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普濟方·針灸》~ 卷四百十六 (6)
卷四百十六 (6)
1. 足太陰脾經左右二十二穴
隱白二穴,木也。在足大指端內側。去爪甲角如韭葉宛宛中。針三分。今附婦人月事過時不止。刺立愈。明堂云。針一分。留三呼。灸三壯。銅人經云。足大陰脈之所出也。為井。治腹脹喘滿。不得安臥。膈中嘔吐食不下。暴泄衄血不止。足寒不能溫。又云。治腹中脹逆氣滿。胸中熱。身體疼痛。西方子云。主腹痛滿。及腹中寒冷氣。主飲渴。主脛中寒熱。主卒屍厥不知人。脈動如故。及胸中痛。
大都二穴,火也。在足大指本節後陷中。灸三壯。針三分。千金注云。本節內側白肉際。明堂經云。主熱病汗不出。手足逆冷。腹滿善嘔。目眩煩心。四肢腫病。銅人經云。足太陰脈之所流。為滎。治熱悶吐逆。西方子云。主目眩。暴泄。心痛腹脹。熱病汗不出。面清厥逆。霍亂目上插。
白話文:
隱白穴位於腳大拇指內側指甲角邊緣,針刺三分。可治療婦女月經週期過長,以及腹脹、喘滿、嘔吐、腹瀉、鼻出血、足寒等症狀。大都穴位於腳大拇指第一節後方凹陷處,針刺三分或灸三壯。可治療發燒不退、手足冰冷、腹脹嘔吐、頭暈心煩、四肢腫脹、熱病汗不出等症狀。
太白二穴,土也。在足內側核骨下陷中。灸三壯。針三分。千金云。足大指內側。銅人經云。足太陰脈之所注也。為腧。治身熱煩滿。腹脹食不化。氣脹腹鳴嘔吐泄有膿血腰痛大便難氣逆霍亂腹中切痛西方子云。主頭痛寒熱。汗出不惡寒。胸脅滿脹痛。腰痛不可俯仰。熱病頭重。項痛煩悶。身熱熱爭。
公孫二穴,在足大指本節後一寸。灸三壯。針四分。銅人經云。別走陽明太陰絡。治寒瘧不嗜食。卒面腫。煩心狂言。腹虛脹如鼓。西方子云。主頭面腫。腹內氣大滿。
商丘二穴,金也。在足內踝下微前陷中。灸三壯。針三分。銅人經云。足太陰脈之所行也。為經。治腹脹腸中鳴不便。脾虛冷人不樂。身寒善太息。心悲氣逆。痔疾骨疽蝕。絕子魘夢。西方子云。主心下有寒痹疼。脾熱脾虛。腹脹滿不得息。善嘔心煩滿。骨痹。癲疾癇病。寒瘧。腹中痛。痎瘧。主痔血泄後重。陰股內痛。氣癰狐疝走上下。引小腹痛。不可俯仰。小腹堅痛。下引陰中。
白話文:
太白穴位於足內側核骨下陷處,屬土,灸三壯,針三分。它能治療身熱煩滿、腹脹食不化、氣脹腹鳴嘔吐泄有膿血、腰痛、大便難、氣逆、霍亂、腹中切痛、頭痛、寒熱、汗出不惡寒、胸脅滿脹痛、腰痛不可俯仰、熱病頭重、項痛煩悶、身熱熱爭等症狀。
公孫穴位於足大指本節後一寸,灸三壯,針四分。它能治療寒瘧不嗜食、卒面腫、煩心狂言、腹虛脹如鼓、頭面腫、腹內氣大滿等症狀。
商丘穴位於足內踝下微前陷中,屬金,灸三壯,針三分。它能治療腹脹腸中鳴不便、脾虛冷人不樂、身寒善太息、心悲氣逆、痔疾骨疽蝕、絕子魘夢、心下有寒痹疼、脾熱脾虛、腹脹滿不得息、善嘔心煩滿、骨痹、癲疾癇病、寒瘧、腹中痛、痎瘧、主痔血泄後重、陰股內痛、氣癰狐疝走上下、引小腹痛、不可俯仰、小腹堅痛、下引陰中等症狀。
