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棣

《普濟方·針灸》~ 卷四百十二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百十二 (5)

1. 手陽明大腸經

商陽二穴。二間二穴。三間二穴。合谷二穴。陽谿二穴。偏歷二穴。溫留二穴。手下廉二穴。手上廉二穴。手三里二穴。曲池二穴。肘髎二穴。五里二穴。臂臑二穴。肩髃二穴。巨骨二穴。天鼎二穴。扶突二穴。禾髎二穴。迎香二穴。

白話文:

大腸經穴位:商陽、二間、三間、合谷、陽溪、偏歷、溫溜、下廉、上廉、手三里、曲池、肘髎、五里、臂臑、肩髃、巨骨、天鼎、扶突、禾髎、迎香。 每個穴位都需取穴兩個。

2. 足陽明胃經

足陽明之脈。起於鼻。交頞中(兩目之間鼻吻深處謂之頞中)。旁約太陽之脈(足太陽起於目眥。而陽明旁行約之)。下循鼻外(迎香穴分也)。上入齒中。還出挾口。環唇。下交承漿(承漿穴名也。在頤前唇下。宛宛中)。卻循頤後下廉。出大迎(大迎之穴。在曲頷前同身寸之一寸二分陷者中)。

循頰車(頰車謂頰之牙車也。言足陽明脈。循出頰車而行。故頰車穴在耳下曲頰之端陷中)。上耳前。過客主人(客主人。在耳前起骨開口有空處)。循髮際至額顱。其支者。從大迎前下人迎(人迎。在結喉兩旁大脈動應手是也)。循喉嚨入缺盆。下膈屬胃(足陽明胃之經。

故其脈屬於胃也)。絡脾(脾者。胃之維。故胃脈絡於脾也)。其直者。從缺盆下乳內廉。下挾臍。入氣衝中(氣衝。穴名也。在腹下。挾臍兩旁相去同身寸之四寸。鼠鼷上。或云在毛際兩旁鼠鼷上。乃三焦之道路。故云氣衝。或曰。在股歸來下。同身寸之一寸)。其支者。

起胃下口(胃下口。即小腸上口也。此處名幽門)。循腹裡。下至氣衝中而合。以下髀關。抵伏兔(伏兔穴。在膝上同身寸之六寸)。下入膝臏中(臏。謂膝之蓋骨也)。下循胻外廉(胻外廉。三里之分也)。下足跗(跗。謂足上也。衝陽穴在焉)。入中指內間。其支者。下膝三寸而別。

以下入中指外間。其支者。別跗上。入大指間。出其端(大指間次指之端也。厲兌所居焉。素問云。陽明根起於厲兌足陽明。自此交入足太陰)。是動則病(足陽明常多氣多血。今氣先病。是謂是動也)。悽悽然(悽悽然。不樂之貌)。振寒(寒氣客於經。則陰氣盛。陽氣虛。

故為振寒)。善伸(伸。謂伸弩筋骨也)。數欠。顏黑(顏。額也)。病至則惡人(足陽明厥則喘。而惋惋則惡人也)。與火(足陽明氣血常盛。邪客之則熱。熱盛則惡火)。聞木音。則惕然而驚(胃土也。木能剋土。故聞木音則惕然而驚)。心欲動(謂心不安也)。獨閉戶塞牖而處(處居陰陽相搏。

陽盡陰盛。故欲獨閉戶塞牖而居。以其惡喧爾)。甚則欲上高而歌(甚。謂盛也。陽盛則四肢實。則能登高也。歌者。以陽主喜。故其聲為歌耳)。棄衣而走(熱盛於身。故棄衣也。以陽主動。故走也)。賁響腹脹。是謂骭厥。是主血(骭者。脛別名也)。所生病者(血受病於氣。

是氣之所生病也。足陽明血氣常多。乃人之常數也。亦有異於常者。靈樞經曰。足陽明之上血氣盛。則鼷短。氣少血多。則髯少。血氣皆少。則無髯。兩吻多盡。足陽明之下血氣盛。則下毛美。長至胸。血多氣少。則下毛美短至臍。行則善高舉足。足指少肉。足善瘃。血氣皆少。

