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普濟方·針灸》~ 卷四百十六 (7)
卷四百十六 (7)
1. 足少陰腎經左右二十穴
湧泉二穴,木也。一名地衝。在足心陷中。屈足卷指宛宛中。灸三壯。針五分。無令出血。淳于意云。漢濟北王阿母。患足下熱喘滿。謂曰熱厥也。當刺足心。立刺足心立愈。明堂經云。灸不及針。若灸廢人行動。明堂下經云。在腳心底宛中白肉際。灸三壯。素問注。刺三分。千金注。肝臟捲雲。在腳心大指下大筋(史記濟北王阿母足熱而懣淳于意曰。熱厥也。刺足心各三所按之無出血病已。病得之飲酒大醉)。明堂經云。主心痛不嗜食。婦人無子。咳嗽氣短。喉閉身熱。胸脅滿悶。頸痛目眩。男子如蠱。女子如妊孕。足指盡疼。不得踐地也。銅人經云。足少陰脈之所出也。為井。治腰痛大便難。風疹。又云。主小便不利。心中結熱。腳底白肉際不得履地。刺風脈風癇。灸亦得。西方子云。治足五指端痛。引入腹中痛。喉痹哽噎。寒熱。咽中痛不可食。脊脅相引忽忽喜忘。衄血不止。
白話文:
湧泉穴位於腳心,屈足卷指凹陷處。針灸此穴可以治療心痛、不愛吃飯、婦女不孕、咳嗽氣喘、喉嚨閉塞、身體發熱、胸部兩側脹悶、脖子痛、頭昏眼花、男人像中邪一樣、女人像懷孕一樣、腳趾疼痛、無法走路等症狀。此外,也能治療腰痛、排便困難、風疹、小便不順暢、心煩熱、腳底疼痛無法穿鞋等。
然谷二穴,火也。一名龍淵。在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。灸三壯。針三分。不宜見血。素問注。刺三分。刺此多見血。令人立飢飲食。千金注。婦人方云。在內踝前直下一寸。銅人經云。足少陰脈之所流也。為滎。治咽內腫。心恐懼。如人將捕。涎出喘呼。少氣足跗腫。不得履地。寒疝少腹脹。上搶胸脅。咳嗽唾血。喉痹淋瀝。女子不孕。男子精溢。䯒酸不能久立。足一寒一熱。舌縱煩滿。消渴。初生小兒臍風。口噤痿厥洞泄。西方子云。主胸中寒脈代。時不至。溫瘧汗出。陰上縮內腫氣。咽喉而不能言。舌下腫難言。不嗜食。
太谿二穴,土也。在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。灸三壯。針三分。明堂經云。主咳瘧。咳逆煩心。不得臥。小便黃。脛寒唾血。及鼻衄不止也。銅人經云。足少陰脈之所注也。為腧。治心痛如錐刺。其心。手足寒至節。喘息者死。嘔吐口中如膠。善噫寒疝。熱病汗不出。默默嗜臥。溺黃消癉。大便難。咽腫。今附痃癖寒熱咳嗽不嗜食。腹脅痛瘐脊。手足厥冷。西方子云。治大疝瘕積聚。與陰相通。及足清不仁。熱病多汗。黃癉。多熱少寒。腹中腫脹。
白話文:
然谷穴是火穴,又名龍淵,位於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。灸三壯,針三分,不宜見血。《素問》註釋說,刺三分,刺此穴多見血,讓人立即感到飢餓想飲食。《千金方》註釋說,位於內踝前直下一寸。《銅人經》說,是足少陰脈的流注穴,屬滎穴。主治咽內腫、心恐懼、如人將捕、涎出喘呼、少氣足跗腫、不得履地、寒疝少腹脹、上搶胸脅、咳嗽唾血、喉痹淋瀝、女子不孕、男子精溢、䯒酸不能久立、足一寒一熱、舌縱煩滿、消渴、初生小兒臍風、口噤痿厥洞泄。西方子說,主治胸中寒脈代,時不至、溫瘧汗出、陰上縮內腫氣、咽喉而不能言、舌下腫難言、不嗜食。
太谿穴是土穴,位於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。灸三壯,針三分。《明堂經》說,主治咳瘧、咳逆煩心、不得臥、小便黃、脛寒唾血、及鼻衄不止。《銅人經》說,是足少陰脈的注穴,屬腧穴。主治心痛如錐刺、心寒、手足寒至節、喘息者死、嘔吐口中如膠、善噫寒疝、熱病汗不出、默默嗜臥、溺黃消癉、大便難、咽腫、今附痃癖寒熱咳嗽不嗜食、腹脅痛瘐脊、手足厥冷。西方子說,主治大疝瘕積聚,與陰相通,及足清不仁、熱病多汗、黃癉、多熱少寒、腹中腫脹。
