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普濟方·針灸》~ 卷四百十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百十二 (2)

1. 手太陰肺之經

手太陰之脈,起於中焦(中焦者,在胃中脘,主腐熟水穀。水穀精微,上注於肺;肺行榮衛,故十二經脈自此為始;所以手太陰之脈,起於中焦。又高烝德云:中焦,乃臍中也)。

下絡大腸(大腸為肺之維,故肺脈絡大腸)。

還循胃口(胃口,謂胃之上口,賁門之謂也)。

上膈屬肺(手太陰為肺之注,故其脈上膈屬於肺)。

從肺系橫出腋下(腋謂肩之裡也),下循臑內(臑為肩肘之間也),行少陰心主之前(少陰在後,心主處中,而太陰行其前也)。

下肘中(尺澤穴分下),循臂內上骨下廉(上骨為臂之上骨也;下廉為上骨之下廉也),入寸口(經渠穴在此寸口中)。

上魚(魚謂手大指之後也,以其處如魚之形,故曰魚),循魚際(魚際,謂手魚之際;有穴居此,故名曰魚際也),出大指之端(少商穴分也)。

其支者(針經曰:支而橫者為絡;此手太陰之脈,別走陽明者也,穴名列缺),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(手太陰自此交入手陽明)。

是動則病(手太陰常多氣少血,今氣先病,是謂是動。難經曰:是動者氣也。此之謂乎):肺脹滿,膨膨而喘咳(膨膨,謂氣不宣暢也);缺盆中痛(缺盆穴在肩下橫骨陷中,言其處如缺豁之盆,故名曰缺盆);甚則交兩手而瞀(太素注云:瞀,抵目也)。是謂臂厥(肘前曰臂;氣逆曰厥)。

主肺所生病者(邪在氣留而不去,則傳之於血也;血既病矣,是氣之所生,故云所生病也。難經曰:所生病者血也。斯之謂乎):咳嗽上氣,喘喝,煩心,胸滿,臑臂內前廉痛,掌中熱。氣盛有餘,則肩背痛;風;汗出;中風;小便數而欠(數頻也;欠少也;言小便頻而少也)。

氣虛,則肩背痛寒;少氣不足以息;溺色變;卒遺失無度。

盛者,寸口大三倍於人迎;虛者,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(寸口人迎,諸書不同:有言寸口人迎者;有言肺口人迎者;有言氣口人迎者。然則氣口脈與寸口脈,異乎?同乎?按五臟別論注云:寸口可以候氣之盛衰,故云氣口;可以切肺之動靜,故云肺口。由是則肺口氣口,皆寸口也。觀丁德用二難圖可知矣。氣口人迎在頭而法取之手也。左手關前一分,人迎之位也;右手關前一分,氣口之位也。候氣口以知陰;候人迎以知陽。知陽知陰,而盛躁明矣;明盛躁,而死生定矣。扁鵲所謂經脈十二,絡脈十五,皆因其原如環之無端,轉相激灌,朝於寸口人迎,以處百病而決其死生也者,正謂茲矣。人迎主外;寸口主內。兩者相應俱往俱來;若引繩小大齊寸命之口平,無病。若其不一,謂之有病。素問云:人迎盛病在三陽;寸口盛病在三陰。若細而信言之,則人迎一盛病在足,少陽一盛而躁在手。)。

白話文:

手太陰肺經的脈絡,起源於身體中部的中焦(中焦指的是胃的中脘部位,主要負責腐熟水穀,將水穀精華向上輸送到肺。肺運行營衛之氣,因此十二經脈的運行就從這裡開始。所以說手太陰肺經的脈絡,起源於中焦。也有人說,中焦是指肚臍的部位)。向下聯絡大腸(大腸與肺相互維繫,所以肺的脈絡會聯繫到大腸),再回過來沿著胃的上口(胃的上口指的是賁門)向上。

