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棣

《普濟方·針灸》~ 卷四百十六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百十六 (10)

1. 鉤股按穴取平法第五

又用前量同身寸紙蔑。自脊中第五顀上中央。墨所圈處。照脊骨端直向下。比量四寸。至第七顀。以墨點記。自墨點卻兩邊向上斜量至灸穴圈中心。使各恰當同身寸之五寸。以為兩穴高下平直之准。

白話文:

再使用先前測量的同身寸紙條。從脊椎中間第五個椎骨上方的中央點,也就是墨水所標示的圓圈處開始,沿着脊椎骨的末端直直往下量,量到四寸的位置,會到達第七個椎骨,用墨點做記號。從這個墨點向兩邊各斜向上量到灸穴的圓心,讓每個方向都剛好是同身寸的五寸。這樣就能確定兩個穴位的高低和垂直位置是水平的。

換句話說,就是先找到脊椎第五個與第七個椎骨的位置,並在第七個椎骨上做標記,然後從這個標記點向兩邊斜向上量,找到與標記點垂直距離爲五寸的兩個點,這兩個點就是你要找的穴位。

2. 參驗求穴法第六

令患人平身正坐。自以右手從右肩上,住附項,伸指直搭背上,以墨記其中指指頭所及處。左手亦然記之。又從胛骨上角摸索至胛骨下頭,其間當有四肋三間(其四肋自胛骨橫排至脊骨上,用力按摩,如覺隱指,是筋而非骨。千金方謂,筋間空處,疑四肋肋字為誤,而王惟一於銅人灸經中,又並改筋間為肋間。及以右手從右肩上住,亦同。千金翼改為左肩上住。若以右手搭左肩,則指之所及已在第五顀下,去穴甚遠,皆非是。當以千金方為正也)。灸穴當三間之中,依胛骨下容側指許,摩𦛗肉之表,於筋間空處穴上按之,自覺牽引胸肩中(千金翼云,牽引肩中,石藏用又用篦子或筋頭按穴,欲其堅實,令患人易覺也)。及照所圈灸穴,在先記患人指所及處之下,或傍側指不可及處,以驗穴之是非。然指有短長,膚有豐瘦,若相合固善,如不合,即不可以此一端,遂廢余法。亦有人胛骨去脊骨相遠,過同身寸三寸以上者,即難用脊顀兩旁各三寸之法,但求四肋三間之中,依胛骨下容側指許為穴可也。

白話文:

[參驗求穴法第六]

讓患者平穩正坐。自己用右手從右肩膀上方延伸到頸部附近,手指伸直搭在背部,用墨記下中指指尖觸及的位置,左手同樣操作記錄。再從肩胛骨的上緣摸至肩胛骨的下端,這之間應有四根肋骨三個間隙(這四根肋骨從肩胛骨橫向排列至脊椎骨,用力按摩時,如果感覺到凹陷,那是肌肉不是骨頭。《千金方》稱這是肌肉間的空隙,懷疑「四根肋骨」中的「肋」字可能有誤,而王惟一在《銅人灸經》中改為「肌肉間」。且以右手從右肩上搭的說法相同,《千金翼》改為左肩上搭,若右手搭在左肩上,那手指所能觸及的地方已經在第五根肋骨下方,離穴位很遠,這些都不對。應該以《千金方》為準)。

灸療的穴位在這三個間隙的中間,依肩胛骨下緣能容納側指寬度的位置,按摩肉皮表面,在肌肉間隙的穴位上按下,患者會感覺到胸部和肩部被牽引(《千金翼》提到,會牽引到肩部。石藏用還建議用梳子或者指節按壓穴位,讓患者更易感知)。再比對先前圈定的灸療穴位,如果在患者手指所能觸及位置的下方,或是側邊手指無法觸及的地方,以此來驗證穴位的正確性。然而,手指長短不一,皮膚豐瘦有別,如果與上述方法吻合當然好,如果不吻合,不能僅憑這一條件就放棄其他方法。也有人肩胛骨離脊椎骨較遠,超出自身三寸以上的,那麼就難以使用脊椎兩側各三寸的方法。只需找到四根肋骨三個間隙的中間,依肩胛骨下緣能容納側指寬度的地方作為穴位即可。

3. 坐點坐灸法第七

坐炷下火時,令患人一依點穴時,正坐伸臂,頭項肩背手足腕膝不得少有欹側,伸縮改易。即臂中舉按用力輕重,亦常令勻。若一事稍異於前,胛骨便輒相近,覆背灸穴艾炷,即在骨上。或胛骨開而相遠,動爭寸余,火氣不入穴中,徒受苦楚,無所益也。若不失其穴,灸至數壯,覺胛骨中通熱而不甚痛,意自快暢。至數十壯後,或若腕中酸辛,若以幾支,或用軟帛於肘上腕中,連束二臂,令緩急得所,亦能少助。蓋手欲按而臂欲舉,故腕中費力,或少休頃刻亦無害。但要安頓身體四肢一如前耳。如日灸五十壯,累至數百為佳。千金方云,灸六百壯,至千壯,當覺氣下礱礱然,如流水狀,亦當有所下。其治疾之效甚眾且敏(有上氣喘滿,即時平減者;有婦人經候不通已八月,灸兩日而下者,如此之數甚多)。穴在上而最能下氣,非他穴藥石之比,而又無所不治,有疾者宜留意焉。

