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普濟方·針灸》~ 卷四百十五 (4)
卷四百十五 (4)
1. 膺腧部第二行左右十二穴
腧府(素問作前)二穴,在巨骨下。璇璣旁各二寸陷中。仰而取之(明堂經云。仰臥取之)。針三分。灸五壯。明堂下經云。灸三壯。又云。主咳逆上氣。喘急嘔逆。不下飲食。胸中痛也。銅人經云。足太陽脈氣所發(又云。足少陽脈氣所發)。主喘逆嘔吐。胸滿不得食(腎)。
彧中二穴,在腧府下一寸六分陷中。仰面取之(明堂經云。仰臥取之)。針四分。灸五壯。明堂下經云。腧府下一寸。灸三壯。又云。主咳嗽上喘。不能食也。銅人經云。足少陽脈氣所發。治胸脅支滿。咳嗽喘逆不得息。嘔吐。上氣涎出多。胸滿不得食。喘悸。坐不安席(又云。足少陰脈氣所發)。
靈墟二穴,在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。仰而取之。針三分。灸五壯。銅人經云。足少陰脈氣所發。治胸脅支滿。引胸不得息。咳逆嘔吐。胸滿不嗜食。又云。足少陽脈氣所發。
神封二穴,在靈墟下一寸六分。仰而取之。灸五壯。針三分。銅人經云。足少陰脈氣所發。治胸滿不得食。咳逆乳癰。灑淅惡寒。西方子云。主胸滿不得息。
步廊二穴,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。仰而取之。針三分。灸五壯。銅人經云。足少陰脈氣所發。治胸脅支滿。鼻塞不通。呼吸少氣。喘息。不得舉臂。
神藏二穴,在彧中下一寸六分陷中。仰而取之。灸五壯。針三分。銅人經云。足少陰脈氣所發。治胸脅支滿。咳嗽喘逆。不得息。嘔吐胸滿不得食(又云。足少陽脈氣所發)。
白話文:
【膺腧部第二行左右十二穴】
府腧穴有兩個,位於巨骨下方,在璇璣旁邊各兩寸的凹陷處,需仰躺來找到穴位。針刺時深度爲三分,可進行五壯灸。《明堂經》記載,此穴主理咳逆、上氣、喘急、嘔吐、飲食困難、胸痛等症狀。《銅人經》認爲是足太陽脈氣所發,也有說是足少陽脈氣所發,主要治療喘逆、嘔吐、胸滿無法進食。
彧中穴同樣有兩穴,位於府腧穴下一寸六分的凹陷中,也是仰臥取穴。針刺深度爲四分,可進行五壯灸。《明堂經》記載,此穴主理咳嗽、上喘、無法進食。《銅人經》認爲是足少陽脈氣所發,主要治療胸脅脹滿、咳嗽、喘逆、呼吸困難、嘔吐、上氣、涎出過多、胸滿無法進食、喘悸、坐立不安。
靈墟穴亦有兩個,位於神藏穴下一寸六分的凹陷中,需仰臥取穴。針刺深度爲三分,可進行五壯灸。《銅人經》認爲是足少陰脈氣所發,主要治療胸脅脹滿、呼吸困難、咳逆、嘔吐、胸滿不嗜食。也有說是足少陽脈氣所發。
神封穴同樣有兩個,位於靈墟穴下一寸六分,需仰臥取穴,可進行五壯灸,針刺深度爲三分。《銅人經》認爲是足少陰脈氣所發,主要治療胸滿無法進食、咳逆、乳腺炎、寒戰惡寒。西方子認爲主理胸滿呼吸困難。
步廊穴同樣有兩穴,位於神封穴下一寸六分的凹陷中,需仰臥取穴。針刺深度爲三分,可進行五壯灸。《銅人經》認爲是足少陰脈氣所發,主要治療胸脅脹滿、鼻塞、呼吸困難、喘息、無法舉臂。
神藏穴同樣有兩個,位於彧中穴下一寸六分的凹陷中,需仰臥取穴。可進行五壯灸,針刺深度爲三分。《銅人經》認爲是足少陰脈氣所發,主要治療胸脅脹滿、咳嗽、喘逆、呼吸困難、嘔吐、胸滿無法進食。也有說是足少陽脈氣所發。
