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棣

《普濟方·針灸》~ 卷四百十二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百十二 (8)

1. 足太陰脾經

足太陰之脈。起於大趾之端。循趾內側(大趾內側。隱白所居。素問曰。太陰之根。起於隱白)。白肉際。過核骨後(核骨之下。太白所居焉)。上內踝前廉(商丘居此內踝之前)。上踹後(踹謂脛之魚腹也)。循胻骨後。交出厥陰之前(厥陰行太陰之前。至胻骨之後。而太陰覆在其前)。

上循膝(膝下相側。陰陵泉所在焉)。股內前廉入腹。屬脾(足太陰。脾之經。故其脈屬於脾)。絡胃(胃者。脾之維。故脾脈絡於胃也)。上膈。挾咽連舌本(舌本。與會厭相連。發泄聲音之所也)。散舌下(舌下有泉焉。乃脾之靈津也。道家飲此以延生。號曰華池。仲長統曰。

漱舌下泉而咽之。名曰臺倉)。其支者。復從胃別上膈。注心中(足太陰自此交入手少陰)。是動則病(足太陰。常多氣少血。今氣先病。是為是動)。舌本強。食則嘔(素問所謂。食則嘔者。物盛滿而上溢。故嘔也)。胃脘痛(以其脈絡胃故)。腹脹(素問所謂病腹脹者。

太陰子也。十一月萬物之氣皆藏於中。故曰病脹)。善噫(素問曰。心為噫。今足太陰之陰氣盛。而上走於心。故為噫耳。以其脈支者。復從胃別上膈。注心中故也)。得後與氣。則快然如衰(素問所謂得後與氣。則快然如衰者。十二月陰氣下衰。而陽氣且出。故病如是)。

身體皆重(以脾主肉。故脾病則身體重)。是主脾所生病者(血受病於氣。是氣之所生。故云。所生病也)。舌本痛。體不能動搖。食不下。煩心。心下急痛。寒瘧(凡瘧先寒而後熱者。謂之寒瘧。先熱而後寒者。謂之溫瘧。但熱而不寒者。謂之癉瘧)。溏瘕泄水閉(按甲乙經。

作溏水泄。病水溫。溏泄謂如湯之溏也。素問所謂鶩溏者。是也)。黃疸。不能臥。強立。股膝內腫厥(按甲乙經。作好臥不能食肉。唇青強立股膝內)。足大趾不用。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。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。

足太陰之別。名曰公孫。去本節之後一寸。別走陽明。其別者。入絡腸胃。厥氣上逆。則霍亂。實則腸中切痛。虛則鼓脹。取之所別也。足太陰之筋。起於大趾之端內側。上結於內踝。其直者。上結於膝內輔骨。上循陰股。結於髀。聚於陰器。上腹。結於臍。循腹裡。結於脅。

散於胸中。其內者。著於脊。其病足大趾支內踝痛。轉筋痛。膝內轉骨痛。陰股引髀而痛。陰器鈕痛。上引臍兩脅痛。引膺中脊內痛。治在燔針劫刺。以知為數。以痛為輸。名曰孟秋痹也。

邪客於足太陰之絡。令人腰痛。引少腹控䏚。不可以仰。急刺腰尻之解。兩胂之上是腰腧。以月死生為痏數。髮針立已。左刺右。右刺左。

脾病者。身重善飢。肉痿足不收。行善瘈。腳下痛。虛則腹滿。腸鳴。飧泄食不化。取其經太陰。陽明少陰血者脾熱病者。先頭重頰痛煩心。顏青欲嘔。身熱。熱爭則腰痛不可俯仰。腹滿兩頷痛。甲乙甚戊己。大汗氣逆。則甲乙死。刺足太陰陽明。

白話文:

[足太陰脾經]

足太陰的脈絡,始於大腳趾的末端,沿着腳趾內側(即大趾內側,隱白穴位所在處)行走,經過肉際,越過核骨後方(核骨下方是太白穴位的位置),然後上行至內踝前方(商丘穴位位於此處內踝前)。接着,它向上穿過小腿肌肉後方(小腿魚腹狀肌肉被稱爲踹),沿脛骨後方行進,在此與厥陰經脈交差,從厥陰經脈的前方通過。

這條經脈繼續向上環繞膝蓋(膝蓋下方側面是陰陵泉穴位所在位置),沿大腿內側前方進入腹部,與脾臟相連(足太陰脾經,因此其脈絡與脾臟相關)。同時,它還與胃部相聯結(胃是脾的附屬,所以脾脈絡與胃部也有聯繫)。隨後,這條脈絡穿過膈肌,夾持咽喉並連接到舌頭根部(舌頭根部與會厭相連,是發出聲音的地方)。最後,它散佈於舌下(舌下有水源,被認爲是脾臟的靈津,道家飲用此以延年益壽,稱之爲華池)。

