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普濟方·針灸》~ 卷四百十二 (3)
卷四百十二 (3)
1. 手太陰肺之經
少陽人迎二盛病在足。太陽二盛而躁在手。太陽人迎三盛病在足。陽明三盛而躁在手。陽明人迎四盛以上。謂之格陽。寸口一盛病在足。厥陰一盛而躁病在手。心主寸口二盛病在足。少陰二盛而躁病在手。少陰寸口三盛病在足。太陰三盛而躁病在手。太陰寸口四盛以上。謂之關陰。
若寸口人迎俱盛四倍以上。謂之關格。關格者。不得盡其命而死矣。是以人迎一盛瀉足少陽。補足厥陰。二瀉一補。曰一取之躁取之手。人迎二盛。瀉足太陽。補足少陰。二瀉一補。曰一取之躁取之手。人迎三盛。瀉足陽明。補足太陰。二瀉一補。曰二取之躁取之手。寸口一盛。
瀉足厥陰補足少陽。二補一瀉曰一取之躁。取之手。寸口二盛。瀉足少陰補足太陽。一補二瀉曰二取之躁。取之手。寸口三盛瀉足太陰。補足陽明。二補一瀉。曰二取之躁。取之手。寸口人迎。皆宜切而驗之。氣和乃止。今肺經言盛者。寸口大一倍於人迎。則是寸口二盛而躁。
瀉手太陰補手陽明。二補三瀉。曰。二取之者是也。虛者。寸口反小於人迎。則是人迎三盛而躁。瀉手陽明補手太陰。三瀉一補。曰二取之者是也。余同此例。又陰陽別論注云。胃脘之陽者胃。人迎之氣也。察其氣脈動靜大小。與脈相應否也。胃為水穀之海。故候其氣而知病處。
人迎在結喉兩旁一寸五分。脈動應手。其脈之動。常左小而右大。左小常以候臟。右大常以候腑。氣口在手魚際之後二寸皆可以候臟腑之氣)。
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。起於腕上分間。並太陰之經。直入掌中。散於魚際。實則手銳掌熱。虛則欠㰦。小便遺數。取之去腕半寸。別走陽明也。
手太陰之筋。起於大指之上。循指上行。結於魚際之後。行寸口外側。上循臂。結肘中。上臑內廉。入腋下。出缺盆。結肩前髃上。結缺盆下。結胸裡散貫賁。合賁下。下抵季肋。其病當所過者。下支轉筋痛。甚則成息賁。脅急。吐血。治在燔針劫刺。以知為數。以痛為輸。名曰仲冬痹也。
肺病者。喘咳逆氣。肩背痛。汗出。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皆痛。虛則少氣。不能報息。耳聾嗌乾。取其經太陰足太陽之外。厥陰內血者。肺熱病者。先淅然厥起毫毛。惡風寒。舌上黃。身熱。熱則喘咳。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。頭痛不堪。汗出而寒。丙丁甚。庚辛大汗。氣逆則丙丁死。刺手太陰陽明出血。如大豆立已。
手太陰肺經。從腹走手。長三尺五寸。左右共七尺。凡二十二穴。
中府二穴。雲門二穴。天府二穴。俠白二穴。尺澤二穴。孔最二穴。列缺二穴。經渠二穴。魚際二穴。太淵二穴。少商二穴。
白話文:
手太陰肺經的診斷與治療
少陽經脈在人迎處脈象盛滿兩次,病灶在足部;太陽經脈在人迎處脈象盛滿兩次,且伴隨躁動,病灶在手部。太陽經脈在人迎處脈象盛滿三次,病灶在足部;陽明經脈在人迎處脈象盛滿三次,且伴隨躁動,病灶在手部。陽明經脈在人迎處脈象盛滿四次或以上,稱為「格陽」。寸口脈象盛滿一次,病灶在足部;厥陰經脈在人迎處脈象盛滿一次,且伴隨躁動,病灶在手部。心經在寸口脈象盛滿兩次,病灶在足部;少陰經脈在人迎處脈象盛滿兩次,且伴隨躁動,病灶在手部。少陰經脈在寸口脈象盛滿三次,病灶在足部;太陰經脈在寸口脈象盛滿三次,且伴隨躁動,病灶在手部。太陰經脈在寸口脈象盛滿四次或以上,稱為「關陰」。
