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棣

《普濟方·針灸》~ 卷四百十六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百十六 (1)

1. 手太陰肺經左右十八穴

少商二穴,木也。在手大指端內側。去爪甲角如韭葉(明堂云。白肉際宛宛中。又云陷者中)。以三稜針。刺之微出血。泄諸臟熱湊。不宜灸。昔成君綽忽腮頷腫大如升。喉中閉塞。水粒不下。甄權針之立愈。明堂經云。針一分。留三呼。瀉五吸。宜針宜灸。以三稜針刺之。令血出勝氣。針所以勝氣者。此脈脹腮之候。腮中有氣。人不能食。故刺出血以宣諸臟腠也。忌冷熱食。下經云。灸三壯(甲乙經作一壯)。銅人經曰。手太陰之脈所出也。為井。治心煩善噦。心下滿。汗出而寒。咳逆痎瘧。振寒腹滿。唾沫唇乾。引飲不下膨膨。手攣指痛。寒慄鼓頷。喉中鳴。又云。主不能食。腹中氣滿。吃食無味。西方子云。主嘔吐手不仁。振慄咳逆喘。及主脅下脹。耳前痛。

白話文:

少商穴

少商穴,屬於的屬性。位於手大拇指端內側,也就是指甲角邊緣,如同韭葉般的位置。(《明堂經》記載:白肉際宛宛中,又云陷者中)。

使用三稜針刺入少商穴,略微出血即可。此穴可以泄去臟腑的熱氣,但不宜灸。

古籍記載,成君綽曾經患腮頷腫大如升,喉中閉塞,水粒不下,甄權以針刺少商穴,即刻治癒。

《明堂經》記載,針刺少商穴時,針入一分,留針三呼,瀉氣五吸。宜針宜灸。使用三稜針刺入,使之出血以散發熱氣。之所以用針刺以散發熱氣,是因為此穴與腮部脹滿有關,腮部有熱氣,人便無法進食,因此刺出血以宣通臟腑腠理。忌食冷熱食物。

《下經》記載,灸少商穴時,灸三壯(《甲乙經》記載灸一壯)。

《銅人經》記載,手太陰之脈從少商穴出發,為穴。治療心煩、善噫、心下滿、汗出而寒、咳逆、痎瘧、振寒腹滿、唾沫唇乾、引飲不下膨膨、手攣指痛、寒慄鼓頷、喉中鳴等症狀。

《西方子》記載,少商穴主治嘔吐、手不仁、振慄、咳逆、喘、脅下脹、耳前痛等症狀。

魚際二穴,火也。在手大指本節後。內側散脈中。針一分。留二呼。素問注。針二分。灸三壯。銅人經云。手太陰脈之所流也。為滎。治灑淅惡風寒。虛熱舌上黃。身熱頭痛。咳逆汗不出。痹走胸背。痛不得息。目眩煩心。少氣腹痛。不下食。肘攣支滿。喉中乾燥。寒慄鼓頷。咳引尻痛。溺出。嘔血。心痹悲恐。針入二分。留三呼。又云。主虛熱洒洒毛豎。惡風寒。喘痹。少氣不足。下濕陰癢。喉中乾渴。痓上氣。熱病腹滿。陰痿也。色不變。肺心痛。膈中虛。食欲嘔。身熱汗出。重嘔吐血。目泣出短氣。逆氣。任陽胃氣逆也。西方子云。主胃逆霍亂。唾血吐血。又主痓逆氣。失喑不能言。及狂言。

白話文:

魚際穴位於手大拇指第一節後方,內側脈搏跳動處。針刺深度約一分,留針時間兩次呼吸。可以治療風寒感冒、虛熱、舌苔黃、發燒頭痛、咳嗽、出汗困難、肢體麻木、胸背疼痛、頭暈心煩、氣短腹痛、食慾不振、肘部僵硬、喉嚨乾燥、寒戰、咳嗽引發臀部疼痛、尿失禁、嘔血、心臟病、恐懼等症狀。另外,魚際穴還可治療虛熱、毛髮豎立、怕風寒、喘息、氣虛、陰部瘙癢、口乾舌燥、氣逆、發燒腹部脹滿、陽痿等症狀。對於肺心疼痛、膈肌虛弱、食慾不振、嘔吐、發燒出汗、嘔血、流淚、呼吸困難、逆氣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。