三陰交二穴,在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。明堂云。內踝上八寸陷中。千金方云。內踝上八寸骨下。灸三壯。針三分。銅人經云。足太陰厥陰之交會。治痃癖腹中寒。膝股內痛。氣逆小便不利。脾病身重。四肢不舉。腹脹腸鳴。溏泄食不化。女子漏下不止。西方子云。主膝內廉痛。足痿不能行。資生經云。昔宋太子善醫術。出苑逢一妊婦。太子診曰。女。令徐文伯診。曰。一男一女。針之。瀉三陰交。補合谷。應針而落。果如文伯言。故妊娠不可刺。
漏谷二穴,一名太陰絡。在內踝上六寸骨下陷中。針三分。明堂云。灸三壯。又云。在足外踝上六寸陷者中。主足熱痛。腿冷疼不能久立也。銅人經云。治痃癖冷氣。心腹脹滿。食飲不為肌膚。濕痹。西方子云。主腸鳴強欠。心悲氣逆。腹脹滿急。小便不利。失精。久濕痹不能行。麻痹不仁。
白話文:
三陰交穴
位置: 在內踝上三寸(約四指寬)骨下陷中。
其他古籍記載:
- 明堂: 內踝上八寸(約十二指寬)陷中。
- 千金方: 內踝上八寸骨下。
- 銅人經: 足太陰脾經和足厥陰肝經的交會穴。
功效: 治痃癖(腹中積塊)、腹中寒、膝股內痛、氣逆、小便不利、脾病身重、四肢不舉、腹脹腸鳴、溏泄食不化、女子漏下不止。
西方子所載功效: 主膝內廉痛、足痿不能行。
案例: 宋太子善醫術,出苑遇到一妊婦,太子診斷為一男一女,令徐文伯針灸。徐文伯瀉三陰交,補合谷,應針而落,果如文伯所言。故妊娠不可刺三陰交。
漏谷穴
位置: 在內踝上六寸(約八指寬)骨下陷中。
其他名稱: 太陰絡。
其他古籍記載:
- 明堂: 灸三壯。又云,在足外踝上六寸陷中。
- 銅人經: 治痃癖冷氣、心腹脹滿、食飲不為肌膚、濕痹。
功效: 主足熱痛、腿冷疼不能久立。
西方子所載功效: 主腸鳴強欠、心悲氣逆、腹脹滿急、小便不利、失精、久濕痹不能行、麻痹不仁。
地機二穴,亦名脾舍。足太陰郄。別走上一寸空在膝下五寸。灸三壯。針三分。明堂云。膝內側轉骨下陷中。伸足取之。主腰痛不可俯仰。足痹病屈伸難也。銅人經云。治女子血瘕。按之如湯沃股內至膝皆痛。丈夫溏泄。腹脅氣脹。水腫。腹堅不嗜食。小便不利。西方子云。治溏瘕腹中痛。臟痹㿗疝。精不足。
陰陵泉二穴,水也。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。伸足取之。針五分。當屈膝取之。銅人經云。足太陰脈之所入也。為合。治腹中寒。不嗜食。膈下滿。水脹腹堅。喘逆不得臥。腰痛不得俯仰。霍亂疝瘕。小便不利。氣淋。寒熱不節。西方子云。灸三壯。主心下滿。寒中脅下滿。腹中盛。足痹痛。失禁遺尿。胸中熱暴泄。脹滿不得息。腎病氣癃尿黃。婦人疝瘕。按之如以湯沃股膝。飧飧陰痛。小腹堅急重下濕。不嗜食。腰痛。
白話文:
「地機」這兩個穴位,也叫做「脾舍」,是足太陰經的郄穴。從穴位往上走一寸,在膝蓋下方五寸處。灸這個穴位要用三壯艾灸,針刺要深三分。
《明堂》記載,這個穴位在膝蓋內側轉骨的下方凹陷處。伸直腿,就可以找到這個穴位。它主要治療腰痛,患者無法彎腰和仰頭,以及足部痺痛,活動困難。
《銅人經》記載,這個穴位可以治療女性的癥瘕,按壓時就像用熱水澆淋大腿內側,疼痛一直延伸到膝蓋;還可以治療男性腹瀉、腹脅脹氣、水腫、腹部堅硬、不愛吃飯、小便不順暢。
《西方子》記載,這個穴位可以治療溏瀉、腹中疼痛、臟腑痺痛、疝氣、精氣不足。
