穿出前臂外側的兩塊骨頭之間,再往上貫穿肘部,沿著上臂外側上行至肩膀,並在這裡與足少陽膽經交錯,足少陽膽經位於手少陽三焦經的後方,但當它們都上行至肩膀時,手少陽三焦經會覆蓋在足少陽膽經之下。
進入胸腔的缺口,交會在胸膛中心,也就是膻中部位,這個位置在兩乳正中央,距離胸部中線約1.6寸。接著,三焦經的脈絡會分散到心包,因為心包是三焦的維護系統,所以三焦經脈會連接心包。然後向下穿透橫膈膜,專屬地連結三焦。其分支從膻中向上穿出胸腔缺口,然後向上夾在耳朵後方,直接上行至耳朵上方的角落,再彎曲向下延伸到頰部。另一個分支從耳朵後方進入耳道,再從前方走出,經過一個叫做“客主人”的地方,再向前交會在臉頰,最後到達眼睛的外眼角。
如果這條脈絡發生問題,可能會導致耳朵聽力下降,感覺混亂,咽喉腫脹,喉嚨痛等問題。主要的疾病都和氣相關,因為血液受氣的影響,因此這些病症是由氣引起的。手少陽三焦經通常血量較少,氣量較多,這是一般人的正常狀況,但也有些人不同。
如果手少陽三焦經的血氣旺盛,那麼眉毛會長且美觀,耳朵的顏色也會很好看。如果血氣都少,耳朵就會乾枯,顏色不佳。如果手少陽三焦經的手部血氣旺盛,手指會有較多的肉,且溫暖。血氣少,則手部會感到寒冷且瘦弱。如果氣少血多,身體會瘦削且脈搏頻繁。由此可知,手少陽三焦經的血氣多少可以從這些症狀中看出來。
此外,如果手少陽三焦經出現問題,可能會導致汗水增多,眼睛疼痛,耳後、肩膀、手臂、肘部的外側都會感到疼痛,小指和無名指可能無法正常使用。如果病情嚴重,脈搏會在人迎處比寸口大一倍;如果病情輕微,人迎處的脈搏反而會比寸口小。
手少陽三焦經的分支,名為外關,離手腕兩寸的位置,繞行手臂,注入胸腔中心,與心包結合。如果實證,肘部會有抽筋的現象;如果虛證,則手臂無法收縮。治療應在分支的部位進行。
手少陽三焦經的脈絡起始於無名指末端,結於手腕,上行沿手臂,結於肘部,繞行上臂外側,上行至肩膀,然後走至頭部,與手太陽小腸經相合。其分支從曲頰進入,連結舌根。另一個分支上行曲頰,沿耳朵前面,屬於眼睛的外眼角,再上行至顴骨,結於頭角。如果這條脈絡出現問題,可能會導致所經過的部位肌肉抽搐,舌頭卷縮等問題。治療方式為燒針劫刺,以瞭解病情,以痛為輸穴。
如果邪氣侵入手少陽三焦經的絡脈,可能會導致喉嚨痛,舌頭卷縮,口乾,心煩,手臂外側疼痛,手部無法伸展至頭部。治療方式為刺破無名指和中指的指甲,離指甲端如韭菜葉般的距離,各刺一針,對於強壯的人,效果立竿見影;對於年老的人,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見效。如果是左側的問題,就刺右側;如果是右側的問題,就刺左側。
手少陽三焦經從手掌走向頭部,全長五尺,左右兩側共有十尺,總共有46個穴位,包括關衝、液門、中渚、陽池、外關、支溝、會宗、三陽絡、四瀆、天井、清冷淵、消濼、臑會、肩窌、天窌、天牖、翳風、瘈脈、顱息、角孫、絲竹空、和窌、耳門等穴位。
2. 足少陽膽經
