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普濟方·針灸》~ 卷四百十六 (4)
卷四百十六 (4)
1. 手厥陰心主經左右十六穴
中衝二穴,木也。在手中指端。去爪甲如韭葉陷中。針一分。明堂云。灸一壯。主熱病煩心。心悶而汗不出。身熱如火。頭痛如破。煩滿舌本痛。秦承祖云。兼主神氣不足失志也。銅人經云。手厥陰心主脈之所出也。為井。西方子云。主肘中痛。掌中心熱。心痛浸淫。
勞宮二穴,火也。一名五里。在掌中央橫文動脈中。屈無名指著處是。灸三壯。明堂經云。針二分。得氣即瀉。只一度針。過兩度令人虛。不得灸。灸令生息肉。日加忌同。素注云。灸三壯(一名掌中)。銅人經云。手厥陰脈之所流也。為滎。治中風喜怒。悲笑不休。手痹。熱病三日汗不出。怵惕。胸脅痛不可轉側。大小便血。衄血不止。氣逆嘔噦煩渴。食飲不下。大小人口中腥臭。胸脅支滿。黃疸目黃。又云。主手掌後𤸷痹手痹。白屑起。西方子云。主喉嗌痛。主嘔吐。主風熱。心中悲喜思慕歔郄。喜笑不止。及口中爛。掌中熱。主熱痔。咳溺溺血。資生經云。趙岐釋孟子云。無名之指第四指也。今日屈無名指著處是穴。蓋屈第四指也(無名指。當屈中指為是。今說屈第四指。非也)。
白話文:
中衝穴位於手的中指端,去指甲如韭葉陷中,針刺一寸。灸一壯可治熱病煩心、心悶無汗、身熱如火、頭痛欲裂、煩滿舌根疼痛。秦承祖說,它還可治神氣不足、失志。銅人經說,它是手厥陰心經脈氣所出,屬井穴。西方子說,它可治肘中痛、手掌心熱、心痛持續不斷。
勞宮穴位於手掌中央橫紋動脈中,屈無名指著處,灸三壯。明堂經說,針刺二分,得氣即瀉,只針一次,過兩次會讓人虛弱,不可灸,灸則會生息肉,日益加重,忌同。素注說,灸三壯,又名掌中。銅人經說,它是手厥陰心經脈氣所流,屬滎穴。可治中風喜怒無常、悲笑不止、手痺、熱病三日無汗、驚恐不安、胸脅痛難以翻身、大小便出血、鼻出血不止、氣逆嘔吐、煩渴、飲食不進、大小人口中腥臭、胸脅脹滿、黃疸目黃。還可治手掌後部及手指痺痛、白屑出現。西方子說,它可治喉嚨痛、嘔吐、風熱、心中悲喜思慕、歔欷不止、喜笑不止、口中潰爛、手掌熱、熱痔、咳嗽帶血、小便帶血。資生經引趙岐釋孟子說,無名指是第四指,今屈無名指著處是穴,蓋屈第四指也。無名指,當屈中指為是。今說屈第四指,非也。
大陵二穴,土地。在掌後兩筋間陷中。針五分。灸三壯。銅人經云。手厥陰脈之所注也。為腧。治熱病汗不出。臂攣腋腫。善笑不休。心懸若飢。喜悲泣驚恐。目赤。小便如血。嘔逆狂言不樂。喉痹口乾。身熱頭痛。短氣胸脅痛。西方子云。主心痛。咳逆寒熱發。手掣手攣。及主風熱善怒。心中悲喜。思慕歔欷。喜笑不止。主心下澹澹。主掌中熱。身熱如火。浸淫煩滿。舌本痛。主瘧乍寒乍熱。主咳喘。主嘔血。主胸中痛。主痂疥。
內關二穴,在掌後去腕二寸。別走少陽。針五分。灸三壯。西方子云。主面赤熱。主目䀮䀮。昏夜無所見。主目赤支滿。中風肘攣。實則心暴痛。虛則心煩惕惕。