「陰陵泉」這兩個穴位,屬於水穴。位於膝蓋下方內側,輔骨下方凹陷處。伸直腿,就可以找到這個穴位。針刺要深五分。患者需要屈膝才能找到這個穴位。
《銅人經》記載,這個穴位是足太陰經脈進入的地方,屬於合穴。可以治療腹部寒氣、不愛吃飯、膈下滿悶、水腫、腹部堅硬、呼吸急促不能平臥、腰痛無法彎腰和仰頭、霍亂、疝氣、癥瘕、小便不順暢、氣淋、寒熱不調。
《西方子》記載,灸這個穴位要用三壯艾灸,可以治療心下滿悶、寒氣入侵脅肋下滿悶、腹部脹滿、足部痺痛、尿失禁、胸部突然發熱導致腹瀉、脹滿喘不過氣、腎臟病導致氣虛尿頻、尿液發黃、女性疝氣、癥瘕(按壓時就像用熱水澆淋大腿和膝蓋)、陰部疼痛、小腹堅硬緊繃、向下墜痛、濕氣重、不愛吃飯、腰痛。
血海二穴,在膝臏上內廉白肉際二寸中。一作一寸中。灸三壯。針五分。千金云。白肉際二寸半。素問注云。一作三寸。銅人經云。治女子漏下惡血。月事不調。逆氣腹脹。西方子云。灸五壯。主漏下若血閉不通。月水不調。
箕門二穴,在魚腹上越筋間動脈應手。在陰股內。一云股上起筋間。灸三壯。銅人經云。治淋遺溺。鼠鼷腫痛。小便不通。西方子云。主陰跳。
白話文:
以下是對中醫古文中“血海”和“箕門”的簡要解讀:
- 血海:位於膝蓋上方內側,在肌肉與皮膚之間約2-3英吋的位置。可用艾條或針刺治療,可緩解女性月經過多、月經不規律等症狀。
- 箕門:位於大腿內部靠近鼠蹊部的地方,具備一個可以感受到脈搏的手感位置。可用艾條或針刺治療,可改善尿失禁、膀胱炎等泌尿系統問題以及鼠蹊部位疼痛等症狀。
2. 足陽明胃經左右三十二穴
厲兌二穴,金也。在足大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葉。針一分。灸一壯。明堂經云。主屍厥如死。不知人。多睡善驚。西方子云。面上浮腫也。銅人經云。足陽明脈之所出也。為井。治屍厥口噤。氣絕狀如中惡。心腹脹滿。熱病汗不出。寒熱瘧。不嗜食。面腫足䯒寒。喉痹齒齲。惡風鼻不利。西方子云。主鼻不利。涕黃哽咽不得臥。惡寒心痛。脹滿不得息。吐舌戾頸。
內庭二穴,水也。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。灸三壯。針三分。銅人經云。足陽明脈之所流也。為滎。治四肢厥逆。腹脹滿數欠。惡聞人聲。振寒咽中引痛。口喎齒齲痛。瘧不嗜食。西方子云。主厥逆僻禁。腹脹滿不得食。喜頻伸數欠。
白話文:
厲兌二穴
厲兌二穴,屬於金經。位於足大拇指旁邊的那根手指尖端,去指甲的地方,約莫像韭菜葉那麼長。針刺深度為一分,艾灸一壯。
《明堂經》記載,厲兌穴主治屍厥如死,不知人事,嗜睡易驚。
《西方子》記載,厲兌穴主治面部浮腫。
《銅人經》記載,厲兌穴是足陽明經脈的起始點,為井穴。主治屍厥口噤,氣絕如中惡,心腹脹滿,熱病汗不出,寒熱瘧疾,不嗜食,面腫足寒,喉痹齒齲,惡風鼻塞。
《西方子》記載,厲兌穴主治鼻塞,涕黃,哽咽無法平躺,惡寒心痛,脹滿喘不過氣,吐舌頸部僵硬。
內庭二穴
內庭二穴,屬於水經。位於足大拇指旁邊的那根手指外側,兩個指骨交接處的凹陷處。艾灸三壯,針刺三分。