太淵二穴,土也。在掌後陷中。灸三壯。針一分。素問注二分。明堂下經云。太泉在手中掌後橫文頭陷中。灸五壯(難經云。掌後魚際下。脈會太淵。脈病治此)。又云。主胸中氣滿不得臥。肺脹滿。膨膨然。目中白翳。掌中熱。胃氣上逆。吐血及狂言。肘中痛。銅人經云。主胸痹逆氣。寒厥。善噦嘔。飲水咳嗽。煩怨不得臥。肺脹滿膨膨。臂內痛。目生白翳。眼眥赤筋。缺盆中引痛。掌中熱。數欠。喘不得息。噫氣上逆。心痛唾血。振寒咽乾。狂言口噼。又手太陰脈之所注也。銅人經云。太淵明堂太泉疑是二穴也。千金方注云。太泉。即太淵。避唐主名改之。於是書之以示世醫云。

白話文:

太淵穴位於手掌後方凹陷處,屬土經。灸三壯,針入一分,素問注中則寫明針入二分。明堂下經記載,太泉穴位於手掌後方橫紋頭部凹陷處,灸五壯。難經記載,掌後魚際下方是脈氣匯集太淵穴的地方,脈病應在此治療。太淵穴主治胸中氣滿不能臥、肺脹滿膨脹、目中白翳、掌心發熱、胃氣上逆、吐血及胡言亂語、肘部疼痛等症。銅人經記載,太淵穴主治胸痹逆氣、寒厥、善於呃逆嘔吐、飲水咳嗽、煩躁不安不能臥、肺脹滿膨脹、臂內疼痛、目生白翳、眼角赤筋、鎖骨上窩疼痛、掌心發熱、頻頻打呵欠、喘息不止、噯氣上逆、心痛吐血、寒戰咽乾、胡言亂語、口歪等症。太淵穴也是手太陰肺經的經脈匯集之處。銅人經記載,太淵穴、明堂穴和太泉穴疑似是同一穴位。千金方注中說明,太泉穴就是太淵穴,因避諱唐朝皇帝名字而改名。此書記載用以示世醫。

經渠二穴,金也。在寸口陷中。針二分。留三呼。禁灸。灸傷人神。銅人經云。手太陰脈之所行也。為經。治瘧寒熱。胸背拘急痛。胸滿膨膨。喉痹掌中熱。咳嗽上氣。數欠。及熱病汗不出。暴癉喘逆。心痛欲嘔吐。針三分。西方子云。此穴不灸。

列缺二穴,在腕側上一寸半(明堂下經云。腕上一寸)。以手交叉。食指末兩筋兩骨罅中。針二分。留二呼。瀉五吸。灸七壯。明堂經云。針三分。日灸七壯。若患偏風。灸至百壯。若患腕勞。灸七七壯。下經云。三壯。素問注云。腕上一寸半。明堂經云。在腕上一寸筋骨罅間宛宛中。灸三壯。主偏風半身不舉。口喎。腕勞。肘臂痛。及痎瘧面色不定。銅人經云。手太陰絡。別走陽明。療偏風口喎。手腕無力。半身不遂。咳嗽掌中熱。口噤不開。寒瘧。嘔沫善笑。瘛瘲唇口。健忘。針二分。留三呼。瀉五吸。可灸七壯。慎酒面生冷等物。西方子云。主汗出。四肢腫。小便熱痛。主手臂身熱。肩背寒慄。少氣不足以息。寒厥。交兩手而鶩。凡實。則肩背汗出。四肢暴腫。虛則肩寒慄。氣不足以息。四肢厥。喜笑。身濕搖。時時寒。主熱癇驚而有所見。主熱病煩心。心悶。先手臂身熱。瘛瘲唇口。聚鼻張目。汗出如珠。寒熱。掌中熱。主瘧寒熱。及喉痹。咳嗽不止。及瘧甚熱。口噤不開。

白話文:

經渠二穴屬金,位於寸口陷中,針刺二分,留針三呼,禁灸,灸之傷人神。手太陰脈經由此處,主治瘧寒熱、胸背拘急痛、胸滿膨膨、喉痹掌中熱、咳嗽上氣、數欠、熱病汗不出、暴癉喘逆、心痛欲嘔吐。針刺三分。列缺二穴位於腕側上一寸半,以手交叉,食指末兩筋兩骨罅中,針刺二分,留針二呼,瀉五吸,灸七壯。主治偏風、腕勞、肘臂痛、痎瘧面色不定。手太陰絡由此別走陽明,療偏風口喎、手腕無力、半身不遂、咳嗽掌中熱、口噤不開、寒瘧、嘔沫善笑、瘛瘲唇口、健忘。針刺二分,留針三呼,瀉五吸,可灸七壯。慎酒面生冷等物。主汗出、四肢腫、小便熱痛、手臂身熱、肩背寒慄、少氣不足以息、寒厥、交兩手而鶩。實則肩背汗出、四肢暴腫,虛則肩寒慄、氣不足以息、四肢厥、喜笑、身濕搖、時時寒。主熱癇驚而有所見、熱病煩心、心悶、手臂身熱、瘛瘲唇口、聚鼻張目、汗出如珠、寒熱、掌中熱、瘧寒熱、喉痹、咳嗽不止、瘧甚熱、口噤不開。

孔最二穴,在腕上七寸(明堂下經云。陷者宛宛中)。手太陽治熱病汗不出。此穴可灸三壯即汗出。咳逆臂厥痛。針三分。灸五壯。又云灸三壯。明堂經云。主肘臂厥痛。屈伸難。手不及頭不握也。銅人經云。手太陰郄。治吐血失音。腫痛惡血。

尺澤二穴,水也。在肘中約紋動脈中。針三分。灸五壯。明堂經云。肘中約紋上兩筋動脈中。甄權云。在臂屈伸橫紋中。筋骨罅陷中。不宜灸。主癲病。手臂不舉。不得上頭。素問刺禁云。刺肘中內陷。氣歸之為不屈伸。注云。肘中謂肘屈折之中。尺澤穴中也。刺過陷脈。惡氣歸之。氣閉關節。故不屈伸(難經䟽言。尺之一寸外。為尺澤也。言尺脈如澤如水入大澤也)。銅人經云。手太陰脈之所入也。為合。治風痹肘攣。手臂不得舉。喉痹。喉上氣口乾。咳嗽唾濁。四肢暴腫。臂寒短氣。西方子云。灸三壯。小兒慢驚。灸一壯。主舌乾脅痛。心煩腹脹喘。振慄。主嘔泄下上出。兩脅下痛。主咳逆上氣。呼吸多唾濁沫膿血。主掣痛。手不可伸。主肘痛時寒。肩背寒痓。肩胛內廉痛。氣隔喜嘔。鼓頷不得汗。煩心。身痛。四肢暴腫。銅人經云。灸五壯。明堂乃云。不宜灸。主癲病。手臂不舉。不得上頭。既曰不宜灸矣。乃曰主癲病。是又可灸也。此必有誤。且從銅人灸五壯。明堂亦云。禁穴許灸一壯至三壯故也。

白話文:

孔最穴與尺澤穴的中醫解說

孔最穴

  • 位置:位於手腕上,距離手腕關節七寸處(明堂經說,此穴位於腕橫紋下陷處,宛宛之中)。
  • 功用:手太陽經穴,主治熱病發汗不暢。灸此穴三壯即可發汗。另外,還可治咳嗽、手臂厥冷疼痛等症。
  • 刺灸法:針刺三分,灸五壯。另有記載灸三壯即可。
  • 其他記載:
  • 明堂經:主治肘臂厥冷疼痛,屈伸困難,手不能舉到頭頂,不能握物。
  • 銅人經:屬於手太陰經郄穴,主治吐血、失聲、腫痛、惡血等症。

