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普濟方·針灸》~ 卷四百十二 (4)
卷四百十二 (4)
1. 手陽明大腸經
手陽明之脈。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內側(次指之端。商陽穴在焉)。循指上廉。出合谷兩骨之間(合谷。穴名也。在此兩骨之間)。上入兩筋之中(陽谷。穴也)。循臂上廉(臂之上廉。遍歷之分。手陽明之經也)。入肘外廉(曲池穴分也)。上循臑內前廉。上肩出髃骨之前廉(髃骨。
謂肩髃之骨也。故肩髃穴在此。遇骨之端。故亦名髃骨)。上出柱骨之會上(氣府論注云。柱骨之會。乃天鼎穴也。在頸缺盆上。直扶突氣舍後。同身寸之半寸是也)。下入缺盆絡肺(肺為大腸之維。故大腸脈絡於肺)。下膈。入屬大腸(手陽明為太陽之經。故其肺屬大腸)。
其支者。從缺盆上頸(結喉之後曰頸。頸後曰項)。貫頰(頰。謂面傍也)。入下齒縫中。還出挾口。交人中(人中。一名水溝。在鼻柱之下)。左之右。右之左。上挾鼻孔(手陽明自此交入足陽明)。是動則病(手陽明常多氣少血。今氣先病。是謂是動也)。齒痛。䪼腫(䪼謂顴之秀骨也)。
是主津液所生病者(血受病於氣。是氣之所生。故云。所生病也。手陽明血氣常多。乃人之常數也。亦有異於常者。靈樞經曰。手陽明之上。血氣甚則須美。血少氣多。則氣惡。血氣皆少。則無須。手陽明之下。血氣盛。則下腋下毛美。手膚肉以溫。血氣皆少。則手瘦寒。由此。
則手陽明血氣多少。可得而知也)。目黃。口乾。鼽衄(王冰曰。鼻中水出曰鼽。血出曰衄)。喉痹。肩前臑痛。大指次指痛不用。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。虛則寒慄不復。(慄。戰也。陰氣盛。陽氣不足。則為寒慄)。盛者。人迎大三倍於寸口。虛者。人迎反小於寸口也。
手陽明之別。名曰偏歷。去腕三寸。別入太陰。其別者。上肘循臂。乘肩髃。上曲頰遍歷。其別者。入耳。合於宗脈。實則齒齲耳聾。虛則齒寒痹隔。取所別也。
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。結於腕上。循臂。上結於肘外。上臑結於髃。其支者。繞肩胛。挾脊。直者。從肩髃上頸。其支者。上頰結於頑。直者。上出手太陽之前。上左角。絡頭下右頷。其病當所過者。支痛。及轉筋。肩不舉。頸不可左右視。治在燔針劫刺。以知為數。以痛為輸。名曰。孟夏痹也。
邪客於手陽明之絡。令人氣滿。胸中喘息。而支胠。胸中熱。刺手大指爪甲上。去端如韭葉各一痏。左取右。右取左。如食頃已(商陽穴也)。
邪客於手陽明之絡。令人耳聾。時不聞音。刺商陽立聞。不已。刺中指爪甲上與肉交者。立聞。其不時聞者。不可刺也。耳中生風者。亦刺之如此數。左刺右。右刺左。手陽明不已。刺其過脈出耳前者。
熱病如手臂痛者。刺手陽明太陰。而汗出止。
手陽明大腸經。從手走頭。長五尺。左右共一丈。凡四十穴。
白話文:
[手陽明大腸經]這條經脈起始於食指末端的內側(食指末端有個商陽穴),沿著手指上緣行進,穿過合谷(即合谷穴,位於兩塊骨頭之間)。往上進入兩根肌腱中間(即陽溪穴),沿著手臂上緣(即手陽明大經),穿過肘部外側(即曲池穴部分),沿著上臂內側前緣,通過肩部前方的骨頭(即肩髃骨,肩髃穴就在這裡,靠近骨頭末端,因此又稱為髃骨)。
向上穿過頸部和肩部的連接處(根據《氣府論》的註釋,此處為天鼎穴,位於頸部缺盆上方,與扶突氣舍後方對齊,距離身體中心線約半寸)。向下進入缺盆,絡於肺(肺是大腸的相應臟腑,因此大腸經絡會連接到肺)。再向下穿過膈肌,深入連結到大腸(手陽明大腸經是與太陽經相應的經脈,所以它的肺部相關聯的是大腸)。