《銅人經》記載,內庭穴是足陽明經脈的流注點,為滎穴。主治四肢厥逆,腹脹滿頻頻打呵欠,厭惡人聲,寒戰咽喉引痛,口歪齒齲痛,瘧疾不嗜食。
《西方子》記載,內庭穴主治厥逆,身體僵硬,腹脹滿無法進食,喜歡伸展身體,頻頻打呵欠。
陷谷二穴,木也。在足大指次指外間本節後陷中。去內庭二寸。針三分。留七呼。灸三壯。明堂云。一名陷骨。主卒疝小腹痛。頭面虛腫。及痎瘧發寒熱也。銅人經云。足陽明脈之所注也。為腧。治面目浮腫。及水病。善咽腸鳴腹痛。熱病汗不出。振寒瘧疾。西方子云。主胸脅支滿。腸大滿。善噫癰腫。
衝陽二穴,在足跗上去陷谷三寸。針五分。灸三壯。素問注。跗上五寸骨間動脈。刺三分。千金云。跗上五寸骨間。去陷谷三寸(一云二寸)。銅人經云。足陽明脈之所過也。為原。治偏風口眼喎斜。肘腫齒齲痛。發寒熱。腹堅大不嗜食。振寒久狂。登高而歌。棄衣而走。足緩履不收。西方子云。穴在足跗上五寸骨間。去陷谷一寸。主面浮腫。足痿又主熱病汗不出。振寒而戰欠。先寒洗浙甚久。面熱。熱去。汗去之。痛從足起腹大。
白話文:
陷谷穴位於腳大拇指和第二根腳趾之間,靠近腳趾根部,凹陷處。針刺深度三分,留針七呼,灸三壯。這個穴位可以治療突發性疝氣、小腹疼痛、頭面浮腫、以及寒熱發作的瘧疾。衝陽穴位於腳踝骨上方,距離陷谷穴三寸處。針刺深度五分,灸三壯。這個穴位可以治療偏風、口眼歪斜、肘部腫痛、牙齒疼痛、寒熱發作、腹脹不食、寒戰久狂、走路不穩、以及熱病汗不出等症狀。
解谿二穴,火也。在衝陽後寸半。腕上陷中。明堂下經云。在系鞋處。針五分。灸三壯。素問注。在衝陽後二寸半。刺瘧。注作三寸半。二注不同。當從甲乙經作寸半。明堂經云。主上氣喘。嗽咳息急。腹中積氣。上下不行及目生白翳也。銅人經云。足陽明脈之所行也。為經。治風面浮腫。顏黑。厥氣上衝。腹脹大便下重。瘈驚。膝股䯒腫。轉盼目眩頭痛。癲疾煩心。悲泣霍亂。頭風面目赤。西方子云。治口齒痛。胻酸。轉筋濕痹。腹大下腫。風水面胕腫。刺瘧。口痛齧舌。
豐隆二穴,在外踝上八寸下廉。䯒外廉陷中。針三分。灸三壯。明堂下經云。七壯。明堂經云。主四肢不收。身體倦怠。膝腿痠痹。屈伸難。銅人經云。別走太陰。治厥逆胸痛如刺。腹中切痛。大小便難澀。厥頭痛面浮腫。風逆。四肢腫。身熱。喉痹不能言。西方子云。主頭痛。寒熱汗出不惡寒。大小便澀難。不能食。狂妄言。登高而歌。棄衣而走。厥逆手足青。痛如刺。煩心狂見鬼。好笑。
白話文:
解谿二穴
解谿穴,屬火,位於衝陽穴後一寸半,手腕上凹陷處。明堂下經記載,在繫鞋處。針刺深度五分,灸三壯。素問注中記載,位於衝陽穴後二寸半。刺瘧疾。注中又寫作三寸半,兩者不一致,應當以甲乙經記載的一寸半為準。明堂經記載,解谿穴主治上氣喘、咳嗽、呼吸急促、腹中積氣、上下氣不通、目生白翳。銅人經記載,解谿穴為足陽明脈所行經穴,可治療風面浮腫、臉色發黑、厥氣上衝、腹脹、大便下墜、瘈驚、膝蓋和小腿腫脹、轉眼目眩頭疼、癲癇、煩躁不安、悲泣、霍亂、頭風、面部發紅。西方子記載,解谿穴可治療口齒疼痛、胻酸、轉筋、濕痺、腹大下腫、風水面部胕腫、刺瘧疾、口痛、咬舌。
豐隆二穴