白話文:
大陵穴位於手掌後方兩筋之間的凹陷處,針刺深度五分,艾灸三壯。此穴是手厥陰經的交匯點,主治熱病汗出不暢、手臂攣縮、腋窩腫脹、狂笑不止、心悸如飢、喜怒無常、眼赤、血尿、嘔吐、胡言亂語、喉嚨阻塞、口乾舌燥、發燒頭痛、呼吸短促、胸脅疼痛。西方醫書記載,大陵穴也主治心痛、咳嗽、發燒、手抽搐、手攣、風熱、易怒、心中悲喜、思念、嘆息、喜笑不止、心下空虛、手掌發熱、全身發熱、煩躁不安、舌根疼痛、瘧疾、咳嗽氣喘、嘔血、胸痛、皮膚癬疥。
內關穴位於手掌後方離手腕二寸處,屬少陽經。針刺深度五分,艾灸三壯。西方醫書記載,內關穴主治面部發紅發熱、視力模糊、夜盲、眼赤腫脹、中風、肘部攣縮、心臟疼痛、心煩不安。
間使二穴,金也。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。針三分。灸五壯。明堂下經云。七壯(千金云。腕後三寸。或云掌後陷中)。又云。主卒狂驚悸。臂中腫痛。屈伸難。岐伯云。主鬼神邪也。銅人經云。手厥陰脈之所行也為經。治心懸如飢。卒狂。胸中澹澹惡風寒。嘔吐怵惕。寒中少氣。掌中熱。腋腫肘攣。卒心痛多驚。喑不得語。咽中如鯁。西方子云。灸七壯。主心胸痹背相引。主嗌中如扼。主肘內廉痛。主熱病煩心。喜噦喜動為熱。
郄門二穴,去腕五寸。手厥陰郄。針三分。灸五壯。銅人經云。治心痛衄血。嘔噦。驚恐畏人。神氣不足。及嘔血。西方子云。在掌後去腕五寸。
白話文:
間使穴位於手掌後方三寸,兩筋之間的凹陷處,針刺深度三分,艾灸五壯。這個穴位屬於金經,可以治療卒中、狂躁、驚悸、手臂腫痛、屈伸困難等症狀。郄門穴位於手腕上方五寸處,屬於手厥陰經,針刺深度三分,艾灸五壯,可以治療心痛、鼻出血、嘔吐、驚恐、神氣不足、嘔血等症狀。
曲澤二穴,水也。在肘內廉陷中。屈肘取之。灸三壯。針三分。留七呼。素問注云。內廉下。銅人經云。厥陰心主脈之所入也。為合。治心痛善驚。身熱。煩渴口乾。逆氣嘔血。風胗。臂肘手腕善動搖。又云。主心下澹澹。時瘛瘲喜搖頭。顏清汗出不過肩。傷寒病溫溫身熱。西方子云。主嘔涎或血。掣痛手不可伸。
天泉二穴,一名天濕。在曲腋下二寸。舉臂取之。針六分。灸三壯。銅人經云。治心病胸脅支滿。咳逆。膺背胛間臂內廉痛。
白話文:
曲澤二穴
曲澤二穴,屬水經。位於肘內側,屈肘時,在肘窩處的凹陷處。取穴時需屈肘。灸三壯,針入三分,留針七呼。
《素問》注曰:位於肘內側下方。
《銅人經》曰:為厥陰心主脈所入之處,為合穴。主治心痛、善驚、身熱、煩渴口乾、逆氣嘔血、風疹、臂肘手腕善於搖動等症。
又云:主治心下空虛,時而瘛瘲,喜搖頭,面色清白,汗出不超過肩,傷寒病溫溫身熱等症。
西方子曰:主治嘔吐涎液或血,手掣痛而不能伸展。
天泉二穴
天泉二穴,又名天濕。位於曲腋下二寸,舉臂取之。針入六分,灸三壯。
《銅人經》曰:主治心病、胸脅支滿、咳嗽逆氣、膺背胛間臂內側疼痛等症。