如果寸口脈和人迎脈都盛滿四次以上,稱為「關格」。關格者,性命危殆,難以痊癒。因此,人迎脈盛滿一次,應瀉足少陽經,補厥陰經;兩瀉一補,稱為「一取之躁,取之手」。人迎脈盛滿兩次,應瀉足太陽經,補少陰經;兩瀉一補,稱為「一取之躁,取之手」。人迎脈盛滿三次,應瀉足陽明經,補太陰經;兩瀉一補,稱為「二取之躁,取之手」。寸口脈盛滿一次,應瀉足厥陰經,補少陽經;二補一瀉,稱為「一取之躁,取之手」。寸口脈盛滿兩次,應瀉足少陰經,補太陽經;一補二瀉,稱為「二取之躁,取之手」。寸口脈盛滿三次,應瀉足太陰經,補陽明經;二補一瀉,稱為「二取之躁,取之手」。寸口脈和人迎脈都應仔細診斷驗證,氣息調和後才能停止治療。
肺經脈象盛滿的判斷: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一倍,表示寸口脈盛滿兩次且伴隨躁動,應瀉手太陰經,補手陽明經;二補三瀉,稱為「二取之者是也」。若寸口脈反而小於人迎脈,表示人迎脈盛滿三次且伴隨躁動,應瀉手陽明經,補手太陰經;三瀉一補,稱為「二取之者是也」。其他情況以此類推。另據《陰陽別論注》記載:胃脘部的陽氣即人迎之氣,觀察其氣脈的動靜、大小,與脈象是否相符。胃為水穀之海,因此觀察其氣息就能知道病灶所在。
人迎穴位於喉結旁開一寸五分處,脈動可觸及。其脈象動靜常左小右大,左側較弱常診斷臟腑,右側較強常診斷腑臟。氣口位於手魚際後二寸處,也可診斷臟腑之氣。
手太陰肺經又名列缺,起於腕關節的尺側,與太陰經並行,直入掌中,散佈於魚際。實證表現為手部尖銳疼痛,掌心發熱;虛證表現為呼吸短促,小便次數增多。取穴在腕關節上方半寸處,與陽明經相交會。
手太陰肺經的筋脈,起於大拇指之上,沿著拇指向上走,止於魚際後方,經過寸口外側,向上循行於臂部,經過肘部內側,上行於上臂內側,進入腋下,穿過鎖骨上窩,經過肩前鎖骨上窩,到達鎖骨下窩,在胸部散開並貫穿胃部,向下到達季肋部。其病變可能沿途發生,表現為下肢轉筋疼痛,嚴重者可導致胃脘脹滿,脅肋部疼痛,吐血。治療方法為用燔針劫刺,以出血量為度,以疼痛為準,稱為仲冬痹。
肺病的症狀包括喘咳、氣逆、肩背疼痛、汗出、臀部、陰部、股部、膝部、大腿內側、小腿內側、足部疼痛。虛證表現為氣短,呼吸困難,耳聾,咽喉乾燥。治療應參考太陰經、足太陽經之外,及厥陰經的內出血情況。肺熱病的症狀包括起初感到寒冷,毛髮豎立,惡寒,舌苔黃,身熱;發熱則喘咳,胸痛、背痛,呼吸困難,頭痛劇烈,汗出而感寒,丙丁日症狀加重,庚辛日大量汗出,氣逆則丙丁日可能死亡。治療方法為刺手太陰經、手陽明經放血,出血量如大豆大小即可。
手太陰肺經,從腹部走向手部,全長三尺五寸,左右共七尺,共有二十二個穴位:中府、雲門、天府、俠白、尺澤、孔最、列缺、經渠、魚際、太淵、少商,每個穴位各兩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