足少陽之脈。起於目銳眥。上抵頭角。下耳後。循頸行手少陽之脈前。至肩上。卻交出手少陽之後(足少陽。循頸行手少陽之前。至肩上。手少陽後。在足少陽之前)。入缺盆。其支者。從耳後入耳中。出走耳前。至目銳眥。下大迎。合手少陽抵於䪼。下加頰車。下頸合缺盆。
以下胸中貫膈。絡肝(肝為膽之維。故膽脈絡於肝)。屬膽(足少陽為膽之經。故其脈屬於膽)。循脅裡。出氣沖(氣衝。在腹臍下橫骨兩端鼠鼷上。同身寸之一寸動脈中)。繞毛際。橫入髀厭中(髀厭中。環跳穴分也)。其直者。從缺盆下腋。循胸過季脅(脅骨曰肋。肋盡處曰季脅)。
下合髀厭中。以下循髀陽(髀陽。髀外也)。出膝外廉(陽陵泉穴分也)。下外輔骨之前(輔骨。謂輔佐胻骨之骨。在胻之外)。直下抵絕骨之端(陽輔。居此絕骨之端)。下出外踝之前(邱墟穴分也)。循足跗上。出小指次指之端(次指之端。竅陰所居。素問云。少陽之拱。
起於竅陰)。其支者。別跗上。入大指之間。循大指岐骨內。出其端。還貫爪甲。出三毛(足少陽自此交入足厥陰)。是動則病(足少陽常少血多氣。今氣先病。是謂是動)。口苦(素問云。口苦者。病名膽癉也。此人素謀慮不決。故膽虛。氣上溢。而口為之苦。治之以膽募俞)。
善太息(靈樞經曰。人憂思則心系急。心系急則氣道約。約。則不利。故太息以仰出之)。心脅痛(素問所謂心脅痛者。言少陽盛也。盛者。心之所表也。九月陽氣盛。而陰氣衰。故云心脅痛也)。不能轉側(素問所謂。不可反側者。九月陰氣藏。萬物藏則不動矣。故不可反側也)。
甚則面微塵(面微塵。謂面如微塵。有獨如塵土之色也)。體無膏澤。足外反熱。是謂陽厥。是主骨。所生病者(血受病於氣。是氣之所生。故云。所生病也。足少陽血少氣多。乃人之常數也。亦有異於常者。靈樞經曰。足少陽之上。血氣盛則通須美長。血多氣少。則通髯美短。
血少氣多。則少髯。血氣皆少。則無須。盛於寒溫。則善痹骨痛爪枯也。足少陽之下。血氣盛。則脛毛美長外踝肥。血多氣少。則脛毛美短。外踝皮堅而厚。血少氣多。則脛毛少外踝皮薄而軟。血氣皆少。則無毛。外踝瘦血肉。又云。通鬢極須者少陽多血。由此足少陽血氣多少。
可得而知也)。頭痛角頷痛(角頷。耳下曲角之頷也。以其脈下之頰車。故病如是)。目銳眥痛。缺盆中腫痛。腋下腫。馬刀挾癭(馬刀挾癭者。靈樞經曰。其癰堅而不潰者。為馬刀挾癭)。汗出振寒(以寒邪客其經。經虛。則邪盛。故謂振寒)。瘧(瘧。寒熱之病也。指中陽之瘧。
寒熱皆不甚)。胸脅肋髀膝外之脛。絕骨外踝前。及諸節皆痛。小指次指不用。盛者。人迎大一倍於寸口。虛者。人迎反小於寸口也。
白話文:
足少陽膽經,起於眼外角,向上到達頭的額角,往下到耳朵後面,沿著頸部,行走在手少陽三焦經的前方,到達肩部,再往後與手少陽經交錯(足少陽經,沿著頸部行走在手少陽經的前面,到達肩部,手少陽經在後方,在足少陽經的前面)。進入鎖骨上窩,其中一條分支,從耳後進入耳中,再從耳前出來,到達眼外角,往下到大迎穴,與手少陽經會合於䪼骨處,再往下到頰車穴,下行到頸部,與鎖骨上窩會合。