其分支,從缺盆往上至頸部(頸部位於喉嚨後方),貫穿臉頰(臉頰是指面部的側邊),進入下排牙齒的縫隙中,再出來夾著嘴脣,交會在人中(人中又名水溝,位於鼻樑下方)。左邊的經脈向右,右邊的經脈向左,往上夾住鼻孔(從這裡開始,手陽明大腸經交換至足陽明胃經)。
當這條經脈發生問題時,會導致牙痛,顴骨腫脹(顴骨是指面部的突出骨頭)。
主導津液運行的疾病(血液受氣的影響而生病,這是氣生成的結果,所以稱為「所生病」。手陽明大腸經的血氣通常很充足,這是人體的正常情況。但也有例外的情況,《靈樞經》提到,如果手陽明大腸經上方血氣過多,會使鬍鬚看起來更濃密;如果血少氣多,則鬍鬚的質感會變差;如果血氣都很少,則可能沒有鬍鬚。手陽明大腸經下方,如果血氣旺盛,腋下的毛髮會更漂亮,皮膚也會溫暖。如果血氣都很少,則手部會顯得瘦弱且寒冷。由此可知,手陽明大腸經的血氣多寡可以通過這些特徵來判斷)。
可能會導致眼睛黃疸、口乾、鼻塞流涕或鼻出血、喉嚨痛、肩膀前方和上臂疼痛、食指和拇指疼痛無法使用。如果氣過剩,則沿著經脈經過的地方會出現熱感和腫脹。如果氣虛,則會感到寒冷和戰慄不止(戰慄是因為陰氣過盛,陽氣不足所致)。
氣血過剩時,手陽明大腸經的脈搏比其他部位強烈三倍;如果氣血不足,則脈搏比其他部位弱。
手陽明大腸經的分枝被稱為「偏歷」,從手腕上方三寸處分出,進入手太陰肺經。另一條分枝沿著肘部,沿著手臂,穿過肩髃,到達曲頰,並沿著面部行走。另一條分枝進入耳朵,與宗脈合併。當氣血實滿時,會導致牙齦炎和聽力下降;當氣血虛弱時,會導致牙齒冰冷、咀嚼困難和吞嚥障礙。治療應該針對這條分枝進行。
手陽明大腸經的筋膜起始於食指和拇指的末端,連接在手腕上,沿著手臂延伸,在肘部外側結節,向上連接在肩髃。其中一支繞過肩胛骨,夾住脊椎。直行的部分,從肩髃上行至頸部。其中一支分叉上行至面頰,結於頑固部位。直行的部分,上行出手太陽小腸經前面,抵達左側額角,連接頭部,再下行至右頜。當這條經脈發生問題時,會引起沿著途徑的肢體疼痛和肌肉抽搐,導致肩膀無法抬舉,頸部不能自由轉動,治療方式是使用燒灼針法和急刺法,直到患者感到舒適為止,疼痛的部位就是穴位所在,這種情況被稱為「孟夏痹」。
當邪氣侵入手陽明大腸經的絡脈,會使人感到胸悶、喘息,胸部感覺悶熱,治療方式是在手大拇指指甲上方,離指尖如韭菜葉厚度的地方,用針刺入,左側問題取右側穴位,右側問題取左側穴位,大約在用餐時間後就會改善(商陽穴的位置)。
當邪氣侵入手陽明大腸經的絡脈,會導致聽力下降,有時候聽不到聲音,刺商陽穴立刻能恢復聽力。如果效果不佳,可以刺中指指甲上方和肉交接的地方,也能立即改善。對於那些聽力問題不是隨時發生的人,不適合進行針刺治療。對於耳鳴的情況,也可以使用同樣的針刺方法,左耳問題取右側穴位,右耳問題取左側穴位。如果手陽明大腸經的問題仍然存在,可以刺入經過耳朵前方的脈絡。
對於熱性疾病伴隨手臂疼痛的症狀,可以刺手陽明大腸經和手太陰肺經,促使出汗,疼痛就能停止。
手陽明大腸經從手部延伸至頭部,總長度為五尺,左右兩側加起來共一丈,總共有四十個穴位。
分別為:商陽穴兩個,二間穴兩個,三間穴兩個,合谷穴兩個,陽溪穴兩個,偏歷穴兩個,溫溜穴兩個,手下廉穴兩個,手上廉穴兩個,手三里穴兩個,曲池穴兩個,肘髎穴兩個,五里穴兩個,臂臑穴兩個,肩髃穴兩個,巨骨穴兩個,天鼎穴兩個,扶突穴兩個,禾髎穴兩個,迎香穴兩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