大鐘二穴,在足跟後沖中。灸三壯。針二分。留七呼。銅人經云。足太陽足少陰絡。治實則小便淋閉。洒洒腰脊強痛。大便秘澀嗜臥。口中熱。虛則嘔逆多。寒欲閉戶而處。少氣不足。胸脹喘息。舌乾咽中。食噎不得下。善驚恐。不樂。喉中鳴。咳唾血。西方子云。主腹滿便難。多寒少熱。
水泉二穴,去太谿下一寸。在內踝下。灸五壯。針四分。銅人經云。少陰郄。治月事不來即多。心下悶痛。目䀮䀮不能遠視。陰挺出小便淋瀝。腹中痛。
照海二穴,陰蹺脈所生。在內踝下。針三分。灸七壯(千金云。在內踝下四分)。明堂下經云。陰蹺二穴。在內踝下陷宛宛中。針三分。灸三壯。明堂下經云。陰蹺二穴。在內踝下陷中。灸三壯。一作外踝下。千金云。內踝下客爪甲。銅人經云。治溢干。四肢懈惰。善悲不樂。久瘧卒疝。少腹痛。嘔吐嗜臥。怠惰大風。偏枯半身不遂。不能行履。小便難。及女子淋瀝陰挺出。又云。主卒疝小腹熱。而偏痛。病者。左取右。右取左。立已。女子月水不調。如墮墜汗出面黑。病飢不欲食。四肢淫濼。心悶暴瘧。及諸淋。目痛大風暴不知人臥驚。視如見星。尿如黃水。小腹熱咽乾也。西方子云。治大風默默不治所痛。視如不明。資生經云。明堂上下經。有陰蹺穴。而銅人無之。惟有照海穴。亦在內踝下與陰蹺同。而未知其故。予按素問氣穴論。陰陽蹺穴在內踝下。是謂照海。陰蹺所生。則與銅人照海穴合矣。則是陰蹺。即照海也。故附陰蹺於照海之末。
白話文:
「大鐘二穴」位於腳跟後沖脈的中間,灸三壯,針二分,留針七呼。銅人經記載,此穴屬於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的交匯處。治療實證時,可治小便淋閉、腰脊強痛、大便秘澀嗜臥、口中熱;虛證則可治嘔逆多、寒欲閉戶而處、少氣不足、胸脹喘息、舌乾咽中、食噎不得下、善驚恐、不樂、喉中鳴、咳唾血。西方子所說,此穴還可治腹滿便難、多寒少熱。
「水泉二穴」位於太溪穴下方一寸,在內踝下方,灸五壯,針四分。銅人經記載,此穴屬於少陰腎經的郄穴。治療月事不來或過多、心下悶痛、目眩不能遠視、陰挺出小便淋瀝、腹中痛。
「照海二穴」是陰蹺脈的起始穴,位於內踝下方,針三分,灸七壯(千金方記載位於內踝下方四分)。明堂下經記載,陰蹺二穴位於內踝下陷處,針三分,灸三壯。明堂下經又記載,陰蹺二穴位於內踝下陷處,灸三壯,也有記載說位於外踝下方。千金方記載位於內踝下方靠近指甲處。銅人經記載,此穴可治溢汗、四肢懈惰、善悲不樂、久瘧卒疝、少腹痛、嘔吐嗜臥、怠惰大風、偏枯半身不遂、不能行走、小便困難,以及女子小便淋瀝陰挺出。銅人經又記載,此穴主治卒疝小腹熱而偏痛。患病者,左側取右邊的穴位,右側取左邊的穴位,立即可見效。女子月經不調,如墜落般汗出面黑、病飢不欲食、四肢無力、心悶暴瘧、以及各種淋病、目痛、大風暴不知人事臥床驚恐、視覺如見星星、尿如黃水、小腹熱咽乾等,也可使用此穴。西方子所說,此穴可治大風默默無聲不治所痛,視覺如不明。資生經記載,明堂上下經記載有陰蹺穴,而銅人經卻沒有記載,只有照海穴。照海穴也位於內踝下方,與陰蹺穴相同,但原因不明。我按《素問•氣穴論》記載,陰陽蹺穴位於內踝下方,就是照海穴,陰蹺脈的起始穴。則與銅人經所記載的照海穴一致,可見陰蹺即照海。所以將陰蹺穴附在照海穴的末尾。
復溜二穴,金也。一名昌陽。一名伏白。在內踝上三寸動脈陷中。針三分。留三呼。灸五壯。明堂云。灸七壯。主女子赤白漏下。銅人經云。足少陰脈之所行也。為經。治腰脊內引痛。不得俯仰。起坐。目視䀮䀮。善怒多言。舌乾涎自出。足痿不收履。䯒寒不自溫。腹中雷鳴。腹脹如鼓。四肢腫。十水病溺青赤黃白黑。青取井。赤取滎。黃取腧。白取經。黑取合。血痔泄發腫。五淋小便如散火。骨寒熱。汗注不止。西方子云。主腰脊十分痛。目視不明。腳後廉急不可前卻。足跗上痛。風逆四肢廢。