4. 石用之取穴別法第八

石藏用。字用之。京師大醫也。其治療方術,一從古法。亦多為人灸此穴。其取穴法,令患人床榻上盤膝正坐。隨人之肥瘠大小,置栲栳或塾枕之類,以衾絮冒之。令兩臂相交,平伏其上。余亦相同,仍用千金方不能久坐伸臂,使伏衣袱上之意也。其用堅物云,欲大小高下常定,勝於衣袱。

但臂之伸屈,與古異耳。其治皆效,蓋醫者意也。隨事增損,初無定方。孫真人笑秦緩之拙,不能求得此穴,但知針藥之不及,不知火氣之能徹,則求之浸巧,是不為過也。紹興己未歲,余守武昌時,總領邵戶部玉云,少時病瘵,得泉州僧為灸膏肓,令伏於栲栳上,僧以指節極力按尋其穴,

令病者覺中指麻,乃是穴。若指不麻,或雖麻而非中指者,皆非也。已而求得之,遂一灸而愈。壬戌四月,增記於此。

白話文:

石藏用,字用之,是京城的大醫。他治病的方法都遵循古法,經常為人灸這個穴位。他的取穴方法是,讓病人在牀上盤膝正坐,根據病人的胖瘦和身體大小,放置一些如栲栳或塾枕這樣的東西,然後用被褥覆蓋。再讓雙臂交叉,平放在上面,其他部分也一樣。這跟《千金方》中提到的不能長時間坐著伸展手臂,而應趴在衣物上的意思相似。他使用堅硬的物品,目的是為了讓高度和位置固定,比衣物更好。

不過,手臂的伸縮方式和古人不同。他的療法都非常有效,這是因為醫生的臨場判斷和靈活變通,並沒有固定的療法。孫真人嘲笑秦緩的笨拙,找不到這個穴位,只知道針藥的侷限性,卻不知道火氣可以達到更深入的效果。如果追求技巧,這樣並不過分。在紹興己未年,我在武昌擔任官職時,總領邵戶部玉雲,年輕時得了肺結核,泉州的一位僧人為他灸膏肓穴,讓他趴在栲栳上。僧人用手指極力按壓尋找穴位,讓病人感覺到中指發麻,那就是穴位。如果不是中指發麻,或者雖然發麻但不是中指,那就不是穴位。後來找到穴位後,一次灸療就痊癒了。壬戌四月,我把這個故事增加記錄在這裡。

5. 葉潘等取穴別法第九

葉餘慶,字元善,平江人。自云,嘗病瘵疾,其居對橋,而行不能度。有僧為之灸膏肓穴,得百壯。後二日,即能行數里,登降皆不倦。自是康強。其取穴法,但並足垂手正身直立,勿令俯仰。取第四椎下兩旁同身寸各三寸。灸時,以軟物枕頭覆面臥,垂手附身,或臨時置身,取安便而已。其轉為人灸,亦用此法,云皆有功。然於昔人取穴之法甚略,又與千金方立點則立灸之說不合。歐陽興世行之,陳了翁瑩中壻也。了翁得無為張濟針術,其求穴尤妙,嘗為行之灸膏肓腧,故痕可見。以葉所言,校之葉穴微下,蓋脊有曲直之殊,不能無少異也。又常熟縣醫潘琪云,渠傳之於師,取穴之法,正坐曲脊,並足而仰兩手,令大指與臍屈肘當髀股上亦自是。其說雖與千金方伸臂令正直之法不同,然此立點則近古矣。又衢州開化縣,普鑑院僧仲開,得取穴三法。其一法,正坐豎立兩膝當乳,以兩臂環抱,屈手向膝,以左手頭指以指捏左膝眼,右手指亦然,於背上數椎骨量穴,依此坐灸。又法,正坐立膝,同上以臂貼膝外,直伸向足,豎兩手相背,以頭指向身,手捏兩足大指頭岐間,余亦如上。其比同身寸,只用伸指法,似亦可用。今俱存之,不特以備見聞之博,且使後人較其短長知所適從,不為異端之所惑也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談的是葉餘慶和潘琪等人的取穴方法。葉餘慶,字元善,來自平江,曾經罹患一種消耗性疾病,病情嚴重到連過橋都感到困難。後來,一位和尚幫他灸療膏肓穴,灸了一百次後,隔天他就能夠行走數裏,上下坡也不會感到疲憊。自此之後,他的身體恢復健康。他的取穴方法是,雙腳併攏,雙手自然下垂,身體挺直站立,不可前傾或後仰,然後找到第四椎骨下方兩側各三寸的位置。

在進行灸療時,他會將柔軟的物品墊在頭下,臉部朝下躺著,雙手垂下貼緊身體,或者根據當時的情況調整姿勢,以舒適為原則。他將這種方法用在他人身上,據說效果良好。然而,這種取穴方法與古代的取穴法相比較為簡略,也與《千金方》中立點則立灸的理論有所出入。