2. 膺腧部第三行左右十二穴
氣戶二穴,在巨骨下俞府兩旁。各二寸陷中。仰而取之。針三分。灸五壯。銅人經云。足陽明脈氣所發。治胸脅支滿。喘逆上氣。呼吸胸背急。不得息。食不知味(胃)。
庫房二穴,在氣戶下一寸六分陷中。仰而取之。灸五壯。針三分。明堂經云。在陷者宛宛中。主胸脅支滿。咳逆上氣。呼吸不得息。及肺寒咳嗽。多唾膿血濁沫。銅人經云。足陽明脈氣所發。
屋翳二穴,在庫房下一寸六分陷中。仰而取之。灸五壯。針三分。銅人經云。足陽明脈氣所發。治咳逆上氣。呼吸多唾濁沫膿血。身體腫。皮膚痛不可近衣。淫濼瘛瘲不仁。
膺窗二穴,在屋翳下一寸六分陷中。灸五壯。針四分。銅人經云。足陽明脈氣所發。治胸滿短氣。唇腫乳癰。寒熱睡臥不安。西方子云。主胸塞癰腫。及腸鳴泄注也。
乳中二穴,當乳是。足陽明脈氣所發。禁灸。灸不幸生蝕瘡。瘡中有清汁膿血可治。瘡中有瘜肉若蝕瘡者死。微刺三分。西方子云。禁不灸。
乳根二穴,在乳下一寸六分陷中。仰而取之。灸五壯。針三分。明堂經云。主胸下滿悶。痛膺臂腫。及乳痛也。明堂經云。主隔氣不下食。噎病。銅人經云。足陽明脈氣所發。治胸下滿痛。臂腫乳癰。悽慘寒痛。不可俯仰。西方子云。主胸中滿痛。
以上十二穴。去膺中行各四寸。遞相去一寸六分
白話文:
【氣戶二穴】:這兩個穴位位於巨骨穴下方,俞府穴兩側各二寸的凹陷中。取穴時需躺平面向上方。針刺深度為三分,艾灸則為五壯。《銅人經》指出,這是足陽明脈氣的發源處,能治療胸部脹滿、喘息、上氣不接下氣、呼吸困難、胸口背部緊繃、無法正常呼吸、食無滋味等症狀。
【庫房二穴】:這兩個穴位位於氣戶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中。取穴時需躺平面向上方。艾灸為五壯,針刺深度為三分。《明堂經》記載,此穴位於凹陷中且形狀圓潤,主治胸部脹滿、咳嗽、喘息、呼吸困難、肺寒咳嗽、多痰帶膿血的症狀。《銅人經》指出,這是足陽明脈氣的發源處。
【屋翳二穴】:這兩個穴位位於庫房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中。取穴時需躺平面向上方。艾灸為五壯,針刺深度為三分。《銅人經》指出,這是足陽明脈氣的發源處,能治療咳嗽、喘息、呼吸困難、多痰帶膿血、身體浮腫、皮膚疼痛、不能穿著衣物、肌肉抽搐麻木的症狀。
【膺窗二穴】:這兩個穴位位於屋翳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中。艾灸為五壯,針刺深度為四分。《銅人經》指出,這是足陽明脈氣的發源處,能治療胸部脹滿、呼吸短促、嘴脣腫脹、乳房腫痛、寒熱交錯、睡眠不安、胸腔阻塞、乳房腫脹的症狀,以及腸鳴和泄瀉。
【乳中二穴】:這兩個穴位位於乳頭位置。這是足陽明脈氣的發源處,嚴禁艾灸。若不慎艾灸,可能導致瘍瘡生成,但只要瘡口有清液和膿血流出,仍有治療希望;如果瘡口內長出瘜肉或持續惡化,則病情危急。針刺深度為三分。《西方子》指出,此穴不宜進行艾灸。