交信二穴,在內踝上二寸。少陰前太陰後廉。前筋骨間腨。灸三壯。針三分。留五呼。明堂下經云。內踝上二寸。後廉筋骨陷中。素問氣穴論。踝上橫二穴。注云。內踝上者。交信穴也。又云。主氣淋卒疝。大小便難。及膝脛內廉痛也。銅人經云。足陰蹺之郄。治風淋㿉疝。陰急股引腨內廉骨痛。又泄痢赤白。女子漏血不止。資生經云。按素問氣府論陰蹺穴。注云。謂交信也。在內踝上二寸。少陰前太陰後。筋骨間。陰蹺之郄。竊意陰蹺即交信也。至氣穴論陰陽蹺穴。注乃云陰蹺穴在內踝下。是謂照海。陰蹺所生則是陰蹺。乃照海非交信矣。故明堂下經。既有交信穴。在內踝上。又出陰蹺穴在內踝。下上不同。蓋二穴也。但不知素問之注。何故前後自異。學者毋信其一注。而不考其又有一注也。
白話文:
復溜穴位於內踝上三寸,動脈陷中。針刺三分,留針三呼,灸五壯,明堂記載灸七壯。此穴主治女子赤白帶下、腰脊內引痛、不得俯仰起坐、目視昏花、善怒多言、舌乾涎自出、足痿不收履、畏寒不自溫、腹中雷鳴、腹脹如鼓、四肢腫、十水病溺青赤黃白黑(分別取井穴、滎穴、腧穴、經穴、合穴)、血痔泄發腫、五淋小便如散火、骨寒熱、汗注不止。西方子記載此穴亦主治腰脊劇痛、目視不明、腳後廉緊繃無法伸展、足跗上疼痛、風逆四肢無力。
交信穴位於內踝上二寸,少陰經前方、太陰經後方,前筋骨間凹陷處。針刺三分,留針五呼,灸三壯。明堂下經記載此穴位於內踝上二寸,後廉筋骨陷中。素問氣穴論記載踝上橫二穴,註釋說明內踝上者即為交信穴。此穴主治氣淋、卒疝、大小便難、膝脛內廉疼痛。銅人經記載此穴為足陰蹺脈之郄穴,治風淋、㿉疝、陰急、股引腨內廉骨痛,以及泄痢赤白、女子漏血不止。資生經記載按素問氣府論陰蹺穴,註釋說明即為交信穴,位於內踝上二寸,少陰經前方、太陰經後方,筋骨間,為陰蹺脈之郄穴。竊以為陰蹺即交信,而至氣穴論陰陽蹺穴,註釋卻又說陰蹺穴位於內踝下,即為照海穴,認為陰蹺所生者即為陰蹺,照海而非交信。因此明堂下經既有交信穴位於內踝上,又出陰蹺穴位於內踝下,上下位置不同,應為兩個不同的穴位。但不知素問註釋為何前後矛盾,學者不可偏信其中一個註釋,應仔細考察另一個註釋。
築賓二穴,在內踝上腨分中。灸五壯。針三分。明堂云。在內踝上。灸三壯。又云。主小兒胎癲病吐舌。及嘔吐不利也。銅人經云。治小兒胎疝痛不得乳。癲疾。狂言。吐沫。足腨痛。明堂云。在足外踝上。
陰谷二穴,水也。在膝內輔骨後。大筋下。小筋上。按之應手。屈膝乃得之。灸三壯。針四分。留七呼。銅人經云。少陰脈之所入也。為合。治膝痛如錐。不得屈伸久立。舌縱涎下。煩逆溺難。少腹引急陰痛。股內廉痛。婦人漏血不止。腹脹滿不得息。小便黃。男子如蠱。女子如妊娠。西方子云。寒熱腹偏腫。陰痿。
白話文:
築賓穴位於內踝骨上方的凹陷處,灸五壯,針三分。明堂記載,築賓穴位於內踝骨上方,灸三壯,可治小兒癲癇發作、吐舌頭,以及嘔吐不止。銅人經記載,築賓穴可治小兒疝氣疼痛、無法哺乳、癲癇、胡言亂語、流口水、足部肌肉疼痛。
陰谷穴位於膝蓋內側,輔骨後方,大筋下方,小筋上方,按壓時有感覺,屈膝即可觸摸到。灸三壯,針四分,留針七呼。銅人經記載,陰谷穴是少陰經脈的起始點,為合穴,可治膝蓋疼痛如針刺般、無法屈伸、久站難耐、舌頭伸出、唾液流出、煩躁、排尿困難、小腹牽引疼痛、大腿內側疼痛、婦女漏血不止、腹部脹滿難以呼吸、小便發黃、男子如中蠱、女子如懷孕。西方子記載,陰谷穴可治寒熱交替、腹部偏腫、陰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