另外,潘琪則提到一種取穴方法,他要求病人正坐,彎曲脊椎,雙腳併攏,雙手抬起,讓拇指與肚臍平行,手肘彎曲放在大腿上。雖然這種方法與《千金方》中伸直手臂的方法不同,但這種立點法更接近古人的做法。

此外,衢州開化縣普鑑院的僧人仲開有三種取穴法。其中一種是讓人正坐,兩膝對齊乳頭,雙臂環繞,手向膝蓋方向彎曲,左手拇指捏住左膝蓋,右手也是如此,再在背上數椎骨確定穴位,按照這種姿勢進行灸療。另一種方法是同樣正坐,雙膝併攏,手臂貼在膝蓋外側,直接伸向腳部,雙手相背,用拇指捏住兩腳大拇指間的部位,其餘步驟相同。在量測穴位時,他們僅使用伸直手指的方法,這看起來也是可行的。

這些方法都保存下來,不僅能擴大我們的見聞,也能讓後人比較各種方法的優劣,知道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,不會被非主流的觀念所迷惑。

6. 灸訖補養法第十

孫真人云。此穴灸訖,令人陽氣康勝,當消息以自補養,取身體平復。其補養之道,宜食溫軟羹飯,勿令太飽,及飲啖生冷油膩黏滑,雞豬魚蝦筍蕨,其他動氣發風之物,並觸冒風寒暑濕,勿以陽氣乍盛輒犯房室。如覺氣壅,可灸臍下氣海、丹田、關元、中極四穴中一穴,又當灸足三里。

引火氣以實下,隨病深淺,加以歲月將息,自可保平復。不然,是猶倚一木,以支大廈之傾,又發而去之,其終從晉候之歸,非灸之罪也。余自許昌遭金狄之難,憂勞危難,沖冒寒暑,避地東下,丁未八月,抵泗濱,感痎瘧。既至琴川,為醫妄治,榮衛衰耗,明年春末,尚苦胕腫腹脹,

氣促不能食,而大便利,身重足痿,杖而後起。得陳了翁家傳為灸膏肓穴,自丁亥至癸巳,積三百壯,灸之次日,即胸中氣平,腫脹俱損,利止而食進。甲午已能肩輿出謁,後再報之,仍是百壯,自是疾證浸減,以至康寧。時親舊間見此殊功,灸者數人,宿疴皆除。孫真人謂,

若能用心方便,求得其穴而灸之,無疾不愈,信不虛也。因考醫經同異,參以諸家之說,及所親試,自量寸以至補養之法,分為十篇,令覽之者,易解而無徒冤之失,亦使真人求穴濟眾之仁,益廣於天下也。建炎二年二月十二日,莊綽記。

白話文:

孫真人說,這個穴位在進行灸療後,可以讓人體的陽氣更加旺盛。因此,在療程後,應該好好休息,讓身體自行恢復。在恢復期間,飲食上應選擇溫和、軟嫩的食物,不要吃到過飽,避免食用生冷、油膩、黏滑的食物,像是雞肉、豬肉、魚、蝦、筍類等易引起氣滯或風濕的食物。此外,也要避免接觸風寒、暑熱、濕氣,且在陽氣剛剛旺盛時,不要馬上進行性行為。如果感覺到氣血阻塞,可以灸療位於肚臍下方的氣海、丹田、關元、中極這四個穴位中的任一個,以及足三里穴,以導引火氣下行,根據病情的輕重,配合長期的調養,就可以保持身體的健康。

然而,如果不這樣做,就像只用一根木頭去支撐即將倒塌的大廈,最後仍會導致病情加重,這並不是灸療本身的錯誤。我自身在許昌遭遇戰亂,身心受到極大的壓力與困擾,又加上經歷寒暑的侵襲,逃往東方。在丁未年的八月,抵達泗水邊,染上了熱病。到了琴川,被庸醫誤診,導致我體力衰弱。隔年春末,我仍舊遭受浮腫和腹脹的困擾,食慾不振,且大便頻繁,身體沉重,雙腳無力,必須靠柺杖才能起身。我接受了陳了翁家傳的膏肓穴灸療,從丁亥年到癸巳年,累計進行了三百次的灸療。灸療的第二天,我的胸口就感到舒暢,浮腫和腹脹的情況都得到了改善,排泄停止,食慾也增強了。到了甲午年,我已經能夠乘坐轎子外出拜訪朋友。後來再次進行灸療,又進行了一百次。自此,我的疾病逐漸減輕,直到完全康復。當時親朋好友看到這樣的奇效,也有幾個人進行了灸療,他們的痼疾也都得到了根治。孫真人認為,只要用心尋找正確的穴位進行灸療,任何疾病都能痊癒,這確實一點也不假。因此,我研究了各種醫書的差異,參考了各家學說,並且結合自身的經驗,從測量穴位的位置到療後的調養方法,整理成了十篇專論。我希望讀者能輕易理解這些知識,不會產生誤解。同時,也希望孫真人的灸療濟世的仁心,能更廣泛地傳播到世界各地。這是建炎二年二月十二日,莊綽的記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