其中一條分支再次從胃部分離出來,穿過膈肌,注入心臟(足太陰經脈從此交接到手少陰經脈)。如果這條經脈出現問題,則會導致疾病(足太陰經脈通常氣血偏少,當氣先受損時,就是所謂的“是動”)。具體症狀包括:舌頭根部僵硬,進食時嘔吐(根據《素問》所述,進食後嘔吐是因爲食物過滿而上湧所致)。胃部疼痛(由於其脈絡與胃相連的緣故)。腹部脹滿(《素問》認爲腹部脹滿的病因在於太陰經脈,十一月時萬物的氣都藏於體內,所以稱爲脹)。容易打嗝(《素問》提到,心是產生打嗝的原因。現在足太陰經脈的陰氣旺盛,上行至心,所以會產生打嗝,這是因爲它的分支再次從胃部分離出來,穿過膈肌,注入心臟的緣故)。當排便或排氣後,患者會感到明顯好轉(《素問》所述的排便或排氣後感覺好轉,是因爲十二月時陰氣開始衰退,陽氣即將出現,所以病情會有所改善)。

全身感覺沉重(因爲脾臟主管肌肉,所以脾臟有問題時,身體會感到沉重)。這是由脾臟引發的疾病(血液受疾病影響,是氣血生成的問題,所以說是脾臟導致的疾病)。具體症狀包括:舌頭根部疼痛,身體無法自由活動,食物難以吞嚥,心情煩躁,心下部劇烈疼痛,寒冷性瘧疾(瘧疾先是發冷後發熱的稱爲寒冷性瘧疾;先是發熱後發冷的稱爲溫瘧;只有發熱沒有發冷的稱爲癉瘧)。腹瀉,腹部腫塊,水瀉閉塞(根據《甲乙經》記載,腹瀉和水瀉是病態的水溼症狀,腹瀉如同稀湯一樣)。黃疸,無法平臥,站立困難,大腿和膝蓋內側腫脹(根據《甲乙經》記載,表現爲喜歡躺臥,無法食用肉類,嘴脣呈青色,站立困難,大腿和膝蓋內側腫脹)。大腳趾功能喪失。當脈象盛時,寸口脈搏比人迎脈搏大三倍;當脈象虛時,寸口脈搏反而比人迎脈搏小。

足太陰的別絡名爲公孫,位於本節後方一寸處,向陽明經脈分離行走。其另一分支進入腸胃內部,當氣血上逆時,會引起霍亂。實證時,腸道會出現劇痛;虛證時,會出現腹脹。治療時,應在別絡處進行鍼刺。

足太陰的筋脈起源於大腳趾內側末端,向上在內踝處形成結節。其直行部分向上在膝蓋內側輔骨處形成結節,然後沿大腿內側上升,聚集在生殖器官區域,再向上延伸至腹部,在肚臍處形成結節,沿腹部內側向上,最終在脅肋處形成結節,並散佈於胸腔之中。部分筋脈附着於脊椎。當這條筋脈出現問題時,會導致大腳趾內側、內踝疼痛,轉筋痛,膝蓋內側骨痛,大腿內側引痛,生殖器官疼痛,向上牽扯至肚臍兩側脅痛,以及胸腔中心和脊椎內部疼痛。治療方法爲使用火針快速刺入,直到患者感覺到效果,以疼痛點作爲針刺部位,這被稱作“孟秋痹”。

邪氣侵襲足太陰絡脈,會導致腰部疼痛,向下牽引至小腹和臀部,使患者無法仰臥。治療時,應緊急針刺腰部和骶尾部的解穴,即腰俞穴,位於兩腎上方。針刺次數應根據月相變化來決定,一旦針刺即可立即緩解疼痛。左側疼痛針刺右側,右側疼痛針刺左側。

脾臟疾病的表現爲身體沉重,經常感到飢餓,肌肉萎縮,腳部無法正常運動,行走時容易抽搐,腳底疼痛。虛證時,會出現腹脹,腸鳴,消化不良,食物無法完全消化。治療時,應選取足太陰、陽明、少陰經脈的血液。當脾臟熱病發作時,會出現頭痛、臉頰疼痛、心煩、面色青紫、噁心、身體發熱等症狀。當熱氣與寒氣爭鬥時,會引起腰痛,無法俯仰,腹部脹滿,雙頜疼痛。根據《甲乙經》,在甲日和乙日病情嚴重,在戊日和己日病情較輕。如果出現大汗淋漓、氣逆等危急症狀,則在甲日和乙日可能死亡。治療時,應針刺足太陰和陽明經脈。

脾臟的大絡脈,又稱大包絡,從淵腋穴下方三寸處分支而出,分佈於胸部和脅肋。實證時,整個身體都會感到寒冷;虛證時,全身關節鬆弛無力。這條絡脈類似於網狀血管,治療時,應對所有相關穴位進行鍼刺。

足太陰脾經從腳部行走到胸中,全長六尺五寸,左右兩側共計一丈三尺。共有四十二個穴位,包括:

隱白穴兩個,大都穴兩個,太白穴兩個,公孫穴兩個,商丘穴兩個,三陰交穴兩個,漏谷穴兩個,地機穴兩個,陰陵泉穴兩個,血海穴兩個,箕門穴兩個,衝門穴兩個,府舍穴兩個,臍結穴兩個,大橫穴兩個,腹哀穴兩個,食竇穴兩個,天溪穴兩個,胸鄉穴兩個,周榮穴兩個,大包穴兩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