尺澤穴

  • 位置:位於肘中,約紋動脈中(明堂經說,位於肘中約紋上兩筋動脈中;甄權說,位於臂屈伸橫紋中,筋骨罅陷中)。
  • 功用:主治癲癇、手臂不舉、無法舉頭等症。
  • 刺灸法:針刺三分,灸五壯。
  • 其他記載:
  • 明堂經:主治癲癇、手臂不舉、無法舉頭。
  • 素問刺禁:刺此穴內陷處,容易導致氣滯,導致肢體屈伸困難。
  • 難經䟽言:尺澤穴位於尺脈外一寸處,尺脈如澤如水,故名尺澤。
  • 銅人經:屬於手太陰經脈入穴,為合穴,主治風痺肘攣、手臂不能舉、喉痹、喉上氣口乾、咳嗽痰濁、四肢暴腫、臂寒短氣等症。
  • 西方子:灸三壯主治小兒慢驚;灸一壯主治舌乾、脅痛、心煩、腹脹喘息、振慄、嘔吐泄瀉、兩脅下痛、咳嗽氣逆上衝、呼吸困難、痰濁、膿血、手臂掣痛、手臂伸展困難、肘痛時寒、肩背寒痓、肩胛內廉痛、氣隔喜嘔、鼓頷不得汗、煩心、身痛、四肢暴腫等症。
  • 銅人經:灸五壯。明堂經說不宜灸此穴,但又說主治癲癇、手臂不舉、無法舉頭,這兩者顯然矛盾。此處可能存在錯誤。
  • 銅人經說灸五壯,明堂經也說禁穴可以灸一到三壯,所以此穴是可以灸的。

總結

孔最穴和尺澤穴都屬於重要經穴,具有多種功效,但需注意刺灸禁忌,避免誤傷。

俠白二穴,在天府下。去肘五寸動脈中。針三分。灸五壯。西方子云。主咳乾嘔煩滿。主心痛氣短。

天府二穴,在腋下三寸動脈中(一云宛宛中)。以鼻取之。禁灸。使人逆氣。今附刺鼻衄血不止。針四分。留三呼。又云。針四分。留七呼。灸二七壯。不除。至有百壯者。出明堂經。其甲乙經禁灸。銅人經云。治逆氣喘不得息。目眩。遠視䀮䀮。卒中惡鬼疰。不得安臥。禁不可灸。又云。手太陰脈氣所發。主頭眩目瞑。西方子云。灸五壯。主身脹逆息。不得臥。風汗身腫。喘息多唾。主上氣喘息。呼吸喘息。不知食味。卒中惡風邪氣。飛屍惡鬼語。遁屍瘧病。瘤癭氣咽腫。泣出善忘。

甲乙經銅人經皆云。禁灸。明堂乃云。灸二七壯至百壯。亦甚不同矣。要非大急。不必灸。

白話文:

俠白穴位於天府穴下方,距離肘部五寸,在動脈處。針刺深度三分,灸灸五壯。西方子說,俠白穴主治咳嗽、乾嘔、腹脹、心痛、氣短。

天府穴位於腋窩下三寸,在動脈處(也有人說位於宛宛中)。以鼻子作為定位參考。天府穴禁灸,會導致逆氣。現在附帶記載,針刺天府穴可以治療鼻衄不止,針刺深度四分,留針三呼。也有說法是針刺四分,留針七呼。灸灸二七壯,如果效果不佳,可以灸灸到一百壯。這是出自明堂經的記載。甲乙經和銅人經都記載,天府穴禁灸。銅人經記載,天府穴可以治療逆氣喘息不止、目眩、遠視模糊、中風、惡鬼纏身、睡不著。禁灸。此外,天府穴也是手太陰肺經氣血循行路線上的穴位,主治頭暈目眩、眼花。西方子說,灸灸五壯,可以治療身體浮腫、逆氣、睡不著、風寒濕邪導致的身體腫脹、喘息、口涎多、氣喘、呼吸困難、味覺喪失、中風、惡風邪氣、屍鬼附體、瘧疾、瘤癭、咽喉腫脹、流淚、健忘。

甲乙經、銅人經都記載天府穴禁灸,而明堂經記載可以灸灸二七壯到一百壯。不同經書記載差異很大。如果不是很緊急,最好不要灸灸天府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