【乳根二穴】:這兩個穴位位於乳頭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中。取穴時需躺平面向上方。艾灸為五壯,針刺深度為三分。《明堂經》記載,此穴主治胸部下方滿悶、疼痛、手臂腫脹、乳房疼痛,以及食物難以下嚥、噎食的症狀。《銅人經》指出,這是足陽明脈氣的發源處,能治療胸部下方滿悶、疼痛、手臂腫脹、乳房腫痛、寒冷疼痛、無法前後彎腰、胸中滿悶疼痛。
以上十二個穴位,距離胸骨中線各四寸,彼此間隔一寸六分。
3. 膺腧部第四行左右十二穴
雲門二穴,在巨骨下。俠氣戶旁各二寸陷中。灸五壯。針三分。刺深使人氣逆。不宜深刺。明堂經云。雲門在巨骨下。氣戶兩旁各二寸陷中。動脈應手。舉臂取之。山眺經云。在人迎下第二骨間。相去二寸三分。通灸。禁針。甲乙經云。灸五壯。針七分。若深。令人氣逆。西方子云。主嘔逆上氣。胸脅徹骨痛。主喉痹胸中煩滿。咳喘不得息。不得舉臂。胸脅短氣。氣上衝心。肩痛。銅人經云。手太陰脈氣所發。針入二分。又云。足太陰脈氣所發。理肺同藥療之(肺)。
中府二穴,一名膺中。俞肺之募。在雲門下一寸六分。乳上三肋間。針三分。留五呼。灸五壯。素問注云。在胸中行兩旁。相去六寸。雲門下一寸。乳上三肋間。動脈應手陷中。仰而取之。明堂經云。主肺急。胸中滿。喘逆。唾濁善噎。皮膚痛也。銅人經云。主喉痹胸滿。寒熱胸中滿。腹痛。面腹腫。及膈寒食不下。嘔吐還出。及肺系急。咳輒胸痛。主上氣咳唾濁涕。肩背痛。風汗出。腹脹食飲不下。悚悚膽熱。又云。足太陰之會。主膚骨痛寒熱(又)
周榮二穴,在中府下一寸六分陷中。仰而取之。針四分。明堂經云。灸五壯。主胸脅支滿。不得俯仰。咳唾稠膿也。銅人經云。足太陰脈氣所發。主咳逆上氣。呼吸多唾濁沫膿血。飲食不下(脾)。
胸鄉二穴,在周榮下一寸六分陷者宛宛中。仰而取之。針四分。灸五壯。銅人經云。足太陰脈氣所發。治胸脅支滿。引胸背痛。臥不得轉側(又)。
天溪二穴,在胸鄉下一寸六分陷中。仰而取之。針四分。灸五壯。銅人經云。足太陰脈氣所發。治胸中滿痛。咳逆上氣。喉中作聲。乳腫癰潰。賁膺(又)。
食竇二穴,在天溪下一寸六分陷中。舉臂取之。針四分。灸五壯。銅人經云。足太陰脈氣所發。治胸脅支滿。膈間雷鳴。陸陸常有水聲。以上十二穴去膺中行各六寸六分。
白話文:
【雲門二穴】:這兩個穴位位於巨骨下方,分別在氣戶兩側各二寸的凹陷中。適宜用灸法治療,每次五壯。針刺時深度應控制在三分,若過深可能會導致氣逆,不建議深刺。根據《明堂經》記載,雲門穴位於巨骨下方,氣戶兩側各二寸的凹陷中,可摸到動脈跳動,手臂舉起便能找到位置。《山眺經》提到,該穴在人迎穴下方的第二個骨間,距離兩側各約二寸三分,適合灸法,但禁止針刺。《甲乙經》則說,灸法五壯,針刺七分,若過深亦會導致氣逆。《西方子》認為此穴能治療嘔逆、上氣、胸脅劇烈疼痛、喉痹、胸中煩悶、咳嗽喘息、無法舉臂、胸脅短氣、氣上衝心、肩痛等症狀。《銅人經》指出,這是手太陰脈氣所發的穴位,針刺深度二分。另一種說法是,這是足太陰脈氣所發的穴位,治療肺部疾病效果同藥物一樣。
【中府二穴】:又名膺中,是肺的募穴。位於雲門穴下約一寸六分,乳頭上方第三根肋骨之間。針刺深度三分,留針時間五呼,灸法五壯。《素問注》提到,它們位於胸腔兩側,相距六寸,雲門穴下約一寸,乳頭上方第三根肋骨之間,可摸到動脈跳動的凹陷處,患者需仰躺接受治療。《明堂經》認為,此穴主治肺急、胸中滿、喘逆、口吐濃痰、易噎、皮膚痛等病症。《銅人經》認為,它們是足太陰脈氣所發的穴位,主治喉痹、胸滿、寒熱、腹痛、面部及腹部腫脹、膈寒食不下、嘔吐不止、肺部緊繃、咳嗽胸痛、上氣咳嗽、口吐濃痰、肩背痛、風汗出、腹部脹大、食飲不下、悚悚膽熱等症狀。
