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普濟方·針灸》~ 卷四百十二 (6)
卷四百十二 (6)
1. 足陽明胃經
則無毛。有則高抽卒善痿。厥足痹。又云。美髯者。陽明多血。由此。則足陽明血氣多少。可得而知也)。狂瘧(足陽明病發。則多狂妄)。溫淫汗出(其體溫壯。浸淫可止。汗出乃已。然已而復起)。鼽衄。口喎唇胗(胗。謂唇瘍也)。頸腫。喉痹。大腹水腫(胃為水穀之海。
氣虛弱。則不能傳出水穀。令水腫侍。因而留滯腸胃之間。其腫大。故曰大腹水腫)。膝臏腫痛。循膺乳(胸傍曰膺。膺下曰乳)。氣街。股伏兔(街。謂氣衝。股謂膝上也)。骭外廉。足跗上皆痛。中指不用。氣盛。則身以前皆熱(氣盛身熱說。在下文)。其有餘於胃。則消穀善飢(胃為水穀之海。
其氣有餘。則能消。在水穀。故病善飢)。溺色黃。氣不足。則身以前皆寒慄(腹為陰。背為陽。足陽明行身之陰。其氣盛。故身以前皆熱。氣不足。故身以前皆寒慄。善行身之陽者。足太陽之謂也)。胃中寒。則脹滿(寒者。陰氣也。陰主下。若陰氣盛。則復上行。故病脹滿)。
盛者。人迎大三倍於寸口也。虛者乃人迎而反小於寸口也。
足陽明之別。名曰豐隆。去踝八寸。別走太陰。其別者。循脛骨外廉。上絡頭項。合諸經之氣。下絡喉嗌。其病氣逆。則喉痹卒喑。實則狂癲。虛則足不收。脛枯。取之所別也。
足陽明之筋。起於中三指。結於跗上。斜外上。加於輔骨。上結於膝外廉。直結於髀樞。上循脅。屬脊。其直者。上循胻。結於膝。其支者。結於輔骨。合少陽。其直者。若上循伏兔。上結於髀。聚於陰器。上腹而布至缺盆。而上結頸。上挾口。合於鳩下結於鼻。上合於太陽。
太陽為目上綱。陽明為目下綱。其支者。從頰結於耳前。其病。足中趾脛轉筋腳跳。堅伏兔轉筋。髀前腫。㿗疝。腹筋急。引缺盆及頰。卒口僻。急者。目不合。熱則筋縱目不開。頰筋有寒。則急引頰移口。有熱。則筋縱緩不收故僻。治之以馬膏。膏其急者。以白酒和桂以塗之。
其緩者。以桑鉤鉤之。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。高下與坐等。以膏熨其頰。且飲美酒。啖美炙肉。不飲酒者。自強也。為之三時而已。治在燔針劫刺。以知為數。以痛為輸。名曰季春痹也。
邪客於足陽明之絡。令人鼽衄。上齒寒。刺足中趾次趾。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。左刺右。右刺左。
繆傳引上齒。齒唇寒痛。視其手背脈血者去之。足陽明中指爪甲上一痏。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。立已。左取右。右取左。
胃之大絡。名曰虛里。貫膈絡肺。出於左乳下。其動應衣。脈宗氣也。
足陽明胃之經。從頭走足。長八尺。左右共一丈六尺。凡九十穴。
頭維二穴。下關二穴。頰車二穴。承泣二穴。四白二穴。巨窌二穴。地倉二穴。大迎二穴。人迎二穴。水突二穴。氣舍二穴。缺盆二穴。氣戶二穴。庫房二穴。屋翳二穴。膺窗二穴。乳中二穴。乳根二穴。不容二穴。承滿二穴。梁門二穴。關門二穴。太一二穴。滑肉門二穴。
白話文:
足陽明胃經
若沒有毛髮,則容易出現腿部抽搐、肌肉萎縮、腳部麻痺等症狀。反之,鬍鬚茂盛的人,則表示陽明經氣血充足。由此可知,足陽明經的氣血盛衰,可以從這些徵兆觀察得知。狂躁和瘧疾,往往是足陽明經病變的表現。身體溫熱而汗液浸潤,停止後汗又再次出現,以及流鼻血、口角歪斜、嘴唇潰瘍、頸部腫脹、喉嚨阻塞、腹部水腫等症狀都可能與此經絡相關。胃是水穀的消化器官,氣虛弱則無法正常運化水穀,導致水液停滯在腸胃,因而引起腹部腫大,形成大腹水腫。膝蓋腫痛,疼痛沿著胸側、乳房附近、大腿內側、膝蓋上方、小腿外側、腳背等部位延伸,中指無力。氣盛則身體前部感到發熱;胃氣有餘則消化良好且容易飢餓;小便顏色發黃。氣不足則身體前部感到寒冷。胃寒則會感到腹部脹滿。脈象方面,人迎脈大於寸口脈三倍者為氣盛,反之則為氣虛。
足陽明經的分支,稱為豐隆穴,位於腳踝上八寸處,分支走向脾經,沿脛骨外側上行,連接頭頸,匯合全身經絡之氣,向下連接喉嚨,若氣逆則會導致喉嚨阻塞、聲音嘶啞;氣盛則狂躁;氣虛則腳掌不能收縮,脛骨枯萎。
足陽明經的筋脈,起始於中指與無名指之間,連接著腳背,斜向上外側,經過膝蓋外側,直達大腿外側,沿著脅肋,連接著脊柱,其中直行的部分向上連接著膝蓋,分支則連接著腳踝,與少陽經相連;直行的部分向上連接著大腿,匯集於生殖器,向上腹部,到達鎖骨上窩,向上連接著頸部,向上挾著嘴巴,與鳩尾穴相連,連接著鼻部,向上與太陽經相連。太陽經主管眼睛的上方,陽明經主管眼睛的下方。其分支從臉頰連接著耳前。若此經絡病變,則會出現腳趾、脛骨抽筋、大腿內側抽筋、大腿前方腫脹、疝氣、腹部肌肉緊繃、牽扯到鎖骨上窩和臉頰、嘴巴歪斜等症狀。嚴重者眼睛無法閉合,熱則筋脈鬆弛,眼睛張不開;臉頰肌肉冰冷則會牽扯臉頰,導致嘴巴歪斜;熱則筋脈鬆弛,無法收縮,所以嘴巴歪斜。治療可用馬膏塗抹,或者用白酒、桂皮混合塗抹;也可以用桑樹炭火灸。患者也需飲酒、吃烤肉。不飲酒者,應自行努力。治療需三次。治療方法包括燔針劫刺,以針刺的深淺和痛感為準則,這種病症稱為季春痹。
邪氣入侵足陽明經的絡脈,會導致流鼻血、上牙齒冰冷。治療方法是針刺足中趾和次趾的指甲根部。左刺右腳,右刺左腳。
繆傳指出,若上齒、嘴唇冰冷疼痛,可觀察手背脈搏的血色,並據此治療。針刺足陽明經中指指甲根部和手拇指、食指指甲根部,左取右腳,右取左腳。
胃經的主要分支,稱為虛里穴,貫穿膈膜,連接著肺臟,位於左乳房下方,其脈搏跳動可影響到衣服,是全身氣血的樞紐。
足陽明胃經,從頭部循行至足部,全長八尺,左右共一丈六尺,共有九十個穴位。 ( 接著列出所有穴位名稱,因數量眾多,已省略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