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普濟方·針灸》~ 卷四百十一 (25)
卷四百十一 (25)
1. 骨空穴法
胻骨空。在輔骨之上端(犢鼻穴也)。股際骨空。在毛中動下(經闕穴也)。尻骨空。在髀骨之後相去四寸(八髎穴也)。扁骨有滲理腠。無髓孔。易髓無空是也。凡病屬巨陰少陽之經。與衝脈任脈督脈之分者。病本於骨。各隨其要而灸刺之。故風從外入。令人振寒惡寒。汗出身重。
頭痛。或頸項痛者。治在風府。從風憎風刺眉頭(攢竹穴也)。失枕在肩上橫骨間(缺盆穴也)。折使揄臂齊肘。正灸脊中(陽關穴也)。䏚給季脅引少腹而痛脹。刺譩譆。大風汗出則灸之。腰痛不可轉搖。急引陰仰刺八髎與痛上八髎。在腰尻分間。鼠瘻寒熱。還刺寒府。寒府在附膝外。
解營取膝上外者。使之拜取足心者。使之跪。任脈為病。男子內結七疝。女子帶下瘕聚。衝脈為病。逆氣裡急。督脈為病。脊強反折。此三脈生病者。從少腹上衝心而痛。不得前後為沖疝。其女子不孕。癃痔遺溺嗌乾。督脈生病治督脈。治在骨上(曲骨穴也)。甚者在臍下。
營者治其漸。漸者。上狹頤也(大迎穴也)。蹇膝伸不得屈。治其揵。坐而膝痛治其機。立而暑解治骸關。膝痛痛及拇指。治其膕(委中穴也)。坐而膝痛如物隱者。治其關。膝痛不可屈伸。治其背內(大顴穴也)。連胻若折。治陽明中俞髎(三甲穴也)。若別治巨陽少陰榮(通谷及然谷也)。
淫濼脛酸不能久立。治少陽之絡。在外踝上五寸(光明穴也)。
白話文:
骨空穴法
脛骨空虛處,位於腓骨上端(犢鼻穴)。股骨間空虛處,位於毛中動穴下方(經闕穴)。臀部骨骼空虛處,位於髀骨後方四寸處(八髎穴)。扁平骨骼有滲透皮膚的經絡,沒有骨髓孔,容易產生骨髓空虛。凡是屬於足厥陰肝經、少陽膽經,以及衝脈、任脈、督脈相關的疾病,其病根在於骨骼,就要根據其病灶所在部位進行灸刺治療。
例如,風邪從體表入侵,導致患者畏寒、惡寒、出汗、身重、頭痛或頸項疼痛,則應在風府穴治療。因風邪引起的眉棱骨疼痛(攢竹穴),枕部疼痛位於肩胛骨橫骨之間(缺盆穴),手臂屈伸不利,則灸刺脊柱(陽關穴)。肋部疼痛牽涉到少腹部,脹痛難忍,則刺絡譩譆穴。因大風導致汗出,則應灸治。腰痛不能轉動,疼痛劇烈,向上牽引,則應刺八髎穴及疼痛區域上方的八髎穴(位於腰臀部交界處)。鼠瘻伴隨寒熱症狀,則刺寒府穴(位於膝蓋外側)。
治療營衛失調,取膝蓋上方外側穴位;使病人下跪,足心著地;任脈生病,男子出現七疝,女子則有帶下、腫塊等症狀;衝脈生病,則出現逆氣、裡急後重;督脈生病,則出現脊柱強直、反折。這三條經脈生病,都會從少腹向上衝擊心臟,引起疼痛,不能前後彎曲,稱為衝疝;女性則會不孕,出現尿頻、尿失禁、咽喉乾燥等症狀。督脈生病,則應在骨骼上治療(曲骨穴),嚴重者則在臍下治療。
營衛氣血不足,應治療漸脈,漸脈位於下頜角上方(大迎穴)。膝關節伸展不利,則治療揵穴;坐著時膝蓋疼痛,則治療機穴;站立時膝蓋疼痛,則治療骸關穴;膝蓋疼痛並牽涉到拇指,則治療膕穴(委中穴);坐著時膝蓋疼痛,感覺像有東西阻礙,則治療關穴;膝蓋疼痛不能屈伸,則治療背部內側穴位(大顴穴);脛骨疼痛,像折斷一樣,則治療陽明經中俞穴及髎穴(三甲穴);也可另行治療足少陽膽經、足少陰腎經(通谷穴及然谷穴)。
小腿腫脹疼痛,不能久站,則治療少陽經絡穴位,位於外踝骨上五寸(光明穴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