【周榮二穴】:位於中府穴下方約一寸六分的凹陷中,患者需仰躺接受治療。針刺深度四分。《明堂經》認為,灸法五壯,主治胸脅支滿、不能俯仰、咳嗽口吐濃痰等症狀。《銅人經》認為,這是足太陰脈氣所發的穴位,主治咳逆、上氣、呼吸困難、口吐濃痰、膿血、飲食不下等症狀。
【胸鄉二穴】:位於周榮穴下方約一寸六分的凹陷中,患者需仰躺接受治療。針刺深度四分,灸法五壯。《銅人經》認為,這是足太陰脈氣所發的穴位,主治胸脅支滿、胸背痛、臥牀時不能翻身等症狀。
【天溪二穴】:位於胸鄉穴下方約一寸六分的凹陷中,患者需仰躺接受治療。針刺深度四分,灸法五壯。《銅人經》認為,這是足太陰脈氣所發的穴位,主治胸中滿痛、咳逆、上氣、喉嚨有聲音、乳房腫脹或化膿、賁膺等症狀。
【食竇二穴】:位於天溪穴下方約一寸六分的凹陷中,患者需舉臂接受治療。針刺深度四分,灸法五壯。《銅人經》認為,這是足太陰脈氣所發的穴位,主治胸脅支滿、膈間雷鳴、陸陸常有水聲等症狀。
以上十二個穴位,離膺中行各六寸六分。
4. 側脅部左右凡八穴
淵液二穴,在腋下三寸宛宛中。舉臂得之。禁灸。灸之不幸令人生腫蝕馬瘍。內潰者死。寒熱生馬瘍可治。針三分。銅人經云。治胸無力。臂不舉。西方子云。又名泉液也(膽)。
輒筋二穴,在腋下三寸復前一寸脅首。灸三壯。針六分。銅人經云。足少陽脈氣所發。治胸中暴滿。不得臥喘息也(又)。
天池二穴,一名天會。在乳後一寸腋下三寸。著脅直腋撅肋間。灸三壯。針三分。銅人經云。手心主足少陽脈之會。治寒熱胸膈煩滿。頭痛。四支不舉。腋下腫。上氣咳嗽。胸中有聲。喉中鳴。明堂經云。主寒熱痎瘧。熱病汗不出(心)。
大包二穴,在淵液下三寸。脾之大絡。布胸脅中。出九肋間。灸三壯。針三分。銅人經云。治腹有大氣。不得息。胸脅中痛。內實則其身盡寒。虛則百節皆縱(脾)。
白話文:
[側脅部左右共八個穴位]
1.淵液兩穴:位於腋下三寸的凹陷處。當你舉起手臂時可以找到它。禁止使用灸法。若誤用灸法,可能不幸導致腫脹和類似馬瘡的潰瘍,如果瘡口內潰爛則可能致命。但如果是因爲寒熱而產生的馬瘡則是可以治療的。針刺深度爲三分。《銅人經》記載此穴可治療胸無力、手臂不能抬舉。西方子稱此穴又名泉液,與膽相關。
2.輒筋兩穴:位於腋下三寸再往前一寸脅首。可用灸法三次,針刺深度爲六分。《銅人經》記載此穴是足少陽脈氣的發源地,可以治療胸中突然滿悶,不能平臥及呼吸困難。
3.天池兩穴:另一名稱爲天會。位於乳房後方一寸,腋下三寸,沿脅直向腋撅肋間。可用灸法三次,針刺深度爲三分。《銅人經》記載此穴是手心主足少陽脈的交會點,能治療寒熱、胸膈煩滿、頭痛、四肢不能舉、腋下腫脹、上氣咳嗽、胸中有聲、喉嚨鳴響。《明堂經》記載此穴主要治療寒熱瘧疾、熱病汗不出,與心有關。
4.大包兩穴:位於淵液穴下方三寸,脾的大絡佈於胸脅中,從九肋間穿出。可用灸法三次,針刺深度爲三分。《銅人經》記載此穴可治療腹部有大氣,呼吸困難,胸脅疼痛。內實則全身寒冷,虛則百節都鬆弛,與脾有關。