豐隆穴,位於外踝上八寸,小腿外側凹陷處。針刺深度三分,灸三壯。明堂下經記載,灸七壯。明堂經記載,豐隆穴主治四肢不收、身體倦怠、膝蓋腿部痠痛、屈伸困難。銅人經記載,豐隆穴別走太陰經,可治療厥逆、胸痛如刺、腹中絞痛、大小便難、厥頭痛、面浮腫、風逆、四肢腫、身熱、喉痺不能言。西方子記載,豐隆穴主治頭痛、寒熱汗出不惡寒、大小便澀難、不能食、狂妄言、登高而歌、棄衣而走、厥逆手足青、痛如刺、煩躁不安、狂妄見鬼、好笑。
下廉二穴,一名下巨虛。在上廉下三寸。當舉足取穴。針八分。灸三壯。明堂云。上廉下三寸兩筋兩骨罅陷宛宛中。蹲地坐取之。針六分。得氣即瀉。甲乙云。針三分。灸三壯。主小腸氣不足。面無顏色。偏風熱風。冷痹不遂。風濕痹。灸亦良。日七七壯。不及針。灸瘡瘥。冷痹則已。素問注云。足陽明與小腸合。在上廉下三寸。針三分。銅人經云。治少腹痛。飧泄。次指間痛。唇乾涎出不覺。不得汗出。毛髮焦脫。肉少氣胃中熱。不嗜飲食。泄膿血。胸脅少腹痛。暴驚。狂言非常。女子乳癰喉痹。䯒腫痛。足跗不收。針入八分。可灸三壯。西方子云。治寒濕下注。小便難黃。資生經云。手陽明亦有下廉。此乃足下廉也。
白話文:
下廉穴,又稱下巨虛,位於上廉穴下方三寸處。取穴時,腳要抬起來,針刺八分深,艾灸三壯。明堂經記載,下廉穴位於上廉下方三寸,兩筋兩骨之間凹陷處,蹲地坐著取穴,針刺六分深,得氣後即可瀉針。甲乙經記載,針刺三分深,艾灸三壯。下廉穴主治小腸氣虛不足、面色蒼白、偏風熱風、冷痹不遂、風濕痹等症,艾灸亦有效,每日灸七七壯,療效不及針刺。灸治瘡瘥、冷痹等病症。素問注云,足陽明經與小腸經交會於上廉下方三寸,針刺三分深。銅人經記載,下廉穴可治療少腹痛、飧泄、次指間痛、唇乾口渴、汗出不暢、毛髮乾枯脫落、體瘦氣虛、胃中熱、食慾不振、泄膿血、胸脅少腹痛、暴驚、狂言妄語、女子乳癰喉痹、䯒腫痛、足跗不收等症,針刺八分深,可艾灸三壯。西方子經記載,下廉穴可治療寒濕下注、小便難以變黃等症。資生經記載,手陽明經也有下廉穴,但此處所指為足下廉。
條口二穴,在下廉上一寸。舉足取之。針五分。明堂云。在上廉下一寸。針八分。灸三壯。銅人經云。治膝䯒寒痠痛。足緩失履不收。濕痹。針五分。又云。陽明脈氣所發。主脛寒不得臥。足下熱。不能久立。
上廉二穴,一名上巨虛。在三里下三寸。當舉足取之。灸三壯。針三分。甄權云。治臟氣不足。偏風腲腿。手足不仁。灸隨年為壯。明堂云。巨虛上廉。在三里下三寸。兩筋兩骨罅陷宛宛中。針八分。得氣即瀉。灸大良。日七壯。明堂下經云。灸三壯。素問注。在三里下三寸。又云在膝犢鼻下䯒外廉六寸。明堂云。三里穴下三寸。䯒骨外大筋內筋骨之間。主腳脛痠痛。屈伸難。不能久立。銅人經云。治飧泄。腹脅支滿。走俠臍腹痛食不化。喘息不能行。可灸三壯。針入三分。又云。足陽明與太陽合。主大腸氣不足。偏風膝腿不隨。腳不得履地。腳氣刺風痶風。腳冷寒瘧。灸之大良。西方子云。主小便難。黃風水膝腫。資生經云。手陽明亦有上廉。此乃足上廉也。
白話文:
「條口」穴位於小腿前外側,膝蓋下緣往上約一寸處,抬腳取穴。針刺深度約五分。明堂經書記載,該穴位於膝蓋上緣往下約一寸處,針刺深度約八分,灸三壯。銅人經書記載,此穴可治療膝蓋寒痠痛、腳無力、容易跌倒、濕痹等症狀。針刺深度約五分。銅人經書又記載,此穴為足陽明脈氣所發,主治脛骨寒涼、難以躺臥、腳底發熱、無法久站等症狀。