2. 手少陽三焦經左右二十四穴
關衝二穴,金也。在手小指次指端。去爪甲角如韭葉。針一分。灸一壯。忌同。素問注云。三壯(一云。握拳取之)。銅人經云。手少陽脈之所出也。為井。治喉痹。舌卷口乾。頭痛。霍亂。胸中氣噎不嗜食。臂肘痛不可舉。目生翳膜。視物不明。慎豬魚酒面生冷之物。西方子云。在手小指端。主風眩心煩。臂外廉痛。手不及頭。左取左右取右。主肘疼不能自帶衣。主肩臂酸重。面黑渴風。熱病煩心。心悶而汗不出。掌中熱。心痛。身熱如火。浸淫煩滿。舌本痛。寒熱淒索。氣上不得臥。霍亂肩中熱。頭不可以顧。
液門二穴,水也。在手小指次指間陷中。針二分。灸三壯(一云,握拳取之)。明堂經云。主肘痛不能上下。痎瘧寒熱。目澀䀮䀮。頭痛泣出也(一作腋門)。銅人經云。手少陽脈之所流為滎。治驚悸妄言。咽外腫。寒厥手臂痛。不能自上下。痎瘧寒熱。目眩頭痛。暴得耳聾。目赤澀。齒齲痛。西方子云。主呼吸短氣。咽如息肉狀。面赤熱。病先不樂。面熱無汗。風寒熱。耳痛鳴聾。
白話文:
關衝二穴
關衝二穴,屬金,位於手小指次指端,去爪甲角如韭葉之長。針刺深度為一分,灸一壯。忌食同類食物。
《素問注》記載:灸關衝三壯(也有說法是握拳取穴)。
《銅人經》記載:關衝為手少陽脈起始之穴,屬井穴。
**主治:**喉痹、舌卷口乾、頭痛、霍亂、胸中氣噎不嗜食、臂肘痛不可舉、目生翳膜、視物不明。
**忌食:**豬魚酒面生冷之物。
《西方子》記載:關衝穴位於手小指端,主治風眩心煩、臂外廉痛、手不及頭。左側關衝治右側疾病,右側關衝治左側疾病。同時,關衝也主治肘疼不能自帶衣、肩臂酸重、面黑渴風、熱病煩心、心悶而汗不出、掌中熱、心痛、身熱如火、浸淫煩滿、舌本痛、寒熱淒索、氣上不得臥、霍亂肩中熱、頭不可以顧。
液門二穴
液門二穴,屬水,位於手小指次指間陷中。針刺深度為二分,灸三壯(也有說法是握拳取穴)。
《明堂經》記載:液門主治肘痛不能上下、痎瘧寒熱、目澀䀮䀮、頭痛泣出(也作腋門)。
《銅人經》記載:液門為手少陽脈循行之穴,屬滎穴。
**主治:**驚悸妄言、咽外腫、寒厥手臂痛、不能自上下、痎瘧寒熱、目眩頭痛、暴得耳聾、目赤澀、齒齲痛。
《西方子》記載:液門主治呼吸短氣、咽如息肉狀、面赤熱、病先不樂、面熱無汗、風寒熱、耳痛鳴聾。
中渚二穴,木也。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。針三分。灸三壯。明堂經云。灸二壯。主目䀮䀮無所見。肘臂痠痛。手五指不握盡痛也。銅人經云。手少陽脈之所注也。為腧。治熱病汗不出。目眩頭痛。耳聾。目生翳膜。久瘧咽腫。西方子云。主頭目重額顱熱痛。面赤目不明。惡風寒。嗌痛寒熱。耳痛嘈嘈。手五指不得屈伸。
陽池二穴,一名別陽。在手表腕上陷中。針三分。留三呼。不可灸。忌同。素問注云。灸三壯。銅人經云。手少陽脈之所過。為原。治寒熱瘧。或因折傷。手腕。捉物不得。肩臂痛不得舉。慎生冷物等。西方子云。主熱病汗不出。