再往下進入胸腔,穿過橫膈膜,聯繫肝臟(因為肝臟是膽的附屬,所以膽經聯繫著肝臟),歸屬於膽(因為足少陽經是膽的經脈,所以它歸屬於膽)。沿著脅肋內側行走,出於氣沖穴(氣沖穴,在腹部肚臍下橫骨兩端,鼠蹊上方,相當於一寸動脈跳動處),繞過陰毛邊緣,橫向進入髖骨的凹陷處(髖骨凹陷處,就是環跳穴的位置)。它的直行部分,從鎖骨上窩往下到腋下,沿著胸部經過肋骨的邊緣(肋骨的盡頭稱為季脅)。
往下與髖骨凹陷處會合。再往下沿著大腿外側行走,出來到膝蓋外側(陽陵泉穴的位置),再往下到外踝骨的前方(所謂輔骨,是指輔助脛骨的骨頭,在外踝的外面),直下到腓骨的末端(陽輔穴,就在腓骨的末端),向下到外踝骨的前方(丘墟穴的位置),再沿著腳背行走,出於小趾第二趾的末端(第二趾的末端,是竅陰穴所在,《素問》說,少陽經脈起始於竅陰穴)。它的一條分支,從腳背分出,進入大拇趾和第二趾之間,沿著大拇趾的岐骨內側行走,出來到趾端,再回頭貫穿指甲,出於腳趾邊緣的毛髮處(足少陽經從這裡與足厥陰肝經交會)。
如果這條經脈發生病變,會出現(足少陽經通常是血少氣多,如果現在是氣先發生病變,就說是「是動」)口苦(《素問》說,口苦,是膽癉的病症。這種人通常思慮過多,難以決斷,所以膽虛,氣上逆,導致口苦,可以用膽募穴和背俞穴來治療)。
經常嘆氣(《靈樞經》說,人憂慮思慮,就會導致心系緊張,心系緊張,就會導致氣道收縮,收縮,就不能順暢,所以要嘆氣來舒緩)。胸脅疼痛(《素問》所謂的胸脅疼痛,是指少陽經氣盛。氣盛,是心的外在表現。九月陽氣盛,而陰氣衰,所以說胸脅疼痛)。不能轉身側躺(《素問》所謂的不能翻身側躺,是指九月陰氣潛藏,萬物潛藏就不會動了,所以不能翻身側躺)。
嚴重的話,臉色會像蒙了一層灰塵(臉色像蒙了一層灰塵,是指臉色像塵土一樣沒有光澤)。身體沒有光澤。腳外側發熱,這就叫做陽厥。這條經脈主要掌管骨骼。所產生的疾病(血受到氣的影響而發生病變,是氣所引起的,所以說,所產生的疾病。足少陽經是血少氣多,是人體的常態,也有不尋常的情況。《靈樞經》說,足少陽經上部,血氣旺盛,則頭髮和鬍鬚美而長;血多氣少,則鬍鬚美而短;血少氣多,則鬍鬚稀少;血氣都少,則沒有鬍鬚。如果遇到寒冷和溫熱,容易患痹症,骨痛指甲枯萎。足少陽經的下部,血氣旺盛,則小腿毛髮美而長,外踝肥大;血多氣少,則小腿毛髮美而短,外踝皮膚堅硬而厚;血少氣多,則小腿毛髮稀少,外踝皮膚薄而軟;血氣都少,則沒有毛髮,外踝瘦削。還有說,鬢角濃密鬍鬚多,是少陽經血多,由此可見足少陽經血氣的多少)。
頭痛,額角和下巴痛(額角,是指耳朵下面彎曲的下巴,因為這條經脈下行到頰車穴,所以病變會這樣)。眼外角疼痛。鎖骨上窩腫痛。腋下腫脹。瘰癧(瘰癧,《靈樞經》說,是腫瘤堅硬而不潰爛的,稱為瘰癧)。發汗時發冷(因為寒邪侵襲經脈,經脈虛弱,則邪氣旺盛,所以會發冷)。瘧疾(瘧疾,是寒熱交替的病症,指陽瘧,寒熱都不太嚴重)。胸脅、肋骨、臀部、膝蓋外側、小腿、腓骨、外踝前以及各個關節都疼痛。小趾和第二趾無法使用。如果經氣旺盛,人迎脈的搏動比寸口脈大一倍。如果經氣虛弱,人迎脈的搏動反而比寸口脈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