「上廉」穴,又名上巨虛,位於小腿前外側,足三里穴往下三寸處,抬腳取穴。灸三壯,針刺深度約三分。甄權記載,此穴可治療臟氣不足、偏風痺腿、手足麻木等症狀,灸灸次數依年齡而定。明堂經書記載,上廉穴位於足三里穴往下三寸處,兩筋兩骨之間凹陷處,針刺深度約八分,得氣後即可瀉氣,灸大良,每日灸七壯。明堂下經書記載,灸三壯。素問注釋記載,此穴位於足三里穴往下三寸處,又位於膝蓋外側犢鼻穴下方六寸處。明堂經書記載,上廉穴位於足三里穴往下三寸處,小腿骨外側大筋與內筋骨之間,主治腳脛痠痛、屈伸困難、無法久站等症狀。銅人經書記載,此穴可治療食慾不振、腹脅脹滿、腹痛、食物難以消化、呼吸困難、無法行走等症狀。灸三壯,針刺深度約三分。銅人經書又記載,此穴為足陽明經與太陽經交會處,主治大腸氣虛、偏風膝腿無力、腳踏不到地、腳氣、刺風、痶風、腳冷、寒瘧等症狀,灸之大良。西方子記載,此穴主治小便困難、黃風、水腫等症狀。資生經記載,手陽明經也有上廉穴,但此處指的是足上廉穴。
三里二穴,土也。在膝下三寸。䯒外廉兩筋間(一云䯒骨外大筋內骨之間。一云陷者宛宛中)。當舉足取之。秦承祖云。諸病皆治。食氣水氣。蠱毒痃癖。四肢腫滿。膝䯒痠痛。目不明。華佗云。療五勞羸瘦七傷。虛乏。胸中瘀血。乳癰。大小人熱。皆調三里。外臺明堂云。人年三十以上。若不灸三里。令氣上衝目。所以三里下氣也(明同)。灸三壯。針五分。明堂經云。針腹背每須去三里穴。針八分。留十呼。瀉七吸。日灸七壯。止百壯。素問注。刺一寸。在膝下三寸。䯒骨外廉兩筋肉分間(指云。深則足扶陽脈不見。集云。按之太衝脈不動)。明堂云。主臟腹久積冷氣。心腹脹滿。胃氣不足。聞食則腸鳴腹痛。灸三壯。銅人經云。足陽明脈之所入也。為合。主胃中寒。腰滿堅塊。不能食。反胃。胸脅積氣。腳弱。針入八分。灸亦良。又云。主胸中氣不足。西方子云。灸三壯。主喉痹不能言。胸中暴逆不得息。咳嗽多唾。主肘痛。時寒。腰痛不可以顧。足痿失履不收。足下熱不能久立。主瘧少氣腸鳴腹痛。胸腹中瘀血。水腫腹脹。陰氣不足。小腹堅。熱病汗不出。喜嘔口苦壯熱。身反折。口噤鼓頷。腰痛。視而有所見。喜悲上下求之。口僻乳腫。目不明。久瀉利食不化。脅下注滿。膝痿寒熱。中消穀苦飢。腹熱身煩。狂言乳癰。狂歌妄笑。恐怒大罵。霍亂。遺尿失氣。陽厥。悽悽惡寒。頭眩小便不利。凡此等疾。皆灸之多至五百壯。少至二三百壯。資生經云。手有三里。此亦曰三里。蓋足三里也。銅人經云。在膝下三寸。明堂素問注皆同。人多不能求其穴。每以大拇指次指圍其膝蓋。以中指住處為穴。或以最小指住處為穴。皆不得真穴所在也。予按明堂。有膝眼四穴。蓋在膝頭骨下兩旁陷中也。又按銅人等經。有犢鼻穴。蓋在膝臏下骭俠罅大筋中也。又按銅人有膝關二穴。蓋在犢鼻下二寸陷中也。素問注。巨虛上廉云。三里在犢鼻下三寸。則是犢鼻之下三寸方是三里。不可便從膝頭下去三寸為三里穴也。若如今人之取穴。恐失之太高矣(千金云。灸至五百壯。少至一二百壯)。
白話文:
三里穴
三里穴,屬土,位於膝蓋下三寸處。具體位置是在脛骨外側,兩筋之間(也有說法指脛骨外側大筋內側骨頭之間,或說在凹陷處)。在抬腿時取穴。
秦承祖說,三里穴能治療各種疾病,包括食氣水氣、蠱毒痃癖、四肢腫滿、膝蓋痠痛、目不明等。
華佗說,三里穴能治療五勞羸瘦、七傷、虛乏、胸中瘀血、乳癰、大小人熱等。
**《外臺秘要》**記載,人到三十歲以上,若不灸三里穴,氣會上衝眼睛,因此三里穴有下氣的作用。灸三壯,針五分。
**《明堂經》**記載,針刺腹部和背部時,都應該避開三里穴三寸。針刺八分,留針十個呼吸,瀉氣七個呼吸。每日灸七壯,最多灸一百壯。
**《素問注》**記載,針刺一寸,位於膝蓋下三寸,脛骨外側兩筋分開的地方。如果針刺太深,則會刺到足陽明脈,就看不見效果了。
**《明堂經》**記載,三里穴主治臟腑積冷、心腹脹滿、胃氣不足、聞食則腸鳴腹痛等。灸三壯。
**《銅人經》**記載,三里穴是足陽明脈的合穴,主治胃中寒、腰部脹滿有硬塊、不能飲食、反胃、胸脅積氣、腿腳無力等。針刺八分,灸也很好。
**《銅人經》**還記載,三里穴主治胸中氣不足。
**《西方子》**記載,灸三壯,主治喉嚨閉塞不能說話、胸中突然氣逆不能呼吸、咳嗽吐痰多、肘部疼痛、時冷時熱、腰痛不能轉頭、腿腳無力不能穿鞋、腳底熱不能久站、瘧疾、少氣、腸鳴腹痛、胸腹瘀血、水腫腹脹、陰氣不足、小腹堅硬、熱病無汗、喜歡嘔吐、口苦發熱、身體反折、口閉緊下巴、腰痛、視物不清、喜怒哀樂、口歪乳腫、目不明、久瀉、飲食不消化、脅下脹滿、膝蓋無力、寒熱交替、身體消瘦、飲食無味、肚子熱、心煩意亂、胡言亂語、乳癰、狂歌亂舞、恐懼發怒大罵、霍亂、遺尿、陽氣虛脫、畏寒、頭暈、小便不利等。所有這些疾病,都可以灸三里穴,最多灸五百壯,最少灸二百至三百壯。
**《資生經》**記載,手也有三里穴,但也叫做三里,其實是指足三里穴。
**《銅人經》**記載,三里穴位於膝蓋下三寸處,這點和《明堂經》、《素問注》都一致。許多人找不到三里穴,他們通常用大拇指和食指圍住膝蓋,用中指或小指去尋找,但都找不到真正的穴位。
我個人認為,《明堂經》記載的膝眼四穴,位於膝蓋骨下兩側的凹陷處。
《銅人經》等經書記載的犢鼻穴,位於膝蓋骨下脛骨外側的凹陷處,在大筋中。
**《銅人經》**記載的膝關二穴,位於犢鼻穴下二寸的凹陷處。
**《素問注》**記載,巨虛穴的上廉是三里穴,位於犢鼻穴下三寸處。所以,三里穴應該是在犢鼻穴下三寸,而不是直接從膝蓋骨下去三寸。
現在的人們尋找穴位的方法,很容易把穴位找錯,偏高了。
**《千金要方》**記載,灸三里穴,最多灸五百壯,最少灸二百至三百壯。
犢鼻二穴,在膝臏下骭俠解(明堂作罅)大筋中。治膝中痛不仁。難跪起。蓋膝臏腫潰者不可治。不潰者可療。若犢鼻堅硬。勿便攻。先以洗熨。即微刺之愈。明堂云。針三分。灸三壯。銅人經云。治膝下疼痛不仁。難跪起。膝臏癰腫潰者。不可治。不潰者可療。若犢鼻堅硬。勿便攻先。以洗熨去之。即微刺之愈。又云。足陽明脈氣所發。主犢鼻腫。洗熨去之。其久堅勿攻。攻者死。資生經云。按素問刺禁云。刺膝臏出液為跛。犢鼻在膝臏下骭。用針者。不可輕也。
梁丘二穴,在膝上二寸(明堂云三寸)。兩筋間。灸三壯。針三分。明堂云。五分。明堂作三寸。銅人千金皆作二寸。千金注謂。或云三寸。銅人經云。治大驚脛痛。寒痹膝不能屈伸。又云。足陽明卻治脛膝痛。西方子云。灸三壯。主筋攣不得屈伸。不可以行。
白話文:
犢鼻穴位於膝蓋骨下方,靠近腿筋的凹陷處。它可以治療膝蓋疼痛、麻木、難以跪起等症狀。如果膝蓋腫脹潰爛,則不可治療;如果沒有潰爛,則可以治療。但如果犢鼻穴硬結,不宜直接針刺,應先用熱水洗熨,然後再輕微針刺,即可痊癒。
梁丘穴位於膝蓋骨上方兩寸處,兩條筋之間。它可以治療驚嚇導致的腿痛、寒性關節炎導致的膝蓋不能屈伸等症狀。灸三壯或針三分,也可以治療筋攣導致的不能屈伸,無法行走。
陰市二穴,一名陰鼎。在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(又云宛宛中)。拜而取之。針三分。不可灸。明堂下經云。灸三壯。千金注。二十卷云。在膝上當伏兔下行二寸。臨膝取之(又云。膝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。屈膝得之)。明堂經云。灸五壯。主卒疝。小腹痛。力痿氣少。伏兔中寒。腰如冷水。銅人經云。足陽明脈氣之所發。主寒疝下至腰。腳冷如水。小腸諸疝。按之在膝上伏兔下。針入三分。灸三壯。西方子云。主腹中脹滿。痿厥少氣。腰痛不可以顧。主膝上伏兔中寒。資生經云。銅人經云。不可灸。明堂乃云。灸三壯。豈以禁穴許灸一壯至三壯耶。
白話文:
「陰市」穴位於膝蓋上三寸,伏兔穴下方凹陷處,也就是俗稱的「宛宛中」。拜跪姿勢取穴,針刺深度三分,不可灸。
伏兔二穴,在膝上六寸起肉。正跪坐取之。一云膝蓋上七寸。針五分。不可灸。明堂云。婦人八部諸病。通針三分。銅人經云。治勞氣逆。膝冷不得溫。針入五分。又云。足陽明脈氣所發。治風勞痹逆狂邪。手節攣縮。身癮疹腹脹。少氣。婦人八部諸病。西方子云。不灸。
髀關二穴,在膝上伏兔後交分中。針六分。明堂云。灸三壯。銅人經云。治膝寒不仁痿厥。股內筋絡急不能屈伸。又云。針入三分。西方子云。主黃疸。
膝眼四穴,在膝頭骨下兩筋旁陷中。銅人經云。宛宛中。主膝冷疼痛不已。針五分。留三呼。瀉五吸。禁灸(有人膝腫甚。人為灸此穴。遂至不救。蓋犯其所禁也)。資生經云。銅人無此四穴。明堂有之。故附入於此。
白話文:
伏兔穴位於膝蓋骨上六寸(約手掌寬度),正跪坐時可取穴,也有說法是膝蓋骨上七寸。針灸時針深五分,不可灸。明堂經記載,伏兔穴可以治療婦女八部諸病,針深三分。銅人經記載,伏兔穴可以治療勞氣上逆、膝蓋冰冷、針深五分。伏兔穴是足陽明脈氣所發,可以治療風勞、痹痛、逆氣、狂邪、手部關節攣縮、身上長疹子、腹部脹滿、氣短、婦女八部諸病。西方子說伏兔穴不可灸。
髀關穴位於膝蓋骨上伏兔穴後方交匯處,針深六分。明堂經記載,髀關穴可以灸三壯。銅人經記載,髀關穴可以治療膝蓋冰冷麻木、痿厥、大腿內側筋絡緊繃無法屈伸。西方子說髀關穴主治黃疸。
膝眼穴位於膝蓋骨下方兩條筋旁邊的凹陷處,銅人經記載,膝眼穴位於膝蓋骨中間,可以治療膝蓋冰冷疼痛。針深五分,留針三呼,瀉針五吸,禁灸。資生經記載,銅人經沒有記載膝眼穴,明堂經有記載,所以將它列於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