白話文:
中渚穴位於小指與無名指根部後方凹陷處,針刺三份,灸三壯,可以治療視力模糊、肘臂痠痛、手指握拳困難等問題。陽池穴位於手腕外側凹陷處,針刺三份,留針三呼,不可灸,可以治療寒熱瘧疾、手腕骨折、肩臂疼痛等問題。
外關二穴,手少陽絡。在腕後二寸陷中。針三分。留七呼。灸二壯。明堂經云。三壯。又云。在腕後二寸陷者宛宛中。主肘腕酸重。屈伸難。手十指盡痛。不得握。兼主耳淳淳渾渾。聾無所聞也。銅人經云。手少陽絡。西方子云。主臂痿不仁。臂不及頭。
支溝二穴,火也。在腕後三寸。兩骨間陷中。針二分。灸七壯。忌同。明堂經云。五壯。素問注云。二壯。千金云。腕後臂外三寸。明堂經云。主熱病汗不出。肩背痠重。脅腋急痛。四肢不舉。口噤不開。暴啞不能言也。銅人經云。手少陽脈之所行也。為經。治霍亂嘔吐。慎酒面生冷豬魚物。西方子云。主心痛如錐刺。甚者手足寒至節不息者死。主咳。面赤而熱。肘節痹。腋熱馬刀腫瘻。主漏。主痂疥。女人脊急。目赤嗌痛。
白話文:
外關穴
**位置:**位於手腕後方,距離手腕橫紋二寸處,在凹陷處。
**針灸方法:**針刺深度三分,留針七呼。艾灸二壯,明堂經記載灸三壯。又云,在腕後二寸陷處,即宛宛中。
**主治:**肘腕酸重,屈伸困難,手十指疼痛,握物無力。兼治耳鳴,耳聾,聽力減退。
**經絡:**手少陽三焦經絡穴。
**其他記載:**西方子云,主治臂痿不仁,臂抬不至頭部。
支溝穴
**位置:**位於手腕後方,距離手腕橫紋三寸處,兩骨之間的凹陷處。
**針灸方法:**針刺深度二分,艾灸七壯,忌同灸。明堂經記載灸五壯,素問注記載灸二壯,千金方記載腕後臂外三寸。
**主治:**熱病汗出不暢,肩背痠重,脅肋腋窩疼痛,四肢無力,口噤不開,突然失聲。
**經絡:**手少陽三焦經脈穴,為經穴。
**其他記載:**銅人經記載,為手少陽三焦經脈所行之處。治霍亂嘔吐,忌食酒、生冷、豬魚等食物。西方子云,主治心痛如錐刺,嚴重者手足冰冷,直至關節處,不息者死。主治咳嗽,面部發紅發熱,肘關節痹痛,腋窩發熱腫脹生瘡,漏泄,痂疥,婦女腰背疼痛,目赤咽喉疼痛。
會宗二穴,在腕後三寸空中一寸。針三分。灸三壯。銅人經云。治肌膚痛。耳聾風癇。西方子云。主耳渾渾淳淳。聾無所聞。
三陽絡二穴,在臂上大交脈(明堂云。肘前五寸外廉陷中)。支溝上一寸。禁針。灸七壯。明堂經云。五壯。銅人經云。治嗜臥。身體不欲動搖。耳卒聾。齒齲。暴啞不能言。
天井二穴,土也。在肘外大骨後肘上(明堂作後)。一寸兩筋間陷中。屈肘取之。甄權云。曲肘後一寸。叉手按膝頭取之兩筋骨罅。針三分。灸三壯。忌同。明堂云。五壯。素問注。刺一寸。千金云。肘後兩筋間。明堂經云。主肘痛引肩不可屈伸。頸項及肩背痛。臂痿不仁。驚悸悲傷。癇病羊鳴吐舌也。銅人經云。手少陽脈之所入也。為合。治心胸痛。咳嗽上氣。唾膿。不嗜食。驚悸瘛瘲。風痹。臂肘痛。捉物不得。慎如常法。西方子云。主大風默默不知所痛。悲傷不樂。悲愁恍惚。瘧食時發心痛。主癲疾。驚掣羊癇戾頸。肩肉髍木。
白話文:
會宗穴位於手腕後方三寸、向上再一寸處。針刺深度為三分,灸三壯。根據《銅人經》記載,此穴可治療皮膚疼痛、耳聾、風癇等病症。西方子也認為此穴可以治療耳鳴、耳聾。
三陽絡穴位於手臂上部,大交脈(《明堂經》記載為肘前五寸外側凹陷處)上方一寸處。禁止針刺,灸七壯。《明堂經》記載灸五壯,而《銅人經》則記載此穴可治療嗜睡、身體不想動、耳突然失聰、牙齒齲齒、突然失聲等病症。
天井穴位於肘部外側大骨後方,向上約一寸處,兩筋之間凹陷處。屈肘取穴。《甄權》記載,屈肘後一寸,叉手按膝頭取穴,位於兩筋骨之間。《明堂經》記載此穴主治肘部疼痛、肩部不能伸屈、頸項肩背疼痛、手臂麻痺無知覺、驚悸、悲傷、癲癇、羊鳴吐舌等病症。《銅人經》記載此穴為手少陽脈的合穴,可治療心胸疼痛、咳嗽上氣、吐膿、不愛吃東西、驚悸、抽搐、風痺、手臂肘部疼痛、抓握東西無力等病症,需謹慎按照常規方法施針。《西方子》記載此穴可治療大風病、默默不知疼痛、悲傷不快樂、悲愁恍惚、瘧疾發作時心痛、癲癇、抽搐、羊癇、頸部僵硬、肩部肌肉麻木等病症。
四瀆二穴,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。灸三壯。針六分。留七呼。銅人經云。治暴氣耳聾。齒齲痛。西方子云。主呼吸短氣。咽中如息肉狀。
清冷淵二穴,在肘上二寸。伸肘舉臂取之。灸三壯。針三分。西方子云。一名清冷泉。在肘後三寸。又名青靈。主濡從肩不舉。不能帶衣。頭痛振寒。目黃脅痛。
消濼二穴,在肩下臂外腋斜肘分下行。針一分。灸二壯。明堂云。在肩下臂外腋斜肘分下行。針六分。灸三壯。素問注云。肩下臂外關腋。銅人經云。治寒熱風痹。項痛肩急。西方子云。主頭痛項如拔。不可左右顧。頸有大氣。
白話文:
「四瀆二穴」位於手臂肘部前側,外側凹陷處,距離肘尖五寸。灸法施灸三壯,針灸則針刺六分深,留針七呼。銅人經記載,此穴可治療暴氣耳聾、牙齒疼痛。西方子則說,此穴還能治呼吸急促、咽喉有如息肉狀腫物。
「清冷淵二穴」位於手臂肘部上側,距離肘尖二寸,伸直手臂舉起時取穴。灸法施灸三壯,針灸則針刺三分深。西方子說,此穴又稱「清冷泉」,位於肘部後側,距離肘尖三寸,也稱「青靈」。主治肩部酸痛難以舉臂、無法穿衣、頭痛發冷、眼睛發黃、肋骨疼痛。
「消濼二穴」位於肩部下方、手臂外側、腋窩斜向肘部的延伸線上。針灸則針刺一分深,灸法施灸二壯。明堂經記載,此穴位於肩部下方、手臂外側、腋窩斜向肘部的延伸線上,針刺六分深,灸法施灸三壯。素問注記載,此穴位於肩部下方、手臂外側、關節與腋窩之間。銅人經記載,此穴可治療寒熱風濕痹痛、脖子疼痛、肩部僵硬。西方子則說,此穴主治頭痛、脖子僵硬如同被人拔住,無法左右轉動,以及頸部有氣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