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普濟方·針灸》~ 卷四百十一 (27)
卷四百十一 (27)
1. 淋洗灸瘡法
凡著灸治病,才住火,便用赤皮蔥、薄荷二味,煎湯溫淋洗灸瘡周迴,約一二尺以來,驅令逐風氣於瘡口內出,兼令經脈往來不滯於瘡下,自然瘡壞疾愈。
若灸瘡退火痂,後用桃樹東南枝稍、青嫩柳皮二味,等分煎湯溫洗灸瘡。此二味偏能獲灸瘡中諸風。
若瘡內黑爛潰者,加胡荽三味,等分煎湯,溫淋洗灸瘡,自然生好肉也。
若灸瘡疼痛不可忍、多時不效者,加黃連四味,等分煎湯淋洗,立有神效。
白話文:
[淋洗灸瘡法]
凡是使用灸法來治療疾病,在灸完停止火熱之後,應立即使用紅色蔥皮和薄荷這兩種草藥,煎煮成溫湯,淋洗灸過的傷口周圍,大約在一二尺範圍內,這樣可以促使風氣從傷口處排出,同時確保經絡脈絡在傷口下方順暢流動,傷口就能自然癒合,疾病也能快速康復。
如果灸過的傷口在火痂脫落後,可使用桃樹東南方的枝梢和青綠嫩柳皮這兩種草藥,等量煎煮成湯,溫和地清洗灸過的傷口,這兩種草藥特別能去除藏在灸瘡中的風邪。
倘若傷口內部出現黑色爛瘡且潰爛,可再加入香菜,三種草藥等量煎煮成湯,溫和地淋洗灸過的傷口,這樣能夠促進新生健康組織的生成。
如果灸過的傷口疼痛難忍,長時間未見好轉,可加入黃連,四種草藥等量煎煮成湯,淋洗傷口,立即會有顯著療效。
2. 貼灸瘡法
凡貼灸瘡。春用柳絮,夏用竹膜,秋用新綿,冬用兔腹上白細毛,貓兒腹毛更佳。
資生經云:今人多以膏藥貼之。兩三日易全不疼。但以膏藥貼則易干爾。若要膿出多而疾除,不貼膏藥尤佳。又法。凡灸瘡不瘥者,日別灸六七壯自瘥。
白話文:
[貼灸傷口方法]
凡是處理灸療後的傷口,春天時使用柳絮,夏天用竹膜,秋天用新綿,冬天則用兔腹部的白色細毛,如果用貓腹部的毛會更好。
根據《資生經》記載,現在很多人選擇用膏藥貼在傷口上,每兩三天換一次,這樣完全不會感到疼痛。只是用膏藥貼覆會讓傷口乾得比較快。但如果希望傷口排膿多且快速恢復,不用膏藥反而效果更佳。另外一種方法是,對於一直無法痊癒的灸傷,每天額外再灸六到七次,自然就會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