白話文:

足陽明胃經的脈絡,從鼻子開始,在兩眼之間、鼻根深處的地方交會。然後,它會從旁邊靠近足太陽膀胱經的脈絡(足太陽經從眼角開始,陽明經在其旁側運行)。接著,沿著鼻子外側向下(經過迎香穴的位置),向上進入牙齒之中,再出來環繞嘴唇,向下交會在承漿穴(承漿穴位於下巴前方、嘴唇下方的凹陷處)。然後,脈絡再沿著下巴後方的下緣,出來到大迎穴(大迎穴位於下巴彎曲處前方一寸二分的凹陷中)。

繼續沿著頰車穴(頰車指臉頰的牙關部位,足陽明經沿著此處經過,所以頰車穴在耳朵下方、臉頰彎曲處的凹陷中),向上到耳朵前方,經過客主人穴(客主人穴在耳朵前方、顴骨上方開口處)。然後,沿著髮際線到達額頭。其中一條分支,從大迎穴前方,向下到人迎穴(人迎穴位於喉結兩旁,能感覺到動脈搏動的地方),再沿著喉嚨進入缺盆(鎖骨上窩),然後向下穿過橫膈膜,歸屬於胃(因為足陽明經是胃的經絡)。再絡於脾(脾是胃的輔助,所以胃經與脾經相連)。

主要的脈絡,從缺盆向下,沿著乳房內側邊緣,向下夾著肚臍,進入氣衝穴(氣衝穴位於下腹部,在肚臍兩旁四寸,股溝上方,也有人說在毛髮邊緣兩旁,股溝上方,是三焦之氣通過的道路,也有說在股溝歸來穴下方一寸處)。其中一條分支,從胃的下口(胃的下口即小腸上口,也稱為幽門)開始,沿著腹部內側,向下與氣衝穴的脈絡會合,然後向下經過髀關穴,到達伏兔穴(伏兔穴位於膝蓋上方六寸處)。再進入膝蓋骨中,沿著小腿外側邊緣(小腿外側即足三里穴所在的位置),向下到腳背(腳背上有衝陽穴),進入中指內側之間。其中一條分支,從膝蓋下方三寸處分開,向下進入中指外側之間。還有一條分支,從腳背上分開,進入大腳趾和第二腳趾之間,到達大腳趾末端(大腳趾和第二腳趾的末端是厲兌穴的位置。根據《素問》記載,陽明經的根源起於厲兌穴,足陽明經由此與足太陰脾經交會)。

當經脈產生病變時,會出現以下症狀:全身發冷(陰氣過盛,陽氣虛弱所致),喜歡伸展身體,頻繁打呵欠,臉色發黑(主要是額頭部位),病情發作時會厭惡他人(因足陽明經脈氣血運行不暢而感到煩躁不安),怕火(足陽明經氣血充盛,邪氣入侵會產生熱,熱盛則怕火),聽到木頭的聲音會感到驚恐(胃屬土,木剋土,所以聽到木頭聲音會驚恐),心神不寧,喜歡獨自關閉門窗待在陰暗處(因陰陽失衡,陽氣衰退,所以喜歡獨處),嚴重時會想登上高處唱歌(因陽氣旺盛,四肢有力,且陽主喜樂,所以會唱歌),甚至會脫掉衣服奔跑(因體內熱盛而脫衣,陽主動,所以會奔跑)。同時,還會出現腸鳴、腹脹等症狀,稱為脛部厥逆,主要是血脈病變所致(脛即小腿)。足陽明經氣血充盛,是人體正常的狀態。但也有特殊情況,如《靈樞經》說:足陽明經上部氣血旺盛,鬍鬚會短;氣少血多,鬍鬚會少;氣血都少,則沒有鬍鬚;兩嘴角處會乾燥。足陽明經下部氣血旺盛,則下體毛髮茂盛,長到胸部;血多氣少,則下體毛髮茂盛,但短到肚臍;走路時會喜歡抬高腳,腳趾肉少,腳容易長凍瘡,這是氣血都少的表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