通過橫膈膜,歸屬於肺(手太陰經是肺氣灌注的通道,所以它的脈絡通過橫膈膜歸屬於肺)。從肺系橫向發出,到腋下(腋下是指肩部的內側),向下沿著上臂內側(上臂指的是肩部和肘部之間的位置),行走在手少陰心經和手厥陰心包經的前面(手少陰經在後方,手厥陰經在中間,而手太陰經則在它們的前方)。向下到達肘部(尺澤穴在這裡分開),沿著前臂內側上骨的下緣(上骨指的是前臂的上骨,下緣指的是上骨的下邊緣)進入寸口(經渠穴就在寸口中)。

向上經過大魚際(大魚際指的是手大拇指後面的部位,因為形狀像魚,所以叫魚際),沿著魚際邊緣(魚際邊緣指的是手大魚際的邊緣,這裡有穴位,所以稱為魚際),到達大拇指的末端(少商穴在這裡分開)。它的一個分支(《針經》說,分支橫向走的是絡脈,這裡指的是手太陰肺經,分支走向手陽明大腸經,穴位名叫列缺),從手腕後方直接走到食指內側的邊緣,到達指端(手太陰經從這裡交給手陽明經)。

如果手太陰肺經的氣血運行發生異常,就會出現病症(手太陰經通常是氣多血少,現在是氣先出現病變,這就叫做「是動」,《難經》說「是動者,氣也」大概就是這個意思)。症狀會有肺脹滿,感覺胸腹脹滿,呼吸急促、咳嗽(脹滿指的是氣機不暢),鎖骨上窩疼痛(鎖骨上窩的穴位在肩膀下方的橫骨凹陷處,這個凹陷處看起來像缺了口的盆子,所以叫做缺盆)。嚴重的話會兩手交握,眼睛昏花(《太素》解釋說,「瞀」指的是眼睛昏花)。這就叫做臂厥(肘前叫做臂,氣機逆亂叫做厥)。主要表現為肺所引起的病症(邪氣停留在氣分而沒有散去,就會傳到血分,血分既然有了病變,這是由於氣的因素引起的,所以叫做「所生病」。《難經》說「所生病者,血也」,大概就是這個意思)。症狀會有咳嗽、呼吸不暢、喘息、煩躁、胸部脹滿、上臂內側前邊疼痛、手掌心發熱。氣血過盛有餘的時候,會出現肩背疼痛、容易出汗、中風、小便頻繁且量少(頻繁指的是次數多,量少指的是尿量少,意思是小便次數多但是量少)。

氣血虛弱的時候,會出現肩背疼痛、怕冷、呼吸短促、尿液顏色異常,突然大小便失禁。如果氣盛,寸口的脈搏比人迎脈大三倍。如果氣虛,寸口的脈搏反而比人迎脈小於人迎脈(關於寸口和人迎的說法,各家有所不同。有的說寸口和人迎,有的說肺口和人迎,有的說氣口和人迎。那麼氣口脈和寸口脈是不同的嗎?其實它們是一樣的。根據《五臟別論》的註解,寸口可以測知氣的盛衰,所以叫做氣口。可以診察肺的動靜,所以叫做肺口。由此可見肺口和氣口都是寸口。《丁德用二難圖》也可以證明這一點。氣口和人迎在頭部,但是診斷方法卻在手上。左手關前一分為人迎脈的位置,右手關前一分為氣口脈的位置。診斷氣口脈可以了解陰氣,診斷人迎脈可以了解陽氣,了解了陰陽,就能明白身體的盛衰躁動。明白了盛衰躁動,就能判斷疾病的生死。扁鵲所說的經脈十二條,絡脈十五條,都是因為它們的根源像環一樣沒有盡頭,互相激蕩灌注,在寸口和人迎處彙集,從這裡診斷百病,判斷生死,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人迎脈主外,寸口脈主內,兩者應該相互呼應,一來一往。如果像繩子一樣粗細一致、大小相等,就說明身體健康。如果大小不一,就說明身體有病。《素問》說,人迎脈盛,病在三陽經;寸口脈盛,病在三陰經。如果仔細分析,人迎脈一處過盛,病在足部;手少陽經一處過